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montell (蒙特爾)》之銘言: :   不太了解究竟軍機處是在什麼背景下成立的呢? :   它的功能和組織,和它所在內廷的位置似乎也有相關吧? :   可否請知道的人說說呢? 清代政治中心由順康以來的親王大臣議政處,轉移到雍正年間創立的軍機處, 一代大政所從出,皇權達於極點,為前代所無之事。 入關前,滿族親王大臣分享軍政大權。順治初,諸王大臣議政之制不改,凡「 章疏票擬,主之內閣;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養吉齋叢錄》卷四)。康熙十 六年(一六七七)設南書房,「特頒詔旨,由南書房翰林視草」(同上),不啻奪 去內閣票擬與議政處之權。迨雍正七年(一七二九),以西北兩路用兵而設軍機房 ,領以怡親王允祥及蔣廷錫、張廷玉兩大臣(見弘旺《松月堂日下舊見》稿本)。 表面視之,純為保守軍機秘密而傳達諭旨迅速起見,故軍機房設於乾清宮西側,實 則世宗胤禛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而將一切均國機要操之於一人之手。從此,尋常 吏事仍由內閣票擬,軍國大政則由軍機大臣面奉皇帝訓示,擬旨繕發,而議政處與 內閣形同虛設了。 軍機處非正式衙門,軍機大臣亦非實官,略同於內廷差使如御前大臣及兩書房 (南書房與上書房)之稱行走。軍機大臣軍由親王大臣兼任,初入軍機處者稱軍機 大臣上學習行走,行走年久者方稱軍機大臣上行走,或稱軍機處行走,簡稱軍機大 臣,俗稱「大軍機」;所屬有章京(滿語 janggin,漢譯原為官員之意,後成為一 專用官名)若干名,章京之初入軍機處者,稱軍機章京上學習行走,行走年久者方 稱軍機章京上行走,簡稱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與軍機章京的正式 名稱上所以冠以「行走」二字,既充分表示其為虛官而非實官之意,所謂「內廷差 使」的便是。 軍機大臣無定額,初為三人,後增至四五人,清季多至六七人,皆由特別任命 。每日承旨書寫諭旨及交辦事件,立即辦理,從無敢遷延時日者。軍機章京由各部 挑選保送,初只用中書,後乃雜用郎中、員外、主事,考試其字畫端楷,下筆敏給 者而用之。軍機大臣之為首者,稱領班,每日召見,名曰「承旨」,後始改為共見 。一人「見起」者,誇為獨對(見翁同龢《日記》)。自怡親王以後,親王入軍機 者,有成親王永瑆、恭親王奕訢、禮親王世鐸、慶親王奕劻等。 軍機大臣奉諭與某人者,稱為「傳旨」或「述旨」;諭旨之特降而宣示中外者 ,稱為「內閣奉上諭」;因奏請而降者,稱為「奉旨」;交內閣傳抄者,稱為「明 發」;不由內閣傳抄而另軍機處行者,稱為「寄信」,俗稱「廷寄」;逕行省區一 集之督、撫傳諭者,稱為「軍機大臣字寄」;逕行省區之布、按、關差傳諭者,稱 為「軍機大臣傳諭」。乾隆時只由領班軍機大臣一人署名寄出,後始改為軍機大臣 寄出,不再署姓名。一般皆由四百里或六百里文書發出,清季,廷寄改由電報拍發 ,故稱「電寄」。 軍機大臣權力之大,在操用人之權。在軍機處寄名之提鎮、道府、州縣,由軍 機大臣開單,乃由其一手操縱,故不必論;他如大學士、六部、九卿、督撫、將軍 、督統、主考以及駐外使節之簡放,亦莫不由軍機大臣開單請旨。一代大權故操在 皇帝一人之首,不容旁落,然軍機大臣擬旨開單,其權不可謂不大。 —上文節錄自《中國古代官制講座》‧楊志玖主編 (萬卷樓‧民86年初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s164-96.dialup.seed.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