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15.html 辛四: 以無性正見,觀察及安住。止觀互相應,善入於寂滅。   想修學般若,契悟真實,先要對於一切是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深細 抉擇,而得空有無礙的堅固正見。假名有與無性空,是相成不相礙的。所以說 :『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有極「無」自「性」的「正見」, 而不壞世俗緣起有的一切,這就是聞思慧的學習。如定心沒有修成,那還只是 散心分別的觀察。如修止而已得到輕安,已經成就正定,就可以不礙假有的空 性正見,依定修觀,入於修慧階段。那時,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觀察」,名 『有分別影像』。觀察久了,就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安住」──定,名為『 無分別影像』(這是不加觀察的無分別)。如安住了,再修觀察;這樣的止觀 雜修,都是以無性空為所緣的。觀心純熟時,安住,明顯,澄淨,如淨虛空的 離一切雲翳一樣。那時,『一切法趣空』,觀一切法相,無一法可當情而住的 ,都如輕煙一樣。修觀將成就時,應緩功力,等到由觀力而重發輕安,才名修 觀成就。以後,就「止觀互相應」,名為止觀雙運。以無分別觀慧,能起無分 別住心;無分別住心,能起無分別觀慧。止觀均等,觀力深徹;末了,空相也 脫落不現,就「善入於」無生的「寂滅」法性。到此,般若──無分別智現前 ,如說:『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79)。又說:『 慧眼都無所見』(80)。唯識學也說:無分別的真見道,是離一切相的,從凡入聖 的畢竟空慧,為印度大乘學者所公認。這與末世的擬議圓融,不知重點突破的 方便,不可並論!    庚五: 善哉真般若!善哉真解脫!依無等聖智,圓滿諸功德!   般若波羅蜜多,已約略說明進修的方便。這是超凡入聖的不二門,所以特 為讚歎。「善哉」!這是佛所覺證,佛所開示的「真般若」!不但不是凡夫外 道的智解,也不是有所得小乘與大乘學者的相似慧。從凡情而點出生死的癥結 所在,給予根本的重點突破,這是不共世間的特法。法性空義,所以是甚深難 見,非世間學者所能夢想到的。因此,這是可讚歎的。「善哉」!善哉!這才 能得「真解脫」,而不像外道愚夫,或以生天為解脫,或以深定的境界為解脫 。經上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81)。共聲聞的涅槃德,不共二乘的大菩提德,都是「依」此「無」與 「等」倫的「聖智」,才能「圓滿諸功德」。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 甚深的法寶藏。如學佛而不進修這一法門,不真是如入寶山而空回嗎!    己三 庚一: 法性本無二,隨機說成異。了義不了義,智者善抉擇。   解脫生死,成佛,都是依現證「法性」而成就的。法性──一切法的真實 相,「本」來是「無二」無別,『遍一切一味相』。二乘,菩薩,佛,都是證 入這同樣的法性。經說『以無為法而有差別』(82),其實無為法說不上差別,只 是依智證淺深而說差別。如虛空本無差別,因方器圓器,而說為方空圓空一樣 。佛是依緣起而覺證法性的,也就依緣起而開示法性。這雖本無差別,但在「 隨機」巧「說」時,不能不「成」為別「異」的教說。因為法性甚深,如依甚 深義說,有些人不但不肯信受,而且還會誹毀。這樣,佛就不能不有善巧的異 說了。以大乘法來說,可條別為三大系,太虛大師稱他為:法性空慧,法相唯 識,法界圓覺。我也曾稱之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名稱不同, 內容大致一樣。古代賢首宗,判大乘為: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也還是這 大乘三系。這三系,有時會使人迷惑,不免有互相乖角的情形。因為都是以自 系為了義,以他系為不了義的。如賢首宗,立宗於第三系,以法相,破相為權 教,以自宗為實教。瑜伽宗(唯識宗),立宗於第二系(虛妄唯識),自稱『 應理宗』;而稱第一系為惡取空者,第三系為此方分別論者(中國的佛教)。 立宗於第一系之三論宗,自稱『無所得大乘』,也不免有過分彈破餘系的學者 。這都是以自系為「了義」,以他系為「不了」義的。各有經典可證,也各有 自稱為了義的論證,所以是始終不易消解的論諍。這是有關於法性的,般若修 證的,是不可以儱侗顢頇過去的!到底什麼是了義不了義?到底誰是了義,誰 是不了義?「智者」應「善」巧「抉擇」,才能徹見佛法的真實宗旨,也明了 佛說的方便大用。   關於法性般若,上來雖依般若經論而略為解說,如餘系的學者讀起來,是 會不同情的;所以又不能不略說三宗。現在撇開後代學者的異見,直從根本經 論中去求一消息。雖不一定盡合讀者的口味,也還不致是自己的成見。    庚二: 諸法從緣起,緣起無性空;空故從緣起,一切法成立。現空中道義,如上之所說。   先說依《般若》,《中觀》等經論的大乘性空唯名系。   首先要說明:印度的大乘教學(小乘也一樣),都是要安立一切法的。善 惡業果,生死流轉的迷倒,是怎樣而有的。這是極根本的理論,依著而開示人 天善法。反過來,怎樣的徹悟法性,斷惑證真,成立三乘聖法。要從怎樣的修 習過程,達到涅槃與菩提的圓成。這實在就是苦集與滅道的二大門。這雖然不 是一般人所能完滿通達的,而真正宏宣大乘佛教者,始終是不會忘失這些問題 的。從經論的教證看來,大乘佛法的三系不同,主要在成立一切法的見地不同 ;最根本的是,業果怎樣安立。   《無盡意經》說:顯示世俗的,是不了義經;顯示勝義的,是了義經。顯 示名句施設的,是不了義;顯示甚深難見的,是了義。顯示有我,是不了義; 顯示無我,空,無生,是了義的(83)。這也如《三摩地王經》等說(84)。這樣,《 般若經》,《中觀論》等,深廣宣說無自性,空,不生滅等,是了義教,是義 理決了,究竟,最徹底的教說。依於這一了義的立場,一切我,法,都是世俗 的,假施設的。從生死業果,到三乘道果,就是涅槃,凡是安立為有的,都是 『唯名,唯假』的,名言識所成立的世俗有。如從勝義觀察起來,一切是無自 性而不能安立的。這就是『於無住本,立一切法』(85),而非從真如實相中去成 立一切。這如《般若經》說:『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 諸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無佛。……六道別異,亦世間名 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第一實義中,無業無報』(86)。『我如幻如夢…… 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 如夢』(87)。這是一切如幻如化,唯是世俗假名施設的確證。   中觀者貫徹了這性空唯名的深見,說色心,染淨,世出世「法」,都是世 俗假施設的(『亦為是假名』),是「從緣」而「起」的。這本是佛在《勝義 空經》所說的根本立場。凡是「緣起」的,就是假名有,以勝義觀察,一切是 「無」自「性」而「空」的,沒有一法可以安立的。但這不是說,無性空破壞 了一切,不能成立一切法。反而如不是無性空的,是有自性的,那就是定有法 。實有,自性有法,就不用從緣而起。這就未生的不能生,未滅的不能滅,凡 夫決定是凡夫,不能成佛了!好在由於「空故」,是極無自性的,所以要「從 緣」而「起」;依於因緣,「一切法」都可以「成立」。行善得善報,作惡的 得惡報。迷著了流轉生死,悟證了就得解脫。而且,以性空的緣起觀一切法, 所以不著生死,也不住涅槃,廣行菩薩行而成佛。不空,什麼都不能成立;空 ,一切都能成立,這如《中論》「觀四諦品」,《迴諍論》的堅決論證。如說: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88)。『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89)。依無自性 空相應的緣起義,立一切法。所以約世俗假施設說,是如幻而「現」的;約勝 義無自性說,是「空」的。幻現不礙性空,性空不礙幻現。空假無礙,二諦無 礙的「中道義」,為性空宗的了義說。這就是「如上」般若波羅蜜多中「所說 」的。    庚三 辛一: 一切法無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復解深密。   次說虛妄唯識系,以《解深密經》,《瑜伽論》等為宗依。玄奘所傳的法 相唯識,最能表達這一系的意趣。《般若經》被說為第二時教(小乘是第一時 ),《解深密經》是第三時教。無著傳出《瑜伽論》,也是在龍樹以後。所以 ,這一系經論,比般若經論要遲一些。   勝義,是一切法的究極真性,沒有更過上的,所以勝義就是了義。這是中 觀論者,承《般若》,《無盡意經》而確立的見地。但《解深密經》以了義與 深密(不了義)相對論:說得顯明易了的,是了義;說得深隱微密的,是不了 義。因此,在勝義諦中,又有深密與了義的分別。依佛說的《解深密經》去理 解,勝義法空性,所以有深密與了義,是根機的問題。如經上說:『一切法皆 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於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 ,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彼若 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於如是法,深生信解;於如是 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依此通達善修習故,速疾能證最極究竟』(90)。這可見 ,對於「一切法無性」的教說,像這類根機成熟的,已有「善入」甚深法性的 能力,就能以無倒修慧,「能」證能「入」,也就不需要佛說《解深密經》了 。但「或」有「五事不具」足的,對於一切法無性的教說,就有了問題。經上 說:種上品善根,清淨諸障,成熟相續,多修勝解,但還沒有積集上品的福智 資糧。這一類有情,有的聽了,就覺得甚深甚深,雖能信仰,但不能解了。有 的聽了,雖能信仰,不能解了,卻要照著自己的意見去解說。以為一切法無自 性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龍樹稱之為方廣道人)。結果是對自己毫無利益,反 而退失智慧。從他聽法的人,有的跟著他執著無見,有的就反對一切法性空教 。還有,五事都不具足的,聽了一切法無性空的教說,不信不解說:『此非佛 語,是魔所說』(91)。正如龍樹所說:『聲聞五百部,……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 ,如刀傷心』(92)。對於這信而不解的,信而誤解的,不信又不解的鈍根,「佛 」所以又說「解深密」經:『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93)。簡單的說:依三無性,遣除遍計所執性,說一切法無自性。其實,緣起 法──依他起性,寂滅法性──圓成實性,是有自性的。並非一切都沒有,有 的是非有,有的是實有。這才不信不解的,也不反對了。誤解以為什麼都沒有 的,也不誤解了。有信而不解的,也可依著進修了。依經文的敘述去了解,在 五事具足的,於一切法無自性空,能成立一切法,能修能證的根機來說,這還 不是了義教嗎?如根機不夠,五事不具足,於一切法無自性空,不能成立一切 法,或者破壞一切法,這才成為深密難解,而需要佛的淺顯解釋了。龍樹論意 也如此:如大海,人以為極深,而羅!7畝羅阿修羅王,站在大海裡,水不過臍, 這深個什麼呢!又如山民聽說鹽能美味,就抓一把鹽來吃,結果是鹹苦不堪。 鹽能美味,這在一般人,是怎樣的明白,而在無知的山民心裡,卻成為秘密難 懂了。所以深與不深,密與不密,不在乎法的本身,而在乎聽眾的根機。這樣 ,般若經等說一切法無性空,一切唯名唯假,對般若法會的根性來說,是究竟 的了義教。不過在五事不具的根性看來,深而又密,這所以又要解釋一番,淺 顯明了,能信能解,覺得這才是了義法門。    辛二: 或是無自性,或是自相有。   無著所傳的瑜伽法門,依《解深密經》的顯了說,站在五事不具的根性來 說話。以為:一切無自性,一切假有,這是等於說什麼都沒有,是不能成立一 切法的,所以應有假有無自性,實有自性的二類,『依實立假』才對。如說: 『譬如要有色等諸蘊,方有假立補特伽羅;非無實事而有假立補特伽羅。如是 ,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諸法假說所表;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 說所表。若唯有假,無有實事,既無依處,假亦無有,是則名為壞諸法者』(94) 。這在《解深密經》中,就分世俗為二類:『云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 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 性』(95)。遍計所執相:『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 無自性性』;而依他起是:『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 性性』(96)。所以這一系的根本立場:「或是無自性」的假有,叫做假說自性, 遍計所執相。「或是自相有」的『實有唯事』,叫做離言自性,依他起性。因 緣生法是自相有的,是一切法的緣生自性。或說為十八界性,界也就是自性不 失的意義。這不是執著而實有性的,從因緣生時,就是這樣自性有的,這與中 觀者看作戲論相,似有而實非有的見地,有著根本不同。至於依法而執為實有 ,是無自性的,那是二家公認的了。   依佛的教說來看,是毫無諍論的。五事具足的,於一切法無自性空,一切 唯假名,了解得空是不礙有的,依空所以成有的,能成立一切法,也就能信解 而如實通達了。五事不具足的,以為一切空是什麼都沒有,空就是沒有,這當 然不能成立一切法,不免誤解,那末依淺顯明了的新解說,說有自相有的『實 有唯事』,也就可以信解一切法空,而漸入佛道了!但後代的瑜伽學者,不能 體解如來說教的意趣;不知彌勒無著的教說,是為了五事不具的根性而說。反 而以為:不問根機怎樣,非要依《解深密經》的了義說不可。這樣,問題就來 了。一、以為《般若經》的一切法空說,佛當然如實通達,但說得不明顯,容 易誤會,所以非依《解深密經》的新解說不可。二、雖不敢指斥龍樹,但解說 為龍樹的意思,與自己(解深密說)一樣,反而堅決反對中觀者──一切法性 空,一切唯假名的了義說。甚至說:『不應共語,不應共住』(97),掀起宗派的 鬥爭!假使能想起還有五事具足的根機,有『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的深 見,那也許可以各適其機,各宏其道,而不必爭執了!    辛三: 緣起自相有,即虛妄分別。依識立緣起,因果善成立。   「緣起」而「自相有」的,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是一切緣起法,但唯識 大乘是以唯識為宗,所以依他起是以「虛妄分別」為性的,也就是有漏識(眾 生從來沒有無漏現行)。識有八種,但『根本分別』,為一切法所依止的,是 稱為『所知依』的阿賴耶識。「依」阿賴耶根本「識」為依,而「立緣起」所 生的一切法。阿賴耶識,譯為藏識,含藏有無量種子。依種子生起現行──七 識及相應心所,根,塵,器世界;一切法生起時,又熏習成種,藏在阿賴耶識 裡。這樣,阿賴耶識為種子性,一切「因果」都能「善」巧地「成立」了。唯 識學者是以自相有立一切法的,所以因果也是自相有的。阿賴耶識為種子性, 名為『分別自性緣起』。如眼識種子生眼識,耳根種子生耳根,貪種子生貪, 青色種子生青色,黃色種子生黃色,有漏種子生有漏,無漏種子生無漏。什麼 種子生什麼現行,什麼現行又熏成什麼種子。這種種子性,稱為『親生自果功 能差別』,是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觀。不過自種子而外,還要其他的現緣,才能 生果,所以叫依他起。這可見依自相有種子,生自相有現行的唯識因果觀,與 無自性空的因果觀,是怎樣的差別了!    辛四: 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達無境唯識,能入於真實。   依虛妄分別識,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因果來說,「心外法」是「非 有」的。眾生直覺得外境實有,是客觀存在的色──物質。甚至反省起來,心 也好像是所對的境界。這是無始來的錯亂妄執,由此而執我執法,都是遍計所 執相的,是空無自性的。然假必依實,自相有而為一切假所依的「心識」,論 「理」是「非無」的。如心識也沒有自性,那就一切都不能成立了。識是虛妄 的,但是自相有的。由於無始以來,心境相應,熏習成種子。所以識從自種子 生時,那以識為性的境相種子,也就生現行,而現起能分別,所分別二相。好 像是心境獨立的,其實境不離心,以心識為性的。心外的境相雖沒有,而不離 心識的境相,也是有的,從自種子生的(這名為性境;如依心識的想像妄執而 成的,才是沒有的)。所以依他起的一切因果,都能成立,不過說一切以識為 性吧了!這都是自相有的,不可說是空無自性了。   依唯識而成立因果,也就依唯識而立迷悟。眾生不了解外境是唯識的,是 顛倒錯亂,為執我執法的根源。因妄執,起煩惱,造業,這都熏習在阿賴耶識 裏。業種成熟時,隨業受報,阿賴耶識就名為異熟識,成為生死輪迴的主體了 。反之,如依觀而通「達」實「無」外「境」,是無自性的,是「唯識」所現 而立的,這就能於依他起而知遍計所執空。如境相空不可得,虛妄分別識也就 因失去對象而不生。境無所得,識也就無所得,就「能」悟「入於」唯識「實 性」──空相,真相。真實性是依他起自性離執所顯的,所以也不能說是空的 。如說:『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依 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 ;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98)。   識有所得,有自相,依此而成立因果,迷悟,為虛妄唯識系的要義。這對 於五事不具的根性,真可說是善巧極了!而且依實立假,本是小乘一切有系的 根本立場。一切法的實有性,十八界的實有性,以唯識義來解說,這對於攝化 小乘有宗而向於大乘一切法空性的教說,不能不說是佛菩薩的難思方便! 註【5-079】《大智度論》卷七一(「大正」卷二五.五五六頁中)。 註【5-080】《大乘掌珍論》卷下(「大正」卷三0.二七四頁下)。 註【5-08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卷八.八四八頁下)。 註【5-08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卷八.七四九頁中)。 註【5-083】《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卷三引經(一頁上──下)。 註【5-084】《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卷三引經(二頁下)。 註【5-085】《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大正」卷一四.五四七頁下)。 註【5-086】《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卷八.二七一頁下)。 註【5-087】《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卷八.二七六頁上──中)。 註【5-088】《中論》卷四(「大正」卷三0.三三頁上)。 註【5-089】《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七引論(三二頁上)。 註【5-090】《解深密經》卷二(「大正」卷一六.六九五頁中)。 註【5-091】《解深密經》卷二(「大正」卷一六.六九六頁上)。 註【5-092】《大智度論》卷六三(「大正」卷二五.五0三頁下)。 註【5-093】《解深密經》卷二(「大正」卷一六.六九四頁上)。 註【5-094】《瑜伽師地論》卷三六(「大正」卷三0.四八八頁中)。 註【5-095】《解深密經》卷二(「大正」卷一六.六九三頁上)。 註【5-096】《解深密經》卷二(「大正」卷一六.六九四頁上)。 註【5-097】《瑜伽師地論》卷三六(「大正」卷三0.四八八頁下)。 註【5-098】《辨中邊論》卷上(「大正」卷三一.四六四頁下──四六五頁上)。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34.154.45
cool810:隨喜分享。 04/28 21:14
※ 編輯: lilneige 來自: 58.34.154.45 (04/29 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