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ampusTou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創新台大通識課 學生主動要來的 重塑校園成為文化據點 催生新課程 促成修改課程實施辦法 記者賴素鈴/報導 大學之道在台灣,「學生治校」將是「教授治校」的下一波思潮?至少在台大,由學生主 動發起開設的「校園文化資產詮釋」,深耕穩紮讓學生更了解他們的社區與生活周遭種種 。 為了讓「校園文化資產詮釋」成為台大的通識課程,學生甚至進入教務會議,促成修改台 大通識教育課程實施辦法,日後台大學生有任何開設通識課程的提案,可以透過「學生自 治團體經20人以上之連署設計跨領域通識課程,提請共同教育委員會研議開設」途徑達成 ,帶動這項行動的台大光電所博士班研究生劉子銘說:「這大概是我們留給學弟妹,為了 傳承理念而開的方便之門吧。」 明日起在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104展示室,「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的期末報告將以 展覽方式呈現,探討台大校總區、非校總區文化,並設計傅園、「黑森林」、生態池、醉 月湖、青田街等處的覽導解說規畫。 「『培力』(empowerment)已經成為社區營造的重要理念。」劉子銘指出:「啟發社區 的團體認識自身價值並自主自發的意識,比外力介入主導更能影響深遠持續。」 這已經是劉子銘的台大第9年,在眾多師生的支持奧援下,近年他已陸續帶動一系列發現 台大的創意校園活動,不僅跨越系所甚至跨校資源都融入合作,重新塑造台大成為台北市 重要的文化據點。 「以前的校史是由行政人員寫出來的,但其實學生也是詮釋校史非常重要的一分子。」劉 子銘說。 支持這項理念,而出面擔任「校園文化資產詮釋」開課教師的台大生命科學院生態所副教 授郭城孟就指出,台北是最有資格成為生態城市的地方,台大則是這座城市極其珍貴而豐 富的人文自然寶庫。 「校園文化資產詮釋」通識課程的誕生,則經過數階段的演變,而水到渠成──約在兩年 前,劉子銘和台大學生報社長許家豪,發動學生,在學務處課外活動組之下,以「服務」 課程的名義設立「台大校園導覽解說隊」,去年5月在SARS陰影下,這支校園解說隊結合 師大環教所、紫藤文化協會等團隊,共同舉辦「台大博物館嘉年華」活動,熱烈的回應讓 他們在上學期決定成立新的社團「台大校園導覽解說社」,「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也 應運而生。 不過,台大並沒有通識教育中心,上學期的「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是由台大城鄉所教 授夏鑄九和郭城孟共同開設,作為城鄉所的選修課程,締造學生主動開辦課程的創舉,並 進而在本學期推動成為跨領域通識課程。 這項通識課程的「跨領域」可是名副其實,跨刀奧援的教授來自眾多系所,文史、地理、 空間、自然生態無所不包,台大校園內外文化圈則是理所當然的「實習」場域,從而看見 原先所不識的台大。 資訊工程系大一學生張翰文就認為,這項課程讓他跨越日常的活動範圍,初從高雄北上時 對台大的模糊印象,因此清楚許多;台大日文系大四學生潘韋伶,也覺得獲益良多,由於 曾到日本早稻田大學做一年交換學生,她認為之前對台大的認識相當模糊,日本行之後深 感應該更深入了解台大,而在這項課程實習中,接觸青田街社區,也讓住在內湖的她體認 到,同樣是台北人,對於社區竟有如此強的認同。 由於開放校外旁聽,內政部戶政司退休的洪基仁也加入這項課程,他曾在台大人事室工作 4年,也認識了許多以前所不知的台大,覺得很有意思,還意猶未盡想參與日後活動的導 覽解說。 台大人類學系教授胡家瑜也認為這項課程是少見的創意,學生反映社會需求,將社會議題 帶入課程,這樣的熱忱相較於早年台大學生運動的激情,胡家瑜認為是學生關懷社會的溫 和展現。 無獨有偶,郭城孟也觀察到,一代代學生有不同的關注焦點,當社會發展到政治抗爭議題 漸少,反而能從比較實質性的層面切入;他以十餘年前為芝山岩、北投一帶的在地媽媽開 課解說自然生態,撒種開花發展成日後的「自然步道協會」為例,教育所能潛化深耕的驚 人能量,遠比我們想像更為深遠。 【2004-06-09/民生報/A13版/文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