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02.四不壞淨 所謂「四不壞淨」的意思就是「四種不動搖(不可破壞)的純淨信念」,也就是於英譯的 ”four kinds of unwavering faith“ 或 ”four factors of stream-enterer”(初 果四要素)的意思。   ■ 要素1:於佛不壞淨(憶念佛陀) 1.1北傳雜阿含經選輯(大正藏) 雜848、849、850、857經 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是 (1) 如來、應 (2) 等正覺、 (3) 明行足、 (4) 善逝、 (5) 世間解、 (6) 無上士、調御丈夫、 (7) 天人師、 (8) 佛、 (9) 世尊。 1.2 Ven. Bodhi 譯自巴利相應部S55:1 the noble disciple possesses confirmed confidence in the Buddha thus; the blessed one is (1) an Arahant, (2) perfectly enlightened, (3) accomplished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 (4) fortunate, (5) knower of the world, (6) unsurpassed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 (7) teacher of devas and human, (8) the enlightened one, (9) Blessed One. 1.3 Ven. Thanissaro 譯自巴利相應部S55:1 There is the case where the noble disciple is endowed with unwavering faith in the Awakened One :’Indeed, the Bleesed One is (1) Worthy, (2) rightly self-awakened, (3) consummate in knowledge & conduct, (4) Well-gone, (5) an expert with regard to the world, (6) unexcelled as a trainer for those people fit to be tamed, (7) the teacher of divine and human beings, (8) awakened, (9) Blessed. 1.4 Ven. Nanamoli 譯自巴利中部經M7 He acquires perfect confidence in the Buddha thus: The Buddha is (1) Accomplished, (2) fully enlightened, (3) perfect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 (4) sublime, (5) knower of worlds, (6) incomparable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 (7) teacher of gods and humans, (8) enlightened, (9) blessed. 1.5 Mr. Maurice Walshe 譯自巴利長部經D16 Here, Ananda, this Ariyan disciple is possessed of unwavering confidence in the Buddha, thus :’This Blessed Lord is an (1) Arahant, (2) fully-enlightened Buddha, (3) endowed with wisdom and conduct, (4) the Well-Farer, (5) knower of the worlds, (6) incomparable trainer of men to be tamed, (7) teacher of gods an humans, (8) enlightened, (9) blessed. 1.6「如來(Tathagata)」的說明: 北傳念佛的名號中常有「如來」一詞,事實上這是佛陀經常用以自稱的代名詞,猶如世俗 國王以「朕」、「寡人」自稱一般,臣民以「朕」、「寡人」來稱呼國王則是不適當的。 1.7「應,應供」的說明: 「應供」就是「應當予以供養」的意思,其巴利原文Araham就是阿羅漢,英譯為an Arahant, or Worthy. 也就是說阿羅漢乃是值得供養的聖者。 為什麼要供養呢?供養乃是恭敬的布施、奉獻,而布施、奉獻則是眾所皆知,能夠產生快 樂和福報的方法。各大宗教都教導人們要樂善好施,因為它能利己利人,給世間帶來安樂 和祥和。雜阿含95經上,世尊說:「…把洗碗盤時剩下的食物殘渣放在乾淨的空地上,布 施給那附近的鳥獸、昆蟲等,利樂那些眾生,都不失為獲福的法門,更何況是布施給人類 呢!」 什麼樣的人值得我們盡心盡力去供養呢?父母、恩師、恩人、無私地獻身社會公益的人… 等,都是天經地義應該予以回饋供養的。 什麼樣的人最值得我們虔誠供養奉侍呢? 雜阿含95經上,佛云:「婆羅門!然我復說:『施持戒者得果報,不同犯戒。』」原來布 施給持戒嚴謹的修行人,能夠得到「好果報」。 雜阿含1145經,佛言:「大王!如是沙門、婆羅門,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 此田者,得大幅利,得大果報。」原來布施給「遠離五支,成就五支」的修行人,能夠獲 得「大福利」、「大果報」。遠離哪五支呢?貪、瞋、惛眠、掉舉、疑法(五蓋)。 成就哪五支呢?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什麼人已經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呢?那就 是斷除一切煩惱,成就五份法身的「阿羅漢」。因此在雜阿含95經裡,佛陀說:「…漏盡 (煩惱滅盡)阿羅漢於世間善逝,施彼得大果。」 所以說「阿羅漢」乃是「最值得供養」的聖者。佛陀宣稱自己亦在阿羅漢之列。這麼偉大 ,最值得世間敬重、供養的阿羅漢,如果批評他是「自私自利的自了漢」、「小乘根器」 、「焦芽敗種」、「虧負佛恩者」…您看,這樣的言論會不會犯下「謗佛、謗僧」的重罪 呢? 1.8「等正覺」的說明: 「等正覺」就是「真正憑著自己的奮鬥而得到完全覺醒」的意思。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沒 有老師教導而能自行覺醒,這實在很不容易。從戒除「煙癮」、「酒癮」、「毒癮」…的 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自行覺醒」的困難程度。當事人若非真正的自我覺醒,即使強迫 勒戒成功,將來禁不起誘惑而重蹈覆轍的比率還是很高。而人生旅程中,充斥著美色、妙 音、芳香、甘味、柔觸、邪道的誘惑,其中教人夢縈神遷,恩愛難捨的又豈只是煙、酒、 毒癮而已?要從這五欲的牢籠之中自行覺醒,發現深藏在欲樂裡的「無常、苦、非我」的 本質-苦聖諦,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更進一步要清楚地明察「產生痛苦的要因」-集 聖諦;並肯定地證明「此苦是可以被消滅的」-滅聖諦;進而正確地開出「解除痛苦的方 法」-道聖諦,這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想想看,20世紀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 到底是怎麼自行發現相對論的?他在物理定理、定律上的發現和驗證,已經讓世人難以理 解,同時驚訝讚嘆不已了;而佛陀竟能於2500多年前,自行發現並驗證了世間和出世間的 真理-四聖諦,解決了曠劫以來的生死大難題,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完美的覺醒! 佛陀憑著自己的奮鬥,完整而徹底地覺醒並證知四聖諦-「苦的現象」、「苦的要因」、 「滅苦的目標」和「滅苦的方法」,這就是雜含經上所說的「於四聖諦平等正覺」,也就 是「等正覺」的意思。 對照歷代許多大師動不動就宣稱自己「開悟」了,許多修行人對人生無常稍有感觸就說自 己「覺悟」了,許多禪修者略見禪相就說自己「頓悟」了,還有些通靈人被神鬼附身,竟 宣稱自己「證悟」了。這實在有必要多多憶念世尊「等正覺」的完美覺醒功德。 1.9「明行足」的說明: 「明行足」就是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意思。但這不只是指世間的智慧和德行,主要是指能導 向解脫的終極智慧和德行。這究竟的智慧-明,就是三明:(1)宿命明(2)天眼明(3) 漏盡(滅盡煩惱)明。前兩項是看到自己和眾生生生世世輪迴的真實現象,完全證知了「 業行」、「因緣」和「果報」的密切關係,第三項則是證得滅盡煩惱的獨特智慧。至於德 行-行,主要是能防護諸根之門的「戒行律儀」和摧毀五下分結的「色界四禪定」。 在台灣有些大師終生講經說法不懈,贏得「舌燦蓮花」的美譽;有些終生從事著述,煌煌 巨著如行雲流水般的暢順;他們看來「辯才無礙」、「智慧犀利」,也贏得世人「佛學權 威」、「佛學泰斗」甚至「聖僧」的美譽。不過,他們有些人曾公開地或私下地坦承,自 己很遺憾並未能持守比丘227戒,或者自己並未修習禪定。因為沒有「戒德」和「定力」 的支撐,到頭來這些智慧也都偏離了解脫的究竟智,即使他已經傳述了「正法律」,卻像 鍋子裡的湯瓢一般,只把美味分送到別人的碗裡去,自己一點也嚐不到「法」和「律」的 滋味。像這樣不具備德行的智慧還是空虛的。 另外有些大師則終生奉獻於慈善事業,蓋醫院、建學校、救災難、濟貧困、做環保…宛如 救苦救難的觀音化身,令世人嘔歌讚頌不已。這種偉大的世間博愛情操,當然是值得世人 感動、敬佩的「德行」。但是,作為佛陀的僧伽則有更神聖的「德行」要去完成。佛陀的 德行不止是物質世間的,他的特性在於導向「剷除內在的煩惱」和獲得「內明的解脫」。 他關心世間有情-不但包括人類,還有各層次的天神乃至眾生,其重點在於「心靈的安樂 乃至解脫」。身體的疾苦,災難的肆虐,戰爭的殘酷,貧困的煎熬,環保的惡化…這些都 是顯而易見的痛苦,在家人當然也應該關懷贊助,而一般善心人士、社會慈善機構或其他 宗教團體也都可以把救濟的工作做得很好。惟有貪、瞋、癡的痛苦,曠劫以來從未停歇地 折磨、蹂躪著世間有情,也惟有世尊兼具智慧的慈悲德行才足以救度。然而,由這些慈善 大師們的言行看來,顯然並未奉行世尊的「正法律」,也難以稱之為僧伽。不瞭解解脫的 究竟智,使得他們偉大的德行也只能長期停滯於世間層次,殊可嘆息! 不過上述兩種大師多少對於世間的苦難還是有所貢獻。另外有一種大師則是連世間基本的 「德行」、「智慧」都沒有,他們位高權重,號稱方丈長老,一副道貌岸然神聖不可侵犯 的模樣,卻是言行不一,外表好像慈悲智慧兼具,其實只是在經營觀光事業、傳播事業、 靈骨塔生意、經懺超渡、連鎖分院、養生醫療、山醫命卜、有機蔬果…藉以謀取名望、賺 取利潤而已。更有甚者,私底下竟與女弟子鬧出緋聞,令世人恥笑! 對修行人而言,要具備世間的智慧和德行尚且不容易。有人滿腹經論,口若懸河,著作等 身,卻用以欺世盜名,迷惑眾生乃至詐財騙色;有人心懷慈悲,樂善好施,急公好義,卻 終生奉行著非法非律的教導,滿足於素食清口、鐘鼓木魚、梵唄唱誦、經懺法會、拜山拜 經、記數彌陀、灌頂結印、印心持咒…等。若要同時具備世間和超越世間的智慧和德行- 「明行足」是何其稀有,多麼難能可貴的人格特質! 1.10善逝 (SUGATO) 的說明: (1) 雜阿含經(舍利弗相應第二經) 閻浮車:「…云何名為世間善逝?」 舍利弗:「…若貪欲已盡,無餘斷知;瞋恚、愚癡、已盡,無餘斷知,是名善逝。」 註:此「善逝(原巴利語sugata是善逝的複數,sugato為單數)」早期漢譯為「善斷」。 斷什麼呢?見下列對應的巴利英譯內容就知道了,原來是如砍斷多羅(棕梠)樹幹一般地 ,把貪瞋癡的根都砍斷了,永不再生。。 (2) 相應部第38相應第3經(Ven Bodhi譯) Jambukhadaka:"….Who are the Sugata (fortunate ones) in the world?" Sariputta:" …Those for whom lust, hatred, and delusion have been abandoned, cut off at the root, made like palm stumps, obliterated so that they are no more subject to future arising; they are the sugata (fortunate ones) in the world." (3) Ven. Bodhi 譯為 fortunate one (吉 祥 者) (4) Ven. Thanissaro 譯為 well-gone (善 去 ) (5) Ven. Nanamoli 譯為 sublime one (尊 貴 者) (5) Mr. Maurice Walshe 譯為 well-farer (善 旅 者) (6) 漢譯南傳大藏經中有部份譯為「善到」 (7) 大乘祖師龍樹譯為「善去」,去到涅槃之處。其英譯則為gone to good destination. 事實上,這destination(目的地 )是巴利文的sugati 並非sugata 或sugato。而上述吉祥 者、善去、尊貴者、善旅者、善到,似乎都不是貼切的翻譯。雖然清淨道論上也有「善妙 處行-亦即在不死的涅槃中行,故為善逝。」的說法,但它引述更早期的「大義疏」則提 到「在阿羅漢所斷的煩惱,那些煩惱便不再轉回來,故為善逝。」根據上述南北傳聖典經 文(1)(2)和「大義疏」的記載,「善逝」正是善斷、善滅、善逝去的意思。是什麼善逝而 去呢?是貪瞋癡的煩惱之根,如被砍斷的多羅樹一樣,善巧地被除滅了,自阿羅漢的心中 逝世而去,永不再生。又怎麼說是「善巧地」被斷除呢?因為在砍斷這些惡根的時候,既 不用「縱欲」的方法,也不用「自虐」的方法;既不傷害「身體」,也不「狂亂」心意; 既不傷害自己,也不殺害他人;就在寧靜安詳,看似平淡無奇的修習生活中,沿著「中道 -八正道」前進,默默地,很有善巧地,把這些生生世世根深蒂固,糾結難纏的惡根逐一 除斷了,此謂之善逝。 1.11「世間解」的說明: 世間包括了「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非常複雜、廣闊、浩瀚無邊。然 而最重要的世間概念應該依照雜阿含經1307經(相當於相應部S1:61)來解說: 「我聽說是這樣的: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舍衛國的衹樹給孤獨園裡。那時有個叫做赤馬 的天人,他的相貌非常英俊瀟洒。在凌晨2~4點左右,來拜訪佛陀。他先頂禮佛足,然後 退坐一邊。他的天身輻射著光明,照遍了衹樹給孤獨園。那時赤馬天子就稟告佛陀說:「 世尊,宇宙世界那麼浩瀚無涯,到底能不能跨越它的邊界,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 (極樂)地方呢?」佛陀告訴赤馬說:「沒有人能夠跨過浩瀚的宇宙世界邊緣,到達一個 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的。」赤馬天子稟告佛陀說:「太稀奇了!世尊竟然能夠這麼善 巧而肯定地回答我這個問題。就像世尊所說的:沒有人能夠跨越浩瀚的世界邊緣,到達一 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的,為什麼呢?世尊,我回想自己的過去生,名字叫做赤馬, 是個外道的仙人(修行人),得到神通,遠離種種愛欲。我當時這樣想:我有這樣快捷迅 速的神足通,就好像強壯的武士用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那麼短暫的瞬間,就能夠從這一 座須彌山跳到另一座須彌山;一腳踩在東海上,就可以立刻跳到西海去。我當時這麼想: 我現在成就了這樣快捷迅速的神足功力,應該用來尋求世界的邊緣。這麼一想之後,就立 刻出發了。除了吃飯休息、大小便利之外,又減少睡眠,有恆心地走了一百年,就在那兒 命終了。然而卻始終沒有辦法跨越世界的邊緣,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 佛陀告訴赤馬說:「我現在就以這六尺之軀來為你解說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 跡。赤馬天子,什麼叫做世間呢?那就是五受蘊。那五個呢?色受蘊,受受蘊,想受蘊, 行受蘊,識受蘊,這就是所謂的世間。什麼叫做色集呢?那就是過對於未來有所渴愛,俱 有感官的貪慾和喜悅,種種欲樂的執著等,就是所謂的世間集。什麼叫做世間滅呢?如果 對於未來有所貪愛,俱有感官的貪慾和喜悅,種種欲樂執著的話,就要設法讓它永斷無餘 :捨、離、盡、無欲、滅、息、沒,這就是所謂世間滅。什麼叫做世間滅道跡呢?那就是 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所謂世間滅道跡。赤 馬,應當了知世間,斷除世間(諸苦);應當了知世間集,斷除世間集;應當了知世間滅, 証得世間滅;應當了知世間滅道跡,認真修習八正道。赤馬,如果比丘對於世間的痛苦能 知、能斷;對於世間集能知、能斷; 對於世間滅能知、能証;對於世間滅道跡能知、能 修。赤馬,這就是所謂跨越了世界的邊緣,超越了世間的貪愛。」當時,世尊用偈語再作 個總結: 「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不得世界邊,終不盡苦邊。 是故唯智者,能知世界邊,善解世界邊,諸梵行成就。 對於世界邊,真正覺知者,是為聖賢行,度世間彼岸。」 那時赤馬天子聽完佛陀所說的,歡喜隨喜,頂禮佛足,就消失不見了。 〔註:譯文中 ( )內的字係編譯者補入〕 完全洞悉由這蘊、界、入所交織而成的世間真相,進而設法讓它永斷無餘,這乃是「世間 解」的偉大之處。 1.12「無上士」、「調御丈夫」的說明: 巴利語Anuttalo-purisa-damma-sarathi-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單一 的名號,意思是說對於可以調教的人士而言,佛陀是最佳的教練。北傳一向把它拆譯成「 無上士」和「調御丈夫」兩個名號,反而失去它原有的意義。 偉大如佛陀者,也只能度化「可調御的人」,他並不能度盡眾生。即使他住世時,願意信 仰佛教的也只是印度的一小部分人口而已。人間如此,天上也是一樣。佛滅500年,可調 教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公元第一世紀,正法在印度就開始衰滅,乃至後來就完全消失了。 因為世間真正能以佛法加以調教的人,事實上並不多;也只有針對這些堪受調教的人而言 ,佛陀才是最好的老師。學會憶念這一項功德名號之後,我們才能正確的認識佛陀,不會 誇大地把佛陀神話成「萬能的神」。然而,這一切並無損於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如果智慧 、慈悲、善巧如佛陀者都無法調教,我們又豈能因為眾生的「不堪調教」而怪罪佛陀或阿 羅漢「自私」、「不慈悲」或「沒有方便」?您不妨也深思一下:「眾生皆具佛性」、「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盡恆河沙數眾生」…等等用詞是否太過 河漢其言呢?這樣的理想是否太不切實際呢? 1.13「天人師」的說明: 天界包括 1.無色界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2.色界天- (1)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2)第二禪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3)第三禪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4)地四禪天:廣果天、無想天以及阿那含聖者所住的五個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 現天、善見天和色究竟天。 3.欲界天-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其中的四大天王天則包括了林神、夜叉、乾達婆…等。 提醒您特別注意的是無色界裡的諸天和色界裡的無想天,這裡面的天界有情是不跟外界溝 通聯繫的,因此,在這一期的天壽之中,他們也不會聽聞佛法。世間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 之中,只有諸天和人類的稟賦(例如智慧、情感、性向、壽命、潛能、環境因素…等)較 高,足以充分理解、修習並驗證世尊的教導。其它的有情眾生,受到惡業的牽引,生命的 型態陷於痛苦、瞋恨和愚癡的生存鬥爭與磨難之中,幾乎沒有什麼潛能和時空因緣得以聽 聞世尊的教誨,更不要說是實踐世尊的教導了。相應部中有那伽(龍或蛇)相應和金翅鳥 相應;律藏中也曾記載有大龍(蛇)因為渴仰佛法,變化成人形來求受比丘戒,後來因為 熟睡而現出原形,驚嚇到其他的比丘。佛陀告訴牠,動物之身不適合出家成為比丘,命牠 還俗受持齋日八戒即可。在尊者阿迦曼傳中也曾提到那伽來聽聞佛法的故事。這些都是屬 於希有的特例,但也止於布施作福和受持齋日八戒。清淨道論中也曾提到「蛙天子」的故 事,但只是傳說。至於有些大師常常喜歡傳說雞、鴨、鵝、鸚鵡、貓、狗、狐狸…等一般 動物,也會隨著人們念佛、拜佛、繞佛、參禪乃至往生燒得舍利等等事蹟,這實在多屬穿 鑿附會之說。佛陀主要的教化對象還是諸天與人類,因此稱為「天人師」。 1.14 「佛陀」的說明: 「佛陀」就是「自覺覺他的聖者」。佛陀自己歷經千辛萬苦的追尋、奮鬥,發現了寶貴的 真理-四聖諦而覺醒了,他卻毫不自私地把這神聖的真理教導給有情眾生,讓他們也跟他 一樣能夠覺醒。 談到覺醒,人生旅途中,我們也時常有所感觸。例如:親人死亡或罹患絕症、921大地震 、911恐怖事件、經濟恐慌或破產、夫妻情侶離異…等事故發生時,我們也會在一時之間 充滿「人生無常」的感慨。有些人無法面對人生的痛苦,竟然選擇了自戢或殺人、強盜、 縱火來洩恨;有些人則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甚至放浪形骸及時行樂,以求麻醉自己;大 多數人則是無可奈何地日復一日,讓時間來沖淡這一股無常所引發的痛苦感受。縱使終生 難忘這「無常之苦」,也不知要如何去面對「苦」,更不知道如何去解決「苦」的逼迫。 因此,滿腹的辛酸與無奈,光有「無常」、「苦」的感觸,並談不上「覺醒」或「開悟」 。 2500年前,佛陀勇敢地面對生老病死的痛苦,客觀而深入地觀察「五蘊」,發現了一切有 情眾生的存在不出「苦」、「無常」、「非我」的三項本質-三法印。他獨自面對這真實 而普遍存在的現象-苦聖諦,卻毫不沮喪氣餒,進一步地探索出造成這些痛苦現象的要因- 十二因緣-集聖諦;更親自證得了解脫一切痛苦的終極目標-涅槃-滅聖諦;最難能可貴的 是他慈悲地教導了解脫痛苦的具體方法-八聖道-道聖諦。佛陀憑著自己的奮鬥,完整而徹 底地覺醒並證知四聖諦-「苦的現象」、「苦的要因」、「滅苦的目標」和「滅苦的方法 」,進而引導世世代代的人們循著他的足跡,快速地走出慾望的稠林,不必再忍受五蘊的 燃燒之苦,安全地到達解脫的涅槃之境,自覺覺他的佛陀是多麼偉大啊! 1.15「世尊」的說明: 「世尊」就是「世間至尊」,相當於中國人所說的「至聖先師」,也就是德行最殊勝,在 一切有情之上的意思,同時也具足了一切的吉祥(故英譯為 ''the blessed one''),乃 是世間所尊崇的最偉大的老師。 1.16 巴利、英譯、漢譯、中譯對照表: Itipi so Bhagav?: 世尊如是: No. 巴利語(英譯) 漢譯 中譯 1 Araham 應供 阿羅漢— (an Arahant,Worthy) (阿羅漢) 應當供養的聖者 2 Samm?-sambuddho 等正覺 真正完美的自覺者 (perfectly enlightened, self-awakened) 3 Vijj?-carana-sampanno 明行足 成就智慧和德行者 (accomplished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 4 Sugato 善逝 善巧地斷除貪瞋癡者 (well-gone) 5 Lokavid? 世間解 洞悉世間真相者 (knower of the world) 6 Anuttalo-purisa-damma-sarathi 可化丈夫之 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 (unsurpassed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 無上調御士 7 Satth?-deva-manuss?nam 天人師 諸天和人類的老師 (teacher of devas and human) 8 Buddho 佛陀 自覺成道的佛陀 (the enlightened one ) 9 Bhagav? 世尊 世間至尊的聖者 (Blessed One) 【綜合語譯】 對於佛陀,聖弟子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阿羅漢—應當供養的聖者,真正 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巧地斷除貪瞋癡者,洞悉世間真相者,可調 教者的最佳教練,諸天和人類的老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 轉至以下網址: http://www.infs.tw/02_books/f_precepts/f.htm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7.13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