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ClassType=1&CommId=4429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由印度西來,將禪法傳入中土,聖嚴法師則在千載之後,將中國禪宗弘 傳於美國,東西半球的時空文化雖大不同,但皆是助人解開一個謎題——心在哪裡? 想要知道答案,不需要盲修瞎練,只要尋著聖嚴法師指月之指,便能看見明確的禪修道路 。本書是聖嚴法師於八○年代在美國指導禪法時,所做的關於禪法實修和禪修心態的開示 ,內容分為四大類: (一)需要修行嗎? (二)禪修之路; (三)路上風光; (四)本來面目。 從如何發現煩惱心、如何展開禪修道路、掌握禪修的必備條件、禪修道路上的四大障礙、 觀空五層次的歷程,到明白原來萬法唯心造。將煩惱心轉為智慧心,直至無心可覓,聖嚴 法師為禪者指出最安全無陷阱的修心方向。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 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 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 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 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 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僧伽大學、法鼓大學 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 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近年來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 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於世界的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 獲海內外肯定。 商品編號:1110750151 第一部 需要修行嗎?:需要修行嗎? 不論在東方或西方,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誤觀念,認為禪直指人心,不需要什麼修行方法。 這種錯誤觀念很容易讓人以為,人本來就是佛,已經開悟了,根本不需要修行。另外還有 一種錯誤觀念,就是認為說:沒錯,我們的確需要修行,那就是不斷地打坐、打坐、打坐 。 打坐開悟好比磚頭磨鏡 中國禪宗早期有一則典故,說的就是第二種錯誤觀念。故事是說,有個叫作馬祖道一(西 元709~788年)的出家人,每天花很長的時間在打坐上。有一天,他打坐正進入深定中, 一旁的南嶽懷讓禪師(西元677~744年)看了,便拿起一塊磚頭在石上磨起來了。馬祖問 他:「你磨磚頭要做什麼?」南嶽回答說:「我想把它磨成一面鏡子。」 馬祖說:「奇 怪了,我從來沒有聽說磚頭可以磨成鏡子的!」懷讓禪師就說:「我也從沒聽說過,有人 靠打坐就可以成佛的。」 光靠打坐就想開悟,那是不可能的;而沒有經過任何修行,天生就是已覺悟的佛,那更加 不可能。然而卻有很多人以為,沒有開悟本身就是開悟,因此也就不需要修行了。就因為 它很輕鬆容易,所以有那麼多人相信這種說法。在美國,曾經有一段時間,行為放蕩不羈 的藝術家們即把寒山大師詩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當作是禪的精神,佛教把這種修行方 式稱為「自然外道(natural outer path)」。你們要知道,真正的禪修有其一定的基礎 與路途可循,漸次而上,而每一個層次也都有其相應的方法。 在涼爽或適中的氣溫下,每個人都會感到特別舒服,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我們的修行也 應該如此,不要太熱也不要太冷。也就是說,你不應該急於甩掉煩惱或追求智慧,同樣地 ,也不應該掉以輕心而變得懈怠,這就是「中道」。 在佛經裡,是用冷比喻智慧、用熱比喻煩惱,但是,太冷了也意味是煩惱;譬如地獄有極 熱地獄和極寒地獄兩種一樣。什麼是地獄?地獄是受苦的地方,苦即是煩惱。我們的目標 就是要用清涼的智慧,來取代因過於擔憂或懈怠而產生的煩惱。 真正沒煩惱 真的有一樣東西叫作熱或冷嗎?或是說,地獄或苦真的存在嗎?其實這取決於我們的心理 狀態;因此你可以說真的有,也可以說沒有。當你為煩惱所困時,那熱和冷就非常的真實 ;當你不煩惱時,那熱和冷就消失了,連同地獄也消失了。大部分的人都害怕下地獄,期 待上天堂,但事實上,這兩種都是煩惱;就和怕冷與怕熱一樣。所以,如果你是為了追求 快樂而想上天堂,那快樂也會變成煩惱。因此,我們不可能只要這個而不要那個;如果地 獄存在,那天堂也必然存在。但是當你的心從煩惱解脫時,那地獄和天堂便會一起消失; 因此,站在禪宗的立場,既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既沒有佛、也沒有眾生,那才是真正 沒煩惱。 然而,從沒有地獄和天堂的觀點來看,如果你說自己沒有煩惱,那其實也是煩惱。任何人 如果還感覺到有煩惱或沒有煩惱,實在沒有資格說沒有天堂或地獄,也沒有資格說沒有眾 生或沒有佛。《維摩經》說,如果你的心是清淨的、沒有煩惱的,那你所在的地方就是清 淨的、沒有煩惱的,還有冷或熱嗎?到那個時候,冷就是熱、熱就是冷,煩惱即智慧,眾 生即佛。 反觀現在,無論我怎麼說,這個禪堂明明就很熱。當我們都已經熱得汗流浹背,甚至快要 中暑暈倒了,難道還要自我欺騙地說一點也不熱嗎?或是冬天的時候,風不停地吹進來, 我們還要否認真的很冷嗎?熱就是熱,冷就是冷,我們怎麼可以說它們不存在呢?難道經 典裡說的冷即熱、熱即冷,是在欺騙眾生嗎? 不,經典並沒有欺騙我們,只是因為我們的心很散亂,還沒有沉靜下來,所以會感覺到溫 度的變化。當心在統一的狀態,不再向外攀緣時,就會忘卻身體和身體的感受。也就是說 ,我們不會感覺到外在環境的因素,譬如溫度對我們身體的刺激。到那個時候,我們自然 就真的可以說沒有熱或冷這回事,甚至連這些念頭也不會在心裡生起。 第二部 禪修之路:耕耘心田 禪修不是為了追求什麼事物,而是去發覺我們個性和行為的缺失。當我們內省觀照時,希 望找出問題所在。經過自我省察,看到了缺失和問題,就是修行的成果。上次禪期中一位 女士提到,當她愈常想到自己的短處,而又不知道如何祛除時,就對自己愈失望。她說: 「或許我沒有能力習禪。」 當我站到她面前,頭上的燈將我的影子投射到牆上。我問她:「當我站定時,我的影子有 動嗎?」她回答:「沒有。」然後我慢慢走開,影子隨著我前行。當我走快了,影子也亦 步亦趨。不論我怎麼努力,都無法甩掉它。就如同影子般,我們的問題黏著「我」。只要 有「我」,就一定有問題。如果你說:「我要丟掉這個『我』。」那個想要丟掉自我的「 我」,還是存在著。 有丟掉自我的念頭加諸在「我」中,是不可能祛除「我」的。就如同身體還在,卻想要影 子消失。這樣的話,禪修有用嗎?當然有用,因為我們可以改進。希望祛除自己的缺點或 許是件好事,但是修行不是只有祛除缺點,因為自我還是存在。正確的方法是減輕自我在 生命中的重要性,一直減輕,最後缺點自然會消失。 不過,你不能過於急切,追求速成的結果。雖然佛法中說到有可能一生就悟道,但是要能 完全免除痛苦,化煩惱為菩提,則要三大阿僧祇劫。既然我們的生命只有數十年,我們不 要期待在一生達成所有的事。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如果我今生達不到,那就不用去修了 。」 刻意受苦並不能消業障 事實上,從釋迦牟尼佛悟道以來,還沒有其他的人成佛悟道,我們只是遵循佛的典範來修 行。你應該就是專注於耕耘自己的心田。當然你可以試圖計算你的辛勞會帶來多少收穫, 但那不會準確,也沒有必要。只要播種終必有所收穫。 刻意去尋苦受難能消除煩惱嗎?如果在禪期中有好的成果,那是很好。即使你是在苦痛中 度過七天,你還是從中得到一些收穫,至少你償還了業報。不過,我認識一位禪眾,她認 為刻意地忍受打坐的疼痛,可以消除業報。她也以為她可以代眾生受苦,來消除眾生的業 報。 不過,這是錯誤的觀念,消除業障並不是刻意地去找苦吃。苦是會自己來的,自找苦吃是 錯誤的想法。這就如同站在一位剛判你罪的法官前,你自己打自己幾個耳光說:「不用判 我坐牢了,法官,我剛剛已懲罰自己了。」法官會因此而延緩判你的刑嗎?打自己是不會 使判刑延緩的,你還是必須為錯誤行為接受法律的制裁。 同樣的道理,為了消除障礙而懲罰自己是沒有用的。修行的目的是為了鍛鍊我們的心,不 是為了體驗痛苦。不過,修行過程中,如果痛苦不請自來,我們應該接受。因此,即使我 們能接受苦果是業報,但不需要去尋苦。否則,我們反而會給自己添加障礙,而不是消融 障礙了。 第三部 路上風光:觀空五層次 「空」要從「有」開始,但是有許多人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從「有」到「空」,所以修行很 難深入。 放掉思惟,空的第一個層次 空有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如同我告訴各位的,當我們來到道場參加禪修時,要把你們 平常的想法與習慣,和所有禪中心以外的種種,全部打包起來,放在門外,讓自己從平常 生活的思慮中抽離。現在我要講更深一層次的「空」,或者說「觀空」。 禪期的第一天我就提到,這個禪修中心對修行來說其實是個非常吵雜的環境(有車子、收 音機、孩童等種種聲音),我也曾問你們,外面的噪音是否會打擾到各位?大部分的人都 說:「不會!」後來在禪修期間,有一位學員說,其實對她造成干擾的並不是外面的聲音 ,而是師父的開示,因為我的話會不斷地縈繞在她的腦海裡。例如,我教大家要放鬆,她 就只會坐在那裡,腦中不斷地響著:「放鬆、放鬆、放鬆!」如果我教大家要像個死屍般 ,她就會不斷地想:「我死了、我死了!」她說:「任何事情我都可以放下,唯獨無法把 師父所說的教法放下當成空的。」我告訴她:「你必須放下。我所說的都已經過去,不必 再去想它。」 如同我曾告訴各位的,打坐之前要先向自己的蒲團禮拜,並發願接下來這炷香要坐得很好 ;但上座以後,就應該連這件事情也完全放下。另外,還有一個學生,他發現自己在打坐 時,心中還會不斷地期昐,希望能坐得很好。所以進入第二個層次時,我們不僅要把外在 的環境觀成空的,連在禪期當中內心所生起的種種現象也要空掉。 放掉方法、自己與環境 若想更進一步觀空,緊接著要放下、忘掉的是「方法」,但是並不容易做到。忘掉方法是 什麼意思?就好像戴眼鏡一樣,平常我們透過眼鏡去看東西,但不會一直記得自己戴著眼 鏡。如果老是注意著眼鏡,那反而會變得麻煩。這也很像穿新鞋,穿的時候很明顯腳會痛 ,感覺很彆扭,但如果你能不在意它,反而可以發揮新鞋的功能,走得又快又穩健。開車 和騎馬也是一樣;開車時,必須忘掉車子,只是單純地駕駛;而騎馬時,也唯有忘掉馬才 能騎得好。我想這裡的每個人大概都有這個問題,就是沒有辦法忘掉方法,而這實在是一 個負擔。 一旦把方法忘掉,表示你正在用方法,接著便可以更進一步,把自己也忘掉。就像一個男 人緊盯著一個在大街上行走的漂亮女子,從不同角度打量著她,看到渾然忘我,失卻了方 向,結果一腳踏進水坑裡。如果一旦忘掉了自己,就會忘掉自己所有的立場和觀點,還有 身體的感覺,一切舒服或不舒服的覺受全都消失了。如果你只是把方法忘掉,而沒有忘掉 自己,身體會感到非常舒服;接著,會忘掉自己,而所有舒服與不舒服的感覺都沒有了。 如果周遭的一切還是存在,雖然已經把自己忘掉了,但卻很清楚地覺知周遭的環境。 最後,甚至連環境也忘掉了。聽而未聞,視而不見,此時便進入了定境。 對於這五個空的層次,你們大都能做到前面的部分,但「方法」還是沒有辦法忘掉,更不 用說忘掉自己或環境了。這些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很難跨越的大關卡。如果忘掉了方法 ,會感覺時間好像不存在,而且會坐得很好;如果忘掉了自己,性情上會有大的轉變;如 果是忘掉了環境,那就入定了。到了最後這個層次,你的性格必將經歷一大改變,而我也 會很樂意給你一個方法,幫助你進入「無我」的境界。 像爬樓梯般清楚 總括來說,這五個層次是:一、放下在禪期前,所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思慮;二、放下在 禪期中,所產生的種種與身心無關的念頭;三、忘掉方法;四、忘掉自己;五、忘掉外在 環境。每個人在打坐時都需反問自己,究竟是到了哪個層次? 依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每次我打坐時,都會經歷這五個層次。我逐一捨離每一個層次,直 到第五個層次。在過去,這個過程非常緩慢,隨著時間不停地練習,現在我只要坐下來, 就能很快、很順利地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一直進入到第五個層次。我希望以後各 位也能如此。 這個過程與佛典所描述的,釋迦牟尼佛修證的情況很類似,即所謂的「次第禪定」。他必 須先進入初禪,才能依次進入第二禪、第三禪,以及之後的層次。當然,這並非是完全對 等的比擬,因為我所說的是從凡夫心到定境─也即是初禪的境界,與佛陀所經歷的境界不 同,但是這層層超越的過程是相同無異的。 有了這些說明,相信各位應該很清楚該如何著手修行了。當你用功修行時,將會清楚地看 到這些過程的出現與演變。每當捨棄或放掉一個層次,而進入另一個層次時,你會知道接 下來應該做些什麼。就像梯子的階梯一樣,每一步階梯都已清楚地標示出來,我們只要持 續地修行,最後都能很快地爬上去。 第四部 本來面目:萬法唯心造 近代有一位虛雲老和尚,他到亞洲各地遊歷,每到一處,只要看見有荒廢的寺院,就會募 款重建。許多人感到很訝異,就問他:「法師,看您寺院一間一間地起,怎麼那麼容易呀 ?而我們連要起一間簡單的房舍都很困難。」虛雲老和尚回答說:「那是因為我的心中有 寺院。」他們辯稱自己的心中也有寺院!虛雲老和尚則說:「不,你們心中不是真的有寺 院。我在心中蓋寺院已經蓋很久了,所以這些寺院老早就蓋好了;當我現在要蓋寺院時, 自然就蓋好了。而你們所謂的寺院只是夢想罷了,並沒有真正地在心中蓋寺院。」 《楞嚴經》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但我們不能把這句話解釋為,一切事物都是由 這個虛妄心所創造出來的。如果你只是做白日夢,什麼事也不做,那你不可能創造出什麼 東西或事物。相反地,如果你心中傾向於做某一件事,而也實際去做,那麼你所達成的成 果當然可以說是唯心所造。同樣地,如果你對某些人感到生氣、悲傷或歡喜,並且憑著這 些感覺來和他們建立關係,那麼這也可以說是唯心所造了。 今日所做,明日的果 有一句話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的確,存在於心中的一切,最後都會顯現; 之前存在的,未來也可能會出現。這個過程就好像,你有一個大水缸,缸中的水摻雜了許 多細砂,由於不斷地攪動,細砂時而沉到水底,時而浮現水面。而每一次心的波動,就如 同在砂粒上添加了顏色,有時上的是一種濃厚的顏色,持久而不褪,有時則只是輕輕一抹 。上了顏色的砂粒,沉入水底,當水被攪動時,又會再度浮現上來。然而上了淡彩的砂粒 ,顏色會愈來愈淡,只有深濃色彩的砂粒,才會顏色不褪。 善惡業就是這樣運作的!各種不同強度的念頭和行動,看起來似乎是「消失」了,可是過 一陣子,在某個時刻,全又再回來了。不到浮現,看不到它們的影響。所以我們有時走好 運,有時又遭遇困厄,而這都是來自於自己的所作所為。我們常說要為別人或自己謀求福 利,很少說要謀求災難,即便如此,所有的災難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自作自受。 存在於我們心中的一切,非常可能都會在未來顯現。事實上,要它們「不」產生後果還真 的很難。當然,這要看業行的強度,就像染了顏色的砂粒,色彩愈濃厚愈是持久不褪。 在高雄,本來有一家專門處理家庭和工業廢水的工廠,後來因為它本身也製造了大量的廢 水,無法完全處理,於是產生了問題。雖然這家工廠的出發點是好的,處理他人製造的廢 水,但過程中卻製造了更多的廢水。我們的生活不也是如此嗎?雖然不想造惡業,但不知 怎麼地,還是造了惡業;雖然不想傷害他人,但是原本的善意卻往往帶來了傷害。 在人類歷史上,由於某些政治或宗教的觀點而造成了許多戰爭,其實這些戰爭的領導者並 不一定是惡人,甚至有許多還深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類的利益,殊不知卻讓許 多人身陷於苦難中。 空花水月,依然要做 曾有人問虛雲老和尚:「您為什麼要一間接著一間地蓋寺院呢?最後還不是變成廢墟或被 毀壞!所以您蓋寺院,實際上是提供機會讓人來破壞,這是讓人造惡業呀!別麻煩了吧! 」虛雲老和尚回答說:「當眾生的善根福德不夠時,這些寺院的確會荒廢或被大肆破壞, 但當眾生的善根福德比較具足時,他們會需要寺院。雖然這些寺院之後還是會再荒廢,但 是這不是我所關切的。根據佛法所說,一切事物是眾生心行所造,就像空中的花朵、水中 的月影一樣,都是幻相。儘管如此,佛法的事業還是我時時刻刻想要去做的。」 因此,重要的是,在實踐我們心中的意圖時,要自問:「是否已經確切地在自己的心中建 立起這些心念或誓願?」如果你已經走在實現目標的正確方向上,那麼「萬法唯心造」這 句話就是千真萬確了。如果你真的想要某種東西,例如成佛,那麼你必須要有足夠堅定的 決心。 先有付出,願望才會實現 有一個故事是說,從前有一對夫婦,年近五十,仍膝下無子。因為他們真的很想要個兒子 ,所以就遍訪各地寺院,求神問祇。可是他們的祈求全都落空了,直到來到一間寺院,有 一位老僧人給了他們建議。老僧人說:「你們就多拜訪幾處寺院吧!如果裡面有又老又病 、又沒人照顧的和尚,你們就帶他回家,照顧他,幫他治病,這樣你們就會有個兒子了。 」 這對夫婦就照著去做,在拜訪了幾家寺院之後,找到一位罹患重病、沒人照顧的老和尚, 於是把他接回家,很親切地照顧他,治好他的病。不過老和尚年紀已經很大了,過了兩年 也快死了,就告訴這對夫婦說:「你們對我這麼好,我要怎樣才能報答呢?」這對夫婦說 :「您就不用報答了,我們這樣做只是為了求個兒子。」後來老和尚終於死了。不久之後 ,這對夫婦真的生了一個兒子,十分聰明乖巧,他的父母有子萬事足,感到很歡喜、很得 意。 過了好幾年,這男孩已經十幾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原先給那對夫婦建議的老僧 人來拜訪,認出了他們的兒子,就說:「唉呀,你不就是我的老朋友嗎?」然後這男孩子 也認出了老僧人,說道:「我也是別無選擇呀!我得報答這對夫婦。」 故事到此就結束了。也許老和尚以轉生成為這對夫婦的孩子來報恩,並不是聰明之舉,而 且可以說是滿愚蠢的。但是這故事有個重點值得省思,就是當我們真的想要某樣東西時, 應當也要努力幫助別人,這樣我們的願望就會實現。 -- 楞嚴咒心: 唵○阿那隸○毗舍提○鞞囉 跋闍囉陀唎○槃陀槃陀你○ 跋闍囉 謗尼泮○虎信 都嚧甕泮○娑婆訶 「大白傘蓋佛母」心咒: 「嗡、沙爾娃、打他架打,烏尼卡,施 達打巴遮,吽呸,吽媽媽,吽呢,梭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1.81.218
Blok:推聖嚴法師! 10/15 13:06
xup6m4fu6:好像少了第三部耶,二三重複,很精彩,隨喜^^ 10/15 13:41
Anor:頂禮聖嚴法師!謝謝師兄分享好文 10/16 10:00
smallkelp:隨喜讚嘆!!! 10/17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