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內容簡介: 潘安邦為了父親而發願,且誦持《地藏經》,終身茹素、布施、朝山等等, 並將功德迴向給父親,結果父親真的奇蹟地活回來! ---------------------------------------------------------------------- 潘安邦的故事 - 找到重新出發的勇氣 ---------------------------------------------------------------------- 作者: GreenTea (綠茶) 時間: 2003年11月17日 14:31:07 星期一 找到重新出發的勇氣 座 談 人:聖嚴法師(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潘安邦(知名歌手) 主 持 人:葉樹姍(電視新聞主播) 紀錄整理:編輯室 人物攝影:邱德興 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源於對因果、業力的不明瞭, 藉由聖嚴法師的解說、譬喻, 讓我們瞭解,對於過去,不必再眷戀或懊悔, 至於未來,不用期盼或忐忑, 唯有把握當下,找到重新出發的勇氣, 發願,努力去做,成就自己的生命意義, 而潘安邦分享了他重新出發的心路歷程。 葉樹姍(以下稱主):聽說你曾經得一種很 奇怪的病,既不能有情緒的波動,也不能夠唱歌、大笑,生理狀況脆弱的像個玻璃 娃娃一樣? 潘安邦(以下稱潘):我得的這個病,學名叫做「主動脈剝離」,是從心臟出來大 血管的部位,有四層很脆弱的血管壁裂開來了!裂開以後,如果血灌到血管壁裡 面,到達一定程度就會像一個氣球般,無法承受重量時,將會爆炸而大出血,其危 險程度將危及生命。因此今天能夠再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參與社會上的活動,我 真的覺得很開心。 主:面臨這樣一個生死關卡,心中有恐懼嗎?是什麼力量支撐你走過來? 潘:剛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病,更不曉得自己情況這麼危險,以為只是摔了一跤導 致胸口疼痛!但有時痛到有痛不欲生的感覺,當下只希望能一死了脫,反而忘記對 死亡的恐懼!   反而是在後來的治療過程中,逐漸感到恐懼,這緣於自己內心未準備好,想到 孩子還這麼小、媽媽還健在,還有這麼多計畫等待我去完成,想到這一連串的問 題,突然對死亡懼怕起來。   生病前我很享受孤獨,喜歡一個人獨處;現在卻愛熱鬧、喜歡人潮,這應是一 種心理補償作用。因為處於人群中,有一種存在的感覺,也許這是下意識裡對死亡 恐懼的反射。 從死亡看到恐懼   而且,當我生病時,不斷自怨自艾、忿忿不平,質問為什麼我吃素、誦持《地 藏經》這麼堅定,還會碰到這樣的事情?倒是我太太提醒我,她說:「你這一路走 來有驚無險,身邊有這麼多的善知識的幫助、關懷和叮嚀,這些都是你的地藏王菩 薩啊!」太太的一席話點醒了我,心裡才慢慢轉變、釋懷!   現在回想起,佛法在我脆弱的時候給了我無形的力量和勇氣去面對,使我恢復 得不錯,因為沒有經過開刀,只是用藥物控制跟觀察,連醫生都認為不可思議!但 醫生也警告我不能再回到舞台上表演,可是我很堅持,也求佛菩薩庇佑,所以去年 2002年我已經圓了重返舞台的心願,接下來還有演唱計畫要進行,心中很開心!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恐懼死亡的原因大抵有兩種,一種是捨不得自己所擁有的 身心和環境;其次,未來死了以後究竟會怎麼樣?死後的一切充滿未知,這是我們 感到恐懼的最大原因!   佛法講三世因果,人一定有過去世,也一定有未來世。我們對於過去世,已無 從得知,對未來也無法預見!但是佛法講因果、因緣,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 是有關係的,有因有果的。   好比我們今天的對談,乍看之下是刻意安排產生的,實際上,應該說是我們在 過去世早種下此因緣,現在才能夠有見面的機會;換句話說,過去世就像幕後,今 生就像幕前舞台,在幕後的事情我已經忘掉了。此刻我在幕前,可是別忘了,節目 剛開始時,我們也才從幕後走向幕前。   也就是說,我們出生時彼此是陌生的,但是業力的牽引,因緣成熟了,我們就 見面了! 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將降生到我們人間時,他的弟子們都陸陸續續先來 了;當佛陀降世後,又有一些相關的弟子們也跟著來,所以,人間在那一段時間, 出現了好多大阿羅漢和大菩薩。其實這都是跟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即有緣的!   如果透過這樣的角度來思考未來,那現在世這個舞台就隱身成了幕後,未來世 又變成了幕前,當我們離開現在世到了未來世,不過就是換了一幕場景,換一套衣 服扮演另一個角色,從幕後到幕前來,然後再隱退到幕後去,幕後又是另外一個世 界,想通這一層道理,就沒有恐懼的理由! 主:放下恐懼的道理可以理解,可是真要做到實在不容易,在我們的修行過程或生 活之中,是不是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訓練自己,漸次放下恐懼? 師:就是不斷提醒自己,恐懼是多餘的;你越恐懼越浪費時間,生命越可能走入低 潮,或者將你困住,這是沒意義的事!   關於恐懼,我們唯有面對,面對「有生必有死」的必然現象,猶如天下沒有不 散的筵席;就像我們現在對談,結束後就要分開的。見面是緣,分開也是緣,分開 以後會不會見面?以後是以什麼樣子的角色見面呢?在什麼樣的場合呢?不一定! 如果真有因緣,就一定會再相見的,不管時空如何轉變,在我的生命之中,常常遇 到這種情形,幾十年前認識的人,突然在某個場合不期而遇了,縱使外貌因歲月改 變了,甚至講話的聲音也不一樣了,可是就是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就是 緣。   所以面對生死,如果能夠很坦然,就像面對人生的聚散離合,會發現很多憂慮 和恐懼真的是沒有必要。 主:潘先生長期茹素、持誦《地藏經》,和生病有關嗎?還是有特殊的因緣? 潘:十四年前父親罹患和我一樣的病,大概是家族性遺傳吧。當時,父親病情非常 的危急,我急著問醫生誰可以救我爸爸,不表樂觀的醫師說:「求求老天吧!」。 因為我是個佛教徒,當下我想起佛教常提到願力,我即刻發願誦持《地藏經》,終 身茹素,還有其他像布施、朝山等等,將功德迴向給父親,結果父親真的奇蹟地活 回來!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也因此持續茹素、誦經。 願力,願力,有願就有力   而且這當中還發生了一段插曲,就是當我決定要去朝山時,就有人告誡我,當 你發願要去朝山時,會有很多障礙,我不知道此一說法的根據為何,可是當我朝山 時,腰竟然莫名其妙閃到,但我依然很堅定,結果出發前,扁桃腺突然痛起來了, 還發燒,等到開始朝山時,前三拜還好,第四拜開始時,身體不舒服到無法形容, 幾乎要放棄了,整個人已經無法思考。幸好旁邊好朋友鼓勵我一定要堅持下去,最 後終於大功告成。說來真奧妙,完成朝山最後一拜,身體的不適也消失不見了。 主: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說:「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可是這發願的過程是不是 真的會有障礙? 師:的確是會發生障礙,障礙就是我們講的魔高、道高,如果你沒有道心,任心往 下沈淪,是件很容易的事;心如想要向上提昇,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們這個身體叫做業報身,身體遇到的任何狀況都是業報,有形的是我自己的 身體遭遇,無形的是看不到的一種力量,過去世所結下的怨恨或造下的業。還有這 一生我們不知造了多少業,但是過去世曾造的,必須要承受業報。當然有人會想逃 避,而求佛菩薩庇祐他,或者希望業報輕受。但業力就像債務,仍必須自己一分一 毫的慢慢還,只不過透過發願、行善等來轉變緣,而能減少惡業,就如同債務可以 分期付款一樣。這需要很強的意志力,尤其是發願,發願是向佛菩薩,表達你自己 準備要做什麼,甚至終身皆遵行。當時潘安邦為了父親而發願,雖然父親有自己的 業報,但對全家人而言這是共業,他自願替父親承擔,考驗當然更困難。   朝山時由於你的堅持,過去世冤家受你的感動,要擋你也不容易,你將所做的 功德,迴向給他,所以當以無比意志力完成朝山時,突如其來的病痛也消失了。 走過再出發,更深刻 主:16年前,你在歌唱事業當紅之際,突然轉換跑道從商,新事業也相當成功,是 什麼原因讓你在離開這個圈子16年後,又重回歌壇?既然如此,當年又為何離 開? 潘:當年我離開歌壇的時候,大家都很訝異。因為當時一切都很美好,為什麼捨得 放棄名利?為何而急流湧退?其實,當時我察覺到自己,已經不能再承受別人對我 的各種評斷。因為舞台表演是夾雜著榮譽跟挫折感,往往是毀譽參半的,當時我不 懂得如何放下,導致日子越過越空虛。   人往往對他人的評斷愈無法釋懷,就會愈在乎毀謗的聲音,導致漸漸喪失自信 心。有時我站在鏡頭前或舞台上,心中始終擔心著觀眾喜不喜歡你……,表演已成 為我一股很大的壓力,生活也變得讓人極度厭煩,所以我選擇跳脫。   這些年有人不斷地遊說我復出,我始終不肯。這次會毅然決然復出,是因為一 位住在芝加哥的朋友,他從小是我的歌迷,現在是很成功的鋼鐵業鉅子,他的心願 是希望看到我在舞台上唱歌,所以他很有耐心不斷地邀請我復出,雖然我一直回 絕,到最後乾脆說不可能,但他還是堅持,後來我深受感動而接受邀約。   因為心理沒有負擔,所以重新站在舞台上的感覺很開心。看到過去的觀眾朋 友,現在都成家立業,帶著他們的孩子來聽我唱歌,他們也跟著唱和,讓人很感 動!而且這麼多年來依然聽到人家訴說,自己唱過的某一首歌陪著他們成長,對於 歌曲如數家珍……。這麼多的作品,當時覺得沒有受到迴響,到這一刻才明白聲音 早已被記錄下來,彷佛唱歌是具使命感的,所以我希望再回到舞台來,記錄下更多 聲音。當然,我十分感謝這位朋友,是他幫助我看清這一切。   還有,自己學佛,希望回到舞台上後,除了帶給大家快樂外,也能夠多一點機 會幫其他人,為別人多做一點事情,同時弘揚佛法。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主:過去的潘安邦只想得到更多,而現在的潘安邦一心想影響更多的人,這成為他 重新出發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法師您怎麼看待呢? 師:他這種心境上轉變所產生的力量,可以提昇生命的層次,現在是個過程,也是 一個開始。假若你的人生沒經過歷練,這種生命境界不容易出現,所以人往往要受 到一點挫折或者是受到一點危機,尤其面臨過生命交關,才會被逼著去面對、克服 自我。   自我通常很不容易超越,但是當你已經看到自己的生命是這麼的脆弱,隨時都 可能會消失,就不會那麼在乎別人家對自己的毀譽了。反而只想如何多奉獻一份 力,讓大家能夠快樂;心念一轉,人生觀、價值觀跟著轉變,看世界的角度也不同 了。原來只是個人的世界,現在變成眾生的世界;眾生快樂,你也獲得快樂,得失 成敗反而不計較了。 主:過去的成功會不會變成現在的包袱? 潘: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很少有人在退休十六年以後,想要再回到舞台上時, 又能再回來了,當然個人形貌是不同以往。可是我相信心想事成,只要你的心念是 正的。   我也相信,心念很重要。凡事轉換心情,看法就不同。譬如,很多人看到我, 便說從小就聽我唱歌,我是他們很甜蜜的回憶。這聽來,雖然會令我歡喜,但過去 種種並不會影響我,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把握當下」,把我的職責做好。   像〈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我曾經很排斥它。因為別人好像只記得這首歌, 這讓我覺得我好像成就僅止於此,事實上我出了三十多張的唱片。可是後來我念頭 一轉:有哪位歌手可以因為一首歌,已有二十四年歷史了,大家還是百聽不厭?也 許人家認不出我,可是卻知道這首歌,這也是另一種成就,所以絕對不是一個包 袱。   事實上,我復出又選擇重唱了〈外婆澎湖灣〉,在二十四年後我的聲音,可能 已經變老了,心境也不一樣了。但想想現在的社會環境這麼不好,人心也慌亂不 安。反觀我唱歌的那個年代,整個台灣社會氛圍是積極向上、向善的,所以我想唱 一點當年的那種情懷,讓大家找回當時的感覺,讓大家的心能安定,去面對每一個 未來的挑戰,所以當我在重唱這首歌時,就用這樣的心情唱,唱得很開心,認為比 二十四年前還有意義。 主:過去歌手潘安邦聽到人家提〈外婆的澎湖灣〉時,會產生厭惡的感覺,或者起 煩惱,可是就在他轉念之後發現,也產生了他一個重新出發的力量,法師您怎麼來 解讀這個轉念? 師:他這一生轉變很多次,從他生命到觀念的轉變,峰迴路轉多少回!人生一路上 就是從轉變中成長,如果無法轉變,成就也成了包袱,應該瞭解成就跟包袱是兩回 事情。其實成名作是不是代表作,並不重要。只要它對人有正面影響,像我自己的 《正信的佛教》流通幾百萬冊了,其實這本書的內容相當淺顯,是我在三十來歲時 寫的;可是我現在七十多歲了,人家還老是提起是因為這本書才學佛的,想想它能 成為學佛入門書也不錯。   實際上我真正下功夫寫的書,別人為什麼沒注意到,不用去介意。因為我覺得 這個社會有需要就夠了,而不在於自己付出的究竟是多是少。大眾的意見、專家的 評論或者讚譽,都只是代表他們的立場和想法,我尊重他們的立場和想法,當作參 考。重要的是我在三十來歲到七十多歲的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進步?   所以一首歌是不是暢銷歌,一本書是不是暢銷書,那只是外界的一個評價,最 重要的是要透過這首歌或這本書,來驗證自己有沒有改善、有沒有提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2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