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學〉 The Wise Heart: A Guide to the Universal Teachings of Buddhist Psychology 作者:傑克.康菲爾德 原文作者:Jack Kornfield 譯者:周和君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30日 ISBN:9789576937590 ------------------------------------------------------------------------------ [作者簡介] 傑克.康菲爾德 Jack Kornfield   成長於美國東岸一個科學及知性的家庭。一九六三年就讀於達特茅斯學院,主修亞洲 研究,在學期間受到陳榮捷博士啟發而學佛。一九六七年畢業後,立刻前往東南亞修習, 曾在泰國、緬甸和印度接受佛教僧侶的訓練: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也曾在馬哈希 尊者、阿沙巴哈尊者和佛使尊者座下學習,並追隨過西藏喇嘛、禪師與印度教上師。   他自一九七四年開始在世界各地教導禪修,是將南傳上座部(Theravada)佛教修行 引進西方的重要老師之一。多年來,他致力於整合東方的靈性教導,使西方世界更能親近 此一傳統。他不僅是舉世聞名的內觀禪大師、內觀學社(Insight Meditation)與靈磐中 心(Spirit Rock Center)的創辦者,還是臨床心理學博士,也是下筆如詩的作家。他擅 長結合現代心理學與禪修思想,將靈性修行落實於日常生活,著有《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圓明)、《佛陀的法音》(諦聽)、《原諒的禪修》、《狂喜之後》(橡樹林)、《踏 上心靈幽徑》(張老師)等書。 [目錄] 推薦序一  把心帶回家∕鄭振煌 推薦序二 優質的心理衛生學∕余德慧 推薦序三  現代佛法實踐的新詮釋∕釋自鼐 第一部   你的真實面目是什麼? 第一章   高貴性──我們本初的良善 第二章   以慈愛擁抱世界──慈悲的心理學 第三章   誰在凝視鏡子?──意識的本質 第四章   意識的各種染著 第五章   自我的神祕幻象 第六章   從普遍性到個人性──弔詭心理學 第二部   專心正念:偉大的醫術 第七章   專注的釋放力量 第八章   珍貴人身 第九章   感覺之流 第十章   說故事的心靈 第十一章   古老的潛意識 第三部   轉化痛苦的根源 第十二章   佛教徒的人格類型 第十三章   化欲望為豐盈 第十四章   超越仇恨到不論斷的心 第十五章   從虛妄邁向智慧 第四部   尋找自由 第十六章   苦難與放下 第十七章   心的羅盤 第十八章   神聖形象──想像、儀式及皈依 第十九章   心的行為主義──佛法的認知訓練 第二十章   專注與心靈的神祕面向 第五部   體現智慧的心 第二十一章  美德、救贖及寬恕的心理學 第二十二章  菩薩──關照世界 第二十三章  中道的智慧 第二十四章  覺醒之心 ------------------------------------------------------------------------------ [推薦序1] 把心帶回家 鄭振煌 我們的本心像虛空,無邊無際,對一切事物不迎不拒,任他白雲蒼狗、高山大海、動 植礦物來去自如,不批判,不分別。 我們的本心不只像虛空,還像一面大圓鏡,具有覺知的能力,物來不黏,物去無痕, 觀照而不執著。 我們的本心不只像虛空,也不只像大圓鏡,還像太陽,送出溫暖和光明給萬物,卻不 求回報。 我們本來是這麼圓滿的,現在卻變成支離破碎、痛苦煩惱、彼此鬥爭、永無寧日。 是什麼問題?該如何解決?解決了又如何? 這些是人生的最大課題。本書提供了最清楚、最有效的說明。透過禪修,才能理解人 生的奧秘,達到圓滿的境界。 我畢生浸淫於佛法,得益非淺。禪修不關宗教,是人人的必修課。作者是心理學專家 ,在南傳佛教出家,從泰國當代高僧阿姜查學禪,能以現代心理學說明禪修的方法和過程 ,讓讀者一目了然,自修自學,讓我歎為觀止。佛法書籍往往令門外漢不知所云,讀了等 於沒讀。本書活潑靈現,加上譯文流暢,入木三分,是有志學禪者的好工具。 2010年9月3日於維鬘學會 >>>>>>>>>>>>>>>>>>>>>>>>>>>>>>>>>>>>>>>>>>>>>>>>>>>>>>>>>>>>>>>>>>>>>>>>>>>>>> [推薦序2] 優質的心理衛生學 余德慧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近幾年來,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系傾力發展哲學諮商(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韓國國立江原大學發展人文治療(humanity therapy)以及日本大阪大學發展臨床哲學( clinical philosophy),慈濟大學則設立「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室」,試圖將過去被視 為書齋學問的人文學帶到臨床領域。在宗教領域,基督教的牧會諮商更是源遠流長,是現 代諮商的濫觴。以台灣為例,基督宗教的「靈性療癒」漸次發展,而佛教朝臨床領域發展 則以安寧照顧為主。然而,近幾年來,台灣出版界對佛教心理諮商的推動不餘其力。「療 癒」(非治療)儼然成為顯學。   本書作者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在近幾年也逐漸為人所知。當初幼獅文化翻譯 康菲爾德的書《踏上心靈幽徑》,居然乏人問津,直到二○○八年張老師文化重譯此書, 才開始流行。   康菲爾德曾在泰國叢林跟隨阿姜查修行多年,返美之後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並結婚 生子。現居住在舊金山。本書是他繼《踏上心靈幽徑》之後,有系統地整理出一套佛法心 理衛生學,裡頭每章都附有練習,也可以說是自助式的佛法心理保健之道。   雖然他的論點以阿姜查的修行法門為主,但是他對宗教分門立派顯然不感興趣,這是 現代宗教的特色,大家儘量避開傳統宗教的分野,鼓勵宗教會通。   康菲爾德的佛法心理衛生學可歸納出二十五條法則。但是這只是為方便而舉的綱目, 無須看得太認真,真正的精華在幾個關鍵點上。從台灣的風土民情來說,我們有太多的創 傷經驗,可是我們的問題不在於逃避災難,而在於面對苦難的態度。佛法心理衛生的重點 在於把創傷轉化為慈悲,許多媒體透過受創者的哀嚎、不肯寬量、怨恨將創傷加深,而一 般的心理治療則是想辦法減輕創傷,可是佛法心理衛生卻能導引受創者轉化:「最令人驚 訝的是那些曾被監禁與刑求的尼師與僧侶的反應。根據哈佛心理學家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 ,他們當中只有極少數人,甚至根本沒有人出現常見的受創反應,反而是更深化其慈悲心 ,以及對生命充滿喜樂的感激。他們修習的慈心觀、大悲心,以及智慧,讓他們願意為自 己的敵人祈禱。」(第二十四章「覺醒的心:天生喜悅」) 我們怎麼把自己撐起來?   許多人以為:將佛法化成某種撫慰技術,就可以做為佛法的入世關懷。這是個錯誤觀 念。真正的佛法是透過澈念而產生的心法,佛法本身沒有文字、儀式或影像,只有慈悲。 真正的佛法是讓慈悲得以實現的種種心法,而非長篇大論,亦非神秘的儀式。   活著本身就很困難。就以人希望的自由來說吧,那真是困難重重,難不在外在的壓迫 ,而是我們無法掙脫的各種束縛本身即是我們的存在條件,擺脫束縛往往會將我們引以為 習的生活破壞,所以,人希望的自由總是困難的自由。佛法心理衛生則是以鑽研靜心解脫 。許多人視解脫為無物,以為擁有才是成功幸福,這種顛倒使許多人身陷其中難以自拔, 但助人的俗世心理學卻不置一詞,視而不見。 自我一直都是難題   佛法的慈悲不在於是否心生慈悲心,而是「自我」這個難題。我們的「自我」是個「 偽幣」,它錯誤地被視為「我的實相」,實則是從他人轉反映來的「自身」。這是老天用 這種奇妙的手法為我們建造的「自身」。佛法的基礎就在萬物彼此締結,而締結的方法之 一就是「運用他人形成自我」,這並非簡單的鏡像邏輯,其複雜的程度超過我們的想像, 亦即,並非我父母如何待我,我就會變成怎樣。例如以本身作者在個性不合的父母爭吵下 成長,他的自我是在厭惡爭吵之下不斷地峰迴路轉。一方面自我由他人制約,一方面自我 又是個感應機制,有反抗也有順應。可是無論怎麼糾纏,許多佛法的實踐者都採用當機立 斷的「持敬」工夫。無論是達賴喇嘛或是阿姜查,都以「保持尊敬」的心做為覺照( mindful)的工夫。   佛法的尊貴在於它比任何人類知識或思想更明白地顯露慈悲的必要。 為何需要慈悲?   首先,人的自我遺忘使得人與生態的交互性被忽略了,而佛法則徹底要人類認識萬物 的相互締結,甚至清楚地表明「自我」來自他人而非自性,乃至無自性。我們的自我主張 其實猶如「滴水入水」,龐大的水分子彼此關聯著時空、能量、鍵結與分裂。   人的傲慢與自我裡的「被瞧不起」密切關聯著,人的謙虛與自我被善待的部分相關聯 。我們自私是因為感覺到被掠奪著的自我,我們自利是因為感受到自己的匱乏、他人的不 給予。真正佛法是:當你感到窮困時,你反而應當努力義助他人,而獲得自我的豐盈。這 道理很簡單,窮困讓人貪得,一心一意想從他人口中奪下麵包,但此掠奪性的獲得只是讓 擁有物增加,自我因為掠奪他人而感到空虛,因此,增加擁有物並不能使自我感到充實。 但是給予他人卻反轉成自我的充實。奧妙在於:在萬物締結的世界裡,自我的充實帶來世 界的歡迎,締結的事物會以凹面反過來保護窮困者,此時,窮困者將受世界的福報,窮凶 者則造成惡極。 神性的擁抱   換個說法。我們受傷的自我需要「神性的擁抱」,那就是慈悲。   所稱的「神」並非一般宗教的神祇,而是自我的陰面。許多人誤解自我的陰面是自己 的缺點,是自己的陰暗面,事實剛好相反,我們的自私自利剛好就是自我的正面,我們追 求成功,就是自私自利的完成。而在這正面的世俗卻隱藏著神性,如惻隱之心、不忍之心 、天良之心。這神性被認為是被自我遮蔽,其實不然。神性的存在如同我們的邪惡,都是 自我的構成,甚至相應相生。人不知其邪惡,則其神性必然也無影無蹤;例如我們的勇氣 仰仗的是我們的脆弱。一般心理衛生討伐懦弱,那是片面的知見,以為勇敢膽識是怯除懦 弱的利器,這是淺薄的認識論,在卓知的認識論裡,膽怯才是勇敢的根源,多少勇敢但看 你有多少恐懼。害怕打針的孩子在哭怕之餘,用眼盯住扎入皮膚的針而生出勇氣,母雞因 極度害怕老鷹啄其小孩而奮不顧身。我們的神性隱藏在暗處,我們的缺陷刺激神性。   神性是多元的。依照藏佛或南傳佛教,廣大的虛空是最大的神性,而儒家的本心,如 惻隱、是非之心則是小小神性。體會大虛空的修行是內心的禪定,讓心無所住而流動、清 空萬里,一切通澈,是大神性,只有在深度入定才體會得到。在人間,我們見苦難而生慈 悲心,見孤苦而生陪伴膚慰之心,都是小小神性。但神性大小無關宏旨,重點在於步向神 性的修為:安住、覺照與正念。 安住   最有益的修為是「安住」。這「安住」指的是讓意識儘量降低其捕捉、攫取的頻率, 讓意識如見雲煙的過去,一般簡單的清閒靜坐就可以做到,無須到入定的程度。安住不是 與萬物疏離,而是體會到與萬物一起流轉,范仲淹在岳陽樓看湖的心情、李後主獨上小西 樓的心情,杜甫的「城春草木深」的感慨都可以體會安住之一二。有一天傍晚,我見到一 位老農夫對著向晚的黃昏夕陽閒坐,其神態之安定,我在剎那之間驚為天人。在專心工作 之後,心無所繫的閒逛街頭、鄉間漫步,可說是最佳的安住訓練。 覺照   人能安住是因為隨時覺照。許多人覺得覺照很難,其實是心猿意馬。人隨時都可以覺 照:走路輕緩慢,睡覺輕緩躺,吃飯靜心,說話聲細,工作專心都屬覺照。甚至你看日本 料理師父切生魚片的心情,都可以說是覺照。在台灣許多美食節目的喧嘩、粗糙的對待食 物以及急忙的吞嚥,都使「覺照」消失得無影無蹤。 正念   正念並非根據某些正確信念來行使的,正念是一種心態,是自己跟自己最真實的部分 相處的態度。例如,當我們因為某事而心頭煩亂,會出現「亂念」,整個看事情的心態全 都亂了套。此時的「正念」是把自己重新擺正,如呼吸一下、放鬆一下身體、暫時放掉「 亂念」,在草地走走,等安靜下來,重新看事情,這過程就是「正念」。許多人吃飯狼吞 虎嚥,但若能瞬間放下食物,仔細體會自己身體的感覺,如果飽就離開,如果餓就繼續進 食,能慢條斯理欣賞食物的滋味,以悠閒的感覺進食,這就是「正念」。所以「正念」不 是指什麼「正確的念頭」,而是「察覺己身,自我導正」。如何為「正」殊難界定,但傾 聽身體的聲音或「願有良知」,都可以產生正念。   從最簡單的情況來看,正念是很好的保健之道。我們的身體必須被我們察覺之後,如 發現有問題就需要調整正念過程,剛好就是最佳的調整。許多人寧可聽信話語,把身體交 給外物,如服用保健食品、各種保健藥丸。我們把這些東西吞入而不理會身體訊號,立刻 會出問題。身體的調整往往可以透過正念過程,將微細得身體信號體會出來,依照感覺來 調整。雖然醫師常強調身體感覺不是可靠的信號,但是我們不可能每天作儀器檢查,正念 的保健剛好補滿這一塊。   正念的精神領域是專注。當我們靜下來體察身體,我們首先會越過知識的障礙,把知 識性的影像、觀念排除,以比較赤裸的直覺梭巡於自身的存在感,一旦赤裸地接觸到存在 感,專注就會發生,所以無論是閱讀、靜坐、行走、做事,都會有同樣的專注。這個層次 的正念善知識的正念。   許多人在生活飽受催折。上班族下班之後的喝酒、夜店狂歡、唱卡拉OK、演唱會瘋狂 等等,都一再加深其摧殘。年輕人衰敗的很快。「我們曾見過當進入甚深禪定境界時,喜 悅如何自然而然湧現。學生們描述他們的經歷包括:全身震顫,喜極而泣,陣陣清涼感, 內心蕩漾狂喜漣漪,輕飄飄的喜悅,如碧綠湖水般的喜悅,身體激動,感恩的喜悅,自在 與歡樂的喜悅,以及寧靜的狂喜等。他們述說自己身、心、靈的喜悅,世界之美的喜悅, 以及看見他人快樂的喜悅」(第二十四章「覺醒的心:天生喜悅」) 正向心理學還不夠好   綜觀全書,以我多年的經驗,這是一部比正向心理學還深刻的心理衛生學,也是東方 獻給世界的珍貴禮物。雖然是由西方人來寫,但這無關緊要,西方人有足夠的詞彙與體會 將南傳佛法以更清晰的方式來表達,毋寧是個好現象。中國人自有一些宗教文化的習氣, 對佛法流於空談或心智的遊戲,已經逐漸不足為取,西方人的犀利理性,亦對佛法會出現 閉塞之處。   本書不能說沒有缺點。本書提供二十餘個練習,每個練習看起來就像正向心理學的練 習技巧,反而與人不切近的感覺。我建議讀者對那些自我的激勵的話語不必看得太認真, 對那些指導默唸詩詞也無須遵行,在自然的情況之下,自然會有一些自己說給自己聽的話 ,那才是正念之道。 >>>>>>>>>>>>>>>>>>>>>>>>>>>>>>>>>>>>>>>>>>>>>>>>>>>>>>>>>>>>>>>>>>>>>>>>>>>>>> [推薦序3] 現代佛法實踐的新詮釋:契入慈愛與智慧的一把鑰匙 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 釋自鼐 張老師文化在2008年重新翻譯傑克‧康菲爾德在1993年出版的《踏上心靈幽徑》,深 受好評。今年再度推出同作者於2008年出版的新書《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學》中譯 本。這兩本書前後相距十五年,也是作者累積近三十五年指導禪修經驗的力作。兩書內容 的相同點是以禪修的經驗為主軸;差異點則是新書以阿姜查的禪修方法為主,並增加更多 實際指導禪修者療癒和轉化的紀錄,以及對西方心理治療提出建議與批判,全文簡要而精 彩,但意義深遠。 本書內容生動易懂,讀者抱持著輕鬆和探索的心跟隨著作者進入內文,不要太在意佛 教的專有術語或概念,只要記得常常和自己的內心相連,則必有斬獲。 本書獨樹一格地發生有其故事,更有時代的需要,此書內容可從四個層面看到其來龍 去脈與價值:一、是一本實踐佛教與心理療癒的紀錄;二、以個人經驗展現佛教的實徵精 神;三、對心理治療的影響;四、如何從本書獲益。 一、實踐佛教與心理療癒的整合紀錄 一本感人好書,蘊含一個時代社會的脈絡和撰寫者的生命親驗。本書具有一本好書的 特質:內容承載作者個人心靈成長的縮影,字裡行間常能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對所處時代人 心苦難的反省之外,並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與範例。這些範例多半來自作者個人或受助者 心靈轉化的歷程,或者是作者在推動禪法過程中的摸索、困頓和超越。這本書並不著力在 告訴讀者,佛教禪修的境界有多高超或佛教心理理論有多深奧。更重要的是:從禪修者實 際修持正念禪法、慈心禪或者願意以好奇的心面對過去創傷,走向療癒之路。這樣的路徑 雖然離開悟尚有距離,但確實能帶引現代人直接找到解決生命下手處與提升心靈的著力點 。 本書的禪修修鍊歷程和心理療癒的內容,和作者個人的生命經驗密切相關。作者大學 畢業後因參加和平部隊而到泰北服務,後來在阿姜查的森林道場出家修行五年。1972年回 到美國後,還俗並攻讀臨床心理治療博士學位;從此持續進行佛法禪修與心理治療的整合 工作至今;同時在美國麻州,與約瑟夫‧葛斯坦(Joseph Goldstein)等人創辦內觀禪修 協會(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然而,為走出一條日常生活中實踐禪法的新場域 ,並能真正幫助禪修者受益,作者另外在北加州和其他教師共同創立靈磐中心。中心創立 於80年代左右,廣納各家法門並發展日常生活中實踐禪法的教學法。根據作者的口述歷史 ,靈磐中心因應現代西方學習的狀況而作新的調整和整合。例如新手容易因刻意用功而繃 緊身心,或因而產生低自尊等問題,以致禪修教師無法依循亞洲傳統強調一心精進的態度 而必須作調整,心理治療成為禪修的輔助工具。靈磐中心的教導似乎有一個適合現代人的 次第;先對自己修養慈心,安定自己的身心後,接著進入禪修。如果在禪修期間引發創傷 經驗,或因心理適應等問題的學員,嘗試從禪修找到解決之道,於是靈磐中心就開展出以 禪修實踐、心理治療和禪修生活運用三者兼備的現代人佛法實踐場域。 二、佛教實徵精神的現代意義: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的方法? 經驗現代佛教不同於傳統之處,在於現代個人主義重視並尊重個人生命經驗的獨特事 實。佛法本身的內涵在於透過個人的親自實驗、檢證「法」(Dharma)的定義之一「來親 自體驗」(ehipassiko)!個人的經驗是第一手的資料,是真正能夠引導個人離苦的線索 ,更是教法的真正目的。概念或理論都屬於地圖的功能,上路永遠靠自己。佛法就在這身 心當中,不用向外求助。因此,本書作者大量敘述個案生命過程中遭逢種種困難與轉化歷 程,蘊含佛法的親自驗證的精神:以關愛的心覺知所有的煩惱、喜悅,直視種種的心理狀 態,不壓抑也不畏縮,從親自觀察心理的運作、生起和消失,轉而觀空、放下。 這樣的歷程以個人親自經驗為真實基礎,稱為「第一人稱的方法」(first person methods),不同於一切「以見為憑」的科學典範。科學典範主張:所有觀察的對象都和 主觀分離,是純粹屬於客觀的事實,也才能具有被承認、被探討的價值。其餘的屬於個人 臆測、不能登大雅之堂,更遑論有研究的價值。但是從70年代以來,不少西方科學家開始 對於心靈世界的視野,因為迷幻藥、各傳統的禪修輸入以及有識之士的努力,如達賴喇嘛 和「心與生命學會」(Mind and Life Institute)積極促成佛教學者和科學家之間的對 話等,也同時開拓東西傳統對佛教心識學與神經科學間的認識。這一大步的跨越,對於西 方知識分子提供一個新的視野,承認過去只有西方心理才是心理學的侷限性;對東方知識 分子而言,漢語世界所傳承的儒釋道的文化資產,都值得我們投入其中進行實驗與研究。 如本書作者三十五年埋首教導禪修、不斷改善教與學的求真精神、力行態度和不畏懼被批 評的立場和方法,走出一條現代佛教的心靈之路。 三、從心理治療到心靈轉化的新版圖 本書對於當代西方心理治療提出相當明確和有力的批判和論證:西方心理治療不能只 停留在病理和心理問題的層次,心理工作者需要承認人類心靈的深廣度,人人都可以學習 健康與快樂的方法。緣此,心理治療界需要更積極參與各種智慧傳統所提供的心靈修養原 則,如倫理、慈愛與覺醒的方法,因為這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心靈的培養有一定的效益。 因此,作者在不同篇章比較佛法和西方心理治療對健康的觀點與療癒方法,並列舉出多位 透過禪修而療癒個人危機或精神疾病的案例。雖然,作者並沒有詳盡說明這些療效的持續 度,但對心理治療工作者而言,如果能找到可以由個案自身的療癒力量,藥物控制的必要 性和調整,則是可以努力的方向。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在正念療癒的發展上被醫療學術單位 所承認,也正在進行更多不同病症的研究。例如以正念輔助治療憂鬱症,以減輕再患的頻 率。 本書以概論的方式,將作者個人的助人經驗一一記錄,雖不能視為專業報告,對於心 理治療工作者而言,仍可從本書中再萃取值得參考的方法,進而加以運用。其中值得注意 的是「自我感」的認識、降低與放下。而且對自身的困境,能以擴展的思考,轉個人意識 為集體意識,因而培養廣大慈愛與包容的心境,以開展集體心靈的路徑注入心理治療領域 ,將更具有預防與教育價值。反過來看,西方心理治療加入禪修指導,可以協助傳統禪修 改變從只強調放下,而忽略早期創傷經驗羈絆對個人產生的影響。同樣,心理治療也可從 佛教禪修中擷取自我療癒力量、正念覺知當下的定心之道,使受助者獲得更完整而有效的 療癒。 四、從擁有鑰匙到打開心門 本書有五大架構,內容蘊含佛陀教法的根本目的:知苦與滅苦。本書所要傳遞的訊息 很多,從個人出發最核心的重點是:不論處在何種情形下,作者不斷叮嚀:「我們的心可 以選擇慈愛、原諒、接受、放下和承擔。」這是一種可以訓練自心的選擇。如達賴喇嘛曾 說,轉念是他最喜愛的修鍊之一。他教導眾生,「讓自己觀想各種拙劣的思維模式,諸如 惱恨、憤怒、自我批判等帶來的後果。向內省視全身緊繃、心跳加速,以及不舒適感等念 頭如何影響你。再觀察這類念頭如何影響周遭的人,讓他們惱怒、僵硬,甚至面目可憎。 然後,要立定慈悲的決心,『我絕不讓這類心境使我喪失心的寧靜』。」(第十九章) 這是人人本具的一種力量,我們所要做的是賦予自己選擇的力量。本書所呈現的不同 個案乃至作者以自身為例,猶如匯集多首詩文的長篇史詩,記錄著一位位生命勇士們正進 行內在心靈改革的運動。從這些範例的誠實與勇氣中,也讓我們有勇氣,轉身進行個人的 自我探索與轉化,也以自身的體驗求證禪修方法如何可以得到內心的轉化與提升! 對於助人工作者,本書整合心理學在禪修過程的指導,值得參考點在於:禪修必須由 個人身心的參與。因此,引導受助者藉由慈心或正念,增強個人的內在穩定,在進入受創 或問題,能提升助人者與受助者的自我安定力量。雖然具體步驟常因人而異,歸納作者實 際助人的整合方法如下:先以正念引導受助者能和自己的身體、感受或想法連結,身心安 穩後,接著以諮商方式療癒過去的創傷。以第十章中一段文為例,受助者因為離婚後的情 緒問題而來禪修,作者引導受助者寶拉對自己的情緒保持正念,也練習慈悲觀中接受身心 痛苦的事實。接著作者要寶拉選擇「是否還想要不斷重複這些故事?」並以正念觀照當下 這些困擾的念頭是否真實,「若此故事不真實,那妳又是誰呢?」如此的反省,寶拉和作 者在靜觀中能「沉浸於當下的神聖美妙之中」並「開始體會自由的滋味」。 類似上述的轉化歷程,是作者將禪修方法和心理治療結合運用的獨特之處。可用於助 人,也可用於自我療癒。作者一再強調:一般人只要願意在日常生活中持續保持覺知當下 身心,學習降低自我感的強度,就可以培養出和大師或聖者般穩定與自由的心。邀請你, 拿起心中覺知的鑰匙,打開門,順著本書的心靈地圖,可證明:透過禪修,人人可以培養 出健康、快樂的心理!佛教禪修所傳承的傳統,能清楚引導遭逢苦境的夥伴,培養關愛自 他的慈心,學習時時提起放下,不掉入虛妄自我的坑洞中,踏上契入離苦境界的道路。 ------------------------------------------------------------------------------ 導言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 2007年我與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共同主持一場在洛杉磯加大(UCLA)所舉 行,探討正念(mindfulness)與心理治療的研討會。我站在講臺上看到近兩千名的聽眾 時,心想到底是什麼吸引了這麼多人參加這場為期三天的聚會。是因為人們需要喘口氣, 找到應付現代生活中常見的衝突、壓力、恐懼,以及疲勞?還是大家渴求一種蘊含靈性面 向的心理學,某種能激發人類最深刻潛能的治療方式?抑或希望找到簡單的方法以平靜理 智與敞開心靈? 我發現我必須從個人與實際的角度來討論這些問題,如同我在本書中所採取的立場。 這些與會者跟來到舊金山附近的靈磐中心(Spirit Rock Meditation Center)的學生一 樣,都希望獲得某些啟發與支持。進入我們的明亮禪堂參加靜坐的那些人,並非逃避現實 者,而是想尋求一條能安渡人生的智慧道路。他們各有自己的問題,而且真心尋求幸福。 他們對世界上戰火綿延、環境日益惡化總是憂心忡忡,懷疑我們還有什麼能夠留給後代子 孫。他們聽聞有關禪修的種種,希望能找到佛教所許諾的喜樂與心靈自由,以及一種更睿 智的方法來關懷世界。 四十年前,我到泰國的森林寺廟巴蓬寺修行,想尋找自己的快樂。我這個帶著痛苦家 庭經歷,內心困惑又孤單的青年,從達特茅斯大學的東亞研究系畢業後,自願要求國際和 平團(Peace corp)派遣我到佛教國家服務。如今回顧,我可以看清當初我想逃避的不只 是家庭痛苦,還包括整體美國文化的物質主義及其帶來的苦難──越戰就是最佳的例證。 在湄公河沿岸的一些省分進行鄉村醫療服務時,聽聞了禪修大師阿姜查的事蹟,知道他歡 迎西方學生。我滿懷期待,盼望佛法能夠幫助我,甚至能引領我成為證悟者。到阿姜查的 巴蓬寺生活幾個月後,我決定皈依阿姜查出家。之後三年,我修習正念、佈施、慈愛,以 及誠實,這些都是佛法訓練的核心。從此我便踏上追求佛法的終生旅程。 巴蓬寺跟靈磐中心一樣,每天接待川流不息的訪客。每天,阿姜查都坐在一個空地邊 緣的木椅上,接見所有訪客:當地稻農和虔敬的朝拜者、求道者與士兵、年輕人、來自首 都的政府官員,以及西方學生。每個人都帶著自己靈修上的問題和困擾,有哀傷、恐懼與 渴望。阿姜查有時會輕捧某位年輕人的頭,撫慰他剛喪子的哀痛;有時又與一個醒悟過來 的店家一起嘲笑人性的傲慢。他可能在早上向某個半貪腐的政府官員開示道德的重要性, 下午卻帶領虔誠的老尼靜坐,體悟不生不滅的意識本質。 即使置身於全然陌生的人群中,寺院裡仍一片安逸、祥合與信任的氛圍。因著師父的 慈悲胸懷,及佛法的帶領,讓大家能安穩地在生與死、悲與喜的人生道途上共同探索。我 們就像個大家庭般坐在一起。 阿姜查跟其他佛法大師一樣,都是修習一種生活心理學(living psychology):這 是地球上最古老且發展最完善的療癒與領悟(healing and understanding)的系統之一 。生活心理學並不區別世俗與靈性的問題。對阿姜查來說,焦慮、創傷、財務問題、身體 病痛、靜坐的障礙、道德兩難,以及社區的衝突,全是痛苦的形式,要用佛法處方來對治 。他能從自己甚深禪定的智慧,還有他的老師傳授給他的無數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應對各 式各樣的問題與可能性。完整的禪修訓練、心理治療法,認知和情緒訓練、各類解決衝突 的技巧──他運用一切方法幫助他所接見的人覺醒,重新認識自己本性中的誠實、平等, 感恩及寬恕等特質。 阿姜查所體現的靈療者智慧,在古老的佛典中也能找到蹤跡,最早見於對佛陀教法( 原始佛教典籍)的記錄,然後經過後人歷經百代以上對佛法的鑽研、論著及實修,再加以 擴展。這類文字傳承是極偉大的智慧寶藏,是對人類心靈極深邃的探究,但西方人士往往 難以窺其堂奧。 此刻,冬季暴風雨正將我位於靈磐中心上方的森林小屋淋得濕透。我的書桌上擺著歷 代佛教的重要典籍:《攝阿毗達摩義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為闡述物質與空 性的經典,以及龍欽巴尊者(Longchenpa)討論意識的藏文著作(《廣大心要》)。隨著 時間流逝,我越發珍視這些典籍蘊藏的寶貴智慧。而《攝阿毗達摩義論》被視為早期上座 部傳統的巨著,集宗教心理學之大成,其地位迄今仍屹立不搖。我們如何理解下文:「不 能被分離的物質現象構成的八不離色,引導『身表輕快性十二法聚』和輕快性、柔軟性、 適應性等三種,都是由心識產生的物質『心生色』」?以及在印度、中國、日本被尊為大 乘佛教聖典的《心經》,內容聽起來可能有如空幻的神話綜合體,或某種禪宗謎語。同理 ,對大多數讀者而言,分析某種救命藥品的化學成分,可能與譯解龍欽巴尊者某些討論自 性空(self-existent empty)的教法同樣容易。 我們想要尋找的是這些經典背後的生命經驗,它們應該是豐富、深刻,且喜樂盈滿的 自由。當蘿拉帶著癌症來到靈磐中心,或法官雪倫來此學習寬恕,大家都想獲得精髓,那 點亮這些文字的心悟。可是如何找到它呢? 我想師法我的老師阿姜查,試著將這些經典的重點融會貫通地運用,成有一種生活的 、隨手可得及實用的心理學。我已身列佛教長老的世代,我們這些人包括:佩瑪‧丘卓( Pema Chodron)、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約瑟夫‧葛斯坦(Joseph Goldstein),以及一行禪師,還有其他人,都幫助我將佛法廣泛引介到西方社會。我們 在介紹佛法的同時,依然忠於自己的文化根源,將重點放在核心教法,這是綿延所有文化 傳統的佛法智慧精要。儘管此種角色與正統和學院派的佛教徒不同,但它對將佛法介紹給 新文化意義重大。它努力開拓一條不分教派且容易入門的途徑,讓所有人都能親近這些偉 大教法。這也是我另一位老師佛使尊者極力鼓勵我們的:不必將佛法區分為上座部(南傳 佛教)、大乘,或是金剛乘,而應給予世人佛陀乘(buddhayana),一種能帶來心靈覺醒 的核心生命原則。 跟這些佛法精義攜手同行的,是我從西方心理學帶入的重要洞見。我從亞洲返美,遇 到一些在巴蓬寺生活時沒碰過的問題後,開始對心理學產生興趣。我跟女友、家人之間的 相處出現問題;我對於金錢、如何謀生,以及如何以年輕人身分闖天下,也有不少困惑。 我發現光靠沉默的靜坐並無法轉化我的問題。生命中並沒有任何捷徑,或靈修的旁門左道 可供利用,我無法逃避融入日常生活的功課,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體現自己在禪修中學習到 的各項原則。 為彌補我所接受的佛法訓練的不足,我進入心理學研究所,研究各種學派治療方法的 實務與訓練,包括:萊克療法(Reichian)、心理分析、完形心理學、心理動力學,以及 榮格學派理論。我開始參與促進東方與西方心理學對話的工作,同時也在早期的那洛巴佛 學院(Naropa Buddhist University)與伊薩蘭機構(Esalen Institute)、禪修中心及 全球的專業會議中,與一些思想創新的人共事。這類對話也逐漸變得更豐富、精細與開放 。如今所有學派的醫生都已對此表達廣泛興趣,他們以更積極、富靈性及更高瞻遠矚的態 度來面對心理健康領域。許多醫護人員受到保險與醫療體系的箝制,在體系中奮戰不已。 我教導他們以人性尊貴、在慈悲中修鍊,以及非宗教性的方式來轉化與滋養我們與生命之 間的神聖連結。 近年來,神經心理學方面的探索已更深入開啟這類對話,如今我們能夠窺探人類腦部 的結構,研究佛陀數千年前就開始思索的同樣問題。腦神經科學家對精通禪修者進行研究 ,獲得許多寶貴資料,證實佛法心理健康學對人類潛能的詳實分析,因為它們的內容是透 過數千年的實驗與觀察所得來。佛法的原則及教法與現代西方心理科學的研究結論極為吻 合,它們對於研究人類覺知、壓力、治療、情緒、心理分析、人類潛能以及意識,都有相 當貢獻。 我透過自己的經驗了解到,無論東方或西方,心理學的親身實踐讓我對生命抱持更開 放、自由,以及特別順其自然的態度。我拋開西方心理學常見的專業用語,諸如,反移情 經驗、精神集中等,或東方心理學使用的轉向心(adverting consciousness)以及變化 的(表情/示意)現象(mutable intimating phenomenon)等字眼。我發現使用渴望、 傷害、憤怒、慈愛、希望、拒絕、放下、感覺親近、自我接納、獨立,以及心靈自由這樣 的說法更有幫助。我先不用開悟這個充滿想像空間與誤解的字眼,而代之以內在自由與解 放,以清晰表達透過佛法修行獲得心靈覺醒的完整樣貌。我希望藉由這些學生與修行者的 人生故事與覺醒歷程,幫助我們信任自己擁有深廣的慈善與智慧力量。我希望大家能找到 包容萬物的心靈力量──哀傷、寂寞、羞慚、欲望、悔恨、沮喪、快樂,以及寧靜──無 論身在何處,面對何種境遇,都能找到對生命最深的信任,不受外在事物的羈絆。 我身為西方的佛法老師,雖然不像師父阿姜查那樣坐在戶外接見來訪者,但也常跟學 生與求道者見面。我通常會跟來參加靜坐課程的學生,或住在此地進行閉關的人談話,這 些人會參加為期三天到三個月不等的禪修。閉關期間,我們每天都會提供佛法課程與禪修 指導,安排固定的共修時間,以及長時間的靜默。學生每隔一天便會與一位老師見面。這 些個人課程或晤談都很短暫,約十五到二十分鐘。 學生前來晤談時,我們先一起靜坐一會兒。然後,我會詢問他們閉關期間的經驗,以 及他們如何處理。以此為起點,逐漸展開深入的對話。有時,我只是帶著慈悲心靜觀他們 的修行;有時則給予指點。我們往往會融入一種狀態,開始對學生的身心做當下的觀察, 如同佛陀當年常對來參見他的人所做的事。在閱讀本書過程中,各位能更完整看見我跟其 他老師如何進行此一工作,對於我們如何將這種廣大甚深又充滿慈悲的心理健康學,實際 運用於現代生活,得到初步的認識。 若你是臨床醫生或心理衛生專業人員,佛法的心理健康學將會向你展示一些深具啟發 性的新知識和可能性。它也許會賦予你的工作方式新意,或是加以轉化。如果你是剛接觸 佛法,對靜坐也很陌生,你將會發現靜坐禪修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只要以仔細、深思熟慮 的方式專注心神,它就開始了。當你閱讀與思索本書內容時,就已是在進行某種禪修。若 你在佛法的修行上較有經驗,我希望你用全新的方法挑戰自己,這些方法就是用來幫助你 踏上實證覺悟之路。 在開始此對話之際,我想強調達賴喇嘛曾不斷重複的重點:「佛法並非某種宗教,而 是關於心的科學。」但這並不否認一個事實,即對於世界大多數人而言,佛教也具有宗教 功能。像大多數宗教一樣,它提供信徒們實踐奉獻、共享儀式及神聖事蹟的豐富傳統。但 這並非它的源頭或核心。佛陀是人而不是神,他留給其追隨者的是深具實驗精神的教法與 修行法門,是一條了解與解脫世間苦難的革命性道路。他從自己所做的心靈實驗中,發現 一套有系統且偉大的修行法門,能讓人離苦得樂,完成人類心靈最高境界的發展。現今, 正是這條修行和解脫心靈的道路,吸引許多西方學生轉向親近佛法。 書中所提到的各種教法對大多數西方心理學,以及同樣是西方社會產物的物質主義、 犬儒主義,以及絕望氛圍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書一開始就勾勒出一種對心理學與人類生 活的徹底而正面的態度,它先從尊貴本性與慈悲談起。第一部分我解釋佛法如何看待心理 健康與意識;第二部分詳細說明如何透過修習正念,以獲得心靈的療癒和覺醒;第三部分 主要討論如何轉化不健康的情緒;第四部分將佛法的心理健康學使用的工具,從專心與觀 想的力量,到複雜的認知上的訓練,以及具轉化力量的社會實踐;第五部分探討意識最高 境界的發展,即精神安樂和解脫的各種可能性。 在大多數篇章的最後,提供了專門的佛法實修練習供讀者嘗試。請敞開心胸,把這些 練習當做探索試驗。如果你沒有時間一一練習,請信任自己的直覺,從你覺得最有益於你 心靈的練習開始。待你投身於練習一段時間,會發現它們能轉化你看待事情的觀點,轉變 了你的處世之道。 讓現代心理學理解和培育人類潛能發展到最高境界,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這個世 界的苦難和幸福,無論它是屬於個人或集體層次,都與我們的意識攸戚相關。我們必須找 到更有智慧的生活方式。好消息是這絕對可能辦得到。我在書中提供大家前瞻性與普遍性 的視野,以了解佛法如何療癒我們的心靈,解放我們的理智,以及利益眾生。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Samus:這本我有,還沒看,蠻厚的 02/14 10:51
cool810:400多頁,是有點份量。這本書要很靜下來看唷,心靈沉澱與 02/14 11:58
cool810:精神洗滌讓自己體會佛法帶給生命更高的層次,用愛和寬容善 02/14 12:07
cool810:待世界也善待自己,接觸過作者的第一本書是“當代南傳佛教 02/14 12:08
cool810:大師”也很有收穫,我覺得學習佛法要多用不同的視角。 02/14 12:09
fifiola:很棒的書喔 02/14 13:33
Crazyfire:推 佛法的止觀禪修 最能和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這類知識 02/14 13:47
Crazyfire:領域接軌 02/14 13:47
poohkoala:止觀用的是觀身受觀心念~需要靠[身體]為所緣~ 02/14 14:27
poohkoala:所以需要了解身心~ 02/14 14:27
cool810:這裡的愛指的是心靈的自由,責任的成長,放下與寬容、接納 02/16 16:42
cool810:與承擔,伴隨著清明澄澈觀照世間的智慧,而不是世間羈絆的 02/16 16:43
cool810:情愛。簡言之,智慧與慈悲的綻放。這一切確實需要從如實正 02/16 16:44
cool810:念接納自己的身心、觀待自他的緣起做起。 02/16 16:45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56.38 (02/18 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