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 淨心第一‧利他為上 菩薩的修學佛法,是為了眾生。要利益眾生,就必須自己修治悟入。所以菩薩是為了利他 而自利,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如專為了自己這樣那樣,就不是菩薩風格,而是聲聞了。 ( 本文錄自《妙雲集‧寶積經講記》269頁) 人類生活於社會上,決不能單獨的存在,必須你依我,我依你,大家互相展轉依持。如子 女年齡幼小時,依靠父母撫養教導;等到父母年老,也要依子女侍奉供養。推而廣之,社 會上一切農、工、商、政,沒有不是互相依仗而展轉增上的。依佛法說,範圍更大,宇宙 間一切眾生界,與我們都曾有過密切的關係,或者過去生中做過我們父母兄妹也說不定。 只因業感的關係,大家面目全非,才不能互相認識。有了這自他增上的了解,就可培養我 們一種互助、愛人的美德,進而獲得自他和樂共存。否則,你害我,我害你,互相欺騙、 殘害,要想謀求個人的幸福,世界的和平,永遠是一個不可能的問題。所以,世界是由我 們推動的,要想轉穢土成淨土,全在乎我們能不能從自他和樂做起而決定。 關於修行的方法,雖然很多,主要的不外:「淨心第一」和「利他為上」。學佛是以佛菩 薩為我們理想的目標,主要是要增長福德和智慧,但這必需要自己依著佛陀所說的教法去 實行。修行的主要內容,要清淨自心。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內心中就被許多貪、瞋、邪 見、慢、疑等不良分子所擾亂,有了它們的障礙,我們所作所為皆不能如法合律,使自他 得益,所以修行必先淨心。淨化內心,並不是擺脫一切外緣,什麼也不做、不想。應該做 的還是做,應該想的還是想(觀),不過要引起善心,做得更合理,想得更合法,有益於 自他才對。這如剷除田園中蔓草,不但要連根除去,不使它再生長,而且還要培植一些有 用的花草,供人欣賞。所以佛法說,只修禪定還不能解決生死問題,必須定慧雙修,斷除 有漏煩惱才能獲得道果。佛法說:「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都是啟示學佛者應 從自己淨化起,進而再擴大到國土和其他眾生。這無論是大乘法和小乘法,都以此「淨心 」為學佛的主要內容。 其次講到利他為上:依於自他增上的原則說,個人離開了大眾是無法生存的,要想自己獲 得安樂,必須大家先得安樂。就家庭說:你是家庭中一員;就社會說:你是社會上一分子 。家庭中能幸福,你個人才有幸福之可言;社會上大家能夠和樂,你個人才能獲得真正安 寧。這如注重衛生,如只注意家庭內部的清潔,不注重到家庭四週環境的衛生,這是不徹 底的衛生。所以小乘行者,專重自利方面,專重自淨其心,自了生死。以大乘說,這是方 便行,不是究竟。菩薩重於利他,無論是一切時,一切處,一件事,一句話,都以利他為 前提。淨心第一,還通於二乘;利他為上,才是大乘不共的特色,才更合於佛陀的精神。 (本文錄自《妙雲集‧學佛三要》17~19頁) 利他,首先應明白「利」的意義是什麼?利是利益,利樂;是離虛妄,離醜惡,離貧乏, 離苦痛,而得真實,美善,豐富,安樂的。自利與利他,就是使自己或他人,得到這樣的 利益安樂。世間法,有利必有弊,有樂就有苦,雖不是完善的,徹底的,然也有世間的相 對價值。佛法流行在世間,所以佛教所說的利,除了究竟的大利──徹底的解脫而外,也 還有世間一般的利樂。佛教的出現世間,是使人得「現生樂,來生樂,究竟解脫樂」。唯 有聲聞──小乘人,才偏重於「逮得己利」,重於獲得個己的解脫樂。說利他,切勿落入 聲聞窠臼,偏重於己利,專重於解脫自在的利樂。如忽略「現生樂」,即自己狹隘了佛教 的內容,自己離棄了人間,也難怪世人的誤會了! 利他,有兩大類:一是物質的利他,即財施:如見人貧寒而給以衣食的救濟,見人疾病而 給以醫藥的治療,修道路,闢園林等,以及用自己的體力或生命,來助人救人。二是精神 的利他,即法施:如愚昧的授以知識,憂苦的給以安慰,怯弱的給以勉勵;從一切文化事 業中,使人心向上,向光明,向中道,向正常,向安隱。這不但是出世法的化導,也以世 間正法來化導,使人類養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類的德性知能,為出世法的階梯。當然, 法施是比財施更徹底的。如給貧苦人以衣食的救濟,是財施;這只是臨時的,治標的。如 以正法啟迴他,授以知識技能,幫助他就業(除幼弱老耄殘廢而外),即能憑自己的正當 工作,獲得自己的生活,這比臨時的救濟要好得多。佛法中,出世法施勝過世間法施,法 施比財施更好,然決非不需要財施,不需要世間法施。如專以解脫自在為利,實在是根本 的誤解了佛法。 即以出世的法施來說,從使人得解脫來說,也並不像一般所想像的偏差。解脫,要從熏修 行持得來。小乘行者,初發出離心,即種下解脫的種子;以後隨順修學,漸漸成熟;最後 才證真斷惑得解脫。大乘行者,初發菩提心,即種下菩提種子;經長時的修行成熟,才能 究竟成佛。大乘與小乘,都要經歷「種」「熟」「脫」的過程。所以出世法的教化,也不 只是使人當下解脫自在,才是利他。使人「種」,「熟」,難道不是利他?使人當前解脫 ,非自己解脫不可(也有自己未曾解脫而能使人解脫的事證)。但使人得「種」利,得「 熟」利,自己雖並未得解「脫」利,卻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涅槃經》說:「具煩惱人」 ,如能明真義的一分,也可以為人「依」(師)。如了解佛法的真意義,不說給人現在安 樂的利益,就是專論解脫樂,也決非「非自己先大徹大悟不可」。不過真能解脫自在,利 益眾生的力量,更深刻更廣大而已。質疑者,從非要大徹大悟不可所引起的疑難,本來不 成問題。可是一分佛弟子,極力強調當前解脫自在的利益,唱起非自利不能利他的高調。 結果,是否做到(解脫的)自利,還不得而知,而一切利他事行,卻完全忽略了! (本文 錄自《妙雲集‧學佛三要》142~145頁) 世間的凡夫,不能有純粹的利他,一切都是從自己打算而來。專為私我打算,結果也不能 有真正的自利。然在佛法中,聲聞乘重在斷煩惱,了生死,著重於自己身心的調治,稱為 自利。這在離繫縛,得解脫的立場來說,是不可非難的。聲聞乘著重身心的調伏,對人處 事,決不專為私利而損他的。聲聞賢聖,一樣的持戒,愛物,教化眾生,這與凡夫的自私 自利,根本不同。大乘指斥他們為小乘自利,是說他過分著重自心煩惱的調伏,而忽略了 積極的利他,不是說他有自私的損人行為。大乘道也不是不重視身心的調治(自利),只 是著重利他,使自利行在利他行的進程中完成,達到自利利他的統一。凡夫學大乘道,以 大悲心為動力,以普度眾生的悲心來廣學一切。經上說:「菩提所緣,緣苦眾生」。眾生 受無量苦,菩薩起無量悲行,所以大乘道是「以大悲為上首」的。然發心利他,並不忽略 自己身心的調治,否則「未能自度,焉能度人」!如不解不行,不修不得佛法,既無智慧 ,又無能力,那怎能利他呢!所以為了要度一切眾生,一定要廣學一切──戒定慧三學, 六波羅蜜等。如出發於悲心,那麼深山修禪,結七,掩關,也都是為了造就救度眾生的能 力。所以菩薩的修學,與小乘的出發於自利不同,一切是為了利他。如為眾生,為人群服 務,作種種事業,說種種法門,任勞任怨,捨己利人,是直接的利他。修禪定,學經法等 ,是間接的利他。菩薩是一切為了利他,所以對身內的、身外的一切,不把他看作一己私 有的。一切功德,回向眾生,就是得了優越的果報,也願與大眾共其利益。老子所說的: 「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就與大乘的心行相近。事情做好了,不當作自己的;功德成就 了,推向大眾去。功德的回向一切眾生,便是大乘利他精神的表現。 菩薩的自利,從利他中得來,一切與利他行相應。如持戒,即不妨害眾生;習定而修慧發 通,可以知根機而化濟眾生。大乘道的自利,不礙利他,反而從利他中去完成。說到大乘 道的自利利他,也不一定是艱難廣大的,隨分隨力的小事,也一樣是二利的實踐,只看你 用心如何!如這塊小園地,執著為我所有的,我栽花,我種樹,我食用果實,這就是自私 的行為。即使是物物交換,社會得其利益,也算不得真正的利他。大乘行者就不同了,不 問這株樹栽下去,要多少年才開花,多少年才結果;不問自己是否老了,是否能享受他的 花果;也不為自己的兒孫打算,或自己的徒弟著想。總之,如地而有空餘的,樹而於人有 益的──花可以供人欣賞,枝葉可以乘涼,果可以供人摘了吃;或可以作藥,或可以作建 材,那就去栽植他。但問是否於人有益,不為自己著想,這便是菩薩行了。行菩薩道的, 出發於利他,使利他的觀念與行為,逐漸擴大,不局限於個人、一家、一鄉等。凡是於眾 生、於人類有利益的,不但能增長自己未來的功德果報,現生也能得社會的報酬。如上所 說的小小利他功德,還能得現生與未來的自利,何況能提高向佛道的精進,擴大利他的事 業,為眾生的究竟離苦得樂而修學呢!所以凡不為自己著想,存著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 眾生的事,就是實踐菩薩行,趣向佛果了。自利利他,同時成就。 (本文錄自《妙雲集‧ 佛在人間》109~112頁) 轉至以下網址: http://0rz.net/c81yc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