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ampusTou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來源:聯合知識庫 台大校門邊的小樓拆了 不少師生對它依依難捨 李瑞 「哇,怎麼那排小樓不見了?」 上個月初,凡是經過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台大校門口的人,都會在嘴裡或心裡發出這麼一 聲驚呼。然後,看到一塊塊斷瓦殘礫,免不了一聲慨嘆:「哎,終於被拆掉了!」 這排緊貼著台大故校長傅斯年的陵寢之地「傅園」而建的木造小樓,三十年來一直是台大 當局的棘手問題之一,但是在情感上,卻又有不少台大師生對它依依難捨!如今,它被拆 除了,台大當局覺得鬆了一大口氣;許多師生卻覺得若有所失。以前,皮鞋或鐘錶壞了; 肚子餓了想吃點心;口渴了想喝杯冷飲或想買本新書,只要走出校門向左一轉就能逐一解 決問題,如今,至少得穿過地下道到對面去了。同時,有些以前常在「台大」站等公車的 人,常趁等車的空檔到書店翻翻新出的雜誌、到服裝店看有什麼別致的新衣,或順便買支 筆之類的,如今卻都不能「享受」這種方便了。 雖然依依不抬,雖然若有所失,但是,住在現代都市中的人,早已習慣於變化多端的社會 ,因此,對於「舊事物」的失去,一陣短暫的感傷後,也就漸漸淡忘了。 不過,對於曾在這排木造小樓切切實實生活過的人們,小樓的拆除,在他們生活中卻是一 個很大的轉捩點。多少年來,他們依著一個個小小店面,在這黃金地段渡過忙碌、窄隘但 不愁吃穿的歲月,許多人賺了錢另在別處置產也捨不得搬離,當不得不搬離時,有幾家遷 到台大的對面繼續營業,有的則搬到木柵、新店或台北市的其他街道。昔日櫛比而居的二 十六家店面,今後也許沒有兩家會再度毗鄰而居了。 提起這二十六家木造小樓,其中也有一段人事滄桑。三十年前,政府遷台初期,許多跟隨 撤退來台的人們,由於身無長物,謀生不易,若無一技之長者,只能動腦筋做做小生意以 求溫飽。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地利」第一,因此,台大門前左側的空地就被「看中」了。 他們每月向財團法人「公圳灌溉委員會」繳納二十多元租金,就公然依著台大的圍牆,設 攤做起種種小生意來,照顧他們生意最多的當然是台大師生。不久後。攤變成了店,一家 、兩家的蓋了起來。這些店面,不僅有礙學府觀瞻,也佔用了部份台大校地,但當時台大 校長傅斯年,體念時局多艱,並未對這些貼著台大牆壁做生意的店面採取不友善的措施。 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傅斯年逝世了,他的陵寢就在這排店面的後面,那就是代代台大 學子引以為傲的「傅園」。 到了民國四十三年春天,台大當局首次向台北地方法院訴請歸還台大校地,但是其後的幾 年中,校地不僅沒有歸還,而且更上層樓,一家家都整修成兩層的小木樓了。每天在台大 出出進進的人們,並不太瞭解其中的「法律糾紛」,他們依然去博士書店買書;去大學鐘 錶店修錶;去租書店租借全套的武依小說;清晨去豆漿店吃一套燒餅油條喝碗豆漿再去學 校上課………。一位已畢業的台大校友說,除了女裝店,幾乎每家店面他都照顧過:修皮 鞋、改西裝、吃小籠包、買卡片新書………。他覺得那幾家生意人「侷促」台大校門一隅 ,自成一格,還沒有受到大台北許多生意人的污染,仍然本著腳踏實地的原則,不欺不詐 ,不會故意哄抬物價,因此更能迎合學生的「經濟胃口」。許多學生由於常去打交道,和 老板們建立了交情,荷包緊時欠幾文錢也是人情之常。特別是位居第一家的博士書店,雖 然曾三易其主,但店主長久和詩書為伍,對「書市場」瞭若指掌,店中一個小攤位上擺的 每一本書都是暢銷書。台大的學生、教授、職員常不約而同站在這小攤前手執一書,聚精 會神的看著。看中了買下;沒看中又放回去,「博士」的店主並不會見怪。有些窮學生就 那樣看看停停,幾天之中在「博士」免費看完一本書。這種沉默而相知的情誼,豈只是老 板和雇客的情誼?許多學生在畢業或出國之前,都會到「博士」和店主話別;這種「收穫 」,在別的書店也許是得不到的吧。 台大當局說,台大由於校地廣,被人佔用蓋違建的糾紛不少,每次都需花不少賠償費才能 收回。「傅園」旁的這排違建,纏時最久,台大方面已經不太抱有希望,但這次卻意外的 既沒出錢也沒出力就解決了。據說這次決定拆除,是因這排木樓也佔用了騎樓地,台北市 政府養護工程處為了打通羅斯福路騎樓地,在去年十一月發出第一次拆除公告,但因逢省 市議員改選、過年、總統就職大典而一再順延,終於在五月三十深夜拆除得清潔溜溜了。 市府違建處發給每戶的拆遷補助費、搬遷救濟金及自動拆除鼓勵金共有將近三萬元,另外 每戶還可優先申購國民住宅一戶。他們仍會在這個城市好好安居,只是再不能同享往昔的 榮辱相共了。 【1978-07-10/聯合報/09版/影視綜藝 萬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