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書名:Nagarjuna,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ddle Way 作者:David J. Kalupahana 出版年:1986 出版社: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內容:《中論》梵本的英譯,同時參考鳩摩羅什的漢譯本青目釋, 作者藉由翻譯和解讀,企圖論證龍樹和佛陀同樣是立場一致的經驗主義者。 原書作者序: 大約十年前,我開始著手於月稱那部百科全書式巨著《明句論》(Prasannapada) 的新譯,《明句論》是對龍樹最重要的哲學論著《中論》的註解。 在完成將近十品的翻譯之後,我從一位學生那裡獲悉了史蒲朗教授(Marvin Sprung) 也在進行類似的工作。我原本正想要放棄原先的計畫, 但那位先前在史蒲朗門下修課的學生給了我一份史蒲朗譯稿的副本,只有第一品的部份。 在比較過我們兩人的翻譯後,我發覺到史蒲朗的翻譯受到史徹爾巴斯基(Stcherbatsky) 《佛教的涅槃觀》(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相當程度的影響。 這讓我覺得,我的翻譯工作並不是在做白工, 尤其因為對於史徹爾巴斯基對佛教哲學傳統的闡釋,我是相當無法同意的 關於這部份,請參考我的另一本著作《因緣──佛教的中心哲學》 (Causality,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 讓我訝異的是,史蒲朗教授1979年問世的翻譯共只有十七品 (其中包含第一品的不完整翻譯)。而在甚為勞心勞力的翻譯中蹣跚前進的同時, 我開始理解到,月稱是如何漸次誤導我們偏離龍樹的哲學本意。 1981年,由史密森(Smithson)獎助金所資助的訪印之行,更加深了我的疑慮。 在印度,我認識了一些自幼在吠壇多傳統中成長的學者, 我發現這些學者對於月稱所詮釋的龍樹竟能欣然首肯, 但對《尼柯耶》和《阿含經》中記載的初期佛教教理,他們卻不大認同。 由於懷疑龍樹和月稱其實是兩種迥然不同的哲學立論, 驅使我重新審視鳩摩羅什本的《中論》,這個版本比月稱早出至少兩個世紀。 我將什本《中論》全譯為英文,再比對龍樹的梵文原本, 結果是兩者間令人驚喜的相似性。對我而言,當有更為忠實、 更貼近龍樹原貌的鳩摩羅什本可資評介,就再無理由, 去依循月稱的看法來理解龍樹了。此一發現也消解了我原欲修裁《明句論》的英譯 以便日後出版的熱忱。 翻譯完龍樹《中論》的梵文與漢本之後,我接著依照自己對早期佛教和龍樹之前的 佛教傳統的理解,對這兩個文本進行註釋。單只是梵本的註釋, 就比我本來預估的要更份量龐大。並且,考慮到如將梵本和漢本並置成書, 以及作為註釋主體部份的漢語字型等出版難度,我決定再次修正我的計畫。 本書中,梵本是和註釋與導讀的部份共陳,漢本及其註解則置於其後,以為補充說明。 對於本書所可能引發的爭議,我並非不明,但願那是正向的;為此, 我想提出一個關於龍樹的主要問題,這個問題特別是源於近年來的佛教歷史研究成果。 中村元教授的扛鼎之作《印度佛教》,在佛教文獻歷史方面提供的資訊, 超過所有現前作品。這部縝密的著作不只處理大部分佛教文本的內容、作者、年代問題, 同時亦比對了現存於梵、巴、漢、藏、日文中的不同版本。審慎閱讀這部書, 我發覺到那些截至目前為止都被人們含混統稱為「大乘」的文本, 當中蘊含的初期佛教思想底基難以忽略,這些文本包含兩部知名文獻 《寶積經迦葉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對於這些經典的原初版本究竟能否適切地稱作是「大乘」經典,我感到很存疑, 但即便如此,這些經典倒也確實是由大乘教派保存下來。此一反對意見應該不難理解, 因為那就像是反對只因《尼柯耶》與《阿含經》是由上座部和一切有部、 或由任何其後的教派傳統所保存,就把這些文獻視同「小乘」,兩者是同樣的道理。 我提出的主要問題是,「為了重現佛陀的教法,像龍樹這樣的哲學家將行何種進路?」 這個亟富歷史意義的問題,據我所知,未曾有人提出或解答過。引人留意的是, 《法華經》其實尚未著墨於大乘與小乘的衝突,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龍樹以前, 大小乘間的衝突尚未出現。然而,即使此一衝突在龍樹之前已然成形, 又有哪些具體代表了大乘哲學立場的經典,會為龍樹所援用以便闡述佛陀的遺教? 仔細研讀中村的研究,則很顯然,若企圖找出某部龍樹立論所依據的「純粹」大乘經典, 結果將徒勞無功。要想找到一部早出於《法華經》的大乘文獻, 且其學理還需如同現代佛教學者所呈現出來的同樣縝密,是極為困難的事。 既然此種在學理上高度精細繁複的大乘經典,對當時的龍樹而言是不可能取得的, 他勢必要訴諸《尼柯耶》與《阿含經》中的初期說法,以求得佛陀的教理。 特別是他理解到,諸多問題的產生,不僅是來自於如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 這類的形上學者,也來自於更受信眾歡迎的宗師們,例如馬鳴。 將佛陀視為一超越性的存在,這種信仰當時方興,但馬鳴卻過份強調了這種虔信的功用。 悉心閱讀龍樹的文句,可以發現他對雙方其實都抱持批判的態度。 如果以覺音為上座部的代表人物、月稱或寂天為典型的大乘信徒, 則兩者的思想模式對佛陀、目犍連子提須、龍樹都是不太合用的。 對熟稔於我先前作品的人而言,本書可能會讓他們驚訝萬分。 尤其是我在這本書裡推翻了許多自己以往對龍樹的看法。在我先前的作品中, 我主要著力於指出佛陀本人的教法是如何相異於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而後者是包含了像龍樹這樣的哲學家在內的。 我和史徹爾巴斯基以及穆提(Murti)一系的學者的爭論點在於, 史徹爾巴斯基把上座部視同為初期佛教,而穆提則是將佛陀描繪成一個形上學家, 這個半調子的形上學家給我們引介了一套「法有」的理論,然後再為龍樹所推翻。 我先前原本欣然接受穆提對龍樹的詮釋,但那時的我, 也因而為了想要找出一個既無須犧牲佛陀的經驗主義本懷, 又能真確詮釋龍樹的兼顧辦法而徒勞掙扎。之後,對龍樹和月稱更深入的研究 終使我明白,龍樹仍舊忠於佛陀的教說,但月稱卻已漸倒向吠檀多派的理路, 由此以迄不過數百年光景,佛教終在印度邁向衰滅。 ============================================================================== 作者是錫蘭人,出身南傳佛教,因此他的觀點也和我們較熟悉的大乘傳統不同。 如果有人有興趣看下去的話,我再繼續貼上來。 純翻譯分享,勿戰。 -- Nothing except a single green light, minute and far away. http://blog.yam.com/chedda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171.156.98
cool810:歡迎:) 龍樹融合部派與大乘,是佛教中觀學 58.99.10.10 01/10 13:43
cool810:祖,目前接觸到的詮釋多屬漢傳、藏傳的傳 58.99.10.10 01/10 13:44
cool810:承,有南傳觀點也想看看 58.99.10.10 01/10 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