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alligra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筆的歷史 可能始自新石器時代的晚期 彩陶文化的器皿上有彩墨痕跡,是用軟毫描繪上去的, 可見起源至少可推至新石器時代晚期。 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化有朱墨痕跡,起筆收筆都為尖形, 可見筆尖為圓錐形。 至戰國晚期,筆的形狀大致成形,用四片木片綁緊,中 間夾獸毫,武威郡出土的筆,由四片木片包獸毫,再以 絲線沿木片上的溝槽綁緊。 至東漢時筆毛分內外層 日本正倉收藏『天平筆』,又稱『雀筆』,筆尖甚短小 ,只有筆鋒可用來寫字。 王羲之時代用的筆筆鋒較小,至唐朝筆鋒筆毛加長。 宋代時發明『外羊內兔』的筆毛 兔毫又稱紫毫 狼毫『猩猩毫』可能由東北引進 動物的毛以背脊骨的毛最為硬挺 豹狼毫(背脊)> 鹿狼毫 > 狼毫> 雞狼毫(腹) 清代前不太用羊毫,可能因為多『生紙』少『熟紙』, 吸水量較多,所以筆中含墨量不需要太多。 後來碑學盛行,為了做到有『墨花』的感覺,所以採用 吸水較多的羊毫 鼠鬚筆可能以鼠鬚做柱,外面加其他毛。 硬毫較有彈性,吸水量較少。軟毫則相反。 小楷→七紫山羊 腹部肥厚,寫出來的字較粗較厚 開筆用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