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02.四不壞淨 所謂「四不壞淨」的意思就是「四種不動搖(不可破壞)的純淨信念」,也就是於英譯的 ”four kinds of unwavering faith“ 或 ”four factors of stream-enterer”(初 果四要素)的意思。   ■ 要素4:聖戒成就(憶念戒) 4.1北傳雜阿含經選輯 雜550 聖弟子念於戒德:念不缺戒、不斷戒、純厚戒、不離戒、非盜取戒、善究竟戒、可讚歎戒 、梵行不憎惡戒。 雜554 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毀、不缺、不斷、不壞,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戒 ,不憎惡戒。 雜628 為諸比丘說聖戒,令不斷、不缺、不擇、不離、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歎、所不 憎惡。 雜848 聖弟子自念所有戒事,隨憶念言:我於此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明智所歎戒、智者不 厭戒。於如是等戒事正憶念已,心生隨喜;隨喜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 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 雜931 聖弟子自念淨戒:不壞戒、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明者稱譽戒、 智者不厭戒。 別雜156 云何念戒?所謂不壞戒、不缺戒、不雜戒、無垢戒、離恐懼戒、非戒盜戒、清淨戒、具善 戒。 綜合上述漢譯念戒內容,可歸納為: (1) 智者不厭戒(梵行不憎惡戒), (2) 不壞戒, (3) 不缺戒, (4) 不污戒, (5) 不雜戒, (6) 離恐懼戒, (7) 智者所讚嘆, (8) 不他取戒(不戒取、善究竟), (9) 於如是等戒事正憶念已,心生隨喜;隨喜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 ,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 4.2 Ven. Bodhi譯自巴利相應部S55:1 He possesses the Virtues (1) dear to the noble ones- (2) unbroken, (3) untorn, (4) unblemished, (5) unmottled, (6) freeing, (7) praised by the wise, (8) ungrasped, (9) leading to concentration. 4.3 Ven. Thanissaro 譯自巴利相應部S55:1 He is endowed with virtues that (1) one appealing to the noble ones (2) unbroken, (3) untorn, (4) unspotted, (5) unsplattered, (6) liberating, (7) praised by the wise, (8) untarnished, (9) leading to concentration. 4.4 Ven. Nanamoli譯自巴利中部經M7 those virtues that are (1)缺 (2)unbroken. (3)untorn, (4)unblotched, (5)unmottled, (6)liberating, (7)commended by the wise, (8)not misapprehended, (9)conducive to concentration. 4.5 Mr. Manrice walshe 譯自巴利長部經D6 He is possessed of morality (1) dear to the Noble Ones, (2) unbroken, (3) without defect, (4) unspotted, (5) without inconsistency, (6) liberation, (7) (缺) (8) uncorrupted, (9) conducive to concentration. 4.6「聖戒成就」的說明: 「聖戒」並非神聖的戒律,而是聖者所珍惜、喜歡的戒律,英譯為’’morality dear to the noble ones’’ 亦即漢譯「梵行不憎惡戒(智者不厭戒)」的意思。這是說聖者 生於天上人間時所喜愛,不會厭惡,也不會須臾或忘的戒律。對在家眾而言,「聖戒」當 然就是指五戒了;只有遵守「聖者所珍惜的戒律」,才得以親近聖者,為聖者所喜歡,所 樂於教導。 「聖戒」對於比丘而言則為227戒,比丘尼311戒,沙彌10戒,齋日8戒,居士5戒。您或許 會詫異,為何居士只要持守五戒就有可能證得初果,而比丘尼卻要持守311戒?事實上證 得初果的要素在於「淨信」—不壞淨,不動搖的純淨信念才是關鍵之所在。我們常看到、 聽到許多人宣稱自己是比丘、比丘尼,平日卻從不持戒,齋日也不誦戒、悔過,更不知戒 相為何物。有些人不但不持戒,還大言不慚地指摘世尊所制的戒律「不合時宜」、「太過 繁瑣,無法執行」、「熱帶文明,不適合中國人」…種種批評;有些膽大妄為之徒竟以「 小小戒可以捨」為理由,痛罵五百羅漢結集律藏時違反佛旨,豈可禁止他們拿錢和主張吃 素的福利?甚至也有狂妄之徒還主張要廢除某些重要律法的。事實上,就連「90學處」那 麼微細的生活起居細節,阿難尊者與500阿羅漢都不敢說是小小戒了,更何況是「拿錢」 和「主張吃素」都涉及「捨墮」和「僧殘」的重罪。這些自稱為世尊弟子的比丘和比丘尼 ,對於佛陀親自制定,由500大阿羅漢共同結集,經過僧伽奉行了2500多年到今天的出家 戒律,如果不予奉行的話,無論如何,是不能說他們對於佛法僧戒是具有不動搖的純淨信 念的。至於那些無恥的程度已經到了「忘了我是誰」,竟敢反過來批評、抨擊佛陀、正法 律和僧伽的人,可以說他們對佛、法、僧三寶根本就沒有絲毫的信心,當然也就不能成就 初果了。 其實,一個對佛法僧戒具有真實信心的出家人,如果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難以持守清白的 戒律,他可以選擇到上座部的僧團裡去依止,那裡有些賢聖的僧伽仍然嚴守著傳統的律儀 。如果發現自己無法、不能或不願意持守出家戒,他也有充分的自由可以還俗,認真地持 守五戒、布施、作福並享有金錢和五欲之樂,仍有可能證得初果;如果厭惡五欲紅塵,亦 可選擇還俗隱居、持守八戒、修習禪定,這樣也有可能證得三果。何苦被虛榮迷惑,外表 擺出一副宏法利生的「天人師」模樣,內在卻毫無「戒德」可言。終生破戒而不知悔過的 出家人,能有什麼道果可期?至於公然抨擊、毀謗佛法僧戒的出家人要特別注意了,地獄 之火無時無刻都在熊熊地燃燒著,提婆達多的哀嚎請您要仔細傾聽啦!在家人如果把這些 不持戒或毀謗戒律的出家人奉為僧伽,那可以說是完全不認識佛法僧戒,根本就是與初果 背道而馳了。 佛世時,有許多居士分別對舍利弗、目犍連…等尊者生起強烈的信心,因而得以往生天界 ,享有種種福祉。但是,也有比丘因為毀謗舍利弗、目犍連兩位尊者而墮入地獄受苦。因 此,初果之難不在「在家」、「出家」有別,更不在戒條多寡的差異,而是在於信心—不 動搖的純淨信念。 4.7不壞戒、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的說明: 摘錄覺音論師在清淨道論裡面的說明: (1)若於七罪聚(波羅夷、僧殘、不定、捨墮、單墮、悔過、眾學)之首或末而予以破壞 者,如割斷衣襟一樣,名為「毀壞戒」。 (2)若破其中部學處,如衣斷中部,名為「切(缺)斷戒」。 (3)若次第而破二、三學處的,如於牛背部或腹部生了不同顏色的斑點,名為「班(污) 點戒」。 (4)若於這裡、那裡,間雜而破學處的,如牛體上這裡、那裡,夾雜著各種彩色一般,名 為「雜色戒」。 上述是覺音論師針對比丘因為受到「名聞利養」和「淫慾」的誘惑,而違破七罪聚的分佈 情況所做的說明。 (1) 破了為首的「波羅夷」和末後的「眾學」就叫「毀壞戒」; (2) 破了中間的「捨墮」就叫「切(缺)斷戒」; (3) 破了連續兩個罪聚的,例如「波羅夷」和「僧殘」,或「僧殘」和「不定」,或「 不定」和「捨墮」…等,就叫做「斑(污)點戒」; (4) 破了間隔交雜的幾個罪聚,例如「波羅夷」、「不定」、「單墮」,或「僧殘」、 「捨墮」、「悔過」,或「不定」、「單墮」、「眾學」…等,就叫做「雜色戒」。 但是,對於持守五戒的在家人,因為沒有波羅夷、僧殘、不定、捨墮、單墮、悔過、眾學 的戒制,當然就不能以「波羅夷」、「僧殘」…等七罪聚來說明破戒的情況了。因此,針 對在家五戒而言,似可推定如下: (1) 破了五戒的首末兩戒—「不殺生」、「不飲酒」,就好像衣服的領子和裙擺都毀壞 脫落,衣不蔽體了,就叫做「毀壞戒」。 (2) 破了五戒中間的第三戒--「不邪淫」,就好像衣服的中間部份—腰、腹部切(缺) 斷了一大塊,整截下擺都快掉下來了,私處都要暴露出來了,就叫做「缺斷戒」。 (3) 連續破了第一、第二戒,或第二、第三戒或第三、第四戒…等,就好像衣服的胸前 或下腹部的私處,被兩坨污穢物玷污了,難以見人,就叫做「玷污(班點)戒」。 (4) 間隔交雜地破了第一、第三、第五戒…等,就叫做「雜色戒」。 然而個人也有一些持戒的錯誤經驗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 (1) 把「受戒」看成只是一個儀式而已,一點也不奉行、持守戒律,照樣為所欲為,完 全無慚無愧,彷彿「受戒」和「持戒」毫不相干。這似乎可以稱為「毀壞戒」。 (2) 或者受持五戒之後,發現太困難了,認為自己根本作不到,乾脆就通通放棄了,自 暴自棄地中斷了,不再持守了。這似乎可以稱為「缺斷戒」。 (3) 受持五戒一陣子之後,自認為看不出什麼效果,就自行連續中斷了一陣子。或認為 其中一兩個戒律,例如不妄語、不飲酒,對自己來說,實在是太困難了,於是就自動放棄 了。後來,想想似乎不妥,於是又再度受持五戒了。這似乎可以稱為「玷污戒」。 (4) 雖然心想受持五戒,但毅力不足,今天交際應酬,盛情難卻;明天出國洽商,入 境問俗;後天情況特殊,權宜捨戒…就這樣有「戒律假期」,時而破這一戒,時而破那一 戒,雜亂無章,這似乎可稱為「雜染戒」。 4.8離恐懼戒的說明: 英譯為freeing or liberating,相當於中譯「解脫」的意思。這裡請注意,英譯並未使用 ’leading to liberating’。因此,這兒並不是在敘述五戒具有「導向解脫」的特質, 而是指戒本身所具有的「解脫」特質。然而,我們知道,戒本身只能導向禪定,有助於解 脫,它並不能直接解脫於「欲界」,並不能像「禪定」、「智慧」那樣,直接具有「心解 脫」和「慧解脫」的功能,可以循著「八解脫」的次第,逐次解脫於「欲界」、「色界」 和「無色界」。那麼,戒本身到底能直接產生什麼樣的解脫呢?在雜阿含經不壞淨相應裡 ,處處都說:「彼多聞聖弟子,解脫地獄、畜生、餓鬼惡趣之苦,彼人得須陀洹,不墮惡 趣法,決定向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在相應部預流相應裡,處處也都說:’’He is freed from hell, the animal realm, and the domain of ghosts, freed from the plane of misery, the bad destinations, the nether world.’’一個具備聖戒的初果聖者,除了轉生於天上人間 之外,他是再也不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的惡趣裡,這就是聖戒「解脫」於惡道輪迴, 而「遠離恐懼」的特質。覺音論師在清淨道論裡說:「因為守護(戒)者得以解脫及離惡 趣等苦,故名『別解脫』。」因此,戒的解脫稱為「別解脫」,乃是有別於「心解脫」、 「慧解脫」、「八解脫」的「另一種解脫」。 4.9「智者所讚嘆」的說明: 持戒對於世俗人而言,有時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例如,對於一般人認為有害於人類的蛇 、鼠、蟲、蠍…等動物,都不願故意殺害牠們;對於辦公室的電話、影印機都不願私用; 對於主動投懷送抱的美女都謹守分寸;連助選員沿街拜票請求支持,都不肯點個頭,做個 順水人情;尾牙晚宴上,任憑老闆、同事殷勤勸酒,硬是滴酒不沾。這些行為往往落人評 論:「不通人情世故」、「故做清高」、「孤僻、不合群」、「傻瓜,不吃白不吃」、「 太執著了」…等等負面的評價。日子一久,人際關係越來越縮小,自己也真的愈來愈孤僻 ,甚至心生懊惱,懷疑自己這麼做究竟是對不對?持戒原本是會帶來「歡喜」、「安穩」 、「名譽」…的事情,卻因為自己缺乏信心、辨識力和善巧而猶豫不決,成了一件矛盾和 痛苦的差事。 事實上,從一開始就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麼持戒,也要很清楚的知道「惟有智者才會 欣賞、讚嘆持戒的行為」;一般人放縱於五欲之樂都唯恐不及了,怎麼能夠祈求他們的肯 定和讚美呢?對於不持戒的人,也應該要以慈憫之心對待,而不是苛求和對立的態度;對 於別人的批評,也要虛心檢討自己有沒有缺乏善巧的地方?如果純屬「無知的批評」或「 惡意的指責」則應生起憐憫之心,坦然以對,不讓瞋恨生起。俗話說:「路遙知馬力,事 久見人心。」日子一久,有智慧的人們便會慢慢地感受到戒德的芬芳, 而樂於親近讚美。因此,一旦我們瞭解了「惟有智者能持戒並讚美持戒」,就不會因為一 般世俗人的評論而動搖自己持戒的信心了。 4.10「不他取戒(不戒取、善究竟)」的說明: 英譯分別為ungrasped, untarnished, not misapprehended, uncorrupted.其間有著明顯 的差異。首先我們要知道「不他取」的意思就是「除了某項明確的目標之外,不再執取其 他的願望。」這裡所謂的「不他取戒」並非「不戒禁取」—不執取無益於解脫的儀式和禁 忌,因為這些儀式和禁忌並不包含在戒的第一項特質「聖者所珍惜的戒律」—五戒之中。 那麼,持守五戒之人究竟會執取些什麼樣的目的呢?覺音論師在清淨道論裡有多方面的敘 述,大略摘錄如下: 1. 例如:「由於此戒,我將生天或生於某個天界。」為了成就這種目的而持戒的名為 「愛依止(戒)」; 2. 如果他想「依此戒而得淨」,以此淨之見為目的而持戒的名為「見依止(戒)」。 3. 為求捨棄自己不當行為,為自尊自重而受持的為「我增上(戒)」。 4. 欲求避免世間的批評,欲為世間所尊重或尊重世間而受持的為「世間增上(戒)」 。 (其他尚有為求名譽、福果、生命享受、解脫而持戒的。) 如前二種法(1. 2.)中所說的「依止」,因他以 「愛」「見」而執取,故名「執取戒」 。若為良善凡夫之道的資糧,並與諸有學道相應的為「不執取(戒)」。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Ven. Bodhi所譯的ungrasped 和覺音論師的「不執取」是相符的。也 就是說持戒的目的不只是執取世俗的貪愛—名利、愛情、享受、生天…等,而是要從一位 良善的凡夫進修有學道,以解脫道為終極的目標,這也就是漢譯「善究竟」的意思。 4.11「導向禪定」的說明: 英譯leading to concentration, 並未顯示戒是如何地導向禪定。漢譯:「於如是等戒事 正憶念已,心生隨喜;隨喜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 三昧定。 」 則循序由憶念戒、心生喜、歡悅、身猗息、覺受樂到達三昧定,說明得很清 楚。因此,在「聖戒成就」的基礎上,循序導向「修習禪定」,才是正確而有效率的次第 。 4.12英譯、漢譯、中譯對照表: No. 英譯 漢譯 中譯 1 dear to the noble ones 智者不厭戒 聖者所珍惜的戒律 (梵行不憎惡戒) 2 unbroken 不壞戒 不毀壞 3 untorn 不缺戒 不缺斷 4 unblemished, unspotted 不污戒 不玷污 5 unmottled, unsplattered 不雜戒 不雜染 6 freeing, liberating 離恐懼戒 脫離輪迴惡道的恐怖 7 praised by the wise 智者所讚嘆 為智者所讚嘆 8 ungrasped 不他取戒 不執取世間的貪愛 (不戒取、善究竟) 9 leading to concentration 三昧定 循序導向於禪定 【綜合語譯】 他對於聖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毀壞、不缺斷、不玷污、不雜染,進而脫離輪迴惡道的恐怖 ,為智者所讚嘆。不執取世間的貪愛,循序導向於禪定。 轉至以下網址: http://www.infs.tw/02_books/f_precepts/f1_024.htm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