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介紹一本關於禪定修習的書籍── 專注力:禪修10階釋放心智潛能 (The Attention Revolution:unlocking the power of the focused mind) B.Alan Wallace著/偶值譯/橡樹林出版 閱讀心得: 通往「奢摩他」之路,屬於佛教「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學,「止觀」中"止"的部分。培養 奢摩他(專注力)須有心智平衡的生活支持:包括道德的戒律與對美德的熱望,少欲知足減 少不必要的活動、以及合適的飲食與作息。 作者依八世紀佛教大師蓮花戒的「修習次第」,將成就奢摩他之路分為十個階段(奢摩他 和成就奢摩他之前的九住心),提供三種修學技巧: 1.專注呼吸法。(專注於呼吸本身;專注腹部起伏;專注鼻腔周圍呼吸的觸感) 2.將心識安放於自然狀態。(對於心識空間出現的事件(心象)不分心、不抓取) 3.覺知的覺知。(沒有對象的奢摩他,去發現意識本身內具的靜止與光明特性) 在各個階段中導入慈愛、慈悲、隨喜、平靜等禪修,配合這些禪修開拓心靈的視野幫助心 智平衡。當然任何事的達成都少不了毅力與堅持,尤其是心智的訓練。 這是一本相當具深度且解說譬喻詳盡的禪定修學指南,引用了南傳及印度-西藏的傳承教 法,也結合了現代心理學與神經科學。(作者曾在達賴喇嘛座下接受禪修指導) 即使不具宗教信仰的人也能從中受益,現代生活中普遍存在注意力渙散和過動的問題,藉 由注意力的訓練能得到自我療癒,包括情緒障礙、睡眠問題、以及提升工作效率。 在修習專注力的進程上,主要調整亢奮(掉舉)與散漫(昏沉)的干擾,隨著察覺干擾強度的 粗、中、細,漸次提升專注力在清晰以及穩定度上的品質。越來越不受干擾的專注力能深 入意識底層,最後以覺知本身慧觀絕對意識體證實相。由於作者擁有藏傳佛教僧侶身份與 長期實修經驗,全書的脈絡在教、證的結合下顯得很踏實。 開發奢摩他(專注力)改善心理缺陷達至心智平衡,進而發展出洞察生命實相的智慧。寂天 菩薩說:"一個容易分神的人,他的生命隨時可能被心病所箝制。"當心智落入失衡狀態, 就像人在心理上的免疫系統受損一般,很容易被各種心病打倒。 作者官方網站: http://www.alanwallace.or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98
ilanese:你文中寫的都偏向觀啦! 61.216.243.179 03/18 10:47
ilanese:止的話,作意集中於一事,會比較容易見效 61.216.243.179 03/18 10:48
ilanese:。 61.216.243.179 03/18 10:48
cool810:那十個階段所依據的,就是"九住心"加上通 123.205.74.1 03/18 11:29
cool810:過九住心後達到的"奢摩他"。 123.205.74.1 03/18 11:29
cool810:修定止的所緣上,佛弟子通常緣呼吸、佛像 123.205.74.1 03/18 11:30
cool810:佛號等等。歡迎i大提供自身的靜坐經驗作參 123.205.74.1 03/18 11:31
cool810:照 :pp 123.205.74.1 03/18 11:31
補:「九 住 心」 http://zenart.hijump.hinet.net/1021.htm 一、內住:由「聽聞力」知修【止】法要,安坐修止,攝心繫緣,然定力小,散亂多,覺雜念 叢生不斷,有如河流. 二、續住:多次勤修,由「思惟力」提起正念,逐漸進步,能於短時專住所緣,心無散亂,此 時覺雜念如溪澗水,時隱時現. 以上二種住心,散亂多,定力小,須用力攝心,名為「力勵運轉作意位」 三、安住:由「憶念力」,時時憶念所緣境,定力漸增,於雜念生時能較快覺知,攝心還住於 所緣. 四、近住:由「憶念力」攝心,較前更進一步,於沉沒、掉舉生時,能即時覺知對治. 以上二種住心,漸能攝心不散,自覺心如潭中水,無風不起浪,然尚有被沉、掉風動而不 澄靜時,為對治沉、掉而覺疲勞. 五、調伏:能以「正知力」調伏沉、掉,攝心不動,較長久入定,嘗受到入定的喜樂,而自然 樂於修定. 六、寂靜:由「正知力」攝心入定,斷滅厭修情緒,心更寂靜. 七、最極寂靜:由「精進力」勤修,持續不懈,定力益增,自主情緒的能力增強,坐中能斷除 貪欲、憂戚、昏沉等. 從第三住心至此,坐中雖能持續入定,然定心尚有被沉、掉間斷之時,故名「有間缺運 轉作意位」. 八、專注一境:由「精進力」勤修不懈,能任意入定,雖尚偶起雜念,起已即滅,雖仍須策勵 其心,然沉、掉已不能為障,定心恆常相續,沉、掉不能使之間斷,故名「無間缺運轉作意位 」. 九、等持:由不斷勤修的「串習力」定功純熟,達不須作意攝心,便能隨意入定、恆久不動 之境,名「無功用運轉作意位」.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4.1 (03/18 11:40) ------------------------------------------------------------------------------ 宗喀巴大師論所緣境與九住心 http://blog.ifeng.com/article/876214.html 關於修定所緣的境,根據法尊法師的歸納,有屬勝義諦方面的,如空性、真如、法界 、唯識性等等;有屬世俗諦方面的,如不淨觀、持息念、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也 有屬於自身以外的,如觀屍陀林中九種不淨及觀清淨佛土中諸佛菩薩依正莊嚴等等;有屬 自身以內的,如觀自身三十六種不淨物、出息入息,及修密法所觀之本尊身語意、種子、 咒輪、三昧耶相,乃至圓滿次第的安樂智等。 《摩訶止觀》以陰入境等十境為所緣的境體。 宗喀巴大師說,對修密的行者而言,應當以佛身作為所緣境。選定了之後,在一定階 段內就不要換來換去了。 有了以上的準備,就可以進入正修階段。到此,仍須循序漸進,一步步來。 有關修止的漸進階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門。法尊法師介紹說:“或依《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所說的九住心的次第,或依《辯中邊論[1] 》所說八斷行(欲勤信安正念正知思 舍)的次第而修(這兩種次第僅是在說明方面有詳略的不同,其內容是一樣的),進而漸 次滅除妄念、散亂、掉舉、昏沉等過失,令心在所緣的境上明瞭有力地安住。久而久之, 其心便能不沉不掉,平等正直,任運地安住了。” 關於九住心的次第,《六門教授習定論》、《大乘莊嚴經論》卷七、《瑜伽師地論》 卷三十所說的基本一致。對此,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也作了詳細的闡述: (一)內住,“謂從一切外所緣境攝錄其心,令其攀緣內所緣境。”內住,又稱令住 、最初住。一開始,心往往是外散的,如同懸河,奔流不息。修止,就是要攝錄其心,令 住於心內所緣的境,不外散亂。 (二)續住,“謂初所系心令不散亂,即於所緣相續而住。”續住,又稱等住、正念 住。最初所系縛的心,其性粗動不息,未能令其遍住微細。隨後,讓動心息下來,心住內 境,相續而住,使正念流注不斷。此時,心念如溪水,時隱時現。 (三)安住,“謂由忘念向外散時,速知散已,還複安置前所緣境。”安住,又稱覆 審住。心雖說做到了內住等住,但還是有失念而流散的時候。只是心一外散,就立即覺了 ,攝心還住於所緣中。如潭中水,一般情況下能安靜而住,遇違緣時仍起波瀾。 (四)近住,“前安住心是知散斷除,此近住心是散亂斷已,勵力令心住前所緣。” 近住,又稱後別住。已能做到不起妄念,不會令此心遠住於外。 (五)調伏,“謂由思惟正定功德,令於正定心生欣悅。”調伏,又稱調順、調柔住 。色聲香味觸,貪嗔癡男女,如是種種外界的誘惑令心散亂。此時,認知諸相的過患,從 而將心調伏,不使流散。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緣的過程。從(五)到(七),就是降伏煩 惱的過程。 (六)寂靜,“謂於散亂觀其過失,於三摩地止息不喜。”寂靜,又稱寂靜住。認知 內心的“惡尋思”及“隨煩惱[4] ”的過患,止息其心不令流散,無所愛樂其心安靜。 (七)最極寂靜,“謂若生貪心憂睮昏沉睡眠等時,能極寂靜。”最極寂靜,又稱降 伏住。制伏由失念而現起的最細分別及隨煩惱後,所有已生未生的重障煩惱也被降伏。 (八)專注一境,“為令任運轉故而正策勵。”專注一境,又稱專注一趣、功用住。 由功力而定力得以相續,以加行心於所緣境,無間隨轉,一緣而住。 (九)平等住,“由修專注一趣,能得自在任運而轉。”平等住,又稱等持、平等攝 持、任運住。由數數修習的因緣,功夫純熟,不要再加功用,令定心無作行而任運自在, 無散亂轉,相續而住。以上引號中的內容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六。 “這是欲界定中最高的境界,即第九住心名等持心。”法尊法師如是說到,“從這個 等持心也會發起身心輕安,即成為經論常說的奢摩他,即止觀的止。這奢摩他已超出欲界 心,而成為色界定中最低的定,名未到定,又名色界少分作意。這未到定是修世間出世間 一切功德的基礎。” 輕安,即身心輕利安適,對所緣之境優遊自適的精神狀態,是昏沉的對稱。輕安不起 ,就沒有達到真的奢摩他。宗喀巴大師說:“若未得輕安,是奢摩他隨順,非真奢摩他, 名奢摩他隨順作意。” -------------------------- 另外這篇文章也可參考: 禪定的次第——九住心 心定和尚 http://www.china2551.org/Article/xsfm/f1/200711/1816.html ------------------------------------------------------------------------------ 內觀禪修的探討──林崇安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3i.pdf <節錄> 梵語Vipashyana,玄奘法師音譯為「毗缽舍那」,意譯為「觀」;近年來譯為「內觀 」,表示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 北傳的內觀禪修 北傳漢地、藏地以及韓日各國的佛法中,止觀法門中的「觀」就是內觀禪修。其禪修 方法,可以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有關毗缽舍那的記述作為代表。今引述論文如 下: 云何四種毗缽舍那?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 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毗缽舍那。 (1)云何名為能正思擇?謂於淨行所緣境界、或於善巧所緣境界、或於淨惑所緣境界 ,能正思擇盡所有性。 (2)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 (3)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 思。 (4)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T30,p451b) 以上指出,有四種內觀(毗缽舍那),對所緣境界(1)能正思擇,(2)最極思擇,(3) 周遍尋思,(4)周遍伺察。而所緣境界有淨行所緣(分成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 、阿那波那念五種)、善巧所緣(分成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 五種)、淨惑所緣(分成世間道、出世間道二種),這些所緣可以說是以自己的身心五蘊 作為主要的對象,觀察時以慧俱行的有分別心,觀察對象的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和相狀。 上述引文開始更指出,要「依止內心奢摩他」來修習毗缽舍那,因此,在修習內觀禪 修時,離不開奢摩他(寂止)。然而,此奢摩他是何種程度的定?是否要達到四種禪那的 根本定?今仍由〈聲聞地〉的論文來判斷: 1.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2.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苾芻令心(1)內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調順(6)寂靜 (7)最極寂靜(8)專注一趣及以(9)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3.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 ,亦名善心一境性。 4.何等名為數數隨念?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 相現前,緣此為境,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 5.云何名為同分所緣?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 ,說名為定,此即名為同分所緣。 6.復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無缺無間,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 適悅相應」。 7.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污,極安穩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 以上七點指出,於九種心住達到心一境性,就是奢摩他品,此處的心一境性必須正念 於所緣達到具有流注與無罪二種適悅相應。因此,這兒的定不須達到四種禪那(靜慮)的 根本定,只須是初禪之前的「近分定」(又稱未至定)就可以了。 . . 接著來探討:如何才是止觀雙運?〈聲聞地〉說: 問:齊何當言奢摩他、毗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名雙運轉道? 答: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三摩地為所依止, 於法觀中修增上慧。彼於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不由加行,毗缽 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如奢摩他道攝受而轉,齊此名為奢摩他、毗 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為奢摩他、毗缽舍那雙運轉道。(T30,p458b 此處明顯示出,運用第九相心住(等持、等引)即可以達成止觀雙運。在〈攝事分〉 中,也記載著: 復次,若有苾芻具淨尸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 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 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T30,p835c) 由上可知,初禪(靜慮)的近分定(未至定)可以用來修習內觀並得解脫,但是缺少 八解脫,因此證得「慧解脫阿羅漢」的果位。若能具足八解脫,就成為「俱分解脫阿羅漢 」。 . . 由以上的引述,可以知道在達成諸漏永盡的道上,有二種基本方式,一種是只依止初 禪近分定(未至定)來修內觀而斷除煩惱,並未具有四禪八定,此一方式的修行者是慧解 脫補特伽羅。另一種是依止四禪八定而後修行內觀以斷除煩惱障,此一方式的修行者是俱 分解脫補特伽羅。以上二種補特伽羅,在南傳佛法上又分別稱為「純觀行者」與「止行者 」。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4.1 (03/18 23:18) ------------------------------------------------------------------------------ 補經證: 「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 分別於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雜阿含 560經) (可與《瑜伽師地論》的九住心對看) 「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 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 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解脫。 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觀。」(雜阿含 305經) ※ 編輯: cool810 來自: 58.99.10.83 (03/21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