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18.html 乙三 丙一: 佛身最寂滅,平等無分別。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敘讚佛地功德,略依三身。一、「佛」自性「身」,也叫法身,是與一切 佛法相應的,一切佛法所依止的。法身約圓滿覺證說,是出離了煩惱藏所顯的 最清淨法空性,圓明自在,究竟無上。從菩薩地修行以來,到達了『永離諸障 ,一切相不現行』,所以「最」為「寂滅」。約佛與佛說,「平等」平等。從 佛而觀一切──依正,生佛,人法,智如,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法空性「 無分別」,菩提也無分別,所以說:『如如如如智,名為法身』。法身的如智 不可分別,如寶珠與寶珠的光明,不能分別為二一樣。經論中用種種的詞句, 形容讚歎佛身,都不過彷彿而已。約利他功德說,「如」「摩尼」寶「珠」一 樣,有微「妙」的神「用」,能「利」益一切「眾生」。摩尼珠,就是如意珠 。能適應眾生的需求,出種種的寶物,滿足眾生的心。寶珠並沒有思惟,也不 起加行,功用,只是自然如此。佛果的利益眾生,也是這樣。    丙二 丁一: 法性所流身,念念現一切。佛事菩薩事,二乘眾生事;三世盡十方,依正悉無礙 。於一現一切,一切入於一。   二、佛的「法性所流身」,或稱法性所生身,就是平常所說的報身。在很 多大乘經裏,法身與法性所流身,並沒有嚴格的分別(二身說)。只是約大菩 薩所見的,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所以又從法身中別出這報身,這是因契證 法性而有的功德身。流是流類,等流,無邊的功德莊嚴,都是法性的等流,如 光與熱為太陽的等流一樣。   功德圓滿的法性所流身,現在略為解說。法性所流身,是「念念」顯「現 一切」的。一切是什麼呢?如「佛事」:如佛身的功德相好,佛土的清淨莊嚴 ,佛的法會圓滿,佛的音聲遍布,佛的壽命無量,佛的智慧,神通,利益眾生 ,八相成道等。「菩薩事」:如初發心,受菩薩戒,行六度四攝,遍遊十方世 界,親近供養十方諸佛,聞持十方佛說法,度一切眾生,種種難行苦行,種種 本生等。「二乘事」:如聲聞與緣覺的初心,修行,住阿蘭若,行頭陀行,遊 化人間,入涅槃等。「眾生事」:六道眾生,有種種住處,種種名字,種種形 態,各式各樣的生活,各式各樣的苦難等。這四類,就是十法界凡聖的事。還 有,「三世」事,約時間說:前生,今生,後生;一念,無量劫等。「盡十方 」事,約空間說:十方的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或大或小,或正或側 ,或苦或樂;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等。這一切,不外乎「依」報──器世界; 「正」報──眾生與佛。這一切,有各式各樣的事,從一念到無量無數不可說 不可說劫,從一微塵到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無限時空中的無限依 事正事,在念念中顯現,都是「無礙」的。因為,法性所流身,遍一切處,無 處不在;也就無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法性所流身是無差別的,盡虛空, 遍法界,等真如的,所以不離法性所流身的一切,也展轉無礙而無二無別。隨 舉「一」點,都是顯「現一切」,那「一切」也就是「入」於「一」。古代天 臺與賢首宗師,都曾擬出了重重無盡的境界。這如《華嚴經》廣說。    丁二: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護,妙智佛功德。   清淨圓滿的法身,與一切功德相應。但約證法性而成就佛功德來說,為法 性所流身所攝。佛的果德,難以思量,或說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現在舉幾項 共知的來說。一、佛有「十力」德,以降伏魔外的勝能而安立。十力是:處非 處智力,業異熟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勝解智力, 種種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二、又有「 四無」所「畏」德,表示自利他利的絕對自信。四無所畏是:說一切智無所畏 ,說漏盡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三、又有「十八」佛「不 共法」德,約不共凡夫、小乘而立。十八佛不共法是:身無失,語無失,念無 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捨。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 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智知過去無著無礙,智知未來無著無礙,智知現在 無著無礙。身業隨智慧行,語業隨智慧行,意業隨智慧行。四、又「大悲」德 。五、「三不護」德。三不護是,如來的三業,清淨現行,決無過失,不用怕 人知而藏護自己。六、「妙智」德,就是如來的無師智,自然智,一切智,一 切種智等。這些「佛功德」,都是最清淨,最圓滿的。    丁三: 佛住於淨土,十八事圓滿。與諸菩薩眾,受用於法樂。   法性所流身「佛」,是一定「住於淨土」的。但這是遍法界土,以「十八 事圓滿」來表顯的;不可說東方,西方,多大多小的。這圓滿淨土,如《佛地 經》,《解深密經》序說:『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 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無 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眾生一切義利;滅諸煩惱 災橫纏垢;遠離眾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大 止妙觀以為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華王 眾中建立大宮殿中』(130)。這一段淨土的敘述中,有十八圓滿:一、顯色圓滿; 二、形色圓滿;三、分量圓滿;四、方所圓滿;五、因圓滿;六、果圓滿;七 、主圓滿;八、輔翼圓滿;九、眷屬圓滿;十、任持圓滿;十一、事業圓滿; 十二、攝益圓滿;十三、無畏圓滿;十四、住處圓滿;十五、路圓滿;十六、 乘圓滿;十七、門圓滿;十八、依持圓滿。   十八圓滿淨土的佛,是法性所流身。又可分為二:約佛說,又名自受用身 ;約大菩薩所見來說,又名他受用身。為什麼叫受用呢?如前任持圓滿說:『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佛住在淨土中,自受用法樂,而為大菩薩說法,菩薩們 也就受用法樂。在這圓滿的淨土中,法喜充滿,所以說:佛「與諸菩薩眾」, 都在淨土裏,「受用」大乘微妙的「法樂」。    丁四: 諸法真實義,及證真實慧,無變異差別,是故無別乘。   住於圓滿淨土的法性所流身,為大菩薩說法,是五乘,三乘,還是一乘呢 ?當然是一乘法。佛是覺者,以大菩提為體性;一切自利利他,都以覺為本。 佛出世說法的大事因緣,就是要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菩提。所以,佛法 是以覺證為宗本的。說到覺證,分別來說,所證的「諸法真實義」,是離妄想 的法空性。眾生以為真實的,都是自性見,戲論相;法無性空,才是一切法的 真相。所以經上說:『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131)。在這真實義中,沒有 差別可說。就是我空性與法空性,也是如草火與炭火一樣,雖所燒不同,而火 性並沒有差別。能「證真實」義的智「慧」呢,一得永得,得到了就不會失去 。無為般若,依無漏習氣而顯發,不是剎那生滅法。所以,這所證真如與能證 的正智,都是「無變異」的。真如雖在纏而還是這樣,離垢清淨也還是這樣, 沒有變異;正智是法性相應的無為功德,也沒有變異。這都是無「差別」的: 如與智,也只是依世俗而安立,而在現覺中,沒有如與智的對立。佛法的真實 是這樣,沒有變異,沒有分別,這那裏還有五乘、三乘呢?「故」佛為大菩薩 開示大法,「無」有「別乘」,唯是一道一清淨的一佛乘。雖然菩薩要知權知 實,所以於一乘說無量乘,但在菩薩法中,一切都歸於一。    丙三 丁一: 佛得不動身,悲願化三有,示淨或示穢,咸令入涅槃。   三、化身:化身是為地前菩薩、二乘、凡夫而現起的佛身。依法身而起法 性所流身,如依太陽而有光與熱;光與熱遍一切處,但不能離於太陽。化身卻 不同了,如水中的月影一樣,只是經水的反映而現起月的影子。法身「佛」是 常住的,沒有來去,也沒有出沒,所以說「得不動身」。但由「悲願」所熏發 ,為了「化」度「三有」眾生,能無功用地現起化身,有來有去,有生有沒, 如長者入火宅那樣。化身的化導眾生,示現的佛身,有高大身──千丈,百丈 ,或者丈六身。示現的壽命,或千劫,百劫,或八十歲。「示」現的國土,或 是「淨」土,「或示」現「穢」土。雖然,圓滿報土,遍一切處,只要眾生的 智慧增進,什麼地方,當下就是圓滿的淨土。如娑婆世界是穢土,但在螺髻梵 王看來,是寶莊嚴淨土。如極樂世界,也是化土,但依淨土論說,如圓修五門 成就──智慧,慈悲,方便迴向功德成就,也就能入圓滿報土。但約適應部分 眾生的善根成熟而現起來說,凡國土而可說東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壽 與佛身的長短,可說有限量的,都是化身化土。化身佛為什麼示現這些差別呢 ?因眾生根性不同,有的應以苦切語:三惡道是這樣的苦,眾生界是這樣的苦 ,能因此發心修行,這是折伏門。有的應以愛語:這麼清淨,那麼自在,就肯 發心修行,這是攝受門。化身佛就是以這折攝二門來成就眾生的。隨機適應, 如藥能治病,就是妙藥,所以不應該生優劣想。如釋迦佛出穢土,彌勒佛出淨 土,佛法並沒有什麼差別。又如穢土修行不容易,佛勸人往生淨土,容易成就 。但《維摩詰經》,《無量壽佛經》卻說:穢土修行一日,勝於在淨土修行一 劫,穢土比淨土修行更容易(132)。又如經中,釋迦佛讚歎淨土,使大眾羨慕,而 淨土菩薩來參加釋迦佛的法會,淨土佛總是告誡大眾,不要生輕慢心。所以, 這是佛的悲願,應化三界眾生的二大方便,目的都是「令入涅槃」,出離生死 ,同歸佛道。    丁二: 為除眾疲乏,化作可愛城;終示真實相,故唯一佛乘。   化身佛的說法,是不盡一致的。有的佛土,雜說五乘,三乘法,有出家與 在家。有的但說一乘法,沒有出家眾;有的佛也不現出家相的(傳說天王佛如 此)。有的說三乘而終歸於一乘法的;有的說三乘法,因為聽眾的根機不成熟 ,沒有說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傳說多寶佛如此)。以釋迦佛應化娑婆世界而 說法來說,起初說三乘法,末後才會歸一乘。佛在《法華經》中,開示這『為 實施權,開權顯實』的教化歷程說:有些發了菩提心的,但在生死道長,眾生 性多的情形下,忘失了,退失了。像這類根性,越是給他說佛道的高深偉大, 越是不敢修學。所以佛設方便,說有聲聞與緣覺乘,容易修行,容易了生死, 又快又好,能得究竟的解脫,大家這才發心修學了。這如商隊遠行,經不起長 途跋涉的疲勞,有的不願前進。商主「為」了解「除」大「眾」的「疲乏」, 免得大眾退回,所以方便「化作可愛」的「城」市。向大眾宣告:經商的目的 地到了,就在前面。大家這才鼓起勇氣前進,在都市中,衣食起居,一切都得 了滿足。等到大眾休息一番,疲勞恢復了,商主這才對大眾說:這是化城,真 正的目的地──寶城,還在前面。大眾精神飽滿,再向目的地前進。這如佛等 弟子依法修行,證了阿羅漢果,「終」於又說明二乘是方便的,開「示」為令 眾生悟入佛之知見的「真實相」。「故」佛雖說三乘,其實「唯一佛乘」;惟 有佛是大涅槃,二乘的涅槃,也不是真實的。佛說一乘,經論中雖約種種的意 義說,然總不外乎:如實道無二無別,所以終歸於一極。    甲二: 一切諸善法,同歸於佛道;所有眾生類,究竟得成佛。   從一佛乘的立場來說,「一切諸善法」,都是「同歸於佛道」的。不但是 出世的三乘善法,歸於佛道,就是人乘,天乘善法,世間的一切──一念善心 ,一毫善行,都是會歸於佛道的。所以,佛法是善法的別名。到底什麼是善法 ?向於法的,順於法的,與法相應的,就是善,就是佛法。所以凡隨順或契合 緣起法性空的,無論是心念,對人應事,沒有不是善的。因此,善的也叫法, 不善的叫做非法。有些論師,於法起自性見,這才說:這是有漏善法,這是無 漏善法,這是二乘善法,這是佛善法。隨眾生的情執來分別,善法就被分割為 不同的性類。雖然現實眾生界,確是這樣的,但約契理來說,就不是這樣。善 法就是善法;善法所以有有漏的,無漏的,那是與漏相應或不相應而已。如加 以分析,有漏善是善與煩惱的雜糅,如離煩惱,就是無漏善了。所以古代有『 善不受報』的名論;眾生的流轉生死,是由於煩惱及業。生人及天,並不由於 善法,而是與善法相雜的煩惱。一切眾生,『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 惡』(133),生來都是有善的,所以都有向上,向樂,向光明的趣向。不過沒有以 佛道為宗時,就演成種種歧途,種種外道,生人,生天。如一旦發見究竟目標 ,歸心於佛乘時,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所以,向佛一舉手,一低頭;『一 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134)。這如民族而缺乏賢明領袖,沒有正確國策,雖人 民還是那樣的人民,也還是想求進步,而結果往往走入歧途,國計民生,都很 不理想。如有賢明領袖,提示完善政策,大家向這而集中力量,齊一步伐,就 會進入理想的時代一樣。所以,「一切眾生類」,不是沒有善法,而只是還沒 有貫徹。但有了善法,向上向光明,終究會向佛道而邁進的,也就「究竟」要 「得成佛」的。一切眾生,同成佛道,是了義的,究竟的。所以修學佛法的, 應不廢一切善法,攝一切善法,同歸於佛道,才是佛法的真實意趣! 末了,謹祝讀者必當成佛! 註【5-130】《佛說佛地經》(「大正」卷一六.七二0頁中──下) 《解深密經》卷一(「大正」卷一六.六 八八頁中)。 註【5-13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0(「大正」卷八.二九二頁中)。 註【5-132】《大阿彌陀經》卷下(「大正」卷一二.三三八頁中) 《維摩詰所說經》卷下(「大正」卷一四 .五五二頁中)。 註【5-133】《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正」卷八.八二八頁下)。 註【5-134】《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卷九.九頁上)。 -- 是故,我執皆緣無常五取蘊相,妄執為我。 然諸蘊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 【成唯識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34.3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