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藏傳佛教認識論:開啟量學(因明學)寶庫之金鑰匙〉 作者:多識仁波切 出版社:聖地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275157 內容簡介: 作者多識仁波切系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朵什寺第六世寺主活佛。亦是當代深孚眾望 的學者和教育工作者。過去由於翻譯上所造成的誤解與隔閡,使得佛教邏輯哲學─量學, 無法在漢地遍地開花。多識仁波切精講細解,糾正了以往對藏傳佛教量學(因明學)在概念 、認識上的種種謬論,釋惑正聽,解除許多人對佛教基本知識的無知與執見。堪稱是了解 認識藏傳佛教顯學五部大論之首─量學的入門寶典。 佛教因明邏輯思想出自佛經,世尊在說法時經常用到因明的巧妙思辨方法,而佛教哲 理也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化的思辨基礎上。藏傳因明學(量學)也稱佛教邏輯,與西方形式 邏輯構成了性質不同的兩大邏輯體系。因明發源於古印度,但在藏傳佛教中經過長期的研 究、補充、深化,使因明學發展到了新因明的高級階段。 因明的一些基本規則,雖非佛門獨有,但在因明學理論的完善和提高方面,印度的陳 那、法稱,藏地的薩班、宗喀巴、賈曹傑、克珠傑等佛教學者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他 們將因明的推理思辨方法用在了佛教教理的論證方面。陳那的《正理門經》和法稱的《釋 量論》等因明七論中對佛和佛法的正確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論證,起到了破除邪說,維護 正見的作用。正如克珠傑說的那樣:“如果說因明學中有理辨性的內容,因而不屬於內學 的話,那麼大部分佛經也將不屬於內學了,因為大部分佛經中都含有理辨性的內容。前蘇 聯科學院院士巴爾次基所說:“新因明已發展到了數理邏輯的高度”,有人說“因明是藏 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思想成果”。多識教授曾受過良好的因明學教育,並從事因明的教學和 科研工作,指導因明碩、博士研究生已有數十名。所發表的論文有:《藏族對因明學的貢 獻》、《因明不是迷信》等。多識教授2011年最新著作《藏傳佛教 認識論》本書全面介 紹因明邏輯哲學原理。書籍內容包含(認識論總論)、(量學基本知識概說)、(心智學 )、(因明學)等。 作者簡介: 多識仁波切,本名多識‧洛桑圖丹瓊排,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天堂寺第六世朵什活 佛,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孚衆望的藏學家、藏傳佛教學者 和教育工作者,兼任西藏大學客座教授等多種社會職務。 目錄: 藏傳量學與漢傳因明學之間的異同比較(代序) 第一章 認識論總論 第一節 認識對人類的重要性 一、人類認識以知識為先導 二、知識的種類 三、西藏認識論的開展 第二節 認識的主體——人的定義 一、人的定義 二、人的分類 第三節 人類面對的兩種世界 一、物質世界與觀念世界 二、存在事物的分類 三、佛教不否定分別的作用 第四節 人類思維的抽象性特點 一、事物與名相的關係 二、佛教各派的二諦思想 三、存在事物與認知主體的關係 四、事物自性與排他性 第五節 永恆的存在和永恆的觀念 一、有與無 二、概念內涵的變化 三、法性與永恆 第六節 語言和思維的分別性特點 一、分別與直覺 二、語言與分別 三、分別的特點 四、佛教與分別 五、思維的分別特點 第七節 概念分別在認識上的重要性 一、概念與範疇 二、概念的周遍與否 三、概念與四邊推理 第八節 因明學關於正確認識的標準和方法 一、因明學關於正確認識的標準 二、現量與比量 第九節 量論和因明論的關係 第二章 量學基本知識概說(攝類集辯) 第一節 入門知識 一、概念種屬關係 二、應成駁論的基本論式 第二節 知識的總相 第三節 知識概念分類 一、定義與被定義事相 二、總相與別相 三、對立與聯繫 四、常法與有為法 五、共性與自性 六、因果辨 七、三時辨 八、真諦與假諦 九、三性辨 十、實體法與返體法 十一、分別見與無分別見 十二、顯性事物與隱性事物 十三、客體與主體 十四、一異辨 第三章 心智學 第一節 心王與心所生法 第二節 分別心和無分別心 第三節 七類心識 一、現證識 二、聯想識 三、重複識 四、非理識 五、現而未決識 六、疑而未決識 七、謬誤識 第四節 正知與非正知 第五節 證知與未證知 第六節 倒錯識與非倒錯識 第四章 因明學 第一節 因義總說 第二節 正因論詳述 一、正因的相對面 (一)宗法性相對面欲知有法 (二)遍及性相對面同品與異品 二、正因的定義 三、與正因相關的規律 (一)宗法性 1.定義 2.正因與宗法之間的邏輯關係 3.因與所證法之間的關係 (二)同品遍及性和異品遍及性 1.定義 2.同、異二品與正因的關係規則 第三節 正因的分類 一、以正因的性質分類 (一)果體正因 (二)自性正因 (三)未見正因 二、以論證形式分類 (一)肯定論式 (二)否定論式 三、以論證內容分類 (一)純義理論證 (二)純事體論證 (三)義事雙重論證 四、以論證的依據分類 (一)物理性正因 (二)可信性正因 (三)俗成性正因 五、以因與同品的接觸面分類 六、以論證的對象分類 (一)自悟性論證 (二)他悟性論證 (三)論證格式 第四節 非正因(無效因) 一、不成因 (一)相對義理不成因 (二)相對知見不成因 (三)相對物件不成因 二、相違因 三、不定因 (一)特殊不定因 (二)一般不定因 第五節 駁論 一、駁論的定義及結構 二、駁論的形式 三、駁論的有效無效式 談藏族對因明學的貢獻(代後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29.144
Lunakaoru:隨喜讚嘆 12/28 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