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ampusTou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陳歆怡  (20060923) 張幸真的實驗室之旅 這座博物館見證的是台灣早期物質簡樸、政治低壓的年代,前輩學者致力於學術研究的奮 發精神;整個任務的幕後總舵手,是一名年輕的女性歷史學者,她與寶刀未老的「原子 阿公們」,共同完成一個埋藏二十年的夢。 從台灣大學校門口走進椰林大道,右手第二棟有著濃濃古意的物理系舊館內,藏著 一座小巧的博物館,這是台灣第一座物理史的科學博物館,今年五月正式開放,展出的 是半世紀以前台灣第一代科學家為原子核物理燃燒的智慧與熱情。一九四八年,台大電 機系畢業的許雲基教授,與林松雲、許玉釧、周木春技師,在此進行了人工擊破鋰原子 實驗;半個多世紀後,物理系把散落各處的加速器零件搬回原地重建,而這整個任務幕 後的總舵手,是一名年輕的女性歷史學者,張幸真。 歷史學者開啟台灣科學史研究新方向 歷時兩年的重建期間,張幸真負責的工作包括:說服退休多年的阿公級教授與技師 (張幸真暱稱他們為「原子阿公」)重出江湖,帶領年輕一代重新組裝加速器;搜羅相 關文物、梳理時空脈絡、製作紀錄片、撰寫解說文字;規劃設計博物館、施工到開館策 展等。回顧這段歷程,張幸真說,「作為歷史學家,能夠重現研究對象,是一件很叫人 興奮的事,我自己也成長許多。」她說自己相當幸運,有位得力的助手葉恆青,遇到物 理方面的疑難,阿公們也都義不容辭地提供諮詢,而她的先生是物理學家,除了精神支 持,更隨時做她的後援。 張幸真的博士論文原本以中古時期北亞的遊牧民族為題,卻因指導教授意外退休,被迫 更換題目。她決定往台灣科學史研究轉進,多花兩年時間完成論文,發現一個海闊天空 新世界,也確立了自己的學術方向。 「在清大念歷史所時,我常跟許多學理工的人一塊兒讀書、辯論,他們常奚落讀人 文的:老愛站在高塔上批判科學,卻都隔靴搔癢。」張幸真其實認同理工界友人的話, 取得博士學位、到台大物理系推動重建實驗室,讓她終於有機會走進科學社群、從內部 生產知識。「當我走入物理社群、實際觸摸、甚至親手重組這些儀器,才真正得以掌握 台灣核物理發展過程的Know How(關鍵技術),像是北投石裡的釙、重水的提煉等如何 應用在早期核物理實驗裡。這些知識只靠讀書是無法理解的。」 張幸真也有其作為歷史學家的堅持,她說,「這個博物館要展示的是,台灣早期物 質簡樸、政治低壓的年代,前輩學者為了從事學術研究的奮發精神。科學研究往往是往 前看,但是對於過去的研究並不重視。加上這個實驗室當年就是因應物理系研究空間不 足,而被迫拆除的。」張幸真認為,學術的更替本是常態,但不應抹煞奠基人物的貢獻 。「我們這一代虧欠阿公他們那個世代一份情。」 等了二十年, 原子阿公們終於圓夢 阿公們面對這位曾做口述訪談的女丫頭的提議,起初頗不以為然:「重建?不可能 啦,說了幾十年,都是說假的,而且妳又是讀歷史,哪有可能做這種事?」張幸真曉得 ,令老技師放不下心的,其實是往昔的傷痕;她曾聽說一個關於許玉釧技師的故事:當 年,在得知自己的玻璃工廠要被裁撤時,一向溫文儒雅的他,竟然用力將親手吹製的玻 璃儀器一件件往地上砸,旁人攔都攔不住,只能任他邊摔邊怒喊:「這無路用啦!這無 路用啦!吹一世人的玻璃,通通無路用啦!」聽聞故事的那天,張幸真在家裡哭了一 個晚上。 「阿公們其實也把這次看做最後的圓夢機會。當初就是林松雲、許玉釧兩位阿公含淚將 實驗室中遭拆解的加速器、雲霧室等零件,藏到物理系的倉庫、地下室、浴室天花板各 角落,期待有天能重見天日。」張幸真笑著說,「他們默默觀察我一陣子,發現我是玩 真的!於是,他們也玩真的了!」 因為經費不足,阿公們幾乎是無償付出時間、精力前來協助。許雲基教授戴起老花眼 鏡,為重建團隊翻書講解;為了儀器需要的零件,八十六歲的林松雲與七十八歲的許玉 釧,兩人爬梯子上閣樓翻箱倒櫃,並親自組合;有時候,阿公們忙不過來,就把銲槍遞 給她說:「你也來焊!」最特別的是,林松雲雖然罹患攝護腺癌,每月持續進行化學治 療,但他仍然堅持每天早晨到台大,堅持親手修復當年他所打造的真空管二進位計數器 。揮汗重建的日子,老技師們彷彿重溫青春的熱血。 張幸真與阿公們合作無間,培養出如親人般的情感,但身為組織、決策者,她有時 候又必須抽離思考,有時不免與阿公們產生情感上的衝突。最重大的衝突在於「玩真的 」的阿公們希望加速器能真的運轉,重現衝撞原子核的光芒。然而,整地工程時張幸真 卻接到系上指示:剪掉地線,確保加速器永不可能運轉。阿公們一度非常不諒解,擺盪 在理想與現實間的張幸真相當掙扎,最後,為了公共安全著想,還是下令剪掉地線。 下一步將打造化學博物館 曾經參與學運、寫過小說、當過記者,然後又重返校園的張幸真,聲稱自己天生反骨 ,樂於接受新的挑戰。催生了第一座物理學博物館,下一步,她除了已經著手寫一本關 於台灣物理科學史的書,今年夏天,更正式接受台大化學系邀請,主持化學博物館的規 劃工作。「台灣化學史的特殊處在於,它的知識系統及學術傳承從帝大時期以來從未間 斷,延續中又有所轉化,展現local science(在地科學)的特色,又跨領域延伸 至生化、醫學等。特別是台北帝國大學野副鐵男教授以來對台灣檜木精油Hinokitiol的研 究,一直未曾間斷,不但發現了新型的七角環狀化學結構,而且也 廣泛應用於肺結核、 破傷風甚至是替代性燃料的種種研究。台灣的化學研究更孕育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 哲。這些發現都非常迷人有趣,不過,我還是要先惡補一下化學啦!」張幸真又瞇起眼 睛笑開來,彷彿望見前方風景閃動。 (「台大物理文物廳-原子核物理」位於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台灣大學二號館 一樓101室。該館提供團體導覽服務,採預約參觀制。洽詢電話02-33663769,網址 http://museum.phys.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31.226 lennon:轉錄至看板 InterpCampus 09/23 16:38
zenobia:推 :) 09/26 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