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03.06.26 中國時報 公車演變 市民生活發展史 喬慧玲/專題報導 你搭過「狗頭式」的黃皮公車嗎?還記得炎夏時坐在像蒸籠般公車內的經驗嗎?西元 一九三○年北市市營公車正式開業,七十幾年來,公車肩負著運輸大台北地區民眾通勤重 任,每天上千輛的公車馳騁路上,載著人們奔向四方,串聯起各角落,刻畫出都會生活面 貌。 新興大眾運具捷運通車後,北市公車面臨強大競爭壓力。近年來,公車業者亟欲突破 載客量停滯瓶頸,在車輛硬體上不斷求新求變,從空調、車頭指示牌到座椅,打造更人性 化、科技化的乘候車環境。台北市交通局特別彙整北市公車演進資料,登錄於網站上,讓 大眾有機會一窺這項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大眾運輸工具發展全貌。 公車演進史內容涵蓋公車車體、路線指示牌、無障礙設施、下車鈴、收費設備、車內 播報系統等系列車輛與週邊設施沿革。交通局二科科長佘吉昌表示,捷運帶給公車的壓力 ,是促使業者不得不改變舊有經營模式,尋求革新主因,從添購新車、加裝視訊設備等, 都可看出業者吸引乘客回流與開疆闢土的企圖心。 北市公共汽車起自日據時代,一九二二年日人創辦「台灣自動車株式會社」,是全市 最早出現的公車,也是第一家民營公車業者。三年後,公司轉手由本地人高地龍經營,改 名為「台北自動車株式會社」。日本當局一度研擬規劃路面電車路線,因輿論反對,改以 公車做為市內主軸公共運輸工具,奠定北市的運輸政策。一九三○年市營公車成立,同年 五月一日起開業。 北市公車同業公會總幹事陳瓊忠說,早期公車類似現在的中型巴士,容量小且行駛速 度緩慢,車頭部分突出為引擎室,側看像狗鼻子,被謔稱為「狗頭公車」,因車皮是黃色 ,又稱為黃包車。當時公車多購自日本,因為零件較好買,品牌橫跨各車廠有賓士、國際 、豐田、扶桑,為提升乘車舒適度,車輛底盤由貨運式改為客運式。到了民國六十年代, 還可見到這類老爺公車在路上行駛的身影。 民國六十五年,首批空調公車─朋馳中型冷氣車亮相,公車正式邁入空調化時代,仲 夏時,搭公車成了一種享受。隨著載客量增加,公車除車體加長外,考量到尖峰時段人多 ,車門也逐漸加寬。公車處的車輛車門可同時容納上下車乘客,新購的低底盤無階梯公車 ,特別方便老人孩童、菜籃族與殘障人士上下車。 七十年代,公車流行茶色玻璃車窗,主要是為防曬,卻有礙乘客視覺,如今業者紛紛 加大窗面,車內更顯明亮。 北市公車路線多以數字編號,舊式車頭路線指示牌因字體過小不易辨識,大有巴士率 先加大路線指示牌,吸引其他業者跟進。首都客運則首先以發光二極體(LED)來顯示 路線,結合時代潮流,還推出中英文雙語版。 「鈴!」到站了,不少市民應還記得舊式公車下車鈴是手拉鈴,鬆垮垮地懸掛在座位 上,後演變為條帶式、圓形車鈴,目前多採用可持續閃紅的按鍵,但鈴聲各異,有的是「 小小世界」前奏曲,有的是「叮咚!」一聲,對工作一整天疲憊的乘客而言,這就是「到 家了」的聲音。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說,打造新車時,公司幹部會「假裝」小朋友身高 ,半蹲在車內體驗車鈴高度、座椅扶手等是否恰當,希望提供孩童便利的乘車空間,並培 養未來的公車人口。 車掌小姐持哨子威風的模樣,是年長公車族難忘的記憶。陳瓊忠說,早年公車司機招 考不限年齡,駕駛中不乏四、五十歲的退伍軍人,車掌小姐多高中畢業,思想單純,雙方 長期相處,還促成好幾樁姻緣。 公車收費由車掌小姐在車上代售車票,演變為卡式車票剪票,因恐危及行車,改為投 錢箱。民國八十四年,市府推動公車票證電腦化,發行公車儲值卡,「綠寶寶」公車驗票 機擔綱﹔整合捷運、公車與公有停車場繳費功能的悠遊卡問世後,綠寶寶預定今年九月底 正式功成身退。 在科技化年代,跑在時代前端的業者相繼推出站名播報器、衛星定位系統等創舉,市 府也逐步改善候車亭等周邊設施。目前北市公車平均日運量約二百萬人次,仍是市民最主 要大眾運具,交通局表示,公車演進史傳遞的除公共運具演變過程外,更見證了城市的發 展軌跡,最終希望在公車軟硬體設備不斷革新下,提升大眾運具搭乘率,打造北市優質的 交通環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28.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