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前面看到有人問到關於"大洋"的問題, 我想在這邊,就順便對清代時的各種貨幣作一點簡單的介紹好了. 一般人稱的制錢,也就是古代中央有孔的貨幣. 自隋朝之後,中國的制錢大多就採取正面為"君主年號加上通寶二字"的型式鑄造. 比方"開元通寶","大觀通寶",就是這樣的型式. 這種方式一直延隔到明朝,都沒有改變, 而當滿人還未入關取得中土的時候,滿族在關外, 就已經開始鑄造這種中土使用已久的制錢型式了. 不過他們的制錢當然是全部鑄上了滿文,中央依舊有孔; 翻成漢文,則可分為"天命汗之錢"與"天聰汗之錢"兩種意義. 入關後,為收買中土人心,雖然一開始順治皇帝也曾鑄過全滿文的順治錢, 但之後就立刻仿照明朝制度,造出近似明末大小的全漢文制錢,連字體味道都十分相近. 爾後,順治,雍正,康熙三朝都行正面漢文的制錢(例如:順治通寶), 而特別的是,清朝是中國制錢唯一一個必將鑄造場簡稱用滿文或漢文記在制錢後的朝代. (1)比方採取一個滿文"寶"字加上"鑄造省份滿文簡稱",則可配為"寶雲","寶川"等等.. 因此雲南省的國營鑄幣場便叫作"雲南寶雲局",以下類推(此類為背面全滿文). (2)採用一個"鑄造省份滿文簡稱"配上"鑄造省份漢文簡稱"的型號,號稱詩錢. 因為將全國的各省份詩錢聚集,正好能配成一首二十字的地名小詩,故稱為此.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臺灣尚未設省,但詩錢中就已經有"臺灣寶臺局"的存在. 乾隆時廢止鑄造詩錢,因此全中國的制錢被成為"正面全漢,背面全滿"的狀態. 此時新疆亦開始鑄幣,因銅質特殊,故又被研究者以"新疆紅錢"專稱. 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嘉慶,道光時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直到太平天國亂起. 太平天國亂起後,全國的物資運輸網產生了重大阻塞, 而鑄幣所需的銅料,也不能順利按照各省所需準時送達,於是便產生了下列幾個影響: (1)之前中國鑄幣絕大多數均以銅為主料,咸豐之後則鐵錢與鉛錢亦大肆發生. (2)過去一枚銅幣稱之為一"小平",也就是一枚代表一文的價值, 但太平天國後因銅料短缺,所以開始鑄造出一枚代表十文,五十文,百文,千文的大錢. 超過一文的便不叫"通寶"叫"重寶";超過百文的便不叫"重寶"叫"元寶". (3)錢重越來越少,鑄錢的仔細程度也每下愈況. 大致上我們可以發現清制錢的大小與作工精細與否,和國力的強弱是有相當關聯的. 太平天國之亂平定後,國力大傷,此時民間私鑄錢亦多. 光緒時制錢品質稍有好轉,且自強運動及各種改革聲浪翻起後, 中國開始引進了機器鑄造錢幣,而不再單單使用傳統的翻砂製造, 有機鑄錢幣的省份比方有:廣東,廣西,雲南,以及京城的工部寶源局和戶部寶泉局. 而機器鑄幣也是清朝開始出現銀元與銅元的重要轉唳點. 民國成立後,制錢基本上被新式銅元與銀元取代, 不過國民政府還是造過"民國通寶",或是福建省造過"福建通寶"一類的制錢. 中國最後的制錢是袁世凱的"洪憲通寶",不過流傳於世上的品數極少. 另外,吳三桂,耿繼茂,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及石達開等人,鄭成功,還有天地會跟小刀會, 都曾經自行鑄造過制錢,只是在品質及數量上,都沒有清廷所鑄的精美及廣泛流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h199.s149.ts30.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