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生活中的緣起]/【學習緣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緣起的原則   以下幾點是緣起的原則:   一、在六根與六塵接觸的每一剎那中,若沒有解脫的念、智,就會出現有(bhava) 和生(jati)。換句話說,在與無明相應的接觸中,剎那間就造作出緣起。   二、在緣起的語言中,沒有所謂的「人」、「自我」、「我們」、「他們」可成為受 苦的人、滅苦的人,或在輪迴中流轉的人。   三、在緣起的語言中,沒有所謂的「樂」,只有「苦」和「苦的止息」,因為「樂」 是常見的所依【譯註十】,所以緣起中不談「樂」。除非用在日常用語的解說上,才把不 苦的狀態當成「樂」,如說「涅槃是無上的樂」,以方便契合道德的教誨。   四、在緣起的語言中沒有自我的結生識(patisandhi vinnana)【譯註十一】。所以 ,在緣起裡的識(vinnana)只是指六識(六根與六塵相觸而生的)。但如果你企圖把六 識當作為結生識,那也可以,然而如此解釋六識本身,將會造成名色、六入、觸、受,且 又不斷地延續到緣起過程中最後的有和生。但佛陀從不將識解釋為結生識,因為佛陀的用 意是要讓我們看清平常感官的六識【譯註十二】。所謂結生識只有後期的論著才提到,它 們在不知不覺中把常見帶進佛教中,並成為佛教中的害蟲,慢慢地侵蝕佛教,直到瓦解整 個佛教。事實上,我們已有平常感官的識或緣起無明緣行所引生的識,而不需要有結生識 。   五、在緣起的過程內,只有緣生法。也就是說一切現象都要有其他條件的相互依存才 能產生,而且也僅僅是剎那生滅,接著便繼續輾轉相依地衍生出其他現象,這種由各種條 件相互依存而產生的現象稱為緣起。在此有兩個重要的原則,值得我們注意和研究:(一) 別產生自我而成為常見的人;(二)別產生與自我相對立的觀念,認為什麼都沒有,這是斷 見。更正確地說,只要保持中立,即所謂的中道,就不離緣生法。   六、以業(kamma)的角度來看,緣起顯現的是非黑非白業及黑業、白業的滅盡,並 把福業、非福業和不動業(anenja)全都當作是「苦」。必須超越這三種業才能夠徹底滅 苦,這樣業才不會成為執著自我或一切常見的所在。   七、符合「現見」(sanditthika)【譯註十三】才是佛教的原則。以一次流轉包括 三世的方式來詮釋緣起,就不是「現見」的原則。緣起的十一種狀況【譯註十四】都必須 不離「現見」,這才是佛說的緣起。   八、在經典中解說緣起的方式有許多種,譬如:(一)從無明到老死苦──順說緣起( anuloma);(二)從老死苦到無明──逆說緣起(patiloma),這順向與逆向的兩種解說 中也有緣起的還滅;(三)從根境的接觸解說起,直到產生識、觸、受等,但不必提到無明 ;(四)從受開始,相續到苦老死;(五)最後也許是最奇特的說法:生和滅在一次緣起的運 行中同時解說,也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直到受緣愛,並反過來說明愛滅即 取滅,直到苦滅,這是最奇特的說法。這種說法的涵意似乎是說,即使緣起已發展到愛了 ,也有可能即刻產生正念而中斷了愛的流轉,並倒轉過來滅除苦。如果我們把經典中各式 各樣的緣起拿來討論,那將會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緣起實在不必涵蓋三世。   九、緣起是剎那的現象,而非恆常。因此所謂的生或死,必須放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中 的緣起流轉中說明,也就是如前面第一段所說的,在根境接觸時失去正念。我們可以輕易 地看到,當貪、瞋、癡等煩惱生起,自我就已經誕生,每一次就是「一生」。如果有誰還 喜歡「今生」、「來生」這些名詞,就得掌握剎那的生,這樣我還可以接受,因為它還能 契入真理──當下可以體證並受用。如果要依照日常用語所說的生麖從母胎所生䦉,就不 是緣起的語義,它將阻礙我們對緣起的理解。我們應重視眼前可及的「來生」,只要想克 服,就能做到,這比起無法預知投生於何處的「來生」要好得多了!   十、僅僅在理論上討論的緣起稱為哲學,它沒多大用處,大可不必!真正的緣起是一 種修行,它可以不讓苦產生,亦即當根與境接觸時,對六根都保持著醒覺。以這個原則, 來守護六根而不產生漏(asava),才是圓滿的緣起還滅。即使你不以「緣起」稱之,實 際上還是同一件事,這種緣起叫做正道(sammapatipada)。【譯註十五】   前面所敘述的一切都可作為測試是否理解真正緣起的準繩,簡單地說,真正的緣起是 直接滅苦的實際修行。苦之所以生起是因為一旦有煩惱,就會有緣起(從無明到老死)的 一次流轉。這就好像兩回合的生,因為當內根和外塵接觸時,產生與無明相應的識,(第 一回合的生是指名色的生),相續地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然而在尚未發生之前,識似 乎不存在,因為此時識處於休止狀態,這種識只在持有常見觀念的人中,才稱它為結生識 。由於觸而引生受,相續地就直接產生愛和取的煩惱,繼而發展出有和生,就是我與取─ ─執取「我」、「我所有」的生,這就是第二回合的生。如此就得承受生、老、死、愁、 悲、苦、憂、惱等的痛苦,簡稱為五取蘊(pancupadanakkhandha),也就是苦。總而言 之,緣起的一次運行含有兩回合的生,不必等到進入棺材才有死或再生,以日常用語來解 釋肉體的生和死,與佛陀所教導的緣起無關。   很明顯地,佛陀教導緣起的用意在於更加徹底滅除我見或滅除自我。單靠一一分析五 蘊來看「無我」還不夠,才必須看清緣起的現象。每一蘊依「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 的因果法則,只在緣起的十一種狀況圓滿地生起時才出現。這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出「無我 」、惑(煩惱)、業、異熟(vipaka),或從因到果的整個過程現象都是「無我」。若只 聽聞「五蘊無我」而不能看清緣起的現象,那也可能會產生可笑的迷惑。就像巴利經典中 記載,曾有位比丘對佛陀說:「可敬的佛陀!聽說五蘊無我,那麼無我所造的業由誰承受 呢?」【譯註十六】這點足以看出只聽聞「五蘊無我」,但對「無我」一知半解的情形 。一談到造業和業報,就認為有個「我」去接受苦或樂的業報,這會造成可笑的情況,然 而如果能徹底看清緣起的現象,就不會產生這種疑惑。   若能徹底看清緣起法則中的剎那現象,就不會像前面典故中所說的,有個自我在運作 。即使在緣起之流中,仍然可能出現今生、來世、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人、天神及梵天,甚至佛、法、僧。這皆是由福業、非福業和不動業的造作力( abhisankhara)所驅使。如果其造作力已成功地引發受或生,而心又處於煩惱憂慮如火焚 燒的狀態,此刻地獄就生起了。有如《相應部》諦相應深嶮品第三熱煩經裡,佛陀所稱的 「大熱地獄」(Mahaparlaha)【譯註十七】,而在其它地方則稱為「六觸處所屬之地獄 」(Chapassayatanika niraya),這才是真實的地獄,比起持有常見的人所相信的那 地底下的地獄更為恐怖。同一部經典的下幾段裡,說明天堂為「六觸處所屬之天」( Chapassa yatanika deva),這才是真正的天堂,比起持有常見的人所相信那天空之上的 天堂更為真實【譯註十八】。假如我們的感受或(內心的)苦都充滿著恐懼,就是阿 修羅(asura);倘若饑餓得喘不過氣來,就是餓鬼(peta);愚癡就是畜生;苦樂參半 ,就是人類;享受著各式各樣和各種層次的情趣,就是不同層次的天神;若飽嘗色定( rupa-jhana)或無色定(arupa-jhana)的樂受和非苦非樂受,就是不同層次的梵天,這 比進入棺材後才能經驗的境界更為真實。那些誤解都是由於對佛教的「化生」( opapatika)持有歪曲的觀念所致。   在緣起還滅中,我們就可發現真實的佛、法、僧是當下可體證的,並只有智者能親身 體證。這比持常見的人所說的三寶更真實,持常見的人所說的三寶只是無心的唱誦而已, 毫無意義可言。今生是緣起流轉運作當下的一個運行,來生是緣起流轉的下一個運行,如 此去瞭解,比持常見的人更真實。在他們看法中,「生」是從母親子宮中出生,「死」是 進入棺材的肉體死,這是日常用語或兒語,而不是佛陀教導緣起的語意。這樣正確地去瞭 解緣起才是佛陀教導論說的緣起,而不是後期常見論師們論說的緣起,後期論師論說的緣 起是他們自己的創作,並一代傳一代授受至今。   緣起的語言或無上的法語可以幫助我們如實理解事物的真象,這和一般被許多常見所 滲染的語言不同。例如正見(sammaditthi)有他方世界;有父、有母;有天堂、有地獄 ;有業、造業者和受業者;有今生和來世,這都依照著一般人所理解執持的語言來說明。 一旦升到中級的正見,做為八正道之一,就不是這麼解釋,它只指出苦和苦的滅盡而已, 且不提也不承認有個受苦者或有個「人」在滅苦,這都被稱為正見。至於無上的正見,或 如實的出世境界,這在經典中就有更深一層的說明【譯註十九】,乃如實看清緣起的知 見,既不偏向存在主義(atthita),也不偏向虛無主義(natthita),而是徹底看清且 安住在中道,也就是看清「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之流,其中並沒有任何的「 我」、「人」,甚至天堂、地獄存在。有了這種程度的知見,稱為如實的中道,因為它不 會偏向於斷見或常見。   請各位注意,依世俗諦的正見說明有自我,至於勝義諦的正見,則沒有自我,那裡有 個自我呢?這都可稱為佛教的正見,不過日常用語是用來教導一般人的道德,法的語言則 用來教導那些眼睛只覆蓋著微塵的人,讓他們瞭解如實的真理,以便成為聖人,佛陀總是 用兩種語言來說法。緣起不是倫理道德,而是無上的勝義諦,沒有一個主體能在一生又一 生之中流轉,也沒有把緣起的一次運行分段到三世的必要。   最後我們必須來討論,以三世輪迴解釋緣起的目的何在。   把緣起的一次運行解釋為貫通三世,若追溯這種說法的起源有部分很清楚是從覺音的 《清淨道論》而來,而某些部分不很清楚它的出處,由於就文獻的考證,沒有比《清淨道 論》更古老的了,因此我要針對這本論著或作者做一些評論。實際上,我的評論不是指向 覺音,而是因為我們必須要以正確的方法互相學習,來奉行佛教或佛陀所教導的緣起,這 才是有益的。我們只是不滿意與佛陀的旨意不同的解釋,因此所謂的評論,實際上並沒有 什麼評論,只是把原始巴利經文中,有關緣起的理論重新拿來研究討論,以便使每個人都 能自己去理解,或看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不必相信我或其他任何人。如果因人云亦云 而相信,就違反《噶拉瑪經》的精神,如果盲目去做違反《噶拉瑪經》的事,那麼就是個 沒用的傢伙。我們必須要運用「法眼」【譯註二十】來做為判斷問題的工具。   假如我真的要來評論覺音的話,那就得這麼評論:覺音所著作的《清淨道論》只是把 已存有的《解脫道論》【譯註二十一】加上譬喻故事或註疏、評論,這將會使情況越來越 嚴重。在此我必須要提醒各位注意,愛護佛陀比愛護別人更為重要,我們必須重新注意佛 陀時常宣說的緣起,儘管這件事是多麼困難,我必須犧牲到底,使佛陀所開示的緣起能真 正為眾生帶來利益,而不像沈睡般無所事事,只是拿來互相爭論,沒有任何益處。   由於覺音的論述,無法與佛陀巴利經典如《噶拉瑪經》中的原理相印證,因此我── 佛使比丘,就必須有如蝦蜉撼樹,螳臂擋車似的,靠著我的智慧來評論覺音。雖然別人看 來會哈哈大笑,但是我對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法喜充滿,因為如此能將正確的理論帶進緣起 的教育領域中,緣起是佛教的核心,與我在一開始便提到的《長部》等誦經中所解釋的一 樣。 【譯註十】痩因「樂」易引生常見,而「苦」易引生斷見。 【譯註十一】痩結生識指連結此生至彼生的主體。 【譯註十二】痩平常感官的六識是未在緣起中流轉的識,緣起的識是受到無明緣行所污染 的六識,而感官所產生的六識就純潔如天真的孩子,是一種純粹覺知的作用。無明相應的 識狛是一種錯覺的識,天真孩子的識是一種知覺的識,聖人、佛陀、阿羅漢的識是一種正 覺的識,所以識分為三種:錯覺的識是無明緣行的識,是一般凡夫受到無明所污染而產生 的錯覺的六識;知覺的識是純潔的孩子未受到無明或後天邪知邪見所污染的六識;佛陀正 覺的六識,是已經如實了知萬物現象的識。 【譯註十三】痩「現見」的原則即是此時此刻可體證的原則。 【譯註十四】痩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 、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共有十一種狀況。 【譯註十五】痩記載於《相應部》因緣篇,因緣相應,佛陀品第三道跡:「所謂正道跡者 何耶?因無明狛之無餘,離貪滅,故行滅,因行滅故識滅,……如斯是全苦蘊之滅。諸比 丘!以此謂正道跡。」(《漢譯南傳大藏經》第14冊,5~6頁)。皷 【譯註十六】痩記載於《相應部》牲度篇,蘊相應,中五十經,第三所食品(On What must眍be Devoured, The Middle Fifty Suttas, The Kindred saying on elements, Khandha秄vagga, Samyutta nikaya III, PTS, p.88)。皷   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其時有一比丘,心生思念:『如是色乃無我,受…… 想……行……識乃無我,〔然〕無我所作之業,何者之我應受?』……」(第15冊, 150頁)。 【譯註十七】痩依《漢譯南傳大藏經》:「諸比丘!有名大熱之地獄。於彼處,眼所見之 色,唯見非可愛相、不見可愛相,唯見非可樂相、不見可樂相,唯見非可意相、不見可意 相。耳所聞之聲……鼻所嗅之香……舌所味之味……身所觸之所觸……意所知之法,唯知 非可愛相、不知可愛相,唯知非可樂相、不知可樂相,唯知非可意相、不知可意相。」( 第18冊,352頁)。 【譯註十八】痩記載於《相應部》六處篇,第三五十品,提婆陀訶品( On Devadaha, The Kindred Sayings on The Sixfold Sphere, The Third Fifty Suttas, Sala yat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V, PTS, p.81)。   依《漢譯南傳大藏經》:「諸比丘!余見名為六觸處所屬之地獄。於此凡以眼見色, 僅見不樂之色,不見樂色;……。凡以耳聞聲……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 觸觸……凡以意識法,唯識不樂之法,不識樂法;……諸比丘!汝等為得住梵行之好機。 」「諸比丘!余見名為六觸處所屬之天。於此,凡以眼見色,唯見樂色,不見不樂色;… …。凡以耳聞聲……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觸觸……凡以意識法,唯識樂 法,不識不樂法;……諸比丘!汝等為得住梵行之好機。」麖第16冊,166頁)。   請參閱《雜阿含經》二一(經麖《大正藏》第2冊,53頁上)。 【譯註十九】痩記載於《相應部》因緣篇,食品( The Sustenance Suttas, The Kindred眍Sayings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12-13)。   依《漢譯南傳大藏經》:「迦旃延白世尊:『……大德!正見者何耶?』『迦旃延! 此世間多依止於有與無之兩〔極端〕。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集者,則此世間為 非無者。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滅者,則此世間為非有者。迦旃延!此世間多為 方便所囚、計、取著。聖弟子計使、取著於此心之依處,不囚於『予是我』,無著、無住 ,苦生則見生,苦滅則見滅,不惑不疑,無緣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見。… …迦旃延!說『一切為有』,此乃一極端。說『一切為無』,此乃第二極端。迦旃延!如 來離此等之兩端,而依中道說法。」(第14冊,19頁)。皷 【譯註二十】痩記載於《相應部》因緣篇,現觀相應( The Eighth Sutta, The Kindred 眍Sayings on Understanding,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95)。   依《漢譯南傳大藏經》:「諸比丘!如是大利為法現觀,如是大利,為得法眼。」( 第14冊,19頁)。 【譯註二十一】痩《解脫道論》( Vimuttimagga)收錄於《大正藏》第32冊,399~ 461頁,論集部。相傳為阿羅漢優波底沙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轉至以下網址: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pdo/pdo1-3.htm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6.218
qwertasdfg:我覺得可以貼 http://0rz.net/d31em 或是 04/05 21:39
qwertasdfg:不過一篇篇貼上來可能大家比較會看吧 04/05 21:52
imagewind:謝謝^^。可不可以教後學如何縮編啊。每次網址都很長, 04/05 21:52
imagewind:不知道如何縮短!後學也是覺得一篇篇貼大家比較可能看 04/05 21:53
qwertasdfg:http://0rz.net/ http://tinyurl.com 04/05 21:54
qwertasdfg:http://www.kuso.cc/ 04/05 21:57
imagewind:太感謝了!^^ 04/05 22:00
Lum:我比較喜歡用http://0rz.net ..............0rz 04/05 22:02
qwertasdfg:不會啦,如果一篇篇貼大家比較可能看,那看你要不要繼續 04/05 22:01
qwertasdfg:貼 04/05 22:02
qwertasdfg:因為http://0rz.net 有時候會掛點,所以才多找幾個^^ 04/05 22:03
imagewind:謝謝你的鼓勵!其他的明天在貼了。後學要去作功課了。 04/05 22:07
imagewind:晚安! 04/05 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