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阿含經故事選》 048.逐層突破的觀空法──小空經的觀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的鹿母講堂。   這天,尊者阿難在傍晚結束禪坐,來見佛陀,問佛陀說:   「世尊!記得有一次,您在釋迦族人的那竭羅迦城教導我說:『阿難!我常安住於空 觀之中。』世尊!不知道我有沒有聽錯或記錯呢?」   「阿難!你沒聽錯,也沒記錯。我從過去以來,常安住於空觀之中。阿難!譬如在這 鹿母講堂之中,空無象、馬、牛、羊、穀米、金銀、奴婢、男女之聚集,而呈現不空的, 只有比丘眾。這樣,阿難!這裡沒有的,就是空,而還留有的,則知道這還是有的。阿難 !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淨的空觀。   就像一位比丘,不想村落的種種,不想人群的種種,只念著遠離塵囂的無事森林,他 以自信、穩固、堅定之心,進入了森林想的觀想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於村 落想,空於人群想,而不空於僅有的森林想,他不會有來自村落與人群之想的任何干擾, 有的只是觀想森林的干擾。這樣,他將不存在的村落想與人群想視之為空,還留有的森林 觀想,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淨的空觀。   再來,阿難!比丘不想人群的種種,不想無事的森林 ,只念著平整的大地,他以自 信、穩固、堅定之心,進入了大地想的觀想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於人群想 ,空於森林想,而不空於僅有的大地想,他不會有來自人群與森林之想的任何干擾,有的 只是觀想大地的干擾。這樣,他將不存在的人群想與森林想視之為空,還留有的大地觀想 ,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淨的空觀。   再來,阿難!比丘不想無事的森林,不想大地,只念著空無邊處,他以自信、穩固、 堅定之心,進入了空無邊處的觀想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於森林想,空於大 地想,而不空於僅有的空無邊處想,他不會有來自森林與大地之想的任何干擾,有的只是 觀想空無邊處的干擾。這樣,他將不存在的森林想與大地想視之為空,還留有的空無邊處 觀想,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淨的空觀。   再來,阿難!比丘不想大地,不想空無邊處,只念著識無邊處,他以自信、穩固、堅 定之心,進入了識無邊處的觀想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於大地想,空於空無 邊處想,而不空於僅有的識無邊處想,他不會有來自大地與空無邊處之想的任何干擾,有 的只是觀想識無邊處的干擾。這樣,他將不存在的大地想與空無邊處想視之為空,還留有 的識無邊處觀想,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淨的空觀。   再來,阿難!比丘不想空無邊處,不想識無邊處,只念著無所有處,他以自信、穩固 、堅定之心,進入了無所有處的觀想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於空無邊處想, 空於識無邊處想,而不空於僅有的無所有處想,他不會有來自空無邊處與識無邊處之想的 任何干擾,有的只是觀想無所有處的干擾。這樣,他將不存在的空無邊處想與識無邊處想 視之為空,還留有的無所有處觀想,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 淨的空觀。   再來,阿難!比丘不想識無邊處,不想無所有處,只念著非想非非想處,他以自信、 穩固、堅定之心,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的觀想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於識無 邊處想,空於無所有處想,而不空於僅有的非想非非想處想,他不會有來自識無邊處與無 所有處之想的任何干擾,有的只是觀想非想非非想處的干擾。這樣,他將不存在的識無邊 處想與無所有處想視之為空,還留有的非想非非想處觀想,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 就是真實、不顛倒、純淨的空觀。   再來,阿難!比丘不想無所有處,不想非想非非想處,只念著無想心定,他以自信、 穩固、堅定之心,進入了無想心定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於無所有處想,空 於非想非非想處想,而不空於僅有的無想心定,他不會有來自無所有處與非想非非想處之 想的任何干擾,有的只是還與依於身體的六根相聯繫著,以及還活著的生命。這樣,他將 不存在的無所有處想與非想非非想處想視之為空,還留有生理的六根與生命,則知道那還 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淨的空觀。   這時,他這樣想:此無想心定是有為的,是觀想的產物,是無常的滅盡之法,所以, 這不是我應該樂著、期求與安住的。當他有這樣的知見時,他的心就能從貪欲的煩惱、生 命的煩惱、無明的煩惱中解脫出來,然後得證:我的生死已到了盡頭,清淨的修行已經確 立,該作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會再有下一生了。   這樣,他知道自己已空於貪欲、生命、無明煩惱之想,而不空於僅有的生理六根與生 命;他不會有來自貪欲、生命、無明的煩惱干擾,有的只是因生理六根與生命的干擾。他 將不存在的貪欲、生命、無明煩惱視之為空,還留有生理的六根與生命,則知道那還是有 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淨的空觀。」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九○小空經》、《中部第一二一空小經》。   二、鹿母講堂,《中阿含第一九○小空經》作「鹿子母」堂,也稱為「東園講堂」。 「鹿母」或「鹿子母」,是一位在家女佛弟子的名字,又叫「毗舍佉」。她原為鴦伽國的 富家女,常行布施。後來嫁到舍衛城來,更捐出她的嫁妝,興建規模宏大的講堂,「佛不 僅聽許之,且令目犍連監督工事,經九月而成,稱之為東園精舍」(參考《中華佛教百科 全書》第四○七九頁)。   三、小空經(或稱為空小經)的觀法,是以較輕微、較少干擾的觀想,取代較粗重、 較大干擾的觀想。如故事中,森林較之村落與人群,前者顯然是比後者平靜的,所以就以 前者來取代後者。之後,再以更專注的地遍處之觀想,來取代森林想,然後依次是空無邊 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中阿含第一九○小空經》缺這一部分,可能 與非想非非想處的定力太深,起不了觀慧的說法有關)、無想心定逐層取代,最後在無想 心定處契入無常、緣起,得到突破而解脫。   四、從地遍處的觀想到無想心定,都是禪定的修習法門,最後契入解脫的,是無常、 緣起(無我)的體悟,而不是導入禪定的觀想,也不是定力,當然,也非只有從無想心定 才能觀無常與緣起而得解脫。(參看故事第二〈佛陀的修學歷程〉按語六)   五、以較輕微、較少干擾的觀想,取代較粗重、較大干擾的觀想,這種方式是一個很 實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上也可應用,並不限於禪定的進階修習。例如,上班時處理許多 繁擾的事,若下了班還受其餘勢影響,可以藉由傾聽一段柔和的音樂,來取代上班繁擾的 心境。等心境平和些了,讀得下佛法的書了,在讀書時,先前柔和的音樂,相對來說,又 顯得粗重而必須停止了。這樣,層層取代,心境就容易得到止靜。心境的改變是如此,一 個不良慣習的改正,也可以是如此。 轉至以下網址: http://www.wisdomvoice.org/agama/book/as/as048.htm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