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16.html 丁二: 成熟眾生道,佛說以四攝: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   在菩提道中,自成熟佛道的六波羅蜜多,已經說過。說到「成熟眾生」的 利他「道,佛說」要「以四攝」來攝化眾生。四攝,是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 在家或出家的,無論是家庭,社會,國家,或在僧團中,在信徒中,要集成群 的關係,起著領導作用,得到大眾的信任,肯接受教化,見於實行,就決不能 離開這四攝。四攝本為共世間的,世間的領導者,都不能離四攝的原則。菩薩 是以利他為先的,自然更需要四攝。從大乘的四攝利他,可知大乘的利他,是 要有『同願同行』,而菩薩處於領導的地位。   四攝中,一、「布施」:給以物質的利益,是攝受眾生的要訣。無論怎樣 兇猛的獸類,天天餵他吃,他也會聽從你。外道們以救濟物資,醫藥等來引誘 ,得到信徒增加的效果,也就是合於布施的原則。所以菩薩的六度,以布施為 第一。二、「愛語」:和樂的容貌,誠懇的態度,這是談話所應有的態度。所 說的話,或是世間善法,或是出世間的善法,總要使對方知道是為了他的利益 。那就是呵責他,也會樂意接受的。這裡面,需要談話的技巧。三、「利行」 :對他說的,要他做的,要能適合實情,使他得利益,於佛法中增長功德。所 以凡是不合需要,不是他所希望,不是他所能作的,雖是善法善事,也常會使 他離心。四、「同事」:要與他作同樣的事。長官與士兵同甘苦,就能得兵士 的愛護與盡力,這就是同事攝的一例。從前叢林裏,住持與大眾,過一樣的生 活:過堂(吃飯),上殿,坐香,出坡,一律平等,所以能統理大眾,一切無 礙。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知識們都以自己所行的法門教他修學。自己所行的 ,與教人的不一致,這怎能得人信任服從呢?總之,菩薩是依此四攝去行,所 以為眾生導首,利益眾生。    丙三 丁一 戊一: 初修菩提心,習行十善業;成就心不退,入於大乘道。   菩薩修學的法門,以菩提心為本,三心相應,修六度,四攝。由淺而入深 ,所以經論安立行位次第。如前頌所說:『漸歷於諸地』,現在來作一簡略的 敘述。   發心修學大乘菩提道的,最「初」應發願菩提心,「修菩提心」而使他成 就。能常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真的造次顛沛不離,不再退失。在行菩提心 的修學中,就是受菩薩戒,修「習」奉「行十善業」。這是大乘常道,以人乘 行入大乘,悲增上菩薩的風格。依經說:初學時,名十信菩薩,也叫十善菩薩 。修習十心──信心,精進心,念心,定心,慧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 ,迴向心:這是以修習大乘信心(菩提心)為主的。但起初,『經十千劫行十 善行,有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112)。如一直進修不退,那末經十千劫 ,就能「成就」菩提「心不退」,不再退轉而「入於大乘道」的初階──發心 住。修習信心,要以十善,六度等來使他成就。修習信心成就,如頌說:『清 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113)。但信心修習成就,也 不太容易。為了維護初學而心性怯弱者的信心,佛說易行道方便,不妨往生淨 土,等忍力成就,再修成熟眾生的廣大難行。或勸修天色身,成持明仙人再說 。有的受不了生死道長,眾生性多,佛德難思,而忘失菩提心的,佛就為說化 城,讓他作有限修行,小小休息,再來迴入大乘。這些,都是在初學大乘,而 沒有成就以前,別出的善巧方便。    戊二: 以諸勝解行,廣集二資糧;經一無數劫,證入於聖位。   修習信心成就,進入十住的第一住──發心住,從此一定進修大乘道。依 一般的根性說,到這,菩薩道已有了一定的時限,已進入三大無數劫的開端。 這裡面,經說有三十位。(1)十住:一、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 、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 王子住;十、灌頂住。(2)十行: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恚恨行;四 、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 行;十、真實行。(3)十迴向: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 ;三、等一切佛迴向;四、至一切迴向;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隨順平等 善根迴向;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如相迴向;九、無縛無著解脫迴 向;十、法界無量迴向。這三階三十位,總稱為勝解行地。因為這還沒有現證 法性,而是「以諸勝解」來修「行」。在這三十位中,「廣」修六度,四攝, 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都是廣大無邊,所以也叫『資糧 位』。這三十位的進修,一共要「經」歷「一」大「無數劫」的漫長時間,才 能圓滿,而進到能「證入於」無漏現行的「聖位」──歡喜地。   這三階位,依《菩薩本業瓔珞經》說:十住著重於空性勝解的修習成就, 安住勝義;十行著重在觀即空的假名有,以大悲心利益眾生;十迴向著重在空 假平等的觀慧。在十迴向終了時,隨順有部,瑜伽的學者,安立『暖、頂、忍 、世第一法』的現觀次第,名為四加行,所以又別開為『加行位』。修菩薩行 的,是利他為先,所以這三十位(十信位也如此)菩薩,多在人間為政治領袖 ,施行仁政來普利人群。以功德的大小,而有國王大小的分別。十善菩薩,多 為小國王,及以武力統一來施行仁政的鐵輪王。十住菩薩,多做統一二洲的銅 輪王。十行菩薩,多做統一三洲的銀輪王。十迴向菩薩,多做統一四洲,不依 武力的金輪王。其實,修習十信而失敗了的,名為敗壞菩薩,也多數感報為國 王,施行利人的善政。所以初學大乘菩薩道的,多在人間,不廢人間的正法。 等到證入聖位,這才遍處人天,隨感而應化呢!    戊三 己一: 初住極喜地,生諸如來家,斷除三種結,施德最增勝。   菩薩因地中,已現證法性的,有十地,也叫十住地。「初住」地,名為「 極喜地」,也譯作歡喜地。地是能生功德意思;現證法性的,依法性能生種種 無漏功德(所以也叫法界),如依地而生草木珍寶一樣。初地,是菩薩入見道 的位次,現證法性。菩提心與法性相應,名勝義菩提心。分證了無上菩提,所 以也可稱為(分證)成佛了。那時,歡喜已極,如初得定的,也歡喜踊躍一樣 。菩薩初證聖性,得到了從來未有的出世心,嘗到了從來未有的離繫樂,觀察 如來所有的一切功德,自己都有分,能得能成,所以得到無比的歡喜。由於通 達法空性,也不再有「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了(114) 。進入初地的,名為「生諸如來家」。如來是一切佛;菩薩以智度為母,方便 為父,分證了佛法身。從此能荷擔佛的家業,紹隆佛種不斷,真是佛子,所以 說生如來家。凡是證法性的,就能斷煩惱。初地菩薩所斷的,是見道所斷的一 切煩惱障,扼要的說:「斷除三種結」──身見,戒禁取,疑。中觀者說:我 執法執,都是煩惱障,是大小二乘所共斷的。差別是:聲聞直觀無我無我所, 斷惑證真,不一定深觀法空,所以不能斷除習氣──所知障。而菩薩是:初學 就勝解法空性,深細抉擇,後觀無我無我所而證入法空性。所以也斷三結,而 且能漸斷習氣,習氣淨盡就成佛了。約所修的菩薩行來說,當然是自利利他, 廣修六度,四攝,無邊法門。但經中約特勝的意思說,初地菩薩的布「施」功 「德,最」為「殊勝」,也稱為布施波羅蜜多圓滿,初地菩薩是沒有一樣不能 捨的。一地一地的功德,非常廣大,如《十地經》等詳說。龍樹菩薩曾略攝初 地的功德說:『初地名歡喜,於中喜希有;由三結滅盡,及生在佛家。因此地 果報,現前修施度,於百佛世界,不動得自在。於剡浮等洲,為大轉輪王;於 世間恆轉,寶輪及法輪』(115)。    己二: 戒德滿清淨,名為離垢地。   第二地菩薩,在十波羅蜜多中,戒波羅蜜多偏勝,持「戒」功「德」,圓 「滿清淨」。戒就是十善行,如《十地經》說:二地菩薩,自修十善,也教人 修十善。以大乘心行來廣行十善,達到身口意業的圓滿清淨(116),不再如初地那 樣,還有微細誤犯的戒垢,所以「名為離垢地」。    己三: 發光地忍勝,慧火除諸冥。   在說明地地進修的功德中,有兩項進修歷程,調和在一起。約十地修十波 羅蜜多來說,前六地是施,戒,忍,勤,定,慧。但還有是:初二三地,修布 施,戒善,禪定,這是以大乘心行,來修共五乘的世間善法。四五六地,修三 十七道品,四諦,緣起,這是以大乘心行,來修共三乘的出世善法。這樣,三 四五的修道項目,就小有出入了。這只是為了安立十地階位,而作的善巧說明 ,其實是每一地都圓修一切法門的。所以這小小出入,不關大旨。 初地──布施勝………修布施 二地──持戒勝………修十善 三地──忍辱勝………修禪定 四地──精進勝………修道品 五地──禪定勝………修四諦 六地──般若勝………修緣起   第三是「發光地」,在十度中,「忍」波羅蜜多偏「勝」,圓滿。為什麼 叫發光?因為第三地菩薩,勤求佛法,得聞持陀羅尼,能受持一切佛法。又勤 修定學──四禪,四無色定,四無量定。由於聞法及修定,「慧」力增勝,「 火」一樣的光芒煥發,能「除諸冥」暗。如受持佛法,於佛法的不明,就去除 了。入了深定,那邪貪,邪瞋,邪癡等闇蔽,也不會再起,心光更明淨了。    己四: 進滿修覺分,燄慧見無餘。   第四地菩薩,約修十波羅蜜多說,精「進」波羅蜜多圓「滿」了。約四五 六地修共三乘法來說,是「修」習三十七「覺分」。因為精勤的修習覺分,火 「焰」似的慧「光」,熾盛起來,依我「見」而來的著我,著法,種種愛著, 都如火燒薪一樣,「無餘」永滅,所以叫焰慧地。    己五: 難勝靜慮勝,善達諸諦理。   第五地名「難勝」地。約修十波羅蜜多說,「靜慮」波羅蜜多偏「勝」圓 滿了。約修共三乘聖法說,能「善」巧通「達諸諦理」──四諦,二諦等。為 什麼叫難勝呢?這是經過最極艱難才能夠到達的。到達什麼呢?從前,初地現 證法空性時,盡滅一切戲論相,所以說:『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 ,將至畢竟空中』(117)。等到從證真定而起時,有相又來了。或是無分別後得智 ,或是善分別慧,所以說:『方便將出畢竟空』(118);淨佛世界成就眾生。那時 ,雖說能了知諸行如幻,其實是依勝解力,而不是如實現見的。因為在所知境 上,似有實性──戲論相,還是一樣的現前,不過經過般若的現證空性,依性 空慧的餘力,能了解是無性如幻而已。這可以舉例說:如仰觀天上的『雲駛月 運』,知道是浮雲的移動,而不是明月的推移。但根識的感官經驗上,還是月 亮在動,不過經意識的判定,知道是雲動而已。五地以前的菩薩心境,也是那 樣,見性空時,離一切相,不見一切法。等到了達法相時,又離去空性的證知 了。一直是這樣的空有不並,互相出沒。由於性空慧的不斷修證,般若力更強 ,這才能在現見一切有法時,離去那戲論的實有相,真的能雙照極無自性的幻 有,與幻有的無自性空。這才真是真俗無礙,空有不二。這是經無限的修習而 到達的,所以叫難勝。以前初地的現證空性,是凡聖關;現在又通過第二關, 可說是大小關。因為現證空有不二,才不會於生死起厭離想,於涅槃起欣樂想 ;真的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超出了小乘聖者的心境。 註【5-112】《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大正」卷八.八四一頁中)。 註【5-113】《攝大乘論本》卷下(「大正」卷三一.一四六頁中)。 註【5-11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三(「大正」卷九.五四五頁上)。 註【5-115】《寶行王正論》(「大正」卷三二.五0三頁下)。 註【5-116】《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四(「大正」卷九.五四九頁上)。 註【5-117】《大智度論》卷七一(「大正」卷二五.五五六頁中)。 註【5-118】同上。 -- 隨聞而得覺,未聞慎勿毀,無量餘未聞,謗者成癡業。 如文取義時,師心退真慧,謗說及輕法,緣此大過生。 惡意自性惡,不善不應起,況移於善處,應捨大過故。 【大乘莊嚴經論 成宗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34.1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