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阿含經故事選》 082.不要只是相信   有一次,一位名叫跋提的離車族人,到毘舍離城的重閣講堂拜訪佛陀。   離車人跋提對佛陀說:   「大德!我聽到這樣的傳言:   『沙門瞿曇會迷惑人的幻術,又通曉拐引術,會誘拐其他教派的門徒。』   大德!這是真的嗎?還是有人故意誹謗世尊的呢?我們不願意誹謗世尊,特地來向世 尊求證。」   「跋提!    不要只因為那是多數人的主流觀點,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因為那是來自古老口傳的吠陀,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因為那是來自有完整傳承者的教說,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因為那是來自經典,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基於合乎邏輯,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基於合乎推理,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基於合乎理性思惟,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基於合乎深思所成的觀點,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憑著教說者的權威與好口碑,就對他所說的信以為真;    不要只因為這位出家沙門是我的老師,就對他所說的信以為真。    跋提!一件事只要做了以後,會有不善的、有罪過的、智慧者所譴責的結果,或者 會有所執著,因而引發出無益之苦的,跋提!那就是應當捨離斷除的。」   接著,佛陀舉了些明確的實例來說明:   「跋提!人的心中如果起了貪,起了瞋,你們認為是有益呢?還是無益呢?」   「大德!是無益的。」   「跋提!因為心中起了貪念、憤怒的人,會被貪、怒所蒙蔽而起執著,這樣,殺人、 搶奪、淫亂、欺誑等惡行,就都做得出來。不但自己做了,還會教唆別人一起做。這樣的 人,是不是像陷於漫漫黑夜,一直受著無益之苦呢?」   「大德!確實是這樣的。」   「跋提!這樣,你們認為貪與瞋,是善還是不善呢?是有罪過還是無罪過呢?有智慧 的人都會譴責還是稱讚呢?」   「大德!那是不善的;是罪過的;有智慧的人都會譴責的。」跋提答。   「跋提!心中不起貪、不起瞋的人,就不會被貪、怒所蒙蔽,不起執著,而能遠離殺 人、盜奪、邪淫、欺誑等惡行。不但自己遠離,也會勸別人遠離,這樣的人,是不是常在 安樂中受益呢?」   「大德!確實是這樣的。」   「跋提!這樣,你們認為無貪、無瞋,是善還是不善呢?是有罪過還是無罪過呢?有 智慧的人都會譴責還是稱讚呢?」   「大德!那是善的;是無罪過的;有智慧的人都會稱讚的。」   「跋提!世界上的寂靜善士,都是這樣教導弟子的:應當調伏貪、瞋、癡、激憤而安 住,貪、瞋、癡、激憤調伏了,身、語、意就不會因貪、瞋、癡、激憤而造業。」   跋提聽了佛陀這一番教導,大為折伏,因而對佛陀說,即日起願意終生歸依佛陀,為 在家佛弟子。此時,佛陀再回到最初的話題,反問跋提說:   「跋提!我可曾對你說:『來!跋提!來當我的弟子吧,我是你的老師。』」   「大德!不曾。」   「跋提!所以,那些說『沙門瞿曇會迷惑人的幻術,又通曉拐引術,以誘拐其他教派 門徒』的,只是一些不動腦筋深思的沙門、婆羅門,對我不實誹謗的話罷了。」   「啊!大德!這真是善巧的引誘,美妙的幻術啊。我殷切地期盼您也能以這樣善巧的 引誘,誘導我親愛的族人,讓我的族人,都能獲得長遠的利益與安樂。大德!如果所有的 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都能聽到這樣善巧誘導,那麼,所有的剎帝利、婆羅門、 吠舍、首陀羅也都能獲得長遠的利益與安樂。」   「跋提!的確是這樣的。跋提!不僅如此,所有的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 、民眾也一樣。即使是講堂外的那些大樹,如果能有思惟,也能經由這樣的誘導而斷除不 善法,具足善法,獲得長遠利益與安樂的,更何況是人呢!」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四集第一九三經》。   二、幻術,是一種不實在的騙人把戲,和誘拐一樣,都不是光明磊落的行為。由於佛 陀的善巧且殷實教說,常常能折服外道信眾來歸依三寶,因而就有外道,如耆那教教主尼 乾子,說佛陀是以咒語幻術來迷惑異學的,以此為自己的下台階(《中阿含第一三三優婆 離經》;《中部第五六優婆離經》、《增壹阿含第四七品第三經》)。這種傳言,想必在 當時有一定程度的流傳才對,因為不僅跋提來向佛陀求證,就連當時的憍薩羅國波斯匿王 ,還有波羅牢伽彌尼都來向佛陀求證(《中阿含第二○波羅牢經》),甚至背叛佛教僧團 的提婆達多,也這樣對摩揭陀國阿闍世王說(《增壹阿含第四九品第九經》)。這一部分 ,是南、北傳《阿含》一致說到的。   三、佛陀教導跋提不能只是單純的相信,不僅對傳言,甚至於對理論、經典、師長, 乃至於自己的禪思,都不可以據此全然信賴,一定還要以實際上行為的善惡表現、貪瞋癡 苦迫是否獲得徹底的止息來做檢證,充分表現了佛教理性與務實的性格。這一段經文,還 出現在《增支部第三集第六五經》與《增支部第三集第六六經》。這一部分,不是南、北 《阿含》共傳的,而是南傳《阿含》所特有的。不過漢譯《阿含》中,也有質多羅長者反 駁尼乾教主的「信應在前,然後有智」,而說「何用信世尊為」(《雜阿含第五七四經》 ),漢譯《大智度論》中,也有「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的教說,其精神也都與 此相呼應。   四、如果依元亨寺漢譯本來看,這段「不能只是單純相信」的經文,佛陀都以單人稱 呼起頭,而以「汝等」(你們)而不是「你」接續,這或許當時的確有多人圍繞在旁邊聽 聞,只是經文的簡略未表,也或許這是一段定型格式的經文,才會留下單數與多數稱呼上 不協調的痕跡。   五、對傳言、傳說、猜測持保留態度,似乎比較容易接受,但要對經教、推斷、理論 也能保留一些檢討的空間,難度就稍微高一些了,而對自己的深思與禪思,以及對好口碑 者與家師之言也作檢證抉擇,那就更難了,尤其對「信仰增上」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不 過,無可否認的,在自己修學過程中,保持一分「有可能是錯了」的審慎態度,直到自己 完成親身體證,應當是比較健康的。君不見,在佛陀修學的過程中,之所以能夠層層突破 ,直到完成正覺,豈不是因為佛陀能在「此法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中阿含第 二○四羅摩經》)的不斷反省下,才能有所突破而完成的嗎?   六、相對於本則故事的「不要只是信」,《阿含經》中有更多比例的經文,強調著信 佛、法、僧的必要,比如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都有「信」的條目,這是南、北傳 《阿含經》所共同的,表示了「信」的需求與力用,也凸顯了「不要只是信」的稀有與難 得。不過,若依佛法理性與實踐的性格來論,佛法所講的信,應當與純情感式的信仰不同 ,而當是舍利弗「深信」的模樣。 轉至以下網址: http://www.wisdomvoice.org/agama/book/as/asi.htm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