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生活中的緣起]/【學習緣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日常用語」與「法的語言」   在弘揚緣起教法上,有個奧妙的事實:當佛陀艱辛地弘揚佛教時,必須同時使用兩種 語言。那就是以「日常用語」教導為常見所惑的人,為他們解說一般道德,因為持常見的 人時時有「我」、「我所有」的感覺,而這種執著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他們心中;以「法的 語言」來教導那些眼睛只覆蓋著微塵的人(指利根的人),令他們能理解勝義諦( paramatthadhamma),而拋棄長久執持且珍愛的常見,這就是兩種語言。   緣起屬於勝義諦,就必須用法的語言來解說,它與道德是完全相對的【譯註六】,怎 麼可能以日常用語解釋清楚呢?使用日常用語,不可能論說緣起;而如果用法的語言解說 ,聽眾聽不懂,就會用日常用語來詮釋一切,結果不是無法理解,就是完全誤解。這就是 教導緣起最根本的困難,也是佛陀剛覺悟時不願教導的原因。有時即使教導了仍不能理解 ,就如漁夫之子嗏帝(Sati)比丘的例子,我將會在下面說到這件事。直到現在,我們被 教過、講過甚至討論過,依然不懂,縱使接受了教導,也無法付諸行動,或愈修愈偏離正 軌。   在宣說道德時,就必須說到有「人」、「眾生」、「我」、「如來」,甚至教人造福 時,也會說到死後將能獲得福報。然而在宣說勝義諦時,並沒有所謂的「眾生」、「人」 、「如來」,只有相互依存所生起的剎那,相續流轉,每一支稱為「緣生法」硇( paticcasamuppanna dhamma),當它們被串連成線或成鏈時就稱為緣起。在一一剎那中, 即使是此時此刻,其中都不可能有個「我」,因此就沒有誰生、誰死,或誰去承受舊有業 報的常見,也不是死了就斷滅的斷見。因為從這一刻起,就沒有那個斷滅的人,此時此刻 也只是勝義諦中道的緣起現象,它和八正道或可運用在道德上的中道,都是並行不悖的。   在善的因緣未改變之前,一般人的習性會執著於道德,以善行求心安。一旦因緣改變 ,由於執著而感覺到無常的苦(dukkha)和無我,他會明瞭道德也不是究竟的皈依處,必 須回頭尋覓如緣起這種勝義諦,以拔除痛苦的感覺。心逐漸提昇到超越「我」、「我所有 」、善惡、好壞、苦樂時,就不再有任何痛苦。把緣起教導成有個生生世世流轉的自我, 不但違反緣起法則,也違反佛陀說法的原則──要讓人類徹底止息或超越任何一種自我。 因此,緣起不涉及道德,因道德不論在任何情形下都以自我為根本,仍依存於常見中。   目前,有兩種緣起的說法,其一是被歪曲渲染而無法奉行的緣起,這種扭曲的教法已 經被教導了一千多年;其二是契入佛陀本懷的緣起,對於根門的觸能有所警惕,不讓受引 生疂愛,當下就可實踐並有所收穫。事實上,如果一般人能這樣修行,縱使不稱它為緣起 ,也能獲得可觀的成果。在這兩種緣起的說法混淆之際,有心學佛的人必須善加謹慎,以 契入佛陀的本意。佛陀所說的緣起本質不是斷見──使人不行善、不負責,或如一般喜歡 惹是生非而不自愛的人;也不是常見──像是極端份子,陶醉於現在的自我、生生世世的 自我,或一切的「我」、「我所有」。緣起並不是如一般人以為的只是浮誇的理論,相反 地,它是嚴謹的修行──當根門的觸生起時,有正念來控制受,而不會引生愛、取、有、 生──甚至不必使用「緣起」這種太過專門的術語。   我們必須互相提醒的是,別把佛教的心要──緣起,詮釋成萬物有靈論,即相信有個 自我的靈魂、神識能去投生,或時常附在身體內。在這個原子、太空時代,西方學者都嘲 笑、諷刺這種觀念,但願各位能共同認真地挽回泰國佛教的形象,別將日常用語(或以含 有常見思想的語言)所教導的道德,摻雜於以法的語言(或以含有究竟正見的語言)所教 導的勝義諦──緣起之中。依照緣起法則修行便是如實的中道,經典中說,透過瞭解緣起 的慧力,便能擁有無上正見或出世正見,這種正見不偏向斷見或常見【譯註七】。緣起安 住於有「我」(常見)和非「我」(斷見)之間的中道,它的法則是「此有故彼有,此滅 故彼滅」,就由於這種原則使佛教不致陷入斷見或常見。我們要特別注意,別讓緣起教義 的教導,演變成非佛所說,甚至成為印度教或婆羅門教的教理。事實上,在持常見的人心 中,根本無法建立緣起,因為兩者是互相對立的。因此,以常見教導緣起,是在破壞緣起 法則,這點我們必須要小心謹慎。   從原始巴利經典中探究佛陀所宣說的法,我們將能清楚地發現這兩種區別:第一部分 為道德,是教導還有常見的人;另一部分為勝義諦,為的是要破除常見且不偏向斷見。而 後,到了論書撰述的時代,產生一種極普遍的偏離現象,就是以常見來講解勝義諦,甚至 緣起也不例外。這些論師一有機會,就將緣起解釋成有個自我,有個相同的人死了便去投 生,或全部都以物質的角度來解說。譬如地獄就被解釋成存在於地底下,是人死後才去的 地方,而不是緣起之流中,當下就存在的恐怖地獄,即使是根據緣起而感受到的地獄,我 們還是依然將它安置於地下或當成死後的地獄。   因此,研究緣起就必須以原始巴利經典作為基礎,別盲目無知地臣服於論師,或百分 之百地屈從於論典,如《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我相信《清淨道論》的作者和 整合所有巴利三藏註釋的人是同一位。形成思想的壟斷,讓人們只能聽到一種聲音,甚至 一致盲目地接受論典。雖然如此,但我們仍必須要以佛陀賜予的《噶拉瑪經》【譯註八】 及《大般涅槃經》中所說「四大教法」的原則【譯註九】,來維護和使用我們的自主權, 如此我們就可以預防和保護自己不淪為後期偏向常見的書或論典的奴隸。   如果掌握《噶拉瑪經》和「四大教法」,便可嚴格地依照佛陀所制定的抉擇原則去找 尋,我們就有本事從層層的垃圾堆中挑選出很多正確的東西。這並不是說所有論典都沒有 價值,而是必須很嚴格地依照佛陀所制定的抉擇原則,去找尋正確的說法。當代泰國第五 代王朝的論師杉馬那照(Somdet Phra Maha Samanachao)也指示我們必須要這樣研究, 甚至巴利論典都不例外,我始終是尊長忠實的思想追隨者。依照「四大教法」,凡是不符 合「法」與「律」的,就應視為聽錯、記錯、說錯、教錯了。緣起最主要是在破除常見和 斷見,所以緣起的教法,若被解釋為人在三世中輪迴,以「四大教法」來檢核,是無法讓 人接受的。《佛說緣起》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證明這點。 【譯註六】痩道德是一種「有我」的世間善法,仍有主體自我的觀念,與緣起滅除主體自 我的教義相對立。 【譯註七】痩記載於《相應部》因緣篇,因緣相應,伽拉羅剎利品(The Fifth Sutta, Kalara眍The Nobleman, in the Kindred Saying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眍PTS, p.43)。   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比丘!有『命與身為同』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有『 命與身為異』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離此等之兩邊,如來緣中說法,緣生而有老死。 」(第14冊,71頁)。皷 【譯註八】痩依《增支部》三集,大品:「汝等勿信風說,勿信傳說,勿信臆說,勿信與 藏〔經〕之教〔相合〕之說,勿信基於尋思者,勿信基於理趣者,勿信熟慮於因相者,雖 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雖說〔此〕沙門是 我等之師,亦勿予信之。」(《漢譯南傳大藏經》第19冊,269頁),此乃《噶拉瑪經 》之十大原則。 【譯註九】痩請參閱《大般涅槃經》(《佛教大藏經》第85冊,204~205頁)。「四大 教法」是指任何說法不論是傳說從佛陀那兒親聽親受的,或從僧團多聞長老,或從眾多善 知法律或一善知法律的長老聽來的都好,應把它與「經」、「律」相比較對照:如果合經 依律,便確定「此言是真佛陀所說」;如果離經違律,便可斷定「此言確非佛陀所說。」 轉至以下網址: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pdo/pdo1-2.htm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