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i.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70.htm 《阿含經故事選》 070.[和+心]破錯誤的惡業報應論   有一次,佛陀來到故鄉迦毘羅衛城遊化,與隨從的弟子們一同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園精 舍中。   這天午後,尼拘律園來了一位外道尼乾子的門徒,名叫[和+心]破的釋迦族人,在精 舍內閒遊,正好在講堂遇見了因故與比丘們集會的尊者大目揵連。雙方一番問訊寒暄後, 尊者大目揵連起了一個話題:   「[和+心]破!如果有比丘善加守護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也遠離了貪愛無明 ,亦即明已生起,您認為這樣的比丘,還會有雜染往生來世嗎?」   「大德!依我之見,不論這一生的修行成就如何,任何人如果還留有前世尚未報應的 不善業,那麼,還會因此而往生來世。」   這時,佛陀正好結束當日午後的禪坐,前來講堂。大家見到佛陀來了,都起來迎接, 談話因而暫時中斷。待佛陀詢問他們談話的內容後,就接下了這個話題。不過,由於[和+ 心]破是尼乾子外道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思想觀念,所以,佛陀要求[和+心]破在探討問題 時,要以該質疑的就質疑,該澄清的就澄清,合理的就接受的態度進行。[和+心]破欣然 同意了,於是,佛陀開始問:   「[和+心]破!一切由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貪愛無明所發動的雜染執著與苦迫煩熱 ,如果沒有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貪愛無明的發動,就不存在了,不是嗎?不再從言行舉 止、起心動念與貪愛無明發動新的業力,舊有的業力習性,也都在明觸的正覺下消除不起 ,這是智者止息煩惱的方式。[和+心]破!這樣的人,您認為還會有引發來生的雜染因緣 嗎?」   「大德!這樣是不會的。」[和+心]破回答。   「[和+心]破!這樣心正解脫的比丘,是一直安住在六善住處的。哪六處呢?就是在 六根接觸境界;亦即在眼見、耳聞、鼻嗅、舌嚐、身觸、意識時,都能保持在不喜不憂、 正念正知、不執著的明觸狀態。這樣的解脫者,無明已盡,明已生起,自己清清楚楚地明 白,這是最後身了,身壞命終後,不會再有下一生的接續了,當下一切覺受到此止息,成 為清涼;究竟徹底地冷卻、寂靜了。   [和+心]破!這就像樹的影子,是因為樹的存在才會有的。如果有人以利斧把樹根全 部砍斷,連根挖起,分段切開,再削成細木片曝曬風乾,然後丟到火裡燒成灰燼,最後灰 燼或隨風飄散,或倒入水中。[和+心]破!你認為如何?到了這個時候,樹影還存在嗎? 樹影因樹而有,樹被砍了、切了,燒成灰燼,那樹影從此就斷絕了其存在的因緣,寂滅不 生了是嗎?」   這時,[和+心]破頓時豁然開朗,才知道自己過去對尼乾子的恭敬信從,是多麼的無 知,不禁讚歎佛陀是明目人,像是黑暗中的明燈,迷路人的指引者,而願意終生歸依三寶 ,為在家佛弟子。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四集第一九三經》、《中阿含第一二[和+心]破經》 。   二、明是無明的相對,無明的消除,即是明的升起。無明是什麼?簡要來說,無明就 是一種以我見、我執、我愛為主,不知不覺的衝動與執著。   三、在[和+心]破原來的觀念中,業力一旦形成,就一定要經由報應才會消失,而且 ,只要還有尚未報應的業力,就會繼續流轉生死。這是當時六師外道之一,苦行者尼乾子 的錯誤思想。他們主張苦行可以發出熱力,將業催熟,使其早日報應完畢,以結束生死流 轉。這與佛法依於緣起,找到我執、我愛為生死流轉的真正原因不同。由此,我們可以看 到,錯誤的觀念決定了錯誤的修行方法,而錯誤的修行方法,哪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呢!   四、什麼是明觸正覺?佛陀說,這是解脫者熄滅煩惱雜染的方式,值得我們關注。比 對後段所說的「六善住處」,顯然這就是日常生活中,六根對六境的認識過程:「根、境 、識、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惱苦」中,「觸」的這一環(《雜阿含第二一 八經》、《相應部第三五相應第一○六經》等)。一般人在眼見、耳聞、鼻嗅……等認識 境界時,都沒辦法不為無明所左右,這樣的認識,就是「無明觸」。繼無明觸而發展的, 是愛、取、有、憂悲惱苦,業報就在其中了。這就是故事中,佛陀說的「由言行舉止、起 心動念、貪愛無明所發動的雜染執著與苦迫煩熱」,也就是說,業力、業報,是透過貪愛 無明發動的身、語、意來展現的,其重要關鍵就是無明觸。而解脫的聖者,無明已離,明 已升起,六根認識六境時,都是「明觸」,也就沒有後續愛、取、有、憂悲惱苦的發展, 這樣,引生苦迫與雜染的根源斷除了,苦迫與雜染自然不起,在這種情況下,再談業力與 業報有什麼意義呢?佛陀以樹與樹影的例子作說明,真是巧妙的譬喻啊!   五、以影子的相隨來形容業報,在《阿含經》中也還出現過,如《雜阿含第一二三三 經》說:「唯有罪福業,若人已作者,是則己之有,彼則常持去,生死未曾捨,如影之隨 形。」這是說,無明未離的眾生,業力與業報,並不會因為生死而中斷,正如影子的相隨 ,只要因緣一具足,報應即刻展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9.121.37
AHJKL:其實老實講,此篇與業力不可滅觀念似乎有矛盾之處 12/07 23:43
AHJKL:若是成阿羅漢不受後有,往昔所造的諸惡業,因己不受後有,是否 12/07 23:43
AHJKL:就因此不用償還了?若按照此篇似乎是這個道理 12/07 23:44
AHJKL:因此我的觀點是:若阿羅漢不受後有,若此世造殺業(如某比丘殺 12/07 23:44
AHJKL:999人,後成阿羅漢)但去托缽仍被激打,若是殺999人的業報只有 12/07 23:45
AHJKL:激打也算輕了(似乎有點不符合比例原則),因此我的解釋是:" 12/07 23:46
AHJKL:世尊成佛後,仍有頭痛,背痛,食馬麥等業報,但世尊廣行菩薩道 12/07 23:47
AHJKL:,若依照鹽喻經,應鹽淡而無味,但造像功德經又說,這是為了示現 12/07 23:48
AHJKL:業力(不可消,不可思議),免人慎防身口意三業. 12/07 23:49
AHJKL:又依照法華經,得阿羅漢是聲聞羊車,終究會成佛, 12/07 23:49
AHJKL:因此雖然不受後有,但是為求無上道故,再(故)入生死大海,行菩 12/07 23:50
AHJKL:薩道,解脫眾生,滿足行願,是否往昔之業報或再度出現? 12/07 23:51
bobju:這應該沒有疑問吧? 只有五蘊仍在運作, 必定會受到因緣法則的 12/08 19:24
bobju:牽引. 有生就有滅, 而生滅過程就會招感業報; 而進入不生不滅 12/08 19:25
bobju:的涅槃之境, 業才無從感果. 12/08 19:26
bobju:我是覺得, 既然不生不滅了, 如何能再有感果之因重啟生滅之輪 12/08 19:28
bobju:迴? 12/08 19:28
bobju:對了, 請教一下A大, 在阿含經當中, 有沒有類似解脫之後乘願 12/08 19:30
bobju:再來的論述? 12/08 19:30
AHJKL:以目前來看似乎沒有提到乘願再來,但是確有提到"成佛"的句子 12/08 20:36
AHJKL:假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就不能成佛,那麼雜阿含經為何會提到 12/08 20:36
AHJKL: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句子?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12/08 20:37
AHJKL:雜(四九八) #1CfPd3Ri 12/08 20:39
AHJKL:雜阿含經: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2/08 20:39
AHJKL:#1CjTIaN1 假如阿羅漢不受後有,現世有佛,世無二佛,是故 12/08 20:40
AHJKL:世尊的話是對弟子們說的,假如上述成立的話(不受後有怎麼成 12/08 20:41
AHJKL:佛?),那麼世尊這句話"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 12/08 20:41
AHJKL:菩提",不就矛盾了?因此可以為證!有關大乘佛法需要從大乘 12/08 20:41
AHJKL:經典著手,如 #1C_tJ_qh ,上述的文章代碼一定要看,否則 12/08 20:42
AHJKL:討論無意義 12/08 20:42
bitlife:google '南傳菩薩道',這是南傳的成佛觀點 12/08 20:54
AHJKL:與漢傳大同小異 12/08 22:26
bobju:喔?! 又是妙法蓮華經...-_-; 12/09 17:23
AHJKL:樓上所言,在妙法蓮華經已經早有預告了,不足為奇,可略見 12/09 20:40
AHJKL:#1C_tJ_qh 最後段"紅色"字體,故知佛知眾生之根器之智慧難量 12/09 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