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現在金石堂網路書店在特價,比我當時買還便宜。 : 推薦給大家,希望對各位有益。 : 推 feynmankao:隨喜你,馬上去訂了一本!! 219.71.242.154 12/26 15:15 空行教授 第一章 緣起 閏七月十三日,西安城在多日陰雨後天空放晴,天高雲淡,我們隨呂宣君老師一行前往終 南太興山拜祭超明法師靈塔。超明法師是呂宣君老師的佛法啟蒙老師,在顯宗方面有很深 修為。拜祭完靈塔,我們坐在寺院院落,聽悟青住持師兄講述超明法師圓寂前後的眾多情 形,一面回憶超明法師住世時對我們的如母教導,一面請受恩師的慈悲加持,更增加了我 們對他老人家的思念與敬仰。這種思念與敬仰和呂宣君老師「慈悲大眾,扶持正法,弘揚 佛法」的心願暗自契合,更增加了呂宣君老師弘法的信心與決心。 超明法師住世時曾再三叮囑呂宣君老師弘揚佛法,幫助眾生。確真蔣措活佛前日會面時也 再三要求上師:「漢地有你這樣的修行人實屬不易,你要站出來,弘揚佛法,幫助大家。 」幾位恩師的話語更讓上師感覺弘揚佛法的重要性。 在談到佛教的發展,佛法的弘揚,顯密的不同功德時,上師指引眾弟子看蓮師口授的《空 行教授》一書,看過此書的師兄紛紛向上師講述感受到此書的甚深法義及加持力。上師慈 悲地說:「世間人終日忙碌,哪知無常,望享用佛法甘露的有緣眾生更多,佛法弘揚的因 緣已熟,適當的機緣,進行大圓滿的傳授。法會之時,功德廣印此書2000冊,讓更多有緣 眾生得以佛法甘露,讓蓮師的無上加持與功德得以圓滿。"蔣佰多吉師兄發心功德廣印, 悟青住持隨喜廣印。隨定法會具體時間。 感謝上師的慈悲與加持! 感謝蓮花生大士的慈悲與加持! 感謝易喜措嘉佛母的慈悲與加持! 感謝超明法師的慈悲與加持! 感謝蔣佰多吉師兄,悟青住持師兄的廣印功德! 農曆丙戌年潤七月十四日 於終南山烏金精舍 空行教授 第二章 正文 第一節 首語 第一節首語 行止趨上之教授 蓮花生大師以多種不同的身相,莊嚴,越守而守聲聞戒律,以至持明密誓,口傳漸道九乘 ,展示見趨下而行趨上,見行合一之教授,具正遍知之證量,以菩提心重有情甚於己。 此覺者化身大師對行止之教授,由措嘉媽結集。 大師曰:不論汝修外乘內乘,必須先皈依三寶,依所修習之(外、內乘)戒律為基礎,向 何方而行,便皈依該方之佛菩薩。 對三寶不捨信心,依當下業力為緣,未來世為佛弟子,是故,供養祈請三寶,殊為重要。 蓮師曰:修十善業道1,深信行止取捨,引生黑白果報,如是,汝之行將具大力矣。 業力不爽故,棄捨一切黑業惡行,對治煩惱,盡力積集福資糧。 不修福者難高潔,積福者情操高尚,一旦自相續持高尚之情操,汝將盡力行善去惡;是故 以身、語、意諸方便,精進修福為要。 蓮師曰:修法前,心向無上正覺,發菩提心,為(修行)之要訣,發菩提心者生起一切有 情平等無偏,悉為我母之覺受,本此而行饒益有情事。 一切有情,無一未曾為我父母,當盡力饒益,以報慈恩。 當對一切有情,增長慈悲,不斷熏習菩提心:一切行持悉以利他,重視有情甚於自己。 簡言之,修外、內,生圓次第前,堅持先發菩提心,為修持之要點。 增長菩提心,為一切修持之根本。 蓮師曰:欲證正遍知佛陀果位,當熏習了知執著境我,無有自性。 凡有所行,不論具何功德,當知一切境夢如幻。 故應依余口授,不著六度大悲,而觀顯境之空性。 由觀空力,得證六波羅密,與大慧增長,亦如幻化。 雖修空性定,必須確定此舉,能助長善行,對治煩惱。 於所作善根,應以菩提心,不離六波羅密。 凡有所作,皆以增善減惡為動機。 身所作行,令之具善,口所言語,令之具善,意所思念,令之具善。 簡言之,身語意悉全部投入於義利善業,極微之邪惡,亦遮除之。 倘不以警覺之盔甲自保,煩惱利刃,將斷汝上進解脫之血脈,日常四威儀中,以警覺之盔 甲自保為要。 蓮師曰:首先,深信因果。 常念死決定至,此生非常短暫,莫為此生積聚名利。 常念來生長久,當為未來世之利樂而積聚。 當下座確認清此點,並準備未來世之資糧,切莫墮於下降軌跡中。 於任何事,莫自命精通,若存有自以為博學、偉大、高尚之我見,功德不生,是故,斷此 執著,修持教法,須臾時光,亦毋令荒廢。 對治惡業,應勿存極微之煩惱惡業,當思棄巨如須彌之苦痛。 疑惑之行,難以成就,繼極微之疑惑,亦莫隱藏。 若未捨我執,縱極微之惡業,仍令衍生惡果。是故遮止惡業為要。 蓮師曰:既受大小乘誓句,縱使斷命,切勿捨棄。若有損毀,立即懺悔。還淨再受極為重 要。 有以誓句既損,意志消沉,所行更趨違越,如有人誤墮垢中,立即清洗塗香,以求還淨, 故當淨化愚蒙墮落之行,切莫積聚破誓。 戒律或誓句退轉者,雖退轉須臾,亦勿聽任,譬如衣白袍,而臨於沼,白袍染污矣。故縱 誓句清淨,仍為破戒者所集,當然,倘汝誓句不淨,故更須小心改過。 任何情況,切勿自以為是。 蓮師曰:凡有所作,皆與法相應,莫作離於福智之行。 除正遍知佛位,及利樂有情外,無慾無求。 離諸染者,染者為繫縛之根。 勿批評其他教法,亦勿輕蔑他人,一切教法,究竟無分,如鹽之『一味』。 勿批評派乘高低,彼實前後相連,如此途之於旅,級之於梯。 無神通則無知人之明,故勿批評他人。 總說,一切有情,自性為自生圓滿佛陀,具足證悟體性,故莫批評他人之過失謬見。 莫檢討他人之不善,當檢討如何改善自己。 莫檢討他人之不足,當檢討自己之不足。 惡之至大者,為執著宗教偏見,對他人心意,毫無認識,而胡亂批評,如此偏見應捨之。 蓮師曰:以自無始以來,雖已輪迴多世,並未成就自利利他,此生;汝當即身成就二利。 汝過去雖多次轉世,惟無緣接觸佛法,只是於有壞輪迴黑獄,愈陷愈深,此短暫一生,幸 遇聖法,當全心投入大乘教法。 當與善業增長者為伴,捨惡業增長之友。 心有渴求,煩躁不安,如狗如鬼,切勿如是,當以方便對治,安閒而住,若以渴求自縛, 惡行先亂自心,繼亂他心,惡業積聚矣。 若以極微之不適為苦,彼將增盛為痛。 自心若不能安閒而住,難尋快樂。 切勿自憐過去苦況,過去者,好壞皆成過去,亦莫期待未來之苦況。 不論面臨哪種痛苦,當一次次、一次次的鼓起勇氣面對,切勿屈服。 若不對治自心,苦痛難息。 放鬆汝心,自然安住,離諸整作,任運轉之向善。 蓮師曰:修持佛法時,以身語意善業回向有情為要。 先自細事開始,間或自省,可有偏於自利,若存絲毫自私,亦難以成就,故此,確定不為 自利所染 為要。 大小乘之分,在發菩提心,此由大悲分,不由見分,是故,當持平常心,而修大悲。 自利利他故,永棄輪迴苦果。反覆薰習出離輪迴之覺受。 先觀一切有情如己,次觀有情之苦即自己之苦,最後觀有情重於自己。 修習大悲,任運自然而行利生事。 大乘之義為以他人為重,而非以己為重,追求自樂而忽略有情之苦痛。 蓮師曰:倘修慈、悲、菩提心,則將不墮三惡趣,再者,有當下起,永不退轉,此即余之 口授。 任往何處,菩提心住心,永不分離。 任行何事,薰習為利他之行,如是修以他人為重,則將獲無量功德,三昧耶誓句無有損墮 。 所有世出世悉地,由自相續生起菩提心1而來,此即余之口授。 蓮師曰:不論依空性調心,或依有相調心,若修持不能有效對治煩惱、或希懼,即為謬法 。不能抵消煩惱者,為墮入輪迴之因。 若汝聞、思之教授,能有效對治煩惱,有助自身生起正法者,為無謬大乘教法。 汝縱自稱博學、深思、專修,倘動機在於世間八法1,所修行者,名為黑法。 修顯現如幻,遮止汝之執著,增盛為要。 大瑜珈士含義不外是離諸執染者。 蓮師曰:一切有情利樂之根,為佛陀之教法,是故,當鑽研經續,諦聽大師開示。 行止之苦樂果報,成長如種子,是故,善惡之行,當善巧分別之。 不留心誓句,則壞修行之根,小心保護三昧耶誓句如目。 不論何種修持,無信則徒勞,所作無效益,是故,離諸疑惑不信,為行之要點。 蓮師曰:有自稱密乘行人,而行止粗魯,此非密行人所應為。 大乘之義為無分大悲,關護有情。 自稱密行,而不抑惡行善,殊為不足,一切密行人,當修大悲為要。 大悲不從自相續生起者,縱自稱密行人,已轉為邪見外道。 蓮師曰:密咒即是大乘。大乘義為利他,為利他故,汝需證取三身果位;為證三身果位故 ,需積聚二資糧;為積聚二資糧故,需修菩提心;汝需生起圓滿之道,合一而修。 無論如何,密行人缺乏菩提心,則完全不是大乘之根,亦非修大乘者。 蓮師曰:密咒與般若乘,名雖為二,而畢竟為一,見行若缺其一則迷途,轉入聲聞(乘) 而已。故當見趨下,而行趨上,無二合一而行,殊為重要,此乃余之口授。 三昧耶 行止趨上之教授圓滿。 兔年季夏月初八日,承命結集於瞻部上茅蓬 寶之印藏之印托付之印 空行教授 第二章 正文 第二節 皈依 鄔金之蓮華生大師,為化身現成人身,乃為卡 珍公主措嘉媽所請問:大師,請慈悲授以 一切佛法 之基本,斷生死之法門,小因而得大效,易行無苦 之方便。 化身大師曰:措嘉,皈依為一切佛法之基本, 三寶為一切佛法之支柱。皈依乃其支分及 斷生死 之法。 措嘉媽白言:皈依之精要為何?其義何在?又可作何分? 大師答云:皈依之精要為以佛、法、僧為師,道與道伴,並誓言其為所得之果。故皈依為 誓句或接受,何以此種接受,名為皈依?此名為皈依以接受佛、法、僧為支柱、皈處及令 苦障大怖畏之護持、及拯救者故。此為皈依之精要。 皈依之本義為求免於下三道之恐怖及離外道認五蘊中有我之邪見。 其分齊為三:外皈依、內皈依及密皈依。 外皈依 措嘉媽白言:至乎外皈依,欲皈依之因若何?皈依境為何?誰乃皈依者?皈依之法又如何 ?皈依時又應報何種態度? 蓮師答曰:若皈依之因為怖輪迴苦,信三寶為皈處。復次,以三寶為皈依之境,與皈依之 守怙,以此三者,生起欲皈依之念。總之,皆以畏死而作皈依者。 甚多人不知已虛度半生,並無剎那想及來生者。此等無皈依。 若人無死,或明知可再得人身,則不必皈依矣。然死後與轉生,於下道有極苦惱者。 皈處又為何?當皈依三寶。誰能了生死?唯遍知佛陀,方離諸垢,並圓滿一切功德,以此 故,唯其教法與繼承其教之僧伽,方能自化斷生死之輪。以此乃唯一可皈處,當皈依此等 。 總之,眾多人以真正圓滿覺悟者之教法不外預知者之言,而於困厄時,只知皈向神袛,此 等人得皈依,為甚難者。 何等人得皈依者?若人於三寶具志向,誠信並念其功德,此等當具如下心態:輪迴既無始 末,當下遠離之! 外道神袛等,非為皈處! 唯編知佛陀,為真皈處! 此為得殊勝皈依之道。 皈依之時,空言無益,此如空泛之喃喃自語,自亦不知何往者。 皈依時之心態如何?當以身、語、意,尊重而作皈依,當以三念作皈依,畏下道與輪迴, 信三寶加持,並以堅信與大悲。 以此生完美,來生亦完美者,於仍籌劃修法時已死,故此為不足。 於此,當知皈依之軌。 當以何態度行皈依?當以對眾生負責,並欲利之而作皈依。當以此態度行皈依,若只離輪 迴,求涅槃果,則無法達真正與圓滿之覺悟。 為令眾生離輪迴苦故,作皈依直至我與三界一切有情,得無上覺! 總之,一切所求均為邊見1所求。未離邊見執著之皈依為不足夠者。 措嘉媽再白大師言:外皈依鍛煉共分幾種? 大師答曰:一受皈依,當善巧修八法,以免誓句退轉。 措嘉媽白言:何為此八法? 大師答言:首為以下之不共法:皈依佛竟,不禮拜其他神袛;皈依法竟,勿害眾生;皈依 僧竟,勿與外道往來,此為三不共法。 再欲詳述者:首先,皈依佛竟,「不禮拜其他神袛」之意為對世間神如大天、韋紐天、溫 婆等禮拜,即壞皈依戒,若皈依是等神,即毀皈依戒。 次者,皈依法竟,「勿害眾生」者,若殺即肯定毀皈依戒,若以嗔心打眾生,奴役之,穿 鼻,困之於棚,拔其毛髮與羊毛等即壞之。 其三,皈依僧竟,「勿與外道往來」者,若常與斷常二見者交往,則戒已壞,若見與行與 之同,則戒已毀。 總之,一切法皆納於皈依中。邪見者不知此。 現為五共鍛煉。 一、修法之初,以大量好飲食作廣陳供。於十四日向寶貴者獻供,並懇請蒞臨。次等供有 四:頂禮供、物供、讚頌供、法供。 首、頂禮供者,直立合掌,想諸佛與菩薩功德,並觀想頂禮時,觸其具輪之足。 次為物供:獻以如花等物,而非為他人所有者,又或觀想供,又或自身等。以具韻讚頌。 法供養者,乃願根與功德,生自悲空無分之菩提心,乃為眾生得覺悟者。 蓮師云:三寶實無有微塵,需一杯之水,或尊敬者。供養乃為得諸佛之普照者也。 供好飲食者,作三最好美食之供堆,頌嗡、阿、吽三遍。由此觀想供品成甘露海,隨觀本 尊以無數三寶圍繞,而獻以甘露供,並請其納受,若無法如是作者,則獻任一供養,並誦 言:「至寶者,請納受」! 若無任何供物,每日至少供水,若不如是作者,皈依戒將退。 三寶實不用次等物供,食物多瑪乃於不知不覺間積累糧資也。 二、第二鍛煉:乃寧棄身命,或所寶,亦不棄至尊之三寶。 至乎寧捨身命,不棄皈依者:縱有人威脅取眼、斬足、耳、鼻及手等,寧讓為之,而不捨 三寶。 至乎寧捨本命不棄皈依者:縱有人威脅以殺,當讓其為之而不捨三寶。 至乎寧捨所寶而不棄皈依者:縱人允以整個世界,充滿寶石,而須放棄皈依者,不應離棄 皈依。 三、第三種鍛煉:為無論何事發生,或病或辛勞、或安樂、歡喜或愁苦,均應陳設曼達與 五種供與三寶。皈依並作召請: 大師,大金剛持,一切佛菩薩,祈請垂聽!惟願病苦,與一切惡魔及黑業所驅者皆不生。 祈願安樂,吉祥與賢善。 除此,亦宜以朗聲頌經,諷誦,及供食子1積資糧,以此等為皈依之基本故。若無助者, 勿生邪見,念三寶無加持力,法為虛假等。當思維當黑業盡時,當感舒暢!勿作占卜或巫 術等,當只作皈依。 四、無論往何方,當憶念諸佛菩薩,並作皈依,假若明日將往東而行,今日當陳設曼達, 並作供養該方向之諸佛菩薩。 又如何作召請?當於出發時作召請如下: 大師,金剛持,一切佛菩薩,敬請垂聽!祈請寂息人非人所生障礙並令諸事吉祥,自出發 之時至達 目的地。 若不於出發前一日作,即可於出發之時行之。 若於出發後離家園十或七步內,忘作皈依,其戒已壞。 一日心投入皈依,即無能被蒙蔽者。 五、當思維皈依功德,並數數修習。皈依三寶後以之為願望之所,並抑之作依怙。守三寶 為唯一皈處,並作召請。祈禱三寶求加持。 思維所表三寶者,無論塑像、雕像、畫像、塔或經卷為法身,於禮拜,供養或召請時突然 了悟法身自性,為可能也。縱此不生,禮拜供養三寶能結一緣,來世可成一佛之弟子。 蓮師云:無論任何生起,如覺者之功德與喜樂,當思為上師三寶之加持,何種難題與苦惱 生起,思為自惡業。此等斷一切黑業者。總之,若不信賴三寶,而生邪見:如三寶無加持 力等,有難離最下地獄之可能也。 措嘉媽白大師言:皈依有何功德? 大師答言:皈依具八功德。 一、與佛弟子聚:皈依已,即名佛弟子。若不 皈依,則不入佛弟子之列,縱自以為聖人 、大行人 或活佛。 二、成一切戒:如別解脫等之器。反之,若失皈依戒,以之為基之他戒亦毀。 若欲還淨,還淨皈依戒足矣。意即於三寶前供養並作皈依即足矣。 受一切戒前亦當作皈依:由一日戒道密咒戒均如是。故受皈依又名為令成一切戒適合器之 因。 三、皈依三寶滅斷過往生中積聚之一切業障:意即受共皈依時,障即消減,受不共皈依已 ,障將完全斷除。 再者,當皈依之真感受生起,業障即完全滅斷;而只誦之,障即消減。 更且,於一切時,行住坐臥,作皈依,業障即完全滅斷,若經常皈依,障即消滅。 四、能具大功德:世間功德如長壽、健康、光彩、尊貴、財富等於皈依後即得。皈依後亦 有無能勝悟出世間之果。 五、能免人非人之襲擊及免此生各障難:更謂真實皈依生起,此生不受人為障礙,亦不為 非人如龍及惡鬼所害。 六、一切所願成就:若皈依之真實感受生起,無能不成就所願者。要之,若深信皈處,得 一切所願望,猶如召喚如意寶珠。 七、不墮下道、惡處或邪途。下道者為地獄、餓鬼、畜生。惡處為無生佛法之邊地。邪途 指非佛法之見,若欲免入此者,皈依即可矣。 八、最後為疾速得圓滿正覺。更何待說他利益耶? 如雲於密咒之大乘教法中,能於即身及即生得悟,故當斷只須間歇作皈依之邪見,當日夜 不斷作皈依,即必疾速得圓滿正覺。 蓮師言:若精勤作皈依,不用修甚多法,能達覺悟之果不為疑。 措嘉媽再白大師言:皈依之正行如何? 大師言:皈依之正行如下。首以熱望思維: 願安住一切眾生於圓滿覺中,以此故。當積集資糧,淨障與清除阻礙。以此故,直至覺悟 即時作 皈依。 隨以不散亂誦三遍: 一切人中之最勝,十方一切諸佛,我與無邊諸有情,直至菩提永皈依。 一切無執之最勝,十方一切諸法,我與無邊諸有情,直至菩提永皈依。 一切聚集之最勝,十方不退聖僧,我與無邊諸有情,直至菩提永皈依。 此後,以無散亂盡力誦: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再召請三遍: 三寶,祈護離此生諸怖畏。祈護離下道之怖畏。祈護免入邪途! 圓滿時再誦: 功德之根,以此願為眾生利樂故得佛位! 當如是作。 措嘉媽白化身蓮師云:受皈依戒之法又如何? 大師言:當頂禮繞行具戒上師,供獻鮮花並白言: 大師慈鑒。十方諸佛菩薩慈鑒。於此直至無上正覺,我、某甲,皈依人中之最尊,億萬圓 滿法身 佛陀。 皈依離執之最勝,大乘之教法。 聚集之最勝,不退轉聖菩薩之僧眾。 於誦三遍後即得戒。頂禮散花。如上修習,精勤作皈依。 此如外皈依之受與其修法。 措嘉媽白大師言:皈依後如何得保護? 大師言:凡正確學習,如上皈依,必為三寶所護,以此故,若懼墮於邪途,欲過正道,必 能過之者也,亦必能於此生之怖畏得依怙。 若皈依之功德生起,即不滿足之停止,功德即續增長。當以心中生起之功德積聚資糧及消 除諸障,若此精勤得生起,更多之功德即生。 根器不趨向生起空性,或自生本尊壇城之功德者,仍可以皈依積集資糧與除障。 或質疑,如皈依並得保護,若如是者,乃謂諸佛現前,並帶領眾生者歟?答為諸佛無能以 其手帶領眾生出輪迴。若能者,諸佛以其大悲與方便,早已無餘解脫一切眾生矣。 或再問,何謂得保護耶?答謂各各以其修法得 保護。 若皈依於自生起,即不用修他法,無法不為三寶所護佑者。猶如具最勝保鏢,即必無懼者 也。 如是蓮師向措嘉媽解說外皈依之法。 內皈依 化身大師蓮華生為卡珍公主措嘉媽所謂問:內皈依之對象為何?何品器之人受皈依?以何 法受皈依?其態度如何、時限又如何?於何處境受皈依?作用與功德又如何? 大師答曰:皈依之境者,當皈依上師、本尊,與空行。 皈依者當為入密咒道之門者。 皈依之法乃以身、語、意至誠。 其心態當為以上師為佛,縱失身命不捨本尊,並不斷向空行作供養。 時限者,自灌頂時,發菩提心,直至成就金剛持位。 處境為虔信密咒道。 作用或功德者,為轉成密咒根器,以得不共加持。 措嘉媽白大師:至乎內皈依,當修習何法? 大師答言:此中有八種鍛煉。有為三不共修持。 一、皈依上師已,於彼勿起噁心或欲謗之。 二、皈依本尊已,勿斷對彼之觀想,與念誦。 三、皈依空行已,勿斷經常之供養。 五種共修持如下: 一、任何飲食先取加持為甘露,供與觀於頂上之上師。供與觀於心輪之本尊並臍輪之行空 。當作如此啖食之鍛煉。 二、無論所往何方,召請上師、本尊、空行1。觀想上師於頂上,觀想自成本尊並觀想空 行護法為護佑。此為行之鍛煉。 三、縱失命或肢,當鍛煉成以上師如心之珍貴,本尊如眼之珍貴,而空行如身之珍貴。 四、無論任何事故,或病、苦與自在,喜於愁,當鍛煉召請上師,供養本尊,貢獻食物及 食子與空行,除此,勿作占卜或巫術等。 五、常憶念上師,本尊與空行功德,數數作皈依。皈依上師已,障即除。皈依本尊已,成 就大手印身(英譯者按:指本尊如虹身。漢譯者按:即大印身)。皈依空行已,得諸成就 。 措嘉媽白蓮師言:內皈依有何功德? 蓮師答曰:皈依上師,不為世智所縛,無明與愚癡之障即除。見與覺之積集圓滿,並得當 下之覺悟。 皈依本尊,離日常覺識,自生智資糧積集,得大手印成就。 皈依空行,離惡魔之障,餓鬼困窮之障清除,得積集離執之資糧,並離染著,得成就報身 之大樂。 措嘉媽白蓮師言:內皈依之正行為何? 大師答曰:首當熱切求無能勝之覺。次觀上師、本尊與空行坐於面前虛空中蓮花日月座上 ,並誦三遍: 上師,傳承之根本。 本尊,成就之本源。 空行,加持之與者。 皈依此三根本。 及後,無散亂專注上師,本尊與空行,重複誦: 皈依上師、本尊與空行。 再召請如下: 一切上師、本尊與空行,請頒賜身、語、意加持! 請頒賜灌頂!請賜共不共悉地!請慈悲眷顧我,汝具信之子。 嗣後將上師溶入頂上,本尊溶入心輪,空行溶入臍輪。 措嘉媽白蓮師言:內皈依之法如何? 大師答言:首次受戒之儀軌如下。必先受灌頂,灌頂時即同時受戒,若不灌頂而欲受戒, 先頂禮繞 行上師,獻之以花,並白言: 上師垂聽,本尊之聚集,壇城聖眾,空行與隨侍,請垂聽,自即時至得無上大手印持明位 ,我某甲皈依傳承之根本,一切超然之諸上師。 皈依成就之本源,一切本尊之聚集。 皈依勝加持之頒與者,一切空行眾。 誦此三次,皈依即成。 此為皈依之儀軌,吾已解說內皈依之法。 密皈依 卡珍公主措嘉媽白大師言:至乎密皈依,皈依之對象為何?何種人得受皈依?以何法受皈 依?其態度當如何?時限又如何?於何處境受皈依?作用與功德又如何? 大師答言:皈依境者,當皈依見,修與行。 受皈依者為最上根人欲得覺者。 其法為以見、修、行、果作皈依。意即以決定見、具境界之修與一味之行作皈依。 至乎心態,離染之見即不求成佛不棄輪迴。離實執之修為不墮邊見而離言表者,離取捨之 行為不墮任何界限。 皈依時限,為直至覺悟。 皈依之處境,為不欲再投生。 皈依之作用,為於此生達圓滿證悟。 措嘉媽白言:關乎密皈依,當作何種修持? 蓮師答云:首為三不共鍛煉: 一、 具覺悟之見:當修習使具別無他處可得佛果之決定見,以一切眾生與佛同體故。當 修習得空有無分之決定,以悟諸相與心無二而得。 二、具境界之修:心勿外求,勿內求,鍛煉其任運,自在與放下。 三、至平行之於無散亂之境界之得鍛煉。行住坐臥中觀修之境不可得。勿於須臾有散亂。 以下為七共修法。 一、縱勝悟自心為佛,亦無棄上師。 二、縱知諸相為心,亦勿中斷功德根本。 三、縱無畏地獄,亦避最細之過。 四、縱不求覺悟,勿謗教法。 五、縱得無上悉地,勿自負或自誇。 六、縱知人我無二,勿斷眾生之大悲。 七、縱知輪涅無二,亦於僻處而修。 措嘉媽白化身大師言:至乎密皈依,其如何作守護,並有何功德? 蓮師答言:皈依見已,護無入斷常二見,邪見與執著得清除,光明法性之積集圓滿,身語 意不斷之悉地得成就。 皈依修已,見亦護持修。染著與習氣之障得除,得集無二之資糧,決定與本來解脫之悉地 得成就。 皈依行已,護持不入邪見或斷見。偽善與愚癡之障清除,造次亦無執之積集圓滿,轉一切 覺受成悟之悉地得成就。 措嘉媽白蓮師言:密皈依之正行如何? 大師答言:見,自然放下,應離執與免邊見。 修當離實執,及定見。其為不可言表。 意即心勿向外求,勿專注於內,住於自然而離實執。 無散亂於行住坐臥,住於不斷之境界中。 滿足,振奮,空靈,大樂或光明等均為短暫之覺受,切莫視為神異。 若心掉舉、受障、昏沉,以此等覺受作修習,一切顯現,如上者,勿以之為過患。 措嘉媽白言:受密皈依戒之法為何? 大師答言:頂禮繞行上師,獻之以花。弟子當跏坐,以大悲受利自他之菩提戒。繼凝望天 際勿動其目,安住覺性—活潑、覺醒、明朗及遍滿—勿執於能所,此即為決定之見,具境 界之修,勝利之行!當於此直指。思維如前。 此為密皈依之講授。 化身大師蓮華生云:此為吾以外、內、密教法,上下諸見,密與顯攝集為外、內、密皈依 唯一根本之口授。 若能如上而行,即可轉法為修,轉修為道,而道熟為果,卡珍公主,當信解之。、 於此以皈依為道之修,講授圓滿。 三昧耶,密、密、密。 空行教授 第二章 正文 第三節 菩提心 阿彌陀佛化現之蓮花生大師,依多種大乘經教,修持其心,愛一切有情,如母愛其獨子。 常行一切利他之行,乃送一切輪迴有情,往涅槃之舵手;於當調伏之有情,非請而說,稟 賦大悲,乃一切菩薩之王。 位於蒙卡獅堡洞時,我卡珍措嘉媽,心企開悟,發菩提心,乃以珍品堆積之曼達,供養大 師,請求曰:噯瑪火,師嘗謂既於一切有情,生慈悲心,大乘至要之法,為修菩提心,我 等應如何修之。 大師答曰:措嘉,若入大乘,而不修菩提心,當墜下乘。故常發心企求證悟,奮力利他之 菩提心為要。 大乘經續中詳盡開示無數,簡言之,可分為外修、內修、密修三部。 一、外修菩提心 措嘉媽問曰:外修之法雲何? 大師答曰:外修分十二點: 1.修菩提心之性。 2.種類。 3.定義。 4.行者德相。 5.取誓句所依境。 6.儀式。 7.修之效益。 8.修之理由。 9.不修之缺失。 10.戒律。 11.持失之分界。 12.破損還淨法。 問曰:此十二點雲何? (一)自性 大師答曰:發菩提心之自性為欲求正覺,誓證之以解脫輪迴中一切有情。 (二)種類 經中言種類甚多,簡分為願行二種,願是願利樂有情,然唯願不足,實行為重。 未離我執過見者,發菩提心難矣哉。 (三)定義 菩提心之定義為行者初起利他心態,未積資糧者,不起是心。 (四)行者德相 修菩提心之應具德相如下:心慕大乘,不若羅漢、辟支佛。由具大智,離於疑惑。皈依大 師、三寶。厭倦不正或下乘之教法。(態度)溫文平和。 今藏民敵視教法,大臣心存邪念,藏王易受矇騙;堪受大乘之器甚少,措嘉,當離於敵友 之偏執。 (五)所依境 汝應依仰慕大乘,心滿慈悲之師,求取菩提心誓句,彼應為不越戒律,縱剎那亦不為利己 而行者。 於此暗劫,不隨具德上師者,將墮魔掌矣。 (六)儀式 受菩提心誓句之儀式如下:於吉年吉月之盈月 十五或初八日,於三寶前廣陳供養,敬禮 僧伽,會 供本尊,於空行、護法、神靈、盛供多瑪,盡捨所 有以積福。 是夜,奉師以灌頂資,以七支1敬師積聚資糧。 特別應懺罪如下:觀頂上「阿」字放光,置一切有情於佛陀正覺,供養一切聖眾,光收入 「阿」字,攝聖眾悉地甘露,融入自身,燒除罪障,觀此,念「阿」字一百零八遍。 觀上師心中,智覺心中「吽」字放光,融入汝身、語、意,燒除一切罪業,觀此,念「吽 」字一百零八遍。 繼為語懺悔,憶念無始輪迴以來所積惡業,以愧悔心念懺悔文三遍: 金剛上師一切持明祈垂聽。 本尊寂忿壇城聖眾祈垂聽。 十方諸勝者及佛子祈垂聽。 護教空行母及護法祈垂聽。 於一切堪敬者前,我某甲,愧悔無始至今,由邪念驅使,自身語意所犯,及教唆隨喜他人 所犯之一切罪業。 既決定不復增長惡行,重複上述祈請,然後念三遍。 正如過去如來及佛子,圓滿生平顯道地,出離不善及惡行,我某甲,從今直至證菩提,離 於邪念及惡行,我誓從今戒除之。 真實發菩提心:分兩部,首為初業行人發願菩提心。 弟子應真心思維:為救苦海輪迴之一切有情,我要證取無上正覺。 於上述祈求之後,念三遍: 既以一切有情為我之父母兄妹子女師友,我某甲,從今直至證菩提,切實發願,解脫一切 未解脫者,渡一切未得渡者,紓釋一切未紓釋者,一切未脫苦痛之有情,皆安置於無住涅 槃1。 次發行菩提心,思維:從今直至輪迴未空前,我要心無散亂,以多種方便,利樂有情。重 複上述祈求,念三遍: 從今直至輪迴未空前,我某甲願不斷發心,修、行,圓滿六度四攝,正如過去如來及佛子 ,圓滿生平顯道地,受持根本支分戒,我亦如是修,行,圓滿之。請以我為菩薩。 其師續說:當如是,弟子曰:此為善,此為義。重複三次而得誓句。 為使誓句不衰減,其師應開示律儀,而弟子應供養禮物,並為感恩而盛大供養。 此後,最重要者,為如河流般,不斷發起,及修持菩提心。 (七)效益 修菩提心之效益如下:超越羅漢辟支佛,而為大乘行人。根除煩惱罪障。汝身語意善行, 將成義利之因。所集功德,令汝圓滿。汝將為諸佛菩薩護法所眷顧,一切有情覺汝端嚴鐲 目,愛汝如子,汝將不離大乘教法。 簡言之,汝將速證圓滿正覺,成就佛陀勝德,此德越量,是故應持之。 (八)修之理由 自求解脫或亦足矣,何以應解脫輪迴之一切有情?一切有情既為汝之父母,汝負恩難量, 故修以報之。 彼恩若何:構成汝命、汝軀,以最好之飲食養育汝,為饒益汝而承受一切困苦,珍惜汝有 甚於彼,甚至於彼之心肝。 再者,彼予汝以財產,教汝育汝,緣汝以聖法,父母恩大難量,必須解脫之,一切有情既 具覺性,與汝相連,汝必須令彼脫離輪迴。 措嘉,只欲求一己之歡悅者,與圓滿佛道無緣矣。 (九)不修之缺失 不修之缺失如下:既墮羅漢辟支佛乘,障汝證菩提,所作皆徒勞,所積資糧皆消弭,為神 靈所擾,他人所怨敵,簡言之,凡汝欲求,不能滿願。缺失數之不盡。 措嘉,大乘行人,不具菩提心,何其愚也。 (十)戒律 1.願菩提心戒 應持之戒律分二,願菩提心戒,為不捨有情,不斷修菩提心。損減菩提心者為: (1)為棄捨有情意樂所勝,忿恨捶打有情,經一日而不對治。 (2)為欺蒙親教師。黎、法友,堪敬者意樂所勝,欺蒙彼等,經一日而不對治。 (3)汝令人懊悔其功德,功德為隨喜,而非懊悔之境,汝為使彼懊悔(意樂所勝)而云 :此非至上,此非優勝。 (4)為嗔心驅使,批評已發心菩提。 (5)無悲心,棄捨有情。 倘經一日而不對治,則為五墮,彼能令汝失願心誓句,當戒除之。 措嘉,廣受戒而不持,罪能毀汝。 再者,應行持者五: (1)為對治憤恨捶打有情,汝應保持溫和,常施援手。 (2)為對治欺蒙堪敬者,應常清醒,縱至斷命,慎勿妄語。 (3)為對治使人懊悔,置一切有情,趨向佛菩提之善行。 (4)為對治嗔心批評,應讚頌一切大乘行人,事彼如師。 (5)為對治棄捨有情,汝應以自心見證,淨心追隨能持(大乘)者。 能持諸行,縱使女身,亦為持釋迦牟尼教法者。 2.行菩提心戒 次釋行菩提心之戒律分三:一、應斷之十惡。二、對治之十善。三、從事之十波羅密。 (1)十惡 十惡中,身業者三:殺、不予取、邪淫。 1殺 殺之義為擾亂生命之延續,由三毒故,分為三類。 一、由貪故殺,如貪求畜生之皮肉而宰殺之。 二、由嗔故殺,如為邪念驅使而謀殺。 三、由癡故殺,如誤殺,或如幼童殺鳥,或踐踏螻蟻。 未離三毒之有情,無有安樂。 殺業依下列四支具足而成。 一、作惡意圖,無有間斷。 二、預備及加行。 三、實行,究竟殺死。 四、無愧悔心,意樂所行。 殺業果報分三: 一、異熟果,由貪故殺,轉生餓鬼;由嗔故殺,轉生地獄;由癡故殺,轉生畜生。 二、受者等流果,由前惡業,雖生人中,壽命短促,復多病苦。 三、作者等流果,由前習氣,樂於殺生。 措嘉,是故諸惡莫作,修多羅雲斷捨斯行,汝將出於異熟,作者,受者等流果報,轉生多 樂人天。 (2)不予取 身惡業之次為不予取,其義為取人財物,以為己有。 包括脅取如白日強搶,盜取如於物主不見時偷取,騙取如欺誑,顛倒斗秤等。 措嘉,不出離諸欲者,無有安樂。 如前具四支而成,復有三果。 一、異熟果,總說依業力大小而墮三惡趣,別說轉生餓鬼。 二、受者等流果為雖生人中,受用匱乏,常遇劫盜。 三、作者等流果,為由前習氣,未來世中,樂於不予取。 措嘉,斷此惡而得三果,得與斯三相反之果,生於人天,受用豐饒。 (3)邪淫 身惡業之三為邪淫,義為與無權交配之對象行淫,別說如下: 一、王所監護者為后妃,臣民不當交。 二、不當與法律禁止者交。 三、於印度,不應與未成家者交,蓋未成家者由其父母監護也。 四、不當亂倫,如與母、妹交也。 五、不當與受聖法監護者交,如上師佛母,出家眾等。 欲重者不入解脫道,措嘉,當行對治。 與合法伴交,亦有不當之處。 一、不當之時,如初一、初八、十五。 二、不當之地,如三寶壇前。 三、不當之行,如作獸行。 措嘉,一般而言,不捨在家生活者,陷於魔獄。 邪淫如前四支具足而成,復有三果. 一、異熟果,為生於三惡趣,縱生善趣,夫妻爭鬥。 二、受者等流果,為妻眷不貞良。 三、作者等流果,由前習氣,樂於邪淫。 措嘉,斷除邪淫不沾染,將得相反之果,是故棄之為重。 (4)妄語 復次,語之惡業有四: 其初為妄語,即說不真實為真實,分別如下: 一、無記妄語1,如衰老之妄語 二、有利或有害之妄語,如對某人有利而損害他人者。 三、大妄語2如未證謂證。 措嘉,莫粗心發言。 妄語如前四支具足而成,復有三果。 一、異熟果,為墮三惡趣。 二、受者等流果,為雖生人中,所言無力。 三、作者等流果,為惡業習氣故,未來世中,樂於妄語。 措嘉,斷此行而得相反之果,棄之為重。 (5)兩舌 語惡業之次者為兩舌,總說為離間,破好友和合之行,分說如下: 一、顯兩舌為當彼等面前而說。 二、間兩舌為背彼兩舌,令輾轉得聞。 三、隱兩舌為至其一前而說。 措嘉,不慎言者無有安樂。 如前具足四支而成,而復有三果: 一、異熟果,為墮三惡趣。 二、受者等流果,為縱生人中,友少諍多,常感悔怨,人所不喜,出言無力。 三、作者等流果,為未來世中,樂於兩舌。 措嘉,斷之得相反之果,故棄之為重。 (6)綺語 語惡業之三綺語為浪擲閒暇,分別如下: 一、薩滿咒語1。 二、說故事及言語遊戲。 三、戲謔。 此行如前四支具足而成,果報分三: 一、異熟果,為墮三惡趣。 二、受者等流果,為縱生人中,言不威肅,雜亂無章。 三、作者等流果,為未來世中,樂於綺語。 措嘉,斷之得相反之果,莫好無義利之閒扯。 (7)惡口 語惡業之四為惡口,其義為傷害他人之語,分說如下: 一、顯說人短。 二、間接傷害之。 三、隱說傷害他人之語。 措嘉,惡口之火焚自他之心,惡口利刃斷解脫之命力。 此行四支具足而成,復有三果: 一、異熟果為墮三惡趣。 二、受者等流果,為縱生人中,隨所宣說,令人厭惡,不快。 三、作者等流果,為樂說惡口。 措嘉,斷之得相反之果,暗劫有情無有安樂。 (8)貪 再者,意惡業分三: 初者,貪之義為貪著可意財物,分別如下: 一、難捨一己所有。 二、欲求他人所有。 三、貪著不屬自他所有之可意物。 措嘉,莫執為諸有之主,修行人不解無常,無有安樂。 此行依四支具足而成,復有三果。 一、異熟果,為墮三惡趣。 二、受者等流果,為縱生人中,居於飢渴不適意處。 三、作者等流果,為未來世中,樂於貪求。 措嘉,是故捨之為要。 (9)嗔 意惡業之次者為嗔,乃爭鬥之心態,分別如下: 一、由憤怒起嗔。 二、由憎惡起嗔。 三、由妒忌起嗔。 措嘉,莫作損惱自他之意業。 此行具足四支而成,復有三果。 一、異熟果,為墮三惡趣。 二、受者等流果,為縱生人中,多受不平爭鬥,常遇仇敵訴訟。 三、作者等流果,為陷入怨毒心態。 措嘉,不斷嗔心,難修大小乘。 (10)邪見 意惡業之三為邪見,義為輕蔑,分說如下: 一、執外教斷,常邪見。 二、執於儀式,如雞犬行1。 三、執蘊遷邪見2。 此行四支具足而成,復有三果。 一、異熟果,為墮三惡趣。 二、受者等流果,為縱生人中,生於邊地,不聞三寶之名。 三、作者等流果,為邪見習氣所障,樂執邪見。 措嘉,十惡聖者訶之,智者棄之,縱求人天福報,亦不應犯,是故應戒之。 難分善惡者甚多,然已入佛道,知善惡因果,猶犯之者,與獸何異。 措嘉媽問曰:若捨惡業,當得何果? 大師答曰:異熟果為生於人天,聲音悅耳如梵天,相好莊嚴似帝釋,財寶自在比輪王。 受者等流果,為學識淵博,天資聰敏,得遇佛法,終證三身。 作者等流果,為盡未來世,嚴於棄捨十惡。 措嘉媽問曰:十惡邪見,可有輕重。 大師答曰:有輕重之別,總說,依煩惱言: 一、由起嗔心造業者,墮地獄。 二、由起貪心造業者,墮餓鬼。 三、由起癡心造業者,墮畜生。 依境而言1: 一、對勝境造業,墮地獄。 二、對常境造業,墮餓鬼。 三、對劣境造業,墮畜生。 別說:於諸殺生,殺已發心菩薩,惡業最重。 於諸不予取,盜取三寶財物,惡業最重。 於諸邪淫,逼羅漢與通,惡業最重。 於諸妄語,欺蒙其師或尊者,惡業最重。 於諸兩舌,破合和僧,惡業最重。 於諸惡口,出言令僧眾不快,惡業最重。 於諸綺語,擾亂僧眾或修持不二止觀者之心境,惡業最重。 於諸貪心,貪求謀取三寶資財,惡業最重。 於諸嗔心,作犯五無間罪,惡業最重。 於諸邪見,輕蔑了義,惡業最重。 措嘉,縱使斷命,莫作諸惡。 總說,十惡果報有異。 一、作殺、兩舌、惡口、嗔等業墮地獄。 二、作邪淫、不予取、貪等業墮餓鬼。 三、作妄語、綺語、邪見等業墮畜生。 (2)十善 措嘉媽問曰:應如何以十善對治。 大師答曰:十善分四支: 一、其義為身、語、意之淨業,轉生善趣。(註:英譯作高處) 二、定義為已得暇滿者,作得所樂果報之行。 三、分說為相反於十惡之行,當護有情之命,當作佈施,當守淨戒,當說誡語,當息怨爭 ,當說雅語,當說有義利語,當修慈悲,當持捨心,於因果及究竟義,離於疑惑。 四、助善德住於相續者十種如下:於真實教法具信,保持自尊與清醒,離於賭博及爭吵, 離於市集,清醒處事,驅除懶惰,惡友,調柔身語意,生起對四方壇城之觀想(註:英譯 作四折球體),特別是將心意集中於聖道。 措嘉,如是汝將生於善趣無疑。 (3)十波羅密 再者,從事十波羅密行,此分五支。 一、性為具成就無上正覺道之自性。 二、波羅密之義為使汝度過輪迴苦海,得達涅槃彼岸。 三、功德為圓滿二資糧,成就利益有情。 四、此分總別兩部,總說佈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 別說佈施分三:法施、財施、無畏施。 持戒分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換言之,持戒即斷十惡,行六度四攝。 安忍分三:棄捨輪迴,安受苦忍,為利有情,耐怨害忍,於甚深法理,具信不驚,為深義 不驚忍。 精進分三:行大乘教法之加行精進,驅除逆境之擐甲精進,成就圓滿佛陀之無厭足精進。 禪定分三:專注世間正道之禪定,專注出世間道,及平等捨持之禪定。 智慧分三:悟緣生法1(註:英譯作條件所限者)超越專注之智慧,悟內性超越專注之智 慧。悟一切境相,離二過,超越言、思、議。 為使諸法住於自相續,汝應知以四波羅密圓滿之。 佈施不望報,以調伏慳貪,為力波羅密。 佈施而離於世俗及小乘心,為方便波羅密。 佈施而發願自他離於窮困,為願波羅密。 佈施而淨心三輪體空,為智波羅密。 如是,以持戒調伏惡業,不欲輪迴,為力波羅密。 嚴守誓句,離於世間八風,是方便波羅密。 非為一己冀生人天,而願一切有情,離於惡行,為願波羅密。 報三輪無分別心而行,為智波羅密。 視眾生平等,以調伏嗔恚,為力波羅密。 離於欺詐,為方便波羅密。 非為一己得人天相好,而願一切有情,息除醜惡,為願波羅密。 常念功德過失,精進以消除懈怠,為力波羅密。 離於世間欲求,例如冀他人信服,為方便波羅密。 願一切有情,離於懈怠,致力正道,為願波羅密。 以禪定消除散亂,以超越無色界,為力波羅密。 願打斷一切有情之散亂,為願波羅密。 離於三輪,為智波羅密。 以大悲自性俱生之空性智,消除分別心,為力波羅密。 願自他覺悟真諦,為願波羅密。 覺無始以來,自心具此智慧自性,為智波羅密。 措嘉,如是無散亂而修。 五、如是修十波羅密,汝將獲離於惡趣,生人天乘之果報,汝將道行圓滿,速證佛位,成 為領導有情,脫離輪迴之嚮導。 (11)持或失誓句之分界 即已積累資糧,生起汝必要圓滿清淨自心,利樂有情之意,依儀軌念誦三遍之際,獲菩提 心誓句。 生起邪見或棄捨三寶之際,失去菩提心之誓句。 (12)還淨方便 若違反根本戒者更受,犯支分戒者於師或三寶前懺悔還淨。 二、內菩提心 措嘉媽問大師曰:何謂內修菩提心? 大師答曰:此分十二支。 (一)自性 自性為生起幫未悟內性性空相有者之意願。 (二)定義 不依於身語外行,依心而修,故名為內。 (三)種類 彼分為願、行二種。 願者願未悟此自性之有情悟之,宴坐空言何益,故必須致身於令有情領悟之方便也。 措嘉,未離二見之執者,行之甚難。 (四)行者德相 如前所述,修此行者見執微薄。 措嘉,稍息汝心。 (五)授者 汝應依已悟二無我,修三慧,離世間八法之師授之。 措嘉,得師為入大乘法門之要。 (六)受戒儀式 莫執三輪,出離世法,求真口授。 (七)修之效益 汝將超出小乘及謬道,具離於我法二執,悟無我自性之效益。 (八)修之理由 置一切有情於真道,為二無我之自性,此為應修內菩提心之理由。 (九)不修之缺失 不修持之,汝難契入無我之自性。 未入道之凡夫,或入謬見之外道,執己為我,以為此「我」支配,經歷五蘊十二處,十八 界。甚或以此為常,為實,執此為敵為友,為自為他。 措嘉,汝必須離此執著。 視一己為我1者險矣,概執自我為體,則境現為他,附此二見,則以益己為友,損己為敵 ,由是經歷愛 惡2,作諸惡業,緣斯行而墮惡趣,以致遍歷輪迴。 措嘉,此魔不除,難得安樂。 斷此我執者,總說為一切佛教徒,別說為聲聞,不用說,吾等入大乘之門者亦斷此我執。 據雲聲聞得悟法我之支分,辟支佛亦未得其全體,此即是說,聲聞錯斷相有而不進解法我 ,辟支佛著於住心性空而不解真諦。 措嘉,倘不出於下乘見,難見真實義。 執著法我者險矣,由是愛惡而生煩惱,以至沉於輪迴,歷劫難成。 斷此法我執者,總說為一切大乘行人,別說中道行人亦斷之,吾等入密咒之門者倘執著之 ,惡兆也。 (十)守則 汝應修無我之義,此分願、行二部。 應守願者三點如下: 一、不斷思維,以保持願一切有情常悟無我真諦(之願心) 二、日夜三次,隨喜現修無我者。 三、專一不離我而修。 行分外內,外者分四: 一、未悟者(無我),不離教導無我之師,或善知識。 二、莫執住處、國境、種姓、敵友。 三、聞、思、修無我空性之教法。 四、莫執一己為:名、家、個體。 內者亦分四: 一、莫以名為物,概一切外物之名稱,並非於心實有。 二、認知情器世間並無自性,相雖現起,實如夢幻。 三、日夜三次,覓此貪著諸境,實無一物之心。 四、莫離此無名,離邊之諦。汝縱覓心,亦難有任何發現。 最重要為汝應如是精進而修,如是投入,汝將消滅邪魔,出離輪迴。 (十一)持或失誓句之分界 得師口訣之際,得內菩提心誓句。 仍執二見,不解自性空之際失誓句。 此剎那即失誓句,當施對治。 (十二)還淨方便 依上述義理,離散亂而修,汝自解二執之縛。 三、密修 措嘉媽問大師曰:應如何修密菩提心? 大師答曰:此分十一支。 (一)自性 密發菩提心之性為確認無始以來,無生本淨,超越修整,不可思議。 (二)定義 言思既難詮釋,自然密於下乘。 (三)種類 可分為兩部1:顯萬有清淨為無修,以自顯當下之自性,本來清靜為無修,於此汝莫偏執 。 (四)行者德相 行者當為最上堪能,心厭實境者。 措嘉,彼由修前述行持而來。 (五)所依境 應依已悟法身一元,而住於廣闊任運之境者始得之。 措嘉,此為已證大圓滿之上師。 (六)受(誓句)儀式 受儀為覺性顯現之灌頂。 捨汝不淨世行與清淨梵行,如一切已成辦。 捨汝不淨無益之言,與持咒誦經,如啞子吃糖。 捨汝不淨輪迴之念,與清淨涅槃之念如無心者。 依汝師微妙指示,汝將見汝心超越言詮之本來法身。 措嘉,此乃吾證解同時之口授也。 (七)修之效益 修此之效為:不捨輪迴自解脫,煩惱自圓滿為智慧,故具當下證悟之功德。 (八)修之理由 如此修行之理由為汝實具此無執離過之自性。 (九)不修之缺失 不修之險,為汝將墮入宗見之執,為(見執)腳鐐所困。 措嘉,修持有所偏執,則非大圓滿。 (十)守則 一、萬有諸境之根本,藏於汝本來無生清淨之菩提覺心,此為見1。 二、此菩提覺心;並無觀者,與所觀境,視此為本覺。 三、悟此覺境所起之思維,執著,皆此本來空明之覺性。 四、悟外顯諸相,從體驗之剎那,無有實質,不越法性。 五、證心境無二為俱生大樂,離於取捨。 六、別說、證一切煩惱,與苦為聖道。 七、領悟有情,從受之剎那起,無有實質,輪迴本來無生清淨,故無須捨離。 八、悟一切受為身2與智,自心具足,本來是佛。 如斯行持,汝將繼承普賢王如來之位。 (十一)持與失之分界與還淨方便 汝本來三世不離覺心,這處無此閒功夫。 結語: 措嘉,吾集一切經、論、續、口授之義於此外、內、密發菩提心。 修之, 攜之於道, 心中銘記, 和合於行, 彼為大乘教法根本。 師如是說, 此大乘修菩提心之教授,名為「以發菩提心為道之法」。記於蒙卡獅堡洞。 圓滿 寶之印密之印托付之印 空行教授 第二章 正文 第四節 密咒道十基礎及其甚深口訣乘教授答問 敬禮上師 大師蓮華生於蓮花中生,不受凡胎所染。彼經各種難行,究竟達生命自在之持明位,超生 死之流。 大師曾示八萬四千法門,了知六道眾生、八類天、魔等之語言。其梵音能利樂一切有情。 其意擁有遍知之證量,其已了達超乎生滅之自性,而對本性不會割裂視之。 以此生起應具功德故,其為一切顯著事物之源。且大師善巧於調伏眾生之方便。 其大行乃應諸善逝心,而擁有八類天、魔之心命。 蓮師於鄔金國地界海中小島上生。並修於八屍林,於印度修苦行已,以大悲故入藏。此為 應藏王之願,並令印藏諸國和平故。 此大悲上師納余:嘉珍國公主措嘉媽為明妃,其時餘年十三,余只一介女子,具信、大悲 、利他、堅定與敏捷而已。 於大師住藏百一十年中(英譯者按:他文中謂五十五年),余承事之,令其歡喜。其時, 余記錄書寫大師所有教授,並藏於巖庫中1。 一、修行十基礎 大師云:修法者,必先圓滿十基礎。 措嘉媽白云:何謂修行十基礎? 大師云:汝應於見決定,了悟一切教授,如金翅鳥翱翔於空。 汝應於行堅定,不為威嚇所動,如象渡河。 汝應以正定修,除無明黑暗,如暗室中燃燈。 汝應藉教授圓滿目標,於汝自性中解脫諸相,如獲如意之寶珠。 汝應以灌頂進諸次第,離墮輪迴之懼,如王子升於寶座。 汝應以三昧耶守護根基,不令行為空過,如肥沃之地。 汝應以學習自作解脫,於法之各方面嫻熟,如良馬得解脫韁繩。 汝應比較一切法源,瞭解佛法一切學理,如蜂覓巢。 汝應收集為一點,了知無數教法實為一味,如商人加其盈利。 汝應達知見顯著處,清楚了悟一切教法,如達須彌山峰。 藏土之人若欲不以上諸基礎而得學養,實不能得入要義,而僅能為宗見之徒,此為不以以 上基礎而作嫻熟之過患也。 二、十過患 蓮師云:若不能具足上列之十基礎,汝則有修法不成就之十種過患。 措嘉媽白云:此等過患何謂也? 大師云:若不能以見決定,則有肯定之過患。 若不以品行得堅定,則有見與行為不配合之過患。 若不知以正定而修,不能入於法性。 若不以口授圓滿目標,不懂修行之法。 若不以灌頂漸次,非為修法之器。 若不以三昧耶守護根基,所種者只為地獄種子。 若不以學習得解脫,則不能嘗法味。 若不能比較諸法源,則不能打破宗派之界限。 若不能收集於一點,則無能了悟諸法根源。 若不能達知見之顯著處,則無以通達法之本性。 未以法修煉之所謂尊師,不知法超乎宗見。其人以偏見互相攻擊。以各乘皆自成立故,勿 涉諸爭辯,任運放下。 三、十要 蓮師示云:修法時應具十要。 措嘉媽白言:何謂十要? 大師云:汝應具不動之信為要點,如河。 汝應具無仇之悲之要點,如日。 汝應具無私之捨之要點,如泉。 汝應具無暇之三昧耶之要點,如水晶球。 汝應具離邊之見之要點,如虛空。 汝應具離沉掉之定之要點,如黎明。 汝應具離取捨之行為之要點,如豬狗。 汝應具離拼除之果之要點,如到純金之島。 汝應渴求法如餓人求食或渴人求水。 總之,令人逃避以法為至要,只以世財為目的。汝於死時實無能將財富帶走者,故無令墮 於惡趣為至要。 四、十表面 蓮師云:甚多人將修法淪為表面。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言:以不信誦經為表面。 無大悲而雲利他為表面。 吝嗇而行佈施為表面。 若為密人不守三昧耶流於表面。 為僧不守戒為表面。 居士不勤修流為表面。 只研學理不修法為表面。 修法而不知法要流為表面。 若不按法而行反而教人乃為表面。 言行不一,指導他人為表面。 總之,吾已厭於聽「有學」之人,不以法降其心者,徒增紛擾;其所大談者,只為表面之 說而已。 五、十種誇大 蓮師云:修法時,有十種誇大。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言:佯稱認識法要,實未聞法為誇大。 若未修儀軌,而謂具力1為誇大。 無信而謂得加持為誇大。 若未得定,而謂得達佛境乃為誇大。 若未承事,而謂得師為誇大。 佯稱已得解脫,實未得有傳承之教授為誇大。 若無口訣,而謂證悟為誇大。 從未修法,宣稱解脫為誇大。 若不精進,自謂修法為誇大。 不守三昧耶,而謂得殊勝境遇者為誇大。 總之,若欲輕心修法,不假辛勞者,無乃自誇者,終不成就。 六、除十過 蓮師云:修法時,勿墮十過為至要。 措嘉媽白言:何者為十過? 大師曰:汝縱有修行,若不以之作為妄念之療治,則有不善用口授之過。 汝縱已了悟自心,若不能以知解脫,使見離二邊,則有不獲不共教授之過。 汝縱有誠信心,若不獲加持,則有不與已得證悟上師連繫之過。 汝縱勇猛精進,若修法無進境,則有心未完全清淨之過。 汝若於修法時感疲累,則有未悟覺性自然之過。 汝縱作修行,然心仍散亂,則有修法未決定之過。 若境界非由汝心直接生出,則有只於奢摩他中迷失之過。 若覺性之利用,非由汝生,則有不知以諸相作助道之過。 若覺難於離妄念之執,則有不知以五毒為道之過。 若不知於苦困中自處,則有不知如何將心轉離輪迴之過。 總之,若自稱修法而內裡充滿過患,又何能達至好之境地歟? 七、十種功德 蓮師云:汝需十種功德為修行之相。 措嘉媽白言:何者為此功德? 大師云:若能調伏散亂,為了悟覺性自然之相。 若心性之智慧離邊展現,為口訣奏效之相。 若見上師為佛,為對上師生信之相。 若無礙得加持,為成就之傳承不斷之相。 若以覺性生力用時,能無礙改變自心,為覺性能力,鍛煉生功德之相。 若日夜修法仍不覺疲,為達心氣精要之功德。 若修法與否,明覺性無異,為修定得決定之相。 無論何念或相生起,均能悟知法相,則為能以諸相為助道之相。 若諸妄念不起,或起後即可平復,為即能調伏五毒之相。 若能於苦困中勝,為了悟輪迴無常之功德。 總之,若法於心生,功德自汝而生。藏人中若無信、不勤、乏智難生任何功德也。 八、十相 蓮師云:若以法住於心,當有十相。 措嘉媽白言:何者為十相? 大師言:若執著漸減為驅執實相魔之相。 若染著少生,為遠離馳求之相。 若情緒漸減,為五毒於內寂息之相。 若自私漸減,為驅我執魔之相。 若已離尷尬,並無取捨,為染污概念崩潰之相。 若已無修法者、與修法對像之概念,又不離自性,為見法性母之相。 若見一切生起之意念,均為離執之境界,為能入見與修之道之相。 若知輪涅無分,為圓滿證悟,由內生起之相。 總之,若於何物,乃至汝身,均不執著,乃為離諸染著之相。 若不為苦困所傷,為知一切相,皆是虛幻之相。 若對八風只輕微關注,為知心性之相。 無論如何,若內相外顯,即如樹發嫩葉。如外相他人可見,則如樹結果,可供享用。 甚多行人,連一功德亦無,得悟者甚少,故當勤精進修持也。 九、十事 蓮師云:對修法者言,須知十事。 措嘉媽云:何謂也? 大師言:既得人身又聞佛法,為過往生中積集也。 有趣法之意樂,亦遇具口訣之上師,則如盲者覓得如意寶珠。 既得人身,又具信與根器,則為過往所修之善業已醒。 若既富裕,又同時遇上乞丐,即為圓滿佈施之時。 若苦海溢滿時,欲注心修法,為惡業與障礙得清淨也。 若心轉向法之時,突遇仇敵,為引導往安忍之道之時。 若瞭解一切諸相無常,並對所得甚深法要具信,則表示已到出離世間法之時。 若見他人死去,而觸及對死之懼,即極大信心生起之時。 總之,若欲先圓滿世間法,再修佛法,即會發覺此乃無可能者!此亦能於輪迴中解脫者甚 少之故也。 十、七種敗壞 蓮師云:修法者有七種敗壞。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言:若汝信不足,而具智慧,則會被自比為師之敗壞。 若有甚多聽眾,自又以為高位,則會被自認為善知識所敗壞。 若未將佛法置於心中,而自以為高位,則為自以為領袖所敗壞。 若未修法而傳人口訣,則被成為空洞佛法專家所敗壞。 心中無有佛法,而喜無聊爭辯,乃自成為盜世行者所敗壞。 若少修學,又未得教授,則縱具信心,亦為平庸敗壞。 真正修行人按正教而行,必以智慧解脫,以信調心,以聽法斬斷誤解,摒棄交際,將心溶 入於法,以修習與自省圓滿其學識,以口訣解放其心,並以見與修得最後決定,然此為甚 難也。 十一、錯謬之危險 蓮師云:入佛之門後,有甚多錯謬之可能,慎之! 措嘉媽云:何謂也? 大師言:有將以智性研習之老師,誤為以實學與自省解脫之善友之可能。 有將未有修法之空洞佛學專家,誤為於修行中具境界之可能。 有將騙人偽善者,誤為能以佛法調心之尊者之可能。 有將空洞雄辯者之言,誤為具口訣者證量之可能。 有將自誇者高談佛法,誤為具信者修法投入之可能。 總之,以心融入佛法為至要,空談佛法,自稱行人,又自與佛法疏離者,不能於修法中得 成就。 十二、四法 蓮師云:汝當確知所修之法為真法,當確知汝法以之為真實道,汝應確令此道清除迷亂, 汝應確使迷亂化成智慧。 措嘉媽言:何謂也? 大師示云:若汝能將諸教法攝為一乘,得離取捨之知見,則汝之修法已成真實之法。 若毗缽捨那生起樂、明、無念之境界,則知其為法身。 總之,不少住於木然的奢摩他境地者,其或轉生於諸禪天,又從不轉輪,亦無能利樂有情 者。 十三、戒 蓮師云:皈依與受戒為修法之根本。 措嘉媽白言:何時當受皈依戒,又何時當受其他按自生起之戒? 大師云:若懼下道時,應生起皈依戒,敬禮三寶。 深信因果時,受居士戒。 欲出輪迴時,受沙彌戒。 遠離諸惡趣時,應受具足戒。 生起大悲,見己與人平等,受願菩提戒。 若以他人比一己更高,受行菩提戒。 若於任何修法,具皈依與發心,並以生圓次第共,得方便智悲雙運,汝之法已成真實法。 若見、修、行、果與道合,則汝之法已清除迷亂。 於見修中決定,並於修持精進,迷亂已開始轉為智慧。 總之,任修何法,不能合生圓次第、見與行持、方便與智慧者,則如欲以獨足而行。 十四、離禪天 蓮師言:修法者,應遠離下道。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勿著樂、明、無念之奢摩他境界。若著之,則無法脫離聲聞獨覺之地也。 藏人每以皈依為低法,僧眾無有紀律,自言修大乘者無菩提心,密乘行者不守三味耶,瑜 伽行者無正定。 故此藏人難有悉地。 十五、身語意之三昧耶 蓮師言:修法者,必須守三昧耶,然此甚難。 措嘉媽白言:如何守三昧耶? 大師云:見上師為佛化作人身者,得覺身三昧耶。 見其語之教授為如意寶珠,得覺語三昧耶。 見其口訣為甘露,得覺意三昧耶。 若對本尊已離取捨,得身三昧耶。 若於密咒決定,得語三昧耶。 若悟心性之自然境界,得意三味耶。 總之,若心清淨,則戒清淨也。 十六、十五逆境 蓮師言:修法者,有十五逆境必須離者。 措嘉媽白言:何者為十五? 大師言:綺語、嘲弄、輕心能障正定,故須離棄。 眷屬、朋友、弟子令修法分心,故應離棄。 物質、生意與享樂使修法散亂,亦應離棄。 得、譽、稱,為修法之絆,應離之。 眠、惰、怠為修法之主敵,應離之。 總之,修法者最危險者為中斷。 十七、十五順境 蓮師言:修法時應具十五順境。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聞、思、修為修法之基本架構。 勤、誠、信為修法之三柱。 見、戒、善為修法之三功德。 不染、離著、離執為修法之三種和合要素。 總之,現無一行者如上任何之三,故難以與佛法之主旨配合也。 十八、廿一種徒勞 蓮師言:修法者,有廿一種徒勞。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言:若不摒棄傷害有情,發菩提心為徒勞也。 若不守三昧耶,受灌頂乃徒勞也。 若對己之心無裨益,博聞教法徒勞也。 若行功德時,混雜以惡行乃徒勞也。 若行不善,依止上師乃徒勞也。 若為導師,不作修法,並行惡業,為徒勞也。 若為八風所動,乃徒勞也。 若隨一導師,而凶惡以對如母有情者,為徒勞也。 若常作不善,自稱畏地獲,為徒勞。 若不以菩提心,又無虔信,佈施為徒勞。 若不決定堅守,受戒徒勞。 若不調治嗔心,修安忍徒勞。 若常沉掉,修禪定徒勞。 若不慕覺道,修精進徒勞。 若嫉妒及五毒增,修般若徒勞。 若修大乘教法,而無大悲徒勞。 若不知自性,修定徒勞。 若不實行,受口訣徒勞。 若作利樂有情事,而非由菩提心起乃徒勞。 總之,縱此等皆為徒勞,而作此諸法皆無益,然無知者,不會聽從。 十九、四種不還 蓮師言:修法者,當具四種不還。 措嘉媽白言:何者為四? 大師云:常念死,不墮於此生之世法。 積十善功德,不墮三惡道。 具大悲不墮惡趣。 觀空性不墮輪迴。 總之,修法者應遠離此世之關注。 二十、四不能 蓮師言:修法者,有四種不能,故當棄之。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言:若不念死,無有修法之閒暇。 不信因果者,不會放棄惡業,不能成就上道並得解脫。 不怖輪迴過患,不知出離,於解脫道不能成就。 若欲為一己得出離解脫,而不為他得解脫之想者,無能達圓滿佛位。 總之,若不轉離規限此生之目標,無法於修法中得成就者,能棄世間法者,實如麟角也。 二十一、善用 蓮師云:修法者,應善用四無用物。 措嘉媽云:何謂也? 大師云:善用無用之身者,當守清淨之戒。 善用無用之所有者,發菩提心,並慷慨。 善用無用之好景者,以積福資糧作因,以積慧資糧為果。 善用無用之學識者,當精進修持。 若不能善用彼等,一切所作皆為世法已。 二十二、五無謬 蓮師云:修法者,應有五無謬。 措嘉媽云:何謂也? 大師云:汝當無謬守所受之戒。 汝必須無謬修慈、悲及菩提心。 當觀業因果時,應無謬迴避最細之黑業。 當觀上師與佛無二時,應無謬常觀在汝頂上。 總之,觀一切相皆空時,汝當無謬。 二十三、修六度 蓮師云:修法者,當修六度。 措嘉媽云:如何作修? 大師云:若無吝嗇或偏見,此為六度之佈施。 若能善巧消除妄念,此為六度之持戒。 若全離嗔憤,為六度之安忍。 若不懈怠,為六度之精進。 若離散亂,又不貪著靜慮,為六度之禪定。 若汝喜離概念分別,此為六度之智慧。 二十四、三種追求 蓮師云:修法者,當有三種追求。 措嘉媽云:何者為三? 大師云:下根者,一切追求只為未來世之故,未及其他者,故無法不趣上道(譯者按:指 六道中較上者)。 大師云:中根者,厭棄輪迴,求諸功德,故無法不得解脫。 大師云:上根者,只知為一切有情發菩提心,故無法不得圓滿覺悟。 總之,一般人自破曉至入黑所求者,均為此生。被妄亂所困,無法不於來世中,入於惡趣 。 二十五、五種真哀悼 蓮師云:修法者於親屬去世時哀悼,此為正確之法,修法者有五種真哀悼。 措嘉媽云:何謂也? 大師示云:當與大師分離,應以祭品哀悼。 與善友別時,應以積集資糧作哀悼。 若竟與師違背,當發露懺悔作哀悼。 若違犯戒律,當以還淨作哀悼。 若心為八風所飄,以深出離心作哀悼。 總之,人不知一切之無常者,無法除淨其哀傷。 二十六、耕耘四法 蓮師云:修法者,當具耕耘四法。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言:當以虔信翻心中粗糙之土。 以修持作施肥以改心態。 發菩提心以種善根種子。 如耕夫以精勤將智慧之耙繫於方便智慧雙運之耕牛,完全除去五毒。 如上所作,無法不含覺悟之芽,結佛位之果。 總之,甚多人不會為解脫之耕耘,卻對世間之耕作不倦,悲乎眾生! 二十七、八種寂靜 蓮師云:修法者,應守八種寂靜。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言:守身之寂,住於靜處不墮邊見,以此離愛嗔。 守語之寂,住如啞子,以此不會於修法中受與人綺語所擾。 守意之寂,不為散亂所制,能使住於無念法身之自性中。 守意欲之寂,離淨與不淨食物之想,此等令生活簡樸及使空行聚集。 守口授之寂,非器勿說,此能得傳承之加持。 守德行之寂,即時而作不落虛偽,此能得進境,而避收集誅障。 守境界之寂,離諸著相或希冀,並勿將境界語人,此能令一期得大手印成就。 守覺悟之寂,遠離野心,不落邊見而住,此能令覺悟時即時解脫。 總之,不能以縱一食時間而修者,不能於唸咒圓滿前守寂靜者,不能閉多言之口者,無能 於守寂中得少許成就。 二十八、魔羅之誘惑 蓮師云:修法者為魔羅所惑然不察者。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言:有權勢者為傲慢之魔羅所蔽。 高官為雄辯與染污之魔羅所蔽。 平民為愚癡之魔羅所蔽。 富人為忙碌與致富業務之魔羅所蔽。 修法者為增其資產之魔羅所蔽。 彼等為養兒與眷屬之魔羅所蔽。 彼等為大弟子之魔羅所蔽。 彼等為鍾愛庸儀之魔羅所蔽。 彼等為仇敵之魔羅所蔽。 彼等為眷屬軟語之魔羅所蔽。 彼等為善妙嚴飾之魔羅所蔽。 彼等為美語甜言之魔羅所蔽。 彼等為其染著之魔羅所蔽。 彼等為美貌與愛慕之魔羅所蔽。 一切染污之行為,均為魔羅之蔽障。 內心之五毒,為汝心之魔羅。 六根習氣,為外物之魔羅。 貪著靜慮為內境之魔羅。 希求大圓滿之果為見之魔羅。 一切無上功德亦均為魔羅。 一切無明與染污亦魔羅。 最大之魔羅為我執。 其不在任何一處,而只在汝邊。汝必須於內殺之,若能如是者,其不會從外而侵。 甚多人不知此魔羅。 二十九、四基本功德 蓮師云:修法者,應具四基本功德。 措嘉媽白言:何者為四? 大師云:具大悲者有正覺心。 離偽善者,能守戒。 無欺詐者,具清靜三昧耶。 離愛染者,無愧具無不共患難之交。 總之,若具誠信,於修法必成;若具決定,必能守戒。若欲修法必須謹慎;如汝心中之骨 般穩固。 三十、五毒從根斬斷 蓮師云:修法時,應將五毒從根斷。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具嗔者痛苦最大。 愚癡者如畜牲不懂佛法。 大傲慢者,不能積聚功德,並多仇敵。 具大貪慾者,不能守戒並多誹謗。 大妒忌者,喜好陰謀。 勿追逐此五毒,從內殺之,並於生時即脫離之。 縱於此五毒者,自製哀愁。 三十一、調心 蓮師云:修法者,應先調心。 措嘉媽白言:此何謂也? 大師云:當以慈愛之水,熄嗔心所燒之火。 以強力之藥所成之橋,跨貪之河。 以燃妙察智之炬,驅無明暗。 以精進之鑿,夷平傲慢之山。 以穿著安忍之暖衣,擋嫉妒之風。 總之,此五毒,汝之首敵,若沉溺之,將敗壞輪迴三界中之爾。勿令之放任,此甚危險者 也。 三十二、五種見 蓮師言:修法者,應具五種見。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當見非物質之心性,超乎佛法之語言。 當見若離執著,一切法均自解脫。 見一切境界,均為離物質之大樂。 以尊敬誠言,當見上師為佛陀之示現。 總之,修法者見一切均莫執著。 三十三、五所得 蓮師言:修法者,應具五所得。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莫因懈怠棄上師教,應具真切之修持。 當以投入修行具自利。 當以得傳承,具指導弟子之能力而利他。 當以解脫諸相至空性,具無做作之自然本性。 當以具自本面具心與佛無二。 今世藏土行人不得其一,乃無法成就任一所求。 三十四、五種偉大 蓮師言:修法者,應具五種偉大。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當有具口授偉大之上師。 此等口授當得深道善巧方便之偉大。 汝當具刻苦堅忍之偉大。 當具希求修法之偉大。 當具決定修之偉大。 除非具足上五,解脫輪迴者不會成就。 三十五、五掌握 蓮師言:修法者,應具五掌握。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以掌握佛法,當具知一遍脫道。 覺悟法性,讓無生自內而起。 掌握三昧耶,具心之圓滿。 以精勤掌握精要,能作堅忍。 以掌握口授,能應機教授他人。 三十六、五種多餘 蓮師言:修法者,有五種多餘。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若無出離輪迴之意,虔誠乃為多餘。 若對物質染著不棄,觀空性為多餘。 若不息渴望,修法為多餘。 若不棄執著與憤嗔,闡述口訣為多餘。 若不依方便法,給與明智忠告為多餘。 三十七、五必須 蓮師云:修法者,應有五必須。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必須為大師攝受,以得口訣精要。 必須對上師有甚深及日增之誠信,以自然得加持。 必須收集資糧,以令心柔順。 必須使心柔順,以便生起三摩地。 必須生起三摩地,以便速達遍知佛地。 三十八、五妄語 蓮師云:自謂修行者,有五事為妄語者。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言:若仍沉醉此生,而謂怖畏未來投生者,為妄語。 作無懼下三道之行為,而謂皈依者為妄語。 不離慾望,而謂修法者為妄語。 不知因果,而謂了知正見者為妄語。 未越輪迴深淵,而謂成佛者為妄語。 甚多人自稱佛法行人,而自欺欺人者,身命盡時,此等妄語,均返害其身。 三十九、五決定語 蓮師云:修法者,應具五決定語之教授。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言:不修持時,境界與證悟決定不生起。 於大乘修法中,若方便與智慧分開,決定墮聲聞乘。 若見與戒不知結合,決定入於謬道。 不見心之真性,決定仍有善與惡行。 不見自性,決定不得佛果。 四十、五徒勞事 蓮師言:修法者,有五種徒勞。避之!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隨一不具心要之上師為徒勞。 向一不守戒弟子傳法,乃徒勞者。 不用以實修者,聽法為徒勞。 若不能上進,其心修持為徒勞。 沉於底下法之空言,而不自救為徒勞者。 總之,甚多人之修法為徒勞者,以愚癡故,不知分別。 四十一、六尊貴 蓮師言:修法者,當具六種尊貴。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欲掌握正見,當知一切唯心。 於戒律中防偽善故,當令心清淨染著。 以修佈施時無執故,當遠離所得或償勵之希冀。 為調伏修安忍時種種難處故,當遠離對仇敵嗔恨。 以聞思調心故,當能以五毒及逆緣為道。 以能修持故,當避免為「恭敬魔羅」所攝。 然此等行人乃不按佛法而行者。 四十二、四不足 蓮師云:修法者,當棄四不足。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言:空餘時修法不足,當無間修持如流水。 只達見鬼魅之境界不足,當以佛法解脫自心。 行為偽善不足,當守自然與當下。 尊敬與承諾不足,當真實承事上師足前。 總之,今世行人,被此等不足所困,於死時如常人死去而業果必熟。 四十三、虛榮心 蓮師云:此等行人以大傲慢常自誇,比普通人更差。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言:其自稱修法並隨上師,其偽裝為師,或雲有甚多僧眾。其自己管理寺院,並作莊 嚴供養,其裝作投入修持,並得高戒。其自稱閉刻苦之關,並有最高教授,欲以偽善愚眾 ,自卻不離世間追求,只導致死時可悔之境! 四十四、十四應棄 蓮師言:若於內心極欲修法,有十四事應棄者。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如野鹿之子住於荒山。 食禁食之食,修「攝精華」之苦行。 勿游於大都之上層,行為應保持低調。 作令仇敵歡喜,並斷與家鄉之牽連。 衣被扔之衣,並常自謙仰。 摒棄親友之染著,並斷一切牽連。 求趕過諸佛,並投入修行。 以心契入口授,並付諸修持。 以本尊為最內精要,並誦其真言。 以惡行為最卑劣者並棄之。 對上師開放心懷,並將一切供獻。 棄輪迴於後,並生厭離。 以勝利與人,並勿與權鬥。 自勝之並發露已過。 如此作者,修法上進,以正法與汝已背離輪迴故也。 四十五、除三病 蓮師言:修法者,當除三病。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若不除家鄉病,棄汝鄉里,必困於五毒之囚,及墮入下道。 若不除住處之病,棄家園財物之執,必困於執著與我執之牢,無能斷執著之魔羅。 若不除眷屬之病,棄子嗣與家庭,必困於輪迴泥沼,無有解脫之期。 住於淪回之宅,不能除此三病,並竟不知為三毒病垢所擾,實甚難忍也。 四十六、解脫輪迴之道 蓮師言:修法者,有解脫輪迴之道。 措嘉媽白言:如何為之? 大師云:若欲生起不共誠信,觀上師外內功德。 若欲與每人和諧,勿遲疑於助人。 若欲與師之心相應,實踐其口授。 若欲疾速得悉地,絕不違犯三昧耶。 若欲離生、老、病、死四洪水,不斷融於法性中。 若欲於修持中無牽,棄諸世間追求。 若欲無勤而利有情,當修慈悲無量菩提心。 若懼來生入於下三道,此生勿作十惡。 若欲於現及未來世利樂,當行十善。 若欲至心修法,於辛勞及顛沛時修持。 若欲背向輪迴,於自心求勝覺悟。 若欲證三身之果,致力積二資糧。 如此修持,當得利樂,不遠離輪迴者。無有樂處。 四十七、至誠修法 蓮師言:若於內心極欲修法,乃有一途。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修儀軌時,當遠離執著與嗔恨。 正確學習時,當披堅忍之鎧甲。 住於僻處時,勿著食與財物。 欲渴望成就法,依得成就之上師。 若遇尊貴上師,勿違而盡力令之歡喜。 對法有疑時,請問汝師以求教導。 當眷屬叛離時,斷此牽連。 遠離被魔障之擾。 即刻修持勿延。 勿渴侶伴,但求寂靜。 友伴與所有,眷屬與物質,一切虛幻,當棄之。 執著與嗔心增上,勿與人共。 獨居並投入修持。 甚多勞務徒擾修持,當棄之。 總之,不投入修持者,無能得真樂。 四十八、守三昧耶 蓮師言:修法者,必須守三昧耶。吾見眾人無所作,只破三昧耶,以其不能堅忍故。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有破戒者,不使人知其師,自言博學,只顧自誇偉大。 有破戒者,本欲供養上師,後又轉意,收回供物作自己財富。 有破戒者,欺師及同修之友。 有破戒者,輕蔑上師,並自炫己名。 有破戒者,遷其過於上師,並竟言三昧耶清淨。 有破戒者,欲點評其無可評論之上師。 有破戒者,雖宣揚上師功德,然乃欲與之競爭者。 甚多頑固之人,自言不聞,即已博學,自言已熟,然未受灌頂,及自言口訣,然實未有。 故只有小數能獲加持與能力者。 四十九、恆常之信 蓮師言:修法者,單言恆常之信,已甚重要,此有十種生信之因。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了知現有之行為,所得及名聲無樂者。信黑白業果。 知必死故,乃感厭離。 知財富與所有、子嗣、配偶、及眷屬、乃不重要者,以死時不能作伴故。 了知無能選擇來生之境,以生於何處不定故。 知若不修法,得此圓滿人身後,將空手而去。 覺知任生於六道輪迴中,何處均不離苦。 聞三寶最勝功德。 知上師不共大行為功德。 與善友游並住於善處。 憶念或生起上者,漸離輪迴。然只生起其一亦甚難哉? 五十、十三種出離 蓮師言:若於內心極欲修法者,當具十二種出離。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若不出離家鄉,無能勝慢之魔羅。 若不棄家長之作為,無能勝出修法之時。 若具信時而不投入修法,所作業無有了期。 對自己亦無信故,勿謗他人。 若不能棄己所有,無法斷世務。 若不與眷屬保持距離,難斷執著於嗔心。 若不當下修持,不知來生生於何處。 若望未來方作,而非於當下有機會為之,當知將來未必有此機。 勿自欺矣,斷汝希求,並修聖法。 棄諸眷屬與朋友,愛人與所有。若能當下為之,乃甚重要。 勿爭不德之社會地位,而不能帶走者。作諸善行,乃甚重要。 勿為明天籌備此乃需或不需者。以修法為死而備,此為甚必需者。 若投身修法,不必為食與著牽掛。一切任運得,吾從未聞見修法而餓死者也。 五十一、十三要事 蓮師言:以至誠修法者,當修十三要事。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依具德上師為要。 長久依具口訣上師為要。 對至勝三寶堅信為要。 離縱最微細不善為要。 晝夜各三觀無常為要。 修法精進為要。 對眾生慈愛為要。 善巧離諸相,及物質執著為要。 對無謬口授,具決定為要。 正守戒律於三昧耶為要。 對自心清明為要。 勿將密法授與不當之人為要。 修法時,竭力並住僻處為要。 若如此修者,修法必成。 五十二、法之道 蓮師言:若欲修法,此為其道。 措嘉媽白言:當如何行之? 大師云:若欲了空性,當隨上師。 欲解脫輪迴,當棄家作。 若知必死,當修法要。 若欲修無二,當棄所作。 若欲具功德,當圓滿修持。 若欲離苦惱,當棄隨侍及僕從。 若欲得境界,當常修山法。 若欲離執著,當棄家鄉。 若欲觀景象,當自心之明鏡觀。 若欲得成就,當頂戴上師、本尊與空行。 似無有一人修解脫法者。 五十三、堅毅 蓮師云:若自心修法者,當具堅毅。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朋友與子嗣,食物與財富,皆為幻象,故當棄之。 娛樂、名譽及善境皆為大障,故當棄之。 朋友、眷屬與侍從為輪迴根本與執著並嗔心之因,故當棄之。 年與月、日與須臾,均損減死前所餘之時,故當盡速修行。 無堅毅及正目標者見其眷屬、食物、財富與子嗣為甚珍貴,其以散亂為善境,以友伴為樂 ,不知年月日之逝去,而卻數其壽,於死之時,其只有自己作引導。 五十四、修法之難 蓮師言:修法為甚難者。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此有持邪見之虞。 修法誤為意之造作。 大敵為破三昧耶。 德行為身、語、意不善所污。 教法為野心所毀。 法為欲得財富所衰。 戒為評論他人而壞。 道誤以執著為實。 謙恭為渴求可欲者所漂。 果誤以為此身得名聲。 無修法之師,至為難堪,而此等行者,令人沮喪。 五十五、安樂之道 蓮師言:若會者,有安樂之法。 措嘉媽白言:敬請明示! 大師云:離邊見時,見為安樂。 離沉掉散亂時,修為安樂。 若執著淨如虛空,德行安樂。 心之染垢清淨,境界安樂。 心離苦惱,住處安樂。 邊見清淨,慈悲安樂。 執著自內清淨,佈施安樂。 知食物與財富虛妄,受用安樂。 若無我慢,日用安樂。 若不作家長,離去諸惱,生活安樂。 若不爭得恭敬,友伴安樂。 遠離幼稚與我執,自得安樂。 依具慈悲與口訣上師,自得安樂。 知空性乃於六道一切有情中,安樂而知其為己親屬。 若斷染著時,一切所作皆安樂。 諸相與諸有當下解脫時,大樂而得安樂。 知色聲皆幻時,安樂斷諸苦惱。 覺知本面時,無勤無功而安樂。 一切意念覺為空性,安樂而以一切所見作修。 知此,一切所作皆安樂。 黑暗時期的眾生,永不離我執而安樂,故甚可憐也。 五十六、歡喜之道 蓮師言:若能隨此等教法,有歡喜之道也。 措嘉媽白言:如何行之? 大師云:執著與染著乃無底深潭,棄汝家園乃能歡喜。 學思之領域無涯,覺自本心乃能歡喜。 空言綺語無盡,默然乃能歡喜。 世法思維乃無止者,住於靜處乃能歡喜。 行為無止無作,乃能歡喜。 積財永無厭足,棄所執著,乃能歡喜。 仇敵永難殲滅,自淨其意,乃能歡喜。 所著眷屬永難滿足,斷自希盼乃能歡喜。 輪迴根本永不斷,斷我執乃能歡喜。 意念不止,斷意之流乃能歡喜。 總之,眾生不斷我執著,無有歡喜,其長受苦於輪迴諸道中。 五十七、偏離 蓮師言:甚多瑜伽行者偏離,受戒後又還復庸人。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行人不明自性,大談且卻,從各其他方向說之,乃為偏離。 行人困其自心,不知瞭解,終日作「呆禪」,乃為偏離。 行人所作不檢,欲謂一切唯心,乃為偏離。 措嘉媽白言:如何免之? 大師言:行人若自諸相唯心,並以法身為道,乃無偏離。 行人斷一切思維,具決定見,乃無偏離。 行人以此修持,並以覺為道,乃無偏離。 行人知諸相為助緣,並遠離染著及執著,乃無偏離。 總之,末法時大多行者均偏離,不偏者甚少。 五十八、無可避免 蓮師言:修法者,有重要事乃難免者。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當覺自生智乃俱有時,無可免己得覺悟。 覺輪迴自性,乃無間苦惱,並棄離之時,無可免於輪迴中解脫。 對諸哲理見解無執時,無可免得無涯學問。 覺知輪迴本性,乃無間苦,並離之時,無可免遠離輪迴。 以智無定型故,若知如何當下清除五毒時,無法可終於地獄。 今者無人有此等法,故長於輪迴中流轉也。 五十九、無所得 蓮師云:令人修法者一無所得。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言:說法者,只知誇大與毀謗 。 研讀者,偏於希冀與恐懼。 主會供者,墮於飲食之執著。 修持時,流於沉掉。 生功德時,墮於求恭敬與物質。 得知識善巧時,落於更大渴求。 連於眾多弟子,落於緊張其修法。 甚多行人與法背馳。 六十、自大 蓮師言:自謂修佛法者,甚欲自誇與自大。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有以其所得知識與教法自大者。 有以其虔修佛法自大者。 有以其住於山僻處修法自大者。 有以其具大能與大力自大者。 有見財富或可欲境,猶如蠅蚋嗅血腥者。 見不可欲,或有害者,則奔如耗牛解韁。 對自德行自誇,猶如以孔雀毛上之眼睹物。 又妒他人之德,如犬隻守財。 總之,此等自大行人,為其死敵,對此等愚癡執著魔羅者,吾甚覺其可憐也。 六十一、斷善惡之交錯 蓮師言:修法者,當斷善與惡行之交錯。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云:自我觀念盡時,無法、無惡行、無業、無業之熟。此其時也,已斷善惡之交錯。 如此,直至自我觀念終,不善行會積集業並得果。善行亦會積集業力,並得其果。 意念盡時,無有善惡行之聚故,無有果可得,此名為「因與緣之盡」,亦名為「勝義諦」 。 於未來世,末法中百五十年,人不覺我執,並不知滅其意念故,沉於粗黑業。 自稱具勝義見,並稱慎善惡行之果,乃為下見。 蔑視因果,其自稱已得證悟。 其作輕浮不羈。 其行邪道,自引及引人於謬道。 故莫須臾效之。 余,措嘉,一愚婦,久事化身大師。於不同時,師教及修法,而余常銘衷無謬記憶,收集 後書寫,以利未來世故。 以其不為現世故,余藏此等教法於巖庫,願遇堪能者。 此教授「以問答教法之續」乃於豬年秋季二月廿五日於尖蒲上洞結集。 寶之印、密之印、托付之印 空行教授 第二章 正文 第五節 金剛上師與本尊予措嘉媽之 密咒口授上師德相及 如何修本尊之答詞 皈依上師 初,鄔金大師蓮花生自蓮花出生。次,成就命持明位。及後,達至無上大手印。精於大悲 方便,見善逝之多如天上繁星。 師悲憫西藏無佛法,黑如濃霧罩,遂入藏。為滿八地菩薩赤松德真之願,於紅巖興建光榮 桑耶寺。 師於瞻部德固巖修時,赤松德真王善巧承事之,措嘉媽為近侍,柏葛毗盧遮那度語,譯鄔 金教法為 藏文。 諸西藏學人紛紛向師求法,特別是卡珍公主措嘉媽,不斷求取修持及清除疑惑之口授。 措嘉媽問師曰:大師,入密咒法門, 上師最要(英譯 MASTER AND TEACHER義為主與師, 愚見印藏師徒亦作父子、主僕、實指上師。)應追隨具何德 相之上師? 大師答曰:上師最重要,彼應具之德相為:已調柔自心,廣具口訣、博學、修法及止觀經 驗歷練,自心已堅固,並善於調轉他心,具大智大悲,虔誠篤信教法。若得追隨如是師, 恍如尋獲如意寶,一切需求皆滿願。 措嘉媽白言:倘不從師受灌頂,能成就否? 大師答言:若不承事上師,接受灌頂,從致力研習,無有效益,徒勞而已。 灌頂為密咒之門,入密咒道,而不灌頂則無用,無有效益,徒毀汝流續。 措嘉媽問:倘師未得灌頂,復為他人灌頂,受者得灌頂否? 大師答曰:若有騙子委汝官職權柄,則汝將逢厄運。如是,倘師未得灌頂而予汝灌頂,汝 心毀矣,再損他心,墮惡趣如相連之牛同墮深淵。置身無門,陷於地獄之底矣。 措嘉媽問曰:灌頂時作供養,汝首創耶? 師曰:一切經續,皆闡示汝既經無量劫錯謬道,今幸得人身, 汝當三輪體空1,供養汝 身、命、眷屬,予開顯無上菩提道之上師。 措嘉媽問師:違背師命,惡業如何嚴重? 師曰:三界之惡業,難及違背師命之支分,犯者轉生不壞金剛地獄,無有出期。 措嘉媽問師:傳法具訣師, 如何視之? 師說偈曰: 上師至要汝當知 千劫佛陀難比擬 皆因千劫一切佛 悉皆示現隨師相 將來亦無任何佛 不曾追隨親教師 上師是佛師是法 如斯上師亦是僧 彼乃諸佛應化身 彼乃自性金剛持 亦是三寶之根本 守持金剛師指示 其語支分亦不違 違越金剛師指示 將墜不滅金剛獄 彼處無有脫出期 承事汝師得加持 措嘉媽問師曰:上師本尊,誰更重要? 師曰:莫視上師本尊有別,本尊乃上師所傳,常奉上師為頂嚴,消除障礙得加持。若以為 上師本尊之功德重要有差別,實持謬見。 措嘉媽問師曰:何以修本尊法如是重要? 大師答曰:修本尊法極重要,修之汝將得悉地,汝之障礙得消除,得力加持證悟起,修得 如是功德果,若無本尊汝為凡夫,修本尊能得悉地,是故本尊極為重要。 措嘉媽問師曰:應如何修本尊,以冀成就? 大師答曰:方便智慧為依瑜伽法本1修持當下自顯之身語意,身語意專注法本而修,當修 法及持咒至相當數量,無論如何修都會成就。 措嘉媽問曰:如何得達善逝本尊? 大師答曰:悟2汝與本尊無二,汝外並無本尊,證自性為無生法身時,得達本尊。 措嘉媽問曰:修本尊法,以寂靜尊或忿怒尊為佳耶? 大師答曰:方便與智慧為依瑜伽法本修持當下自顯之身語意,一切善逝寂忿主眷應所調伏 者當如何調伏而化現寂忿眷相,彼法身一味,行者當修汝傾向本尊。 措嘉媽問曰:修一尊等同修一切善逝耶? 大師答曰:三身應所調伏者之觀想,現起一切本尊之身語意。無論彼如何顯現,修一即修 一切,成就一即成就一切。 措嘉媽問曰:修一本尊後復修他尊,有何過失? 大師答曰:善逝為調伏方便,化現各部,彼實平等無分別者,悟無分別而修一切佛,功德 無量。若以為諸尊功德有異而取捨,得無窮障蔽,以為本尊有優劣而取捨則不當,離此( 分別),不論修幾尊,皆是殊勝。 措嘉媽問曰:誦一如來,能成就一切善逝心否? 大師答曰:持深廣見修,住於內性,將堅住本尊,持誦圓滿,無礙成就一切勝者事業。 措嘉媽問曰:倘見地超卓,可否不修本尊? 大師答曰:於正見得堅信為本尊,莫以本尊為色身,證悟法身自性時成就本尊。 措嘉媽問大師曰:吾身當如何顯現本尊壇城,我當如何修兩部? 大師答曰:觀汝心要為本尊即是觀汝身為本尊大印。 汝心變化多端,不論主尊眷屬,皆佛性覺心所顯。(此中觀身、觀心,非指意識形態之想 像,當依秘密耳傳口訣而實證之。以下同。) 措嘉媽問大師曰:忿怒尊踐踏梵天、帝釋、天王於腳下,如此觀想,無逾越之果耶? 大師答曰:此為舍人我執之表義,踐思念入法性,使執我者黯然失色,執彼為墊是愚癡。 措嘉媽問大師曰:觀三頭六臂之忿怒尊與觀一頭二臂者,功德可有差異? 大師答曰:忿怒尊現多頭多臂時,三頭表三身,六臂表六波羅密、四足表四元量,諸般標 幟表降伏種種眾生及功德,此等形相實無自性。 措嘉媽問大師曰:應如何修得本尊示現? 大師答道:莫以本尊為色身,彼為法身,觀此由法身示現之色身,現起顏色、標幟、莊嚴 、衣飾、相好,隨顯而無自性,如水中月,當修得淨念堅固時,能見本尊,交付教法等等 ,此境為汝心所化,莫因而迷惑狂喜,著之為魔所執,而誤入歧途矣。(無正傳灌頂而妄 觀修者,作業亦如是。) 措嘉媽問大師曰:得一本尊示現等同見一切善逝示現耶? 大師答曰:見一本尊示現,等同見一切尊,法身越量故。 汝將見汝修持之本尊示現,汝心漸調柔故,本尊為自心所化現,心外並無本尊。(越量者 ,為不可思議、不可限量、無有障礙之謂也。) 措嘉媽問曰:有說修本尊得持明位,何謂持明? 大師答曰:以自明心識方便,觀汝身為微妙身相(大印),得汝覺心智尊賦予相好及智慧, 此為汝所修部族之大印,是謂持明。 措嘉媽問曰:持明位於何處? 大師答:汝心無住,而住於本尊相,然若達持明位,得不退轉矣。 措嘉媽問大師曰:應如何敬重本尊? 大師答道:敬重本尊之法,為縱至斷命,不棄本尊,對本尊無有疑惑,未證無上正覺,須 臾不離本尊,行住坐臥,觀想本尊,汝自得加持及悉地。 措嘉媽問大師曰:需不斷修本尊法耶,若一法已得成就,仍需再修耶? 大師答曰:一開始依法本修持本尊,縱使本尊示現傳法,中斷修持,則成粗犯。是故不斷 修持為要。 措嘉媽問大師曰:應如何修本尊法之供施誦觀。 大師答曰:修本尊法,每座修生起次第、誦觀、 獻供、放多瑪、讚誦,祈請滿願,並以 圓滿次第將修持印契空性。 至上者,每日修八座,其次修四座,至少日修一座,不可再少,如是圓滿三昧耶,汝將得 悉地。 當汝生圓次第得堅固時,毋庸捨此身,彼已成熟本尊,此謂成熟持明位。汝身雖為(普通) 人身,汝心已成熟為本尊,仿如像塑於模。 於中有時,汝成本尊而離此身如像脫於模,此謂大印持明位。修行人之軀體謂之外殼。捨 此身時,行者成本尊相。 措嘉媽問大師曰:何以有些本尊示現獸頭天身,此非視本尊實有而修耶? 大師答曰:本尊示現獸頭者,表該獸所有之特殊功德,彼乃汝心所化,非謂心外實有獸頭 之本尊可就也。 本尊雙運亦生出獸頭渣文媽,如普巴之食盡及滅絕使者或楊德之八渣文媽。正如金銀雙溶 謂之合金(渣文), 彼由佛父大悲及佛母智慧所發,或方便自性之佛父與智慧自性之佛母 所發。表示圓滿其特殊功德之業行。 措嘉瑪問大師曰:主尊出世間而繞滿世間天尊眷屬,如此世出世尊同處,不矛盾耶? 大師答曰:出世間主尊為智慧尊,統領實質之部屬如國王,所觀之世間神執行彼指示,解 脫敵障等。如是世出世天尊如王與待從,故無矛盾。 措嘉媽問大師曰:修本尊法,修觀與持咒,敦為重要? 大師答曰:為成就出世間大印悉地,觀調柔時心亦調柔,之後得見本尊示現,悟本尊實自 心,則三身於自身顯現矣。1 為成就世間悉地,息增懷誅等無量事業,持咒最重要,故需圓滿持咒之數額。閉關未滿莫 閒談擾亂修持,不論所成就之任務,務需堅毅持咒,要極力堅持。 措嘉媽問大師曰:成就自顯本尊,有何成就? 大師答曰:本尊化現一切善逝大悲方便之無礙業行,應所調伏有情之思維,化靜忿壇城淨 土男女主眷或單尊,主尊及眷屬位於奧明天宮(即漢地謂密嚴淨土是也。),故不似其他天 宮,色身乃無生法身為利有情,應其傾慕思維而化現者。 措嘉媽問大師:對本尊供養多瑪等,若尊接受,並因讚誦而歡悅,與實有之世間神何異? 若否,作之為何? 大師答:智尊非為讚頌而喜,供養而悅,為清淨汝心,汝觀想迎請本尊、讚頌,供養等等 。如斯行持,汝之虔誠清淨汝心,以善逝不滅大悲方便,汝得加持及悉地。恰似如意寶珠 ,雖無利生之念,卻有圓滿有情之祈願。 措嘉,西藏行人捨自性本尊而覓奧明佛陀,無絲毫之專注,諸行偏執撒滿,不懂得淨化三 毒,供血肉多瑪。非為出世間悉地而修,口求神通、子嗣、財富。誤用密咒,洩漏秘密, 販賣口訣如商品,只顧忙於邪咒。很多轉生為邪見者、部多、夜叉、邪魔。是故應圓滿見 力,專注而修, 行四事業,成就出世間悉地之大手印果。 蓮花生大師以答問體授予卡珍公主措嘉媽之密咒口授圓滿。 寶之印密之印托付之印 空行教授 第二章 正文 第六節 金剛乘心意練習 本尊莊嚴密咒教授之最勝心意練習 南無咕汝爹哇打堅尼吽 ( 敬禮上師本尊空行圓滿 ) 蓮華生大師已於生圓次第成就,得本覺顯現之灌頂。得住於大手印身契之成就。於顯現界 中,遊戲於整個諸有及現相中。為現國王、王子及未來世有情利樂故,乃授與卡珍公主, 措嘉媽,如下教法,名為密咒教授之最勝心意練習。 措嘉媽白言:噯媽呵(奇異哉),大師! 吾欲請求本尊與莊嚴修習之口授。以無有不依本 尊得成就者故,乃應修如何本尊? 師云:修本尊與其莊嚴之法者有二:對下根之次第觀想及對上根之無二身觀修。 一、對下根者 下根者當修如寶之覺心,即菩提心。首汝行者,無論何處,以秘密甘露或瓶水洗手、口、 面等,於適意座以圓滿或半跏趺而坐。 次當顧視為苦及苦因纏縛之三界眾生。首發菩提心,以度彼出輪迴故,當修本尊身!次發 憫一切眾生之悲心,欲其離苦之關切,及要使其得樂之喜悅,並無執,欲其不離於樂。 嗣後,誦嗡、阿、吽三字,建立自為本尊之佛慢,並觀本尊心間蓮日月上之種子字。 再觀種子字放光,召請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並一切上師、本尊、空行降臨面前虛空。向之 頂禮供養、懺悔罪障、隨喜功德、皈依三寶、請轉慧輪、請勿入滅、生起覺心、回向功德 之源 (漢譯者按:依原文次序譯出) 。遣送諸上師等或融入自身,兩者皆可。此等均為積 集資糧之次第。 於此之後,以積集智慧資糧故,從心間種子字放光,將自身轉成光蘊。並放光向十方,將 情器亦轉成光蘊。此光遂得十方一切佛菩薩加持。 光返入時,器世間化光融入情世間,再融入自身,而自身之光融化,猶如鏡上水氣之消。 此即融 入蓮座、日月、再入於種子字。種子字再次第融入新月(漢譯者按:指種子上之『 ˇ』)及那打1。那打之光為心之本性,其量為發端之百分一。如此數數觀想。 當觀想漸失時,誦觀空咒等,及後出定。 如是圓滿二資糧即成就二身為果。 於空性中,觀自心性及以本尊種子字之形式顯現。又或觀想種子字,轉成表義莊嚴。由此 變化,生起所修本尊之整個頭、及莊嚴等,而種子字,則置於心間蓮日月上。 由此放出三光召請一切善逝、上師、本尊天及空行從十方來至面前虛空中。獻以五妙供。 召智慧尊降臨安住。 觀想善逝及部主於頂上灌頂。及後遣送。 再觀想頂喉心三處日輪上之三種子等,以為身、語、意之勝住。專一觀修本尊。 若觀想至疲累時,即作唪誦。 一、耳語金剛誦者,乃只令衣領聽之。 二、具韻金剛誦者,乃依大成就修法時之韻律而作唪誦。 三、秘密金剛誦者,乃於意中唪誦。 四、如輪之誦者,乃觀想從口出、人於臍而融入心中。 五、如鬘誦者,乃轉動心間種子字周圍之咒鬘,專一觀想各咒字。 六、集中語之唪誦者,乃將心集中於所誦咒之聲。 (一) 間隙修法 措嘉媽白大師言:修本等法間,應如何作? 大師言:若不能唪誦,則供多瑪及於搖鈴後作讚頌。遣送智慧尊後,住於常人思維中。 若汝行者,欲獻成就之供養,於面前置一圖畫、佛像或經卷,並以花染之香水獻曼達。一 剎那間,生起本尊佛慢,並由心中種子字放光。召請住於十方之一切法身及色身。請法身 住於法器及經卷、色身則住於湯嘉及佛像。 觀想住於十方之諸佛菩薩、上師、本尊、空行 等不可思議海會,住於面前。向之獻供, 並作七種清淨法。 於此之時,向本尊獻食子。向護法則獻水食供,做渣渣、泥像,或作其他修法。 若欲讀一切善逝之語,觀想一剎那間,舌變成空性,由此生一吽字,再由之生出一獨股杵 。觀想言語由種子字經杵而出。無數之汝身,充滿大千世界,各各於口中具杵。再觀此語 言為一切眾生所聞,並於輪迴中解脫。此為誦經之儀軌。 此等為常修中,間隙所修之法。 ( 二 ) 結印生起次第 措嘉媽白大師言:雲何以圓滿次第承接生起次第? 大師答云:若欲修習圓滿次第者,自觀想成本尊後,遣送智慧尊。將三昧耶尊融入光明, 轉成本尊種子字成一「吽」字。吽字漸收成那打。那打漸小 , 而成明空性。於此境界中 ,住於「萬有之當體」中,空、無分別了知、非有非空。又或數數思維上師所授圓滿次第 之口耳教授。 若汝行者如是修習,每日三或四課,則汝可於即身,或無用再生於中有處,必住於大瑜伽 ,得本尊大手印身。縱生起次第之力未全具,於再生時,住於大瑜伽境界,無疑成就大圓 滿之持明位。 此等均為對下根者之漸修法。 二、對上根者 措嘉媽白大師言:具上根者又如何修持? 大師答言:若具上根者觀想本尊,已無須次第行之。只須誦一心咒, 一偈甚或動念思維 本尊,即能確實觀成,當下即成及自成者,如泡沫出水。此乃從法界中召請本尊。 自成本尊為空,見本尊無自性為智。空智無分。 世俗諦為無間現成本尊,勝義為了知本尊自性,以無有故空,故世俗與勝義無分。 本尊現為父佛為方便,現為母佛為智慧。故方便與智慧無分。 本尊現為相者乃大樂,無自性為空,故空樂無分。 本尊現為相者為覺,其相無自性為空。故空覺無分。 本尊現為相者為明,其無自性為空。故空明無分。 如是自觀成本尊,身既可見而又無自性,故超老死。語為不斷或心咒無斷。意超生死故為 法性續。 每日四相──行、住、坐、臥──均不離本尊,此為具上根者之道。此為極難而為過往世 專修者之所修。 ( 一 ) 觀想次第 措嘉媽白大師言:敬請開示觀想本尊者如何令本尊常存心中? 大師答言:首為觀本尊之口訣,無論觀對生或自生本尊,得上師口授後,上師當賜汝弟子 加持及護蔭免受魔障。 次安坐適意,置一精製本尊畫像於面前,稍坐令無餘念,遂由足至首觀察至細。再觀全貌 。間作小息暫不想畫像令己鬆弛。如是屢屢觀看整日。 該晚作整夜眠,畫起再看,於晚間不作本尊觀想,而住於無念中。 嗣後,縱不觀想,本尊亦堅住心中。若不能,觀像、閉眼及觀想面前之像。畫自然觀起本 尊之時間而坐。若觀想變朦或不清,觀察畫像後再作觀想,令其堅住。斷諸妄念而坐。 若如是修持,即有五種覺受:動之覺受、成就覺受、串習之覺受、堅定覺受與圓滿之覺受 。 一、若一時心未能定,即有無數思想,意念與回憶,此為動之覺受。經此漸能馭心,此覺 受如懸崖瀉下之瀑布。 二、後稍作本尊觀想,全形相與顯色同時堅住於心,此為成就覺受,猶如小潭。 三、再者,無論遠近,觀察均甚清楚, 而於一坐中六分一時清楚住於心間無有粗想,則 為串習之覺受,如河之流。 四、次,無有念動,能整坐觀想,此為堅定覺受猶如須彌。 五、再次,若能終日,或再多不失本尊之手足,甚至身毛之堅固觀想,而無妄念,此為圓 滿之覺受。 行者修之,直至諸覺受! 若久坐而觀想本尊含糊,身不調順。人感厭倦,而無法繼續觀修,此時妄念更多,故當稍 歇,再作觀修。 直至能觀想清楚,勿於夜間觀修。總言之, 作短坐之觀修為至要。於有陽光,天晴或有 油燈時觀。莫於剛醒或疲累時觀 。 晚間,作整夜眠而於翌日作八短坐觀修。 觀修時,若率然起坐,則集中力失,故應漸修。 若於修時能觀想清楚,可於夜間、黃昏或清晨修之。 總言之,勿令厭倦,觀想時集中意念,令串習性穩定增長,並觀想本尊之整個形想。 ( 二 ) 延長觀想 措嘉媽白大師言:觀成本尊當持多久? 大師答云:當獲明相,及如上稍有穩定時,持之時限可作延長,一般而言,唪誦所佔時間 最多,然唪誦之時未至,一座之長短,則按能住於觀想之時間。 於每坐之內測量,出入息之相間為至要。若以外測量,時與座數為至要。 以坐數而言,可保持每日每夜四坐,每坐愈長愈好。度量坐數之作用在於不壞自身調節, 能有和諧之修習,易於集中,及能作長時間觀想。 至於記數,勿以聲數之,當用心中數珠。如是,漸增數量;令休息與觀想相間而行。 若說以影記數,將晝夜分成十六或八坐,每隔二日影作修。余作休息。簡言之,修八坐短 坐,而間八以休息。 穩定後,每日修兩短坐漸作延長。漸次即能作整日修、晝夜修、半月、整月等。 簡言之,無論修法如何穩固,勿令疲累,等間行之,任運延長,安住無想不動明空中。 此為延長本尊觀想之口訣。 ( 三 ) 清除過患 措嘉媽白大師言:於觀想太專時,於形態上之過患當如何清除? 大師言:若欲清除形態上之過患,其中有二:認知過患及除治之。 又於認知而言亦有二:共與不共。 共過患有忘失、懈怠、憂慮、昏沉、掉舉、太緊與太鬆。 一、忘失觀想者,為觀修時散亂。 二、懈怠者,為懶散而想:「稍後再修」。 三、憂慮者,為恐觀想不成,反成妄念。 四、昏沉者,乃因外境,因緣,或自然而得之昏沉。 五、掉舉者,乃由外境或特有行為故,而生之者。 六、太緊者,觀想已得,然仍不滿足故,再加功觀想。 七、太鬆者,觀想漸失,亦無動於衷。 於觀想本尊之時有以下十二種不共過患:霧與雲、上下顛倒、形態變、數量變、坐式變、 身顯色變、只見顯色、只見形態、靠邊坐、漸失。 今開示除治過患之法。對七共過患,當以八種用功以除之。 對忘失用系心。以信、決定及精進對治懈怠。 以正念作憂慮之樂。以對治昏沉故,生起 熱切、沐浴或經行。於掉舉時,生起厭離輪迴,以繩系心於執持,縛於觀想之樹。簡言之 ,對昏沉與散亂,用警覺為守護。以平和對欲用功過緊。若過松時,以精進觀想。 對於對治本尊法之不共過患,觀看法像每一細節,若遇雲霧或含糊,觀無念空性後再修, 以無念、觀法像,及觀想相間而修。 此身比例、莊嚴、坐式、形態變動、觀想身為物質、極巨且穩。想鴿能於鼻孔中進出 , 鳥、羊、鹿等於臂足間遊玩,想其如佛像般穩固。 若數量變,集中觀想一至二尊。若只現顯色,觀其形態。若其色按自身血、膽等熱而變紅 、變黃,當作休息。若其相漸次消失,集中清楚觀面及手。至於不完整之過患,逼真觀想 整個身相,包括莊嚴及表徵。 簡言之,不壞此等過患生起疲累而修,嗣後,觀無念空性,及後,觀看及集中本尊身相。 此為清除觀想本尊時諸過患之口授。 ( 四 ) 以本尊作鍛煉 措嘉媽白大師言:若以本尊作鍛煉,應如何為之? 大師告言:以本尊作鍛煉之口授者,乃以無念觀修直至遠離上述過患。以無念及本尊觀想 ,相間而修。若能清除過患,觀想本尊,可離無念而專觀 本尊。 今以本尊鍛煉者,若能無過患觀本尊,觀其站直、坐臥或俯臥、於平原或山峰、或近或遠 ,於石中或水底。以隨欲觀本尊於何處而鍛煉。 ( 五 ) 與本尊融合 措嘉媽白大師言:若與本尊融合,當如何行之? 大師告言:以本尊作鍛煉已,並串習之,將之融入自身。或作單尊、或作剎土壇城之觀想 。以與本尊連繫至勝義故,本尊乃由自身之意觀想而出並住。汝心之與八識,乃成身相及 本尊之智。以勝義言,其為覺性之心,大本生智慧、果之自性、本尊不由他處生。縱示何 相,以無自性故,成無二相。 成本尊身乃離執著,以其金剛身、語、意乃以無自性而顯 現故也。 縱汝心現成本尊,其本無自性。以無法度量或作如是如是之表示,故其為法身。 汝行者,以於此義修習故,當守此法之六三昧耶。勿斷授汝口訣上師之信心。作有益三摩 地而離無益者。勿令專注被世務荒廢。保任直至圓滿勿棄本 尊 , 密守汝修之本尊勿作 棄一本尊以受另一本尊之思維。任一所修之本尊平等,以觀一切佛故,若非知有本性無自 觀修諸佛。好使本尊之觀想亦為思維之一,除此以外,無有成就或觀想之處。佛菩薩乃含 於汝之本尊中。又或觀多個本尊,仍為自心之展現。若觀單尊,亦為自心顯現。 此為與本尊融合及連於勝義之口授。 ( 六 ) 成就本尊之法 措嘉媽白化身大師云:若欲以本尊為道而成就之,當如何為之? 大師答曰:成就本尊之法,先於面前觀成本尊,再觀自生以鞏固觀想。於此之時,應停諸 念誦。 今將修本尊之時,佈置成就壇城及供品。於面前放諸法物,稍作休息後,坐於適意座中。 召請上師及本尊與眷屬,頂禮、獻供、讚頌、及作八支。令本尊化光融入自身,如同自成 本尊之法。為關房結界並清淨供品。 以三三摩地1等,觀想壇城及本尊。作勝住及灌頂。召請及融入智尊及皈依、獻供、讚頌 等。 再次觀想智尊於面前,與自身份開, 而作念誦。念誦圓滿,作讚頌。 將與已分開之本尊,再次融入自身,住於本尊慢而睡。 明早起來即成本尊而作念誦,並如前修儀軌。 清淨飲食並以之作會供。 以此法,無論以單尊或眷屬壇城作鍛煉,均能成就之。 此為成就本尊之口授。 ( 七 ) 成就之相 措嘉媽白大師言:成就本尊之時,何種成就之示相當現? 大師告言:示相有四:相、夢兆、示現及實相。 相有四: 煙、焰、螢火及無雲晴天,此為境界進境之例證。 五種夢兆如下:見佛與菩薩與己別,見佛與己無二,見己為本尊無前後,見一切佛菩薩向 己敬禮及供養及夢見一切佛傳授開示甚深法。 再者,屢夢一己赤身為清除習氣之相。夢攀梯升天,為入道之相。夢見騎獅象為登地之相 。夢見神祇微笑,為得授記之相。 縱得此等殊勝之夢,亦無須興奮。 有修持中之外、內、密示現。 一、修法中之示現:見物質如細物、種子字、意表、細身相等,或粗念如火、水等五色球 體等。 二、內示相者為觀本尊時察內外息之動,身浮如棉,及離老壞等。 三、密示相者,乃修本尊時見其為幻尊,智慧本自存在,對一切人慈悲平等,一切覺受為 智所照現。 實相者乃指外內相。外相如見光、見本尊法相等、巨響或香味,油燈自燃, 顱器飄浮及 輕安等。 內相則為悲心擴大,執著消除,脫離偏見,具清淨三昧耶,敬愛上師佛故,不懼輪迴與不 受魔羅所迫。 若此等示現生時,勿作興奮,繼續精進。 此為修本尊時所現諸示相。 ( 八 ) 修習之果 措嘉媽云:修本尊有何功德? 大師言:修習本尊之功德為清淨障礙及積集資糧。 以觀本尊令思量靜止故,能清淨業力之障礙,擾人之情緒及輪迴之處。 以積聚資糧言,共分五果:道果,即四持明位,及最勝果。 持明果有二重:功德與聖量。功德為六通與四神力。聖量為四持明位,即成熟位、持命力 位、大手印位及自生位。 最勝果為觀本尊時變成柔順,維功德與智力不多,必成圓滿佛位。 ( 九 ) 五道之配合 措嘉媽白大師言:以般若乘言,必須以道作次第。如何能將修本尊壇城,配合五道,直至 圓滿? 大師答言:修本尊壇城者有四面:資糧道、見道、修道、加行道。 此四次第可配以行果四相:行為資糧道,行圓滿為見道,果(成就本尊──漢譯者按)為修 道,大成就則為加行道。 1. 資糧道 資糧道有四。修當體為暖之勝定,修微妙觀想,及單尊為頂,修全部顯現及詳細身相為忍 。修無礙聚集為世第一法。 一、以當體正定,決定一切為汝心所造,於無生本心中修無念。修之至悟。 此勝定為無生空性之自性展現,即修此認識,瞭然悟空有不二。猶如空中為光所照,所現 明明瞭了,卻於明瞭中無有分別。 若修至調順後悟於此,即已越大小諸乘之界限,當顯現成就曖之十一相。 ‧蟲不於身上生。 ‧內外染污清淨。 ‧離四大諸病。 ‧得身安樂。 ‧調伏自妄念。 ‧離諸食物,光彩容煥不衰。 ‧慾念不興。 ‧離五欲。 ‧趨小乘見與行,習氣盡。 ‧八風不動 ‧能忍甚深法 此為十一不退轉之相。 二、於頂中修微妙觀想及單尊者為專注此微妙正定及單尊直至於三界中廣現。 專注於頂位之相,為內外欲不對外物生,而不為外五大所害。此為心與外像融合之相。 三、於忍位修詳細身相之瑜伽者,乃以三部、五部或任何數佛部鍛煉寂忿諸尊。 修持嫻熟後,能於當下正定中放光,及本覺能觀想乃至千佛之壇城,為圓滿之相。 得忍位及能顯諸像之力調柔之相,為能轉沙成金,變水為乾地,炭中生芽及能控制一切所 感之物,此為駕御自心之表相也。 四、於無礙道中成就聚集為世第一法者乃修法界大樂之義。若已觀想穩定,可續觀五種莊 嚴,並於吉時修儀軌等。 若此等專注力強,得身命之持明位,並能於六、十二、或十六月內得佛部之總持。身命力 如同日月,可於一時將壽命延至百年。 若專注力弱,則得成熟之持明位。棄此身時,於中有中得本尊圓滿身,此為生起次第堅定 之果。 2. 見道 今當解說行圓滿之見道。覺此身為幻化身後,染污已盡,得出生死身命不變之持明位,不 留形之後,得五智四神力後,覺勝義之本質,繼於三大阿僧祗劫中顯現為無數相,於見道 中現神力,及作利生事業,於種種諸行中無染著,並於化身處得親傳。 並離道之退轉。 3. 修與加行道 今述成就作為修道。修道者得虹身大手印位後,將勝義引為實行也。 縱於修法時,汝心與諸佛之心無別,仍須於下座後求保任,故意住於定中也。然今住於不 動專注中,此為大手印之持明位,且於阿的瑜伽不動之覺受。於此境中不動作顯現與幻作 ,以利樂有情。於意或表示中,即能從報身處得教授。 若大成就之加行道,自生之持明位,汝之功德庶幾與佛之無上功德同也,然此定境能否增 益,仍有別也。自生之持明位即能即時增強矣。 聚眾開示,得加行位,金剛正定,以無勤神力利益眾生。此為智慧現為諸行,親見法身, 得其教法及加持,清淨邊見之微細障礙。 此為得行果四相、五道、四持明位1之漸道。 ( 十 ) 頓超 措嘉媽白大師言:宣說密咒捷道,可否頓超諸道者? 大師答言:亦有頓超諸道者。有等可同時經資糧道、見道、修道而達加行道。無用拾級而 上,有等人可由見道得究竟,於修道得佛位,亦有漸次至終得佛果者。眾生以其根器與專 注力作如是分。 此四種人分修四種法,不計來生再趣人佛道之 事。蓋果位密咒乘者能於即生離輪迴過患 ,無須再 世,便得三摩地位,本自成就之身也。 以得無分地並於一期得法身故,上根者得修法身之道,串習之,並以當體為道。 以得無上智地,並得大樂身故,見悲者得修大樂之道,串習之,並以大樂為道。 以得大聚集輪地,並得化身故,具忿者得修超升之道,並串習之,此等人以本尊為道。 如是,清淨三身之界,串習而得三地,此等果 均於汝心,決定佛果,非在余處。 此為頓超諸階之道,具無上功德。 ( 十一 ) 身與智 措嘉媽白大師言:雲何得密咒果,五身與五智? 大師告言:如上諸根者,以上述四法為道,得 最勝果,自生五身、與五智之果也。 法界體性智者,為一切諸佛之相,汝內在之本性、無構造者,本然無修自性,無整、無生 、本來 清淨、不生不滅。 大圓鏡智者,縱法界離諸實物,其本性自明,萬法如鏡中顯現,以無自性故,於明念而得 明明瞭了。 平等性智者,法界為無有間斷自生覺性,而此 覺智,乃無構造者。諸覺受為無生、無二 、為大平等。 妙觀察智者,仍住於無二平等中,萬法總別之相,無混雜與全體,無明習氣已棄,而遍滿 之智生起,無有迷念。 成所作智者,乃如上寂而常照。此無分之智乃自生,保任二利之圓滿。 此五智乃汝覺性中,不斷別別而生,然皆不離法界之根本智者。其根本者,為本然俱有之 法界體性智,三時中,行者無有稍離也。 左為五身之生也。 法身為無整治之本性,甚深自然,不生不滅 ,而無構造者。 報身為覺性中自生智之受用,以諸身與智,藏於汝心故也。 化身為智慧所生之大悲,遍然顯現。 大樂身為覺心之無生大樂。 自性身為前四身無分,為自覺心之自性故也。 以五身及五智乃自生故,各為一切佛之身。行者於道中次第觀此五智為自心之本性,當行 者離此色身時,以無得得五身五智,以超乎諸念而念之。 左為於佛位,利有情之宣示。一日於眾水中反映背後,仍為一日。同理,真實圓覺者之法 身,不離本性之平等,幻然顯現,或為報身或為化身,對應等空有情之根器。於利樂眾生 之同時,法身仍為無念也。 如日不知利於眾生,二身亦無利有情諸行之分別。利生乃由敬信力故。 大師告言:措嘉,末世中五百年後,密咒者多 ,只能說而不修其義。他們把密咒道,變為 咒術,濫用三昧耶物,於空洞儀式中。他們於市集中建茅蓬。宣稱修雙運,而實質沉迷世 欲。宣稱修度脫,實沉於嗔怒。好壞混淆,他們將口訣作交易,甚至由師售與弟子。他們 將密咒作為投機,懷政治動機,及自私野心而修。 於此末世,密咒將由語言所障。密咒加持力因不明其義而消失。故得成就者少,密咒接近 消滅。以來世宿業具器者故,當將此語傳承記下、及寶藏之。 於也巴之高峭洞中,於猴年末秋月廿二日,余、措嘉母,記下此口授寶鬘、密咒心意練習 ,並藏之若寶。當遇宿業具器者時,願此等語授清淨其智慧之障礙,而願其得持明位。 寶之印、密之印、深之印、托付之印。 空行教授 第二章 正文 第七節 無垢修持晶鬘 敬禮上師 時大師蓮華生,擁具加持教法之持明,住啤嗎岡珠晶隱地,卡珍公主措嘉媽向之求法。此 一時也,大師為未來世有情故,開示無垢修持晶髦。未來世 之大眾,諦昕! 化身蓮華大師示言:若心誠修法,須有具德可信上師,得清淨不斷之傳承者。 若汝師虛誑,教法錯謬,則汝所修持均為顛倒。 以此乃極險,故遏具德上師實為至要。 緊記之! 措嘉媽白言:何謂不斷之傳承耶 ? 化身大師答言:須由法、報、化三身而下不斷之傳承。我之傳承即為此也。法身普賢王如 來傳與報身無量光佛,又以善巧方便傳與化身的我,汝,善女人,從化身中受持,即是得 此傳承及其加持。 化身蓮華大師言:上師不應對非器及缺緣者授與心要。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此等之徒不敬師,只為騙取教授。接受此眾,必將教法轉托他源,徒令口授浪 費。不按傳承之告誡。以此等人不修持故,將甚深法與之,與將金粉撒於水溝無異。斯非 教授之根器。以不理解與缺信故,此等無能任持教法。將口授付與非器,教法變成文字言 詮,令教法變壞。若授與非人,教法糟蹋,毫無義利。為保持此甚深法要,應善巧審查、 及抉擇弟子根器。緊記之! 化身大師言:勿以法傳與曲解者。 措嘉媽白言:為此將生何種過患 ? 大師答言:此等非器,無能了悟口授要點。以缺傳承之授與故,不能與法合,而其品器遂 變腐敗。以法傳與巧作世智辯聰、善於詞令者,只令謗法。謗法者積集惡業,而汝本身, 以忿怒故,亦捲入惡 行。此是之故,師徒由法卻均集惡業。無有義利也。 化身蓮華大師云:勿讓糟蹋教法者相隨。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商人追逐名利生計,不以法為祈求。只以曾「修習」、「受」與「了知」佛法 為滿足。於 微小得、名、食、財、樂與敬之求,即不守教授 ,縱會得上師之密授,亦復 如是。反之,肆意宣揚 ,揉雜錯誤,與吹噓以譁眾取寵。勿以教法授與利用其師及佛法行 為如騙子之徒。不必將無死甘露,自己仍未嘗受,便給他人,故應只付與至誠懇求者。若 糟蹋密咒道甚深法,則不能獲加持,空行母及護法眾將怒,致招來障礙。緊記之! 化身大師言:由此口授撮出甘露傳與堪能持續修法者,自內心願求勝解者與恆常修習者。 措嘉媽問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此類人,以師為佛,生大信心。以口授為甘露,得信力。以心無疑慮故,以教 法為如意寶珠。知輪迴苦惱為毒,為來世精進修持。以現世馳求無益,於欲成就無上覺中 堅忍。此等尊貴者,於名利染著競逐之過患中無染,而為勝利者之秘密心裔。若將教授付 於此眾,於自他均有義利。緊記之! 非器無能盛雪山獅子乳。然若注於金瓶則為極妙。 化身大師云:若以一期覺悟而不欲自律者,則 修行無法入心。故自律為至要。 措嘉媽白言:何能進入自律之道 ? 大師簽言:初修法時,若不自律,則為懈怠、自欺,卻無能有成也。以此故,住於靜處, 如屍林、高地、雪山、僻處、成就者所住之地、密林等,於吉祥之月如夏秋季等,或於吉 祥日如初八、白月、十五日等。 於此等地,汝應掃淨、敷坐、設壇城、飛陳設供 品,於壇中安奉正覺之身、語、意 ( 漢 譯者按:一般 以法像、經續、塔表正覺之身、語、意 ) 。向地神、龍 族等放多瑪,獻以飲用,命無障 礙,應來護助。 於翌晨勿獃誤。向上師三寶獻供,召請本尊、 空行、護法並獻食之,如是修法。放食子 時,勿向 外,應向己身,作勿令成就漏失之緣起。 於盡日一切覺受,皆視如夢。意者,任運安坐一切所顯均無修整。任一切覺受即歸自然與 放下。安住明覺而無執著。 於中夜,以厚眠入法性,而住於無想中。堅固思維,望能如夢! 以此能令夢中住於法性 ,而無散亂與夢魔。 早上以法性為道,當此睡醒時,汝身放下,意住法性,以無執、無修、無昏沉修本有覺性 。勿墮懈怠,以醒覺自律而修。 出關前勿穿他人之衣服,以能招罪障與漏失故。若食太甘,易墮慾望散亂。若食太薄,則 體力消減 , 無法自律續修。食宜調和合宜。 勿食不淨、偷來及棄食。勿食犯戒破三昧耶等之食,或被惡念所染者。否則,成就延誤或 未及期出關之障生。 勿動床座。若於滿所發願之數,閉關圓滿前,移動床座,則祥兆境界將失,並遇突然之障 。 勿為他人修保護法,或為人驅魔,否則自己能量即減。勿洗刷身上、衣物、頭、發等之污 垢,否則成就減滅。勿剪髮、剃鬚、修甲,此等均減弱咒力。勿於關中替人說法,否則障 成就之兆。不只於一次受發願閉關日期之戒,而每日均受之,否則受魔羅之影響。 與人交談,則咒力不生,故當禁語。若以金剛誦念密咒,或揚聲誦忿怒咒,其力消滅,非 人與神祇驚怕暈眩,故如法低聲以誦。 若躺下而誦,手放胸前記數,則能自障。於任何時,坐者身直則脈直,風可運行自如。以 心風相連故,風運行自如者,心則易於集中。以此甚深義故,應作七支坐法。 無於日間眠,以生多種障故應盡法除之。 勿將涕唾吐於人多來往處,否則咒力損滅。 於出關前,斷一切利他、追求或散亂之行為,及一切擾亂身、語、意者;安忍集中於修持 中,功 德增長能自受用。 於關中,若一切善惡示現或幻相等,勿著於喜惡或取捨。要住心於自然直至圓滿。 閉關圓滿作酬恩獻供,開閉關限制,然放數日中仍住於關之境性中,勿入市集或遠行。三 日內,除自己床勿睡余處,勿見非共有三昧耶之人。 勿以法物示人,勿將成就物(出關前早上供物)與人而留自用。 由入關至圓滿,縱何事發生,勿中途出關。以此為魔羅所生障故,勿順從之。 於任何時,修行果者,勿偶然住於世法。勿隨手拈來而食。勿著髒壞衣。勿隨處躺臥。勿 令人見,或去人來往處。勿作瑜伽律儀之非時行。於任何時,行為均應檢點。 總之,若欲得樂,如法修持,更應自律,並於 不如意處安忍。於晝夜中分段修持,則汝 之樂長久。緊記之! 化身大師云:若欲得無上覺,而不能守護閉關時限之戒,魔障即生。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若己發願修無間斷之口耳教授,誠修對治:以離對於別人恭維之染著,對別人 因恭敬頂禮、獻供、求加持所予飲食之貪著,此只能擾亂無定無信者之淨修。 初者,可發誓修三日、七日、九日、半冬月、一夏月,漸次推至年月。發願修十二年最為 殊勝,次為六年,三年或一年則更次之。若仍屢不能,當守如下律儀:以身、語、意全部 投入於修法中,維持六個月、夏季或冬季,毫無懈怠或惰住,此中利益甚大,並能入覺悟 道中。 總之,不能守戒,乃違越之主因。故不當受不能守之戒。自按能力受可守之戒。如此修持 則更深 ,緊記之! 化身大師云:於實踐上師真實口授以修持時,勿言為至要,應作禁語。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一切散亂中,無利語最。由此而生無義空言,即扼殺修持。能禁語者為最殊勝 之閉關;能使人於鬧市中,仍無散亂。 縱修何種自律,禁語最為第一。若不能者,最低限度於關中禁語。以禁語故,修持不致為 俗語所亂,語之力得成,而速獲成就。 總之,修法以外或與法無關之言語毫無義利 ,不需要者。若於停止日常語言之後,仍不竭 力用語言唪誦以達無上覺,則獲如暗啞。緊記之! 化身蓮華大師云:觀修本尊時,了知身、語、意之定止為至要。 措嘉媽白云:何謂也 ? 大師答言:觀身為尊身,顯而非有,為身之定止。以語持本尊咒,清淨明朗,如虛空性之 迴響,為語之定止。其意,清淨離思索,顯空不二,為意之定止。不離身、語、意之定, 是謂大手印。 於持續唪誦善逝精要之三字時;嗡為身、阿為語、吽為意,即與一切善逝之身、語、意無 別。 總之,若不離身、語、意之覺,修密咒道決不致入歧路。緊記之! 蓮華大師言:記每座之時及唪誦之數為至要。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於唪誦時,將每日分成三或四座,發願晝夜唪誦,以一千之數為最勝,五百為 次,最少乃百零八遍。 圓滿此數之前禁語,而不讓俗語滲雜。若如是者,無障可生也。 生圓次第無分、修行果猶如緩流為口授實修之不共處。 一切所冀望者如淨垢、集資糧、除障、速達二成就等均容易以生圓無分及行果唪誦而得。 於一切唪誦中,當誦嗡阿吽,為一切善逝身、語、意之精要。其為最深邃及包含一切。故 發願唪誦或置於他咒之頭而唪誦之能得大加持。 總之,集涓滴可成大海。勿讓兩唇空過,無間 斷收集密咒之每一字,亦為至要。於某一 點即得成 就。緊記之! 蓮華大師云:苟不能以方便知見只融,密咒將流入歪道。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方便者修法之無誑原則,或為生起、或為圓滿次第。知見為見,法界空性之義 及自光明。若不了知見為自空性,於己體現,則非入於知見之道。無方便之知見,無能有 任何境界,以無知見之方便,法性不能入於修持中,故須將二者雙融無令分離。 總之,將方便與知見分離,猶如鳥欲以單翼飛行,無能達佛境。緊記之! 蓮華大師云:若不修根本後得無分,無法入空性界。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於上座時,住於如幻法性中,覺受而非分別。於下座時,了知一切皆為空性、 無自性。對空之覺受無動觸與執著,必可超越上座下座,離於所觀之境及特徵,如雲霧於 空中即時消散。 總之,無論上座下座,觀法性者超乎明與障,如攬鏡觀物者。 蓮華大師云:修持時若不能自然清除沉掉,縱有修法,仍不免墮入兩端之過患。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於上座時,住於自然法性中,於沉掉生起觀照之,見昏沉本亦法之空性。於掉 舉生時亦觀掉舉,所掉舉者亦為空也。 若執著於擯棄沉掉之念已除,則無染於認定其為實體,沉掉即自解脫,而不會推之至極則 。若能修習自然清除沉掉者,自生之定境已生。 總之,一切定境為對治沉掉者,則變為思維之定。了知沉掉之根乃空性為至要。緊記之。 蓮華大師云:若不能將法與生活融合,各座修法即變成腳絆。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修法時,平等住中所覺受無造作之法性,應帶進下座後之每一境;或行、或走 、或臥、或坐。於一切所為,若永不離此修法,即能長住於此法性。修法即超越各座之限 。 總之,修法者困其身心,不運用修法之精要,即為伽鎖所絆。緊記之! 蓮華大師云:若不行獻供與懺罪,則業障無法清除。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於修口授之時,應「以法為道」。即 以觀想、獻供、繞行,造渣渣 ( 小泥像 ) 及食子、朗誦、諷頌、抄經等法行,轉為無修 整之道。不斷 行此。若以染著,懈怠等,則無法圓滿目的。 總之,若不以無分別執持著法,所作善業只引輪迴中之樂為果:彼等不能成覺悟之道。此 則成為無意義。 以此之故,於無執染之境界中行身、語、意之善行,尤為至要。緊記之! 蓮華大師云:若於修法中無有示相,則教法仍未生用。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內示相為內在而生之樂、明、無念1。離諸實執,不為妄念所牽,心即自解脫 也。 獲得法的加持之中示相,為能斷惡念,超諸艱難,不為病、垢、魔所亂,此時加持,即於 自身語中現。 外示相為心以修法得自在,不為八風所動,我執之結自解。 總之,若缺法之上師者,定法無從生。以此之故,依止具相續傳承、妙成就之上師,為極 至要。 緊記之! 蓮華大師云:甚深教法無結集。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若殊勝之上師,宣說甚深法,縱為 一言,具器弟子即依之修習,定法即生, 果能圓滿。 措嘉,汝無生之心為空、明、遍滿。當常感受之。 總之,若法之上師殊勝,無論何往,汝均得甚深教法。緊記之! 蓮華大師云:縱修何法,若非為眾生者,修之法,只導致聲聞斷滅之境。 措嘉媽白言:如何引致耶 ? 大師答言:將口授作為修持,修習佛心以得覺悟,乃為眾生利樂故。為成就他人之利故。 此非共乘之目的。為己之平靜喜悅,放下與解脫,乃下乘之道。 總之,只為一己之平靜,為苦之源,且無義利。 修法只為自利,而得樂者鮮也。以此故,只為他利而修實為至要。為他而修之時,即離我 執而自 身利益即得成就。緊記之! 蓮華大師云:若不以無緣大悲作修持之依據,一切功德源即浪費。 措嘉媽白言:何以故 ? 大師答言:有執之功德源,無法增長故,必盡。若善以無執回向所修,功德之源無盡,此 亦即最上覺之主因。 無執者何?無「我」、無「他」、亦無功德源之 想。將一切想,溶於空性中。 總之,功德之本無誤,若為無執所持。現有所執之我已行善!並將功德回向世法或名聲, 為顛倒之回向。 蓮華大師云:具善巧方便之功德源,超乎其他。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答言:若以善巧而行口授,練於真義,印以無執之回向。此即能遠超實執之修持,縱 修何法,功德之源增長。 要之,至為扼要者,為令功德之源無盡,不斷增長,直至得無上覺。無論如何,放下回向 之處、回向之能與所,不著任何痕跡。緊記之! 化身大師蓮華生云:與三調諧之伴和合,即能除魔羅之障。 措嘉媽白言:何謂也 ? 大師答言:向調諧之真實上師依止,觀之常在頂上,使得向之祈禱及獻供。 與調諧修法,並具同一誓句之友作伴,其為不追求世間法,為未來故決意修善行者。 依附調諧無錯三教法,將之實踐,遵照具德上師之敕,修生圓次第1之甚深教法。 若與此三無分,魔羅無能障也。 總之,以自心為證,作三寶不唾棄之行,結果必為殊勝,緊記之! 蓮華大師云:修法者,得好基礎為要。 措嘉媽白言:何能得之 ? 大師答言:首者,若缺積聚資糧,則無能遇具口訣之上師。若缺數敕修習之業,無法了悟 教法。若無誠信,無能見師之功德也。又若缺戒律及誓句 ,則與修法背道而馳。若無口訣 之導,不能知修持之法。若無精進堅忍,無法入修持之道,而功德轉墮於懈怠。若無決定 出離輪迴中之追求,無有能於修法得圓滿果。 若均無上列之過失,修法必至成就。無上覺悟之成就,須無數因緣之和合,故當精進! 要之,捨所應捨,為所應為,勿令身、語、意墮於凡俗而加努力,其果必殊勝。緊記之! 蓮華大師言:謹知佛法無有義利,必以之住心中,並實行之。 措嘉媽白言:如何行之耶? 大師答言:對見廣大了知,對教法無邊見。奪修法之寶座,將一切法之義,集於心中。啟 行為之門,莫令見與行不合一。具得果之信,使輪涅一於法性。知守三昧耶之規範,不越 此戒。如是修者,修法則無所謬誤。 總之,勿讓修法墮於平凡,將之吸收於心,及以之實踐,緊記之! 蓮華大師云:於未來世,末世黑暗時期降臨時 ,有自稱修行人者,未得允許,卻教人修法 ,自不修持,卻教人修持,自不解脫,裝作教人解脫之道。充滿私慾,而教人拋棄染著枷 鎖、叫人慷慨。對自己所為之善惡,一無所知,而信口道人家所為是善是惡。自無定境, 誑稱利他。吾知將來以佛法之名,裝作偽善、欺詐、行騙者多矣。 於未來世欲修佛法者,當讀此蓮華散人所造之囑言並自驗證之! 當觀輪迴過患!此生一切均為無常,至為明顯,應自內省思維!多聞成就大師之傳記,知 其如何自 律。覓得具德上師,以身、語、意至誠承事之。 於初,勿與之如平輩之交友,而以學習與觀想斷諸邪妄。 次不斷修持,並作堅忍。 最後,以修持將法融合於心,並對治妄念等。 常守誓句與戒律,無令退轉。修法無令間斷、或推遲,應即修之,以實踐所發之願。 縱吾一散人已得成就者,無有散亂之時。見諸迷失眾生,正受馳求世法、煩惱、慾望及黑 業之苦時,悲欲泣也。心為憤慨而痛。 已得人身,由善惡業而受樂與苦,不期以即身成就者,縱修一座皈依亦無,而代以追求、 野心、散亂、今生之享樂,而積集惡業,實無有心者,其心已腐朽,魔羅之鬼已潛入其心 ,其為諸魔所騙矣。 若由心深處以三寶作依估,修即身成就之法,絕無被三寶所欺之可能也。 受欠缺衣食之苦,實無可能也。人常稱缺修法用之衣食,故無暇皈依或修法,並謂無有餘 暇,其實為無恥而自欺也。 當下,當諸根具足,並有暇之時,若不努力修覺悟之法,轉瞬即被業風所吹,直至死主之 處,而死之時愈近。於此之時,方才發狂想諸法,則只惜遲矣。緊記之! 總之,修法者無有成就,除非緊記死字於心。 未來世具器者,吾蓮華散人,無誑語者。任何所為,盡力使死時無悔!自顧而盡力,望有 救他之能力。 此教授,名為「無垢修持晶鬘」,顯為無死甘露之心要,向化身大師蓮華生處所求者,以 身語意至誠而求者‧卡珍措嘉。 以後世利益故,將之紀錄並藏巖,以不應宣說故。 若遇具器者,當使之實踐。 此為「無瑕無垢修持晶鬘」之講授。 寶之印、密之印、深之印、托付之印。 空行教授 第二章 正文 第八節 極微心要口授 敬禮上師! 卡珍之措嘉媽自八歲侍化身鄔金蓮師,如影隨形。 時大師欲離藏土赴羅剎地,吾‧卡珍媽供金與松石曼達,並轉會供輪已,白言:大師!汝 正往調伏羅剎眾,吾則留藏土,縱吾侍大師多時。師,此老妞以對將來命終時無把握。特 此懇請師將諸教授 ,撮而為一,乃易於修習者。 大師答言:具信至虔具德者,諦昕! 從身要有甚深諸點,宴坐放鬆,自覺任運。一切皆只此矣。 從語要有持氣持明等法,無言住於聲啞。一切皆只此矣。 從心要有守意、任運、捨棄、融入、內視等諸要,一切皆只住於大自然、遊戲自在、別無 散亂。 然心於此並非寂滅。若念無歟?如陽焰亦續照耀,若念有歟?無表色、形色、即為空與完 全覺醒——此為汝心本性。 得了此體,再加保任,即為「見」。住於此境不亂、不守不散,即為「修」。於此境地, 對六入無執無染、無取捨、無期望或恐懼,即為「行」。 一有遲疑,即祈請上師。勿住市集,修於靜處,放下此生最依附之執著及連繫最深之人而 修。以此,身縱是凡相、心已與佛無二。 於死之時,如下而修。 地收入水,身形變重而自不支。水收入火,口鼻乾涸。火收於風,身熱變無。風收於識, 呼如風吸如喘。 於此時,感重山所壓、困於黑中,跌入虛空。又伴以巨響無餘震,漫天強光如展綢緞。 再者,汝心自現寂靜、忿怒與半忿怒諸尊,多首者充滿虛空。住於虹光蘊中。手持武器呼 言:「打、打!」「殺、殺!」「吽、吽」「呸、呸」等怒言。又有如百萬日照之強光。 於此之時,汝內本尊將促汝覺,言:勿散亂……勿散亂!汝內魔障則紛擾諸境,使其破壞 ,並以尖刺聲欲使汝亂。 於此時應知:被壓者非為山壓!此四大分離故也。勿懼!因於漆黑亦非黑,五蘊分離故。 跌於虛空亦無一跌,身心分離心失所依故,而息已斷矣。 虹光驟現為心之本然示相,寂忿諸尊亦為心所顯現,一切光均為自光,無疑。一有疑即墮 輪迴。了知一切為自顯現,覺而住於光明空性中,只以此即可證三身而得悟。若能此則縱 投輪迴亦不能矣! 內之本尊為不亂觀照之現所持心。自此刻起, 最要為無求無懼、染著或實執。對六塵、 心境、喜 憂等皆然。於即時起,若能得定,則可於中有住本 性而得證悟。故於此刻起, 無散亂修持保任是為至要。 內魔則為現前之無明、疑與惑。於其時也,一切音響、色彩、光等可怖境之出現,勿迷、 勿疑、勿懼、縱須臾有惑,即流浪輪迴,故應得定也。 於此時,胎門示若宮殿,勿為所引,此為至要!勿著期望與恐懼!吾可實言可免再生而得 證悟。 於此,非有佛之加持也。汝之覺性本自證悟,亦非有地獄之禍。執著任運清淨,輪迴之怖 與涅槃之冀,連根而斷也。 覺悟者,猶如無渣之水、無雜之金與無雲晴空。 既為己之故,得如虛空法身,為眾生故,而遍滿虛空。為他得化報身,以意所及饒益有情 。 若本教授向重罪者,如殺父母者誦三遍,亦不致墮進輪迴,於能證悟無有稍疑。 縱人受各甚深法,若無如此教授,則仍遠也。以不知將流轉何處故,應恆常修此法。 汝應將此法傳與具大信、勇猛精進,並大根器者,能恆念其師。於口授具信,投入修持, 心安忍及出離世法者。以上師托付之印、本尊秘密之印及空行付囑之印同授。 吾蓮華生,雖曾於三千六百寒暑中事無數上師,向彼求法、受法、研習、說法、修及行, 吾不曾見有法深若此者。 吾即赴羅剎土,汝應照此而修。母,汝將於本尊土中成就,故應恆持此法。 說已,蓮師騎日之光往羅剎土,以此,措嘉母得解脫。故將此法結集藏作寶庫,並立下此 願:於未來世,將付與咕嚕多傑寧巴,由此利益眾多有情。 此圓滿聖極微心要口授,應死時及中有自解脫 之問而答。 沙瑪也,秘,秘,秘。 附貼一篇 《珠穗囑言》蓮師予移喜措嘉佛母之開示 余,鄔金蓮花生大師以利自他故修習修法 于金剛座之東,研習並得嫺熟經教。 于南、西及北研習毗奈耶、阿毗達摩,及波羅密多教法。 于巴蘇陀羅,余修習作密。于鄔金地,研習瑜伽密。 于渣呵國,研習枳羅耶(此名金剛橛,亦名普巴金剛) 于星加,修習馬頭金剛。于馬努泗,修習馬摩。 于尼泊爾,修習大威德金剛。于金剛座,修習甘露。 至於四部父續及母續,包括密集金剛,余于渣那地修習嫺熟。 于自然覺心中修習大圓滿,了知一切法如夢如幻。 于西藏地,為眾生利樂故而行大行,于末法時饒益有情。 以此故藏無數岩庫,具德者當能遇。 有幸遇此岩傳法者,圓滿蓮師之指示! 其說如是 奇矣哉!於此世末,吾之岩傳法將于藏土弘化。 汝于該時追隨吾教法者當諦聽! 瞭悟大圓滿之阿的瑜伽為甚難,故當修之!其自性為心之覺性。 若能保有人身,汝心即證佛位! 無論大圓滿之教法如何深廣及遍滿, 皆可歸納為:勿觀想或造作一微塵許,須臾不散亂! 不明此語者實有此論調之危險:「不修即可矣!」 其心縛於輪廻世法,縱若能勘悟無修之理,必能在輪廻不二中解脫。 若得開悟又能出於輪廻,煩惱得寂息而住於元始覺中。 若不能助汝止息煩惱之「證悟」又有何用? 然有下座即沉迷五毒者。其不能悟入自性而必墮地獄! 若未證悟某見勿加傳揚!以該見未得見故,心為大空性之闡現。 以修為無修故,一切覺受均無執著。 以戒行無作故,均為不造作之自然。 果為離捨與得故,為法身大樂,此四為餘心中之言,違之無能入阿的瑜伽自性! 未來世之末,眾多邪修者將以佛法為買賣。當此之時,聽吾語者應不離十善行! 縱知覺性與佛無二,當供養三寶。縱已駑心,當以佛法為最內心追求。 縱大圓滿自性無常,勿輕其他教法! 縱知佛與眾生平等,以慈視眾生。 縱道與地離修與行,勿斷除障之修法。 縱資糧超於積聚,勿斷善緣! 縱汝心離於生死,此幻身確實必死,故當于死前修。 縱能覺受離思法性,當保持菩提心。 縱得法身果位,當以本尊為伴! 縱法身非別處,當探其諦。縱佛果非他求,一切功德當廻向無上正覺。 縱一切覺受均為元始覺性,勿讓汝心墮於輪廻! 縱汝心要為覺者,當敬禮本尊與上師。 縱已瞭悟大圓滿自性,不離汝本尊。 不以此住者,口出愚狂、誹謗三寶無有須臾得樂者也。 上師示云:人不思死。人生如山峽之穀糠或羽毛。 死主驟至如雪前如風暴。煩惱如乾草著火。生命如夕陽之漸漸也。 一切三界眾生以自作嗔心之黑蛇自縛。以自作貪欲紅牛之角刺穿。 以自作迷癡之沉黑自障。自我枷鎖於自作慢心之崖。 以自作疑犬撕裂。人卻不知無能逃出煩惱五毒。 一切所作只為今生享有輪廻之欲樂。 此生於刹那間跨過而輪廻不斷。來生又如何? 復次,命之長短不定,死時無法知而猶如死囚置於斷頭臺, 每一步均更接近死亡也! 一切所生皆為無常而必死。汝不聞過往曾死者耶? 汝不見眷屬之死耶?汝不覺吾等漸老? 縱如是,與其修法,汝竟忘卻過往憂愁。 竟不恐懼未來之憂愁,汝竟無視下三界之苦。 為無常境所逐,為二法執著之繩所縛, 為欲河而奔命,困於輪廻網中,禁於業果之鐐中。 縱法之海潮觸及,汝仍執散亂而掉以輕心。 敢說死不能於汝等發生耶?余為如此認為之眾生悲歎也! 上師示云:若銘記死之困苦,則知一切所作均為苦因,故當捨之。 斷一切縛,縱何等細。獨居而作空性修。 死時任何均不能助,故當修法以其為汝之最善友故。 汝之上師及三寶乃最佳依怙,故當至誠皈依。 修法則為最能助汝心者。幾緊記一切所聞,故法為最可依賴者。 無論修何法,當棄昏、沉與懈怠,戴精進甲。無論得聞何法,無與其義離。 蓮花生大師云:若願修正法者當如是作! 心中緊記上師口授。勿思慮覺受,否則徒令執著或忿怒, 日與夜,目觀心。若意流有任何不德,於內心離之並趣于德行。 復次,若見他人作惡,當對之起慈。 對外境執著或厭惡為極有可能,當捨之。 若對吸引之事物執著或抗拒者憎厭,當知皆為心之迷執,如夢歡而已。 若聞喜與不喜語,知其為空響,如回音。 若遇重大惡運或失意,知為暫起,幻之覺受,知本然自性從不離汝也。 得人身為極難,故得佛法而棄之為極愚。 只有佛法能引利樂,一切他法皆為世間欺妄。 上師復言:與低下業力者共,只沉醉世間繁華與虛榮而不知業果之熟。 未來苦惱比現在更長,故當對三界有情作如母之愛及慈悲。 恒常與菩提正覺心伴。離棄十惡而守十善! 勿與任何眾生作敵:如是作者汝心之迷執而已。 勿以謊言或欺詐而得飲食。縱今世之腹可滿,將來必致重負! 勿涉及買賣或利潤:對自他常招散亂。 勿執財富為重要,以其為修法之大敵故!!! 只倚賴食物為散亂之源:保持修法資糧維生足矣。 勿住生起執著或厭惡之村落或住處。若身住僻處,其心亦然。 離棄綺語減少言說。若傷他人感情,兩者均起惡業也! 要之,一切眾生無有例外,均曾為汝父母, 故勿執著或嗔恨,持心以平和。離棄忿怒及惡言,以笑面而談。 父母之慈愛,縱自犧牲難以抵償,故應於身、語、意敬重。 善與惡均來自外境及隨伴,故勿與作惡者為伴, 勿住於他人有敵意並引至日後嗔貪之所。若如是者,徒增自他煩惱! 住于心境平和處而佛法修行得以長進。 住於極度執著或厭惡之處只有散亂。住于修法增長之處! 若慢心起,功德漸減,故當離棄傲慢。 若逢失望或失意,當自我安慰及輔導,重投於道! 上師示云:若願真修法,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諸惡莫作,勿以惡小。 最大之海以涓滴而成,須彌山與四大部洲亦以微塵而成。 勿論佈施之小如芝麻許,若以慈悲及菩提心佈施,得百倍功德。 若不以菩提心行佈施,縱給牛馬,功德亦不增長也。 勿作讞媚及泛泛之交,于思維與行為皆誠信。 修法以思維及行為皆誠信為首要。 修法以清靜三昧耶、慈悲與菩提心為基礎。 其中包含密咒道之三昧耶、菩薩戒與聲聞戒。 大師示云:將所有資糧與財富用於善行。或曰:「于死時亦需財富」, 但若患絕症時,金錢不能減輕痛苦;無論多少侍從,若全無,痛苦亦不會增多。 于其時,無論有多少隨從、僕人、侍者與財富均無所助也。 執著,縱為本尊與法執,均為縛也。富人執著千兩金, 窮人執著針線,其縛一也。當棄障解脫門之執著。 當死之時,色身於檀香堆上火化或于荒野為鳥犬所食,無分別也。只有生時所作善與惡業 相隨。汝之惡名善名、食與財富、一切侍仆,均須拋於身後也。 當死之時,汝需崇高之上師,當往尋之,無師無法覺醒至證悟,故當隨具德上師兒承事其 一切吩咐。(崇高具德上師者,是謂宗教兼通之上德大士也。) 上師復言:諦聽,聽從蓮師所說未來世之具福者! 首,入於道者當勤精進。過往汝一直沉於執迷法;無數劫中, 一切所作皆流轉幻覺中,趁得人身立斷此迷執。 一切眾生均為總體無明之黑暗所障蔽。二法起時,由二法執著所鞏固。 眾生一切所作均為可悲者。六道眾生之幻困真牢也! 得人身極之難得!得之,只有少數得聞佛名。聞之生信為極罕有。 既已生信入於佛法,甚多如固執之牲畜犯三昧耶與戒律而往下墮。 見此等眾生,菩薩亦失望,而餘.蓮花生亦失望。 磋嘉,有佛法之處,縱只得人身者均為無數生中積無量資糧所致, 然亦擁有六道眾生之一切業也,。 其中有聞佛之功德後,燃起執著與忿怒,恐他人亦聞之也。 隨於佛之教法,唯恐輪廻能空,此等之執著與忿怒為地獄種子。 此等未來世將生於不聞三寶之地中。 汝等現世或未來世能正聞蓮花生之語者。汝當如是:以善用人生故, 需崇高佛法。執著渴求世間聲望而不修佛法者,只為獸中之尊而已。 若有疑者,當細心思維:擔心此身舒適、此身長久,能得勝利; 至愛得利益及擔心仇家報復。此等均為凡夫所有。 天上之鳥、地上之鼠、砂石下之蟻均如是。一切眾生皆如是。 較它有小殺傷力之敵只為獸中之尊矣。若要修法當離鄉裏。 汝之家鄉實為執著與忿怒之源。(眾生“家鄉”,我、法二執為大也。) 只存可攜之食物與財產,直至捨去食物與衣服之執著。勿保有引致散亂之物。 尋找蠻人不到之地,帶有只足維生之食物,離開友伴而獨居。 首先清靜諸惡,次自觀心!心之自性不滅,然投射于思維,足見其空性。 投射出之思維綿綿不斷乃為明瞭。勿隨思維,勿執明瞭, 放下專注而覺知其要,自然覺性即生起如法身。 間中修除障法而得加強。若能如此隨餘囑言,即可即生證得金剛持。 磋嘉,釋尊教法將末時,深褐忿怒之人降臨, 以此故,將吾語藏于棕色犀牛皮之籃中。 其如是說。 鄔金大師蓮花生珠穗囑語圓滿。 此為持明大力鷹羽于白藏庫東面開發。 三昧耶,秘,秘,秘。 願善。願善。願善。吉祥圓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20.187
bobju:奇怪??怎麼感覺就是一堆經典抄來抄去而已? 59.104.188.17 01/01 10:37
chowyc:如果是版權物..是否不該如此~~~? 218.173.8.9 01/01 10:37
bobju:還不如板上的文章及咕狗大神. 59.104.188.17 01/01 10:38
bobju:'退錢'意指為何? 59.104.188.17 01/01 10:38
Musasi:他都貼在板上了,不用去買也看得到,所以才叫 203.70.103.99 01/02 00:50
Musasi:買的人退錢吧 203.70.103.99 01/02 00:50
bobju:呵..我以為是'看了也是白看'的意思,叫人家不 59.104.188.17 01/02 01:14
bobju:用買說..^^! 59.104.188.17 01/02 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