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16.html 庚四 辛一 或以生滅法,縛脫難可立,畏於無我句,佛又方便攝。   再說真常唯心系。這是依如來藏──如來界,眾生界,自性清淨心等為本 依的。如《如來藏》,《勝鬘》,《楞伽》等經,《寶性》,《起信》等論說 。在印度及中國,這一系的宏揚,是比般若經論遲一些。   中觀者依徹底的我法無自性(無我)說,緣起是如幻的生滅,與無常無我 的法印相合。唯識者依自相有的立場,說一切法是生滅無常的;種子六義中, 第一就是『剎那滅』。對於沒有補特伽羅我,也是徹底的(小乘說一切有及經 部,也與唯識相近)。但這在稱為『附佛法外道』,及神教徒,是極難信解的 。沒有我體,怎麼會有輪迴?剎那生滅,那前生與後生,又怎樣連繫?這是佛 法中的古老問題,如說:『我若實無,誰於生死輪迴諸趣』(99)?《楞伽經》說 :『陰界入生滅,彼無有我,誰生?誰滅?愚夫者依於生滅,不覺苦盡,不識 涅槃』(100)。大慧菩薩這一段問話,就是代表了一般愚夫──覺得無常無我,不 能成立輪迴,也不能成立解脫。在愚夫的心想中,一切是生滅的,生滅無常是 苦的,那就不能發現盡苦得樂的希望了!這似乎非有常住不變的我才成。所以 佛法內,佛法外,都「或」有這一類眾生,「以」為「生滅法」,對於繫「縛 」生死與解「脫」涅槃,都是「難可」安「立」的。這類眾生,佛說是「畏於 無我句」的,就是聽了無我,而怕繫縛解脫不能成立,死後斷滅而畏怯的根性 。對於這,「佛又」不能不適應他們,以善巧「方便」來「攝」化了,這就是 如來藏法門。   如來藏說,佛說的經典不少,會使人生起一種意解:在生死眾生,或眾生 心中,有如來那樣的體性存在,而具足智慧德相,或說相好莊嚴的。這與印度 的神我說,很接近。所以西藏的覺囊巴派,就依十部大乘經──如來藏說教典 ,成立神我體系的大乘佛教。中國也有這一類,以真我的體驗,作為最高的法 門。好在佛知道眾生愚癡,預先在《楞伽經》裏,抉擇了如來藏說的真意義。 這是攝化計我外道,而實際與大乘法空性,是一脈相通的。    辛二 壬一: 甚深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大慧菩薩所代表的眾生,要求生死輪迴的主體,本有涅槃佛體,佛適應這 類根性,所以說如來藏。如說:『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 如伎兒,變現諸趣。……自性無垢,畢竟清淨』(101)。如伎兒的變現諸趣,可說 是輪迴主體。自性無垢,畢竟清淨,就開示了佛身與涅槃的本有,這如一切如 來藏經廣說。   如來藏是「甚深」的,如來徹底體證,了了明見;其他利根深智的大菩薩 ,才能分證。為什麼叫「如來藏」呢?圓滿究竟的佛,在眾生因地,可說本來 就成就了的。如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 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 欲瞋恚不實妄想塵勞所污』(102)。所以如來藏可解說為:含攝如來一切功德,而 主要是為雜染法所覆藏。因此,如離了煩惱藏,如來藏也就名為法身了。以如 來藏為輪迴解脫的主體來說:『即此法身,過於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 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這就是《楞伽》的『譬如伎兒 變現諸趣』);『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103)。眾生與佛,平等無差別 。所以在眾生叫眾生界,在菩薩叫菩薩界,在如來叫如來界。這一法門,在外 表上,與印度的吠檀多哲學,大梵(法身)小我(眾生界),是非常類似的。   依如來藏,成立生死與涅槃,眾生與佛,所以說:「是善不善因」,就是 為不善的生死雜染因,也為善的清淨佛果因。但因是多種多樣的,如唯識學有 十因,有部立六因,這到底是怎樣的因呢?有些學者,受到一本萬殊──從常 無而生妙有的玄學影響,以為:善與不善,是如來藏所本具的,以如來藏為體 的,從如來藏所生的。關於這,這裡不能多說。總之,印度的如來藏為因,是 自有意義的。如《勝鬘經》說:『如來藏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 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 有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104)。這樣的文句,《無上依經》,《寶性論 》,都是一樣的。是依是持是建立,這就是因;是增上緣,能作因。例如四大 能造造色,決非以四大為體而發生造色,是依『生、依、立、持、養』──五 因而說造;是說不離四大,而造色才可以生起(《楞伽經》的『如遍興造一切 趣生』,也是這樣的造)。五因中的依、立、持──三因,也就是經說的『是 依是持是建立』了。所以,善與不善,依如來藏而有,而不是以如來藏為體, 從如來藏生出來的。為什麼如來藏可以為因──依持建立,就因為是常住不變 的。儘管輪迴諸趣,解脫涅槃,如來藏是常住不變的,為這一切所依止的。有 了常住不變的,那些聽說無常無我,而怕輪迴與解脫無著落的,也就可安心了 。如來藏為依止因,可以舉例解說。如太陽,烏雲,依止虛空而有,與虛空不 相離。但太陽與烏雲,並不是以虛空為體,也決非從虛空生出來的!如來藏為 生死涅槃因,也就是這樣。   如來藏怎樣的為不善因?無始以來,就有那些與如來藏不相應的,相離的 有為法──陰界入,貪瞋癡等無邊煩惱,都依如來藏而有;如灰塵的依明鏡而 有一樣。有了這些,生死雜染就流轉不息了。這些都是依如來藏而有的,所以 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怎樣為善因呢?無始以來,就有那些與如來藏相 應的,不可說異,不可分離的不思議佛法,也依如來藏而有;這就是佛性了。 但這與如來藏相應而不異的,為什麼不說生,而說依呢?第一,這是無為法, 不可以說生。還有,如有漏種子,在阿賴耶識中,是不可說有別異的。但只能 說從賴耶中的有漏種子,生有漏現行,不能說從阿賴耶識生。如說一切從阿賴 耶識生,就有一因多果的過失了。所以說不異不離,也不能就說是一。同樣的 ,眾生本具的,能為無漏清淨德性因的,與如來藏不能說有別異的,也只能說 『依如來藏』,為依為持為建立。總之,佛是說有『常住不變』的如來藏,為 善與不善所依,而一切法都能成立。    壬二: 無始習所熏,名為阿賴耶。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證得。   佛說如來藏,主要是以常住不變,自性清淨的法體,作為生死與涅槃的所 依。如來藏在陰界入中,也就是在眾生身心中,所以如來藏說,不一定與唯識 的阿賴耶識相結合。但是,眾生是一切由心的;阿賴耶識是所知依的根本識, 所以自然地形成:依如來藏而有阿賴耶識,依阿賴耶識而有一切法的思想體系 。自性清淨的如來藏,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或中心)深處, 所以到了《勝鬘經》,如來藏也就被稱做『自性清淨心』,與心性本淨說相合 ,展開了真心論的思想系。但這是真實心,是核心,心髓的心,切勿誤作一般 的心。   《阿毘達磨大乘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 槃證得』(105)。界,是如來藏,也是阿賴耶識。這裡面的聯絡是:如來藏是自性 清淨的,但「無始」以來,就為虛妄雜染的戲論「習」氣「所熏」染,這就「 名為阿賴耶」識。這如太空而為浮雲所蔽,成為不明淨的空界一樣。所以分析 阿賴耶識的內容,有真相(如來藏)與業相(戲論熏習),這二者的和合,就 是阿賴耶。這在無著世親的唯識學裏,是不容易信解的,但這是依如來藏而有 的阿賴耶識呀!「由此」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不離如來藏真相的業相,就 「有生死」流轉的諸趣。如來藏常住不變,不離生死,所以也可說如來藏流轉 諸趣。這正像虛空的隨方器而方,隨圓器而圓一樣。同時,由於阿賴耶識真相 ──如來藏,有不離不異的清淨性;這不是阿賴耶識所攝,而是法界所攝的( 唯識宗的無漏種子,也這樣說,與經義相合;但說是有為生滅,就與經相違) 。所以能厭生死,欣涅槃;能發心修行,破煩惱而有「涅槃」的「證得」。如 徹底離一切妄染,成就一切清淨功德,那就是如來藏出纏,名為法身,也不再 叫做阿賴耶識了。   虛妄唯識與真常唯心二系,是適應不同的根性,開示不同的教說。但時間 是前後相近,同以實有法為依而立一切法,同以心識為中心,所以又時常起著 相互的影響。    辛三: 佛說法空性,以為如來藏。真如無差別,勿濫外道見!   如來適應凡夫,外道,及一分執我小乘,說如來藏常住不變,流轉生死。 又說:如來智慧德相,相好莊嚴,在眾生身中成就。如來藏是什麼呢?真的是 無邊相好的如來,具體而微的在眾生身中嗎?真的是『外道之我』一樣,成為 眾生,而體性就是常住清淨的梵嗎?如來慈悲方便,特在《楞伽經》中,抉擇 分明:「佛」是「說」那一切「法空性」,稱之「為如來藏」的。如說:『我 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 性,法身,涅槃,離(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 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 藏門。……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 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 (106)。所以,如來藏就是甚深法空性,是直指眾生身心的當體──本性空寂性。 所以要花樣新翻,叫做如來藏,似乎神我一樣,無非適應『畏無我句』的外道 們,免得聽了人法空無我,不肯信受,還要誹毀。不能不這樣說來誘化他,這 是如來的苦口婆心!如來的善巧在此,聽起來宛然是神我樣子,可是信受以後 ,漸次深入,才知以前是錯用心了,原來就是以前聽了就怕的空無我性。法空 性──「真如」是「無差別」的,如《寶性論》說:『法身遍無差,真如無差 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眾生,常有如來藏』(107)。從無差別來說,在眾生就叫 眾生界,在佛就叫如來界了。無差別法性,是常恆清涼不變的,佛以此為性, 以此為身,所以叫佛性,法身。約真如法性的無差別說,佛是這樣,眾生也還 是這樣,所以說一切眾生成就如來藏了。《楞伽經》說:『為斷愚夫畏無我句 故』;『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寶性論》說:使眾生遠離五種過 ,所以說佛性,第五種是:『計身有神我』(108)。這點,是如來藏教學的信行者 ,應深刻注意,「勿」自以為究竟了義,而其實是「濫」於「外道見」才好! 庚五: 方便轉轉勝,法空性無二。智者善貫攝,一道一清淨。   解說般若波羅蜜多,順便略觀法海的波瀾,現在作一結束。   從大乘三系看來,不得不讚歎如來的善巧「方便」,一「轉」一「轉」的 ,越來越殊「勝」!如來藏說,可說是不可思議的方便了!但考求內容──真 實,始終是現證「法空性,無二」無別。如性空唯名系,以現觀法性空為主要 目的,是不消說了。虛妄唯識系,雖廣說法相,而說到修證,先以識有遣境無 ,然後以境無而識也不起,這才到達心境的都無所得。因為說依他有自相,所 以離執所顯空性,也非實在不可。但到底可破無邊煩惱,可息種種妄執。如能 進步到五事具足,還不又歸入極無自性的現觀嗎?所以清辨闢實有空性為『似 我真如』(109),大可不必!真常唯心系,雖立近似神我的如來藏說,但在修學過 程中,佛早開示了『無我如來之藏』。修持次第,也還是先觀外境非實有性, 名觀察義禪。進達二無我而不生妄想(識),名攀緣如禪。等到般若現前,就 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的如來禪(110),這與虛妄唯識者的現觀次第一樣。所 以三系是適應眾生的方便不同,而歸宗於法空性的現證,毫無差別。   說到方便,第一、性空唯名系,能於畢竟空中立一切法;不能成立的,要 以「依實立假」為方便,說依他自相有。這是最能適應小乘根性,依此而引導 迴小向大的。但一般凡夫,外道,不信無常無我(空),不能於無常無我立一 切法,佛就不能不別出方便,說一切眾生身中有如來藏了。這對於怖畏空無我 ,攝引執我的(凡夫)外道,是非常有效的。攝化眾生的根機,從五事具足, 到五事不具的小乘等,再到一般凡夫外道,攝機越來越廣,所以說方便以如來 藏說為最勝,也就是最能通俗流行的理由。近見外道的『景風』說,如來藏佛 性,與上帝及靈性相近,應特為貫通。這當然是外道想以此誘化佛弟子,值得 大家警覺;但還是由於形式上類似的緣故。第二、於一切法空性立一切法,真 是擔草束過大火而不燒的大作略,原非一般所能。但事實上,離此並無第二可 為一切法依的。所以為了攝化計我外道,就密說法空性為如來藏。這是好像有 我為依,而其實還是無我的法空性。對於五事不具,近於小乘的根性,經上又 說:『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111)。原來阿賴耶 ,還是如來藏。依如來藏而有無始虛妄熏習,名阿賴耶識,為雜染(清淨)法 所依。不知其實是依法空性──如來藏;可惜有些學者,不能自覺吧了!如約 有漏的阿賴耶識,這只能說是生死雜染法的中心。阿賴耶識也還是依轉識,要 依轉識的熏習,與轉識有互為因果的關係。所以,阿賴耶識只是相對的依止。   如賣藥一樣(楞伽經有醫師處方,陶家作器比喻),賣的是救命金丹。性 空唯名系,是老店,不講究裝璜,老實賣藥,只有真識貨的人,才來買藥救命 。可是,有人嫌他不美觀,氣味重,不願意買。這才新設門面,講求推銷術。 裝上精美的瓶子,盒子,包上糖衣,膠囊。這樣,藥的銷路大了,救的命應該 也多了。這如第三時教,虛妄唯識系一樣。可是,幼稚的孩子們,還是不要。 這才另想方法,滲和大量的糖,做成飛機,洋娃娃──玩具形式,滿街兜售。 這樣,買的更多,照理救的命也更多了!這如真常唯心系一樣。其實,吃到肚 裏,一樣的救命。但能救命的,並非瓶子,盒子,糖衣,膠囊,更不是糖和洋 娃娃,而還是那救命金丹。這叫做方便,以方便而至究竟。方便是手段,不是 目的。所以『方便為究竟』的謬譯,真是害盡眾生!假使盒子,瓶子精美,竟 然買盒子,瓶子,而不要藥。不吃藥,那可錯了!假使買了飛機,洋娃娃,越 看越好,真的當作玩具玩,那真該死了!而且,糖和得太多,有時會藥力不足 ,有時會藥性變質,吃了也救不到命。所以老實賣藥,也有他的好處。三系原 是同歸一致的,「智者」應「善」巧地「貫攝」,使成為「一道一清淨」,一 味一解脫的法門,免得多生爭執。最要緊的是:不能執著方便,忘記真實。讀 者!到底什麼是如來出世說法的大意! 註【5-099】《成唯識論》卷一(「大正」卷三一.二頁中)。 註【5-100】《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卷一六.五一0頁中)。 註【5-101】同上。 註【5-102】《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卷一六.四八九頁上)。 註【5-103】《不增不減經》(「大正」卷一六.四六七頁中)。 註【5-104】《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大正」卷一二.二二二頁中)。 註【5-105】《攝大乘論本》卷上引經(「大正」卷三一.一三三頁中)。 註【5-106】《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卷一六.四八九頁中)。 註【5-107】《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三(「大正」卷三一.八二八頁上)。 註【5-108】《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卷三一.八四0頁下)。 註【5-109】《大乘掌珍論》卷下(「大正」卷三0.二七五頁上)。 註【5-110】《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卷一六.四九二頁上)。 註【5-111】《大乘密嚴經》卷上(「大正」卷一六.七四七頁上)。 -- 謂諸菩薩於諸法因,要先善己。方於緣起,應得善巧。 【攝大乘論】 次後,於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兩邊過故。 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通達,善所取相,令從諸障心得解脫。 次後,通達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羅蜜多,由證得故,應更成滿增上意樂,得清靜故。 次後,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蜜多,於十地中分分差別,應勤修習,謂要經三無數大劫。 次後,於三菩薩所學,應令圓滿,既圓滿已,彼果涅槃,及無上正等菩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34.1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