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_and_CP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歐歐 剛剛發現了abcdefghi大大與cplusplus大大的提示後, 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我終於知道下面的判斷是在幹麻了 :   if( *(int*)(h+3) != 0x01020304 ) : printf("not in supported byte order"); 這要追朔到當初cpu再設計的時候, 對記憶體的存取方法 有分Big-Endian 跟Little-Endian 兩種 現今的intel跟amd的cpu都是Little-Endian, 也就是這個主題我的上一篇回文一樣 超過 1 byte的資料型態在記憶體中是倒著存放 (請參考我的上一篇回文範例) 而除了intel跟amd的cpu, 其他家的cpu幾乎都是Big-Endian 也就是超過 1 byte的資料型態在記憶體中是順著存放 總之這個判斷式在判斷你的cpu的種類 如果種類不合, 就印出"not in supported byte order" 至於Big-Endian 跟Little-Endian這個名詞是怎麼來的, 很有趣 他出自於《格利佛遊記》 說明如下: 最後我們講一則有趣的故事。為什麼字元的排序設計,要叫做大頭或小頭呢? 雖然從前面的解釋,我們看得出意義,但是這背後其實有一個故事。 Big-Endian 和 Little-Endian 並不是計算機工程師定的名稱,而是英文作家 Jonathan Swift 在將近 300 年前創造的名詞!這個名詞出現於 Swift 創作的著名小 說 "Gulliver's Travels",中文通常翻譯作《格利佛遊記》或者《大小人國歷險記》 或者《小人國歷險記》之類的,許多讀者大概在童年時期讀過這本書的童話版節譯本。 這部故事書裡,有一個虛構的『小人國』,稱為 Lilliput。格利佛意外抵達 Lilliput 的時候,該國正在內戰。內戰分成兩大派系 (沒有派系就沒有內戰):Big-Endian 和 Little-Endian。 Big-Endian 和 Little-Endian 為了一件很可笑的小事而分成派系: Big-Endian (保守派) 堅持要從雞蛋比較大的那一頭敲開蛋殼 (大頭開蛋),而 Little-Endian ( 改革派) 堅持要從雞蛋比較小的那一頭敲開蛋殼 (小頭開蛋)。雞蛋比較大的那一頭叫做 big-end,因此支持大頭開蛋者就叫做 big-endian;同理,另一派就叫做 little-endian 了。作者其實可能要藉用這個情節,來諷刺當時在英國的政治與宗教時 事。後來,計算機科學家也在爭吵關於 byte order 的問題:究竟是把高位的字元放在前 面比較好、還是放在後面比較好?一位當時在美國南加大的計算機科學家 Danny Cohen 在 1980 年 4 月 1 日,發表了標題為 "On Holy Wars and a Plea for Peace" 的文章 (後來在 1981 年刊登於 IEEE 的 Computer 期刊),把這場計算機科學家的論戰比喻成格利佛在小人國遇見的 Big-Endian 和 Little-Endian 兩派之內戰。這是非常有趣的譬喻,一直流傳至今,成為這兩種硬 體設計理念的正式代名詞。可見,如果童話書讀得透徹,長大後可以應用在偉大的論證 上。 參考資料出處 : http://libai.math.ncu.edu.tw/bcc16/pool/1.33.shtml ※ 引述《masam (科學麵)》之銘言: :   小弟最近在讀一個程式,其中有一段程式碼看不是很懂...... : 假設有一個字元陣列h :   那麼以下的code中 :   if( *(int*)(h+3) != 0x01020304 ) : printf("not in supported byte order"); : 這個if的目的是在做什麼? : 我的認知是(h+3)指的是h[3]的記憶體位址,type是char* : 所以(int*)(h+3)會把一個type是char*的資料轉型成int*再丟出來 : 這時候丟出來的東西指的是一個type為int*的資料,指到某一個int : 最後再用*去把這個int取出來 : 可是h+3這個位址不是OS assign的嗎? : 那麼去對這個位址做處理有什麼意義嗎? :   我想應該是我的觀念有錯 :   麻煩指點一下迷津,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2.15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