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anne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資料來源:科學人雜誌網站 http://www.sciam.com.tw/ http://www.sciam.com.tw/read/readshow.asp?FDocNo=5 基因改造食物安全嗎? 基因改造食物,到底對人類是有益還是有害? 撰文╱布朗(Kathryn Brown) 翻譯/黃榮棋 鼓吹基因改造作物的人說,這類作物不像傳統作物,需要的有毒農藥較少,對環境有利。 但令批評者擔憂的是潛在的風險,他們想知道所謂的利益究竟有多少。到底基因改造作物 是環保美夢的實現,還是一場正在形成中的災難?科學家正積極尋找答案。 兩年前,一群生態駭客衝進蘇格蘭愛丁堡的一塊農田,搗毀了種植的油菜。去年,美國緬 因州一處白楊樹實驗林遭「夜半突襲隊」闖入,砍倒了三千多株樹。在加州聖地牙哥,抗 議人士破壞了高粱作物,並且在溫室的牆上噴漆示威。 這些暴行都是針對基因改造作物而來的,但是抗議人士的行動適得其反,因為他們所破壞 的,全都是傳統農作物。在每個案例裡,那些行動派都把一般作物誤認為基因改造過的品 種。 原因不難理解。世界上已有4400萬公頃土地(相當於台灣面積的12.3倍)種植了基改作物 ,可是從某個角度來看,那些作物都是隱形的。植入農作物的基因,你一個也看不見、嚐 不出、摸不著,或察覺它對環境的影響。光憑外觀,你無從知道含有外源基因的花粉粒是 否會毒害蝶兒,或是傳播到幾公里外使其他植株受精。最令人擔憂的正是它的「隱形」。 基改作物究竟如何影響環境?我們何時才會注意到這些影響呢? 土壤中的毒藥可以少些? 農產公司自1990年代中開始宣傳基改種子,向農友保證可降低有毒農藥的用量。如今大部 分基改作物都含有抗害蟲或耐除草劑的基因(見第XX頁的數據),以大豆、玉米、棉花及 油菜為主。植入抗蟲基因的作物會自行製造殺蟲劑,因此可望減少化學藥劑的噴灑。耐除 草劑的基改作物可耐受廣效性除草劑,農人就可以摒棄針對特定雜草且毒性更強的化學藥 劑。農人總是希望盡量少用比較危險的農藥,不過基改作物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勞作手 續簡化了(降低施用農藥的頻率及複雜程度),甚至可使產量增加。 但是所謂的「對環境有好處」卻不易證實,因為植物不同、地點不同,結果必定隨之而變 。不過還是有些資訊可供參考,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耐除草劑的作物不見得會降低農藥 的噴灑量,不過農人將使用比較溫和的混合藥劑。例如,農人要是種植了耐除草劑的大豆 ,就會避免使用最毒的殺草劑,而改用毒性弱、分解快的★磷除草劑。 作物植入抗蟲基因,也產生了優劣參半的後果。目前,抗蟲害的特性是取自土壤中桿菌「 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下文簡稱Bt)的一個基因。這個基因會促使細胞製 造一種晶體狀蛋白質,對某些昆蟲來說是毒藥,尤其是啃食作物的毛毛蟲和甲蟲,卻不會 傷害其他生物。不同的蘇力菌菌株,各有不同的毒基因,影響的昆蟲也不同,所以種籽生 產商可以針對特定的作物,選用最適合的抗蟲基因。 要界定基改作物對環境的害處,似乎比評估優點更為困難。多虧了幾份負面的報告,目前 大眾注目的焦點集中在Bt作物;管理當局也正積極評估基改作物的風險。美國環保署於 2001年已針對Bt作物發布重要的新規定,要求種籽生產商進一步證明這些作物的安全性, 並能在農場中監控。 由於消費者的疑慮如排山倒海般而來,科學家正加速研究Bt和其他基改作物對環境的影響 。他們想要知道的有:Bt作物如何影響「非目標」生物,例如無害的甲蟲、鳥兒、蠕蟲以 及其他恰巧路過的生物?基因改造作物是否會授粉給周遭的植物,使抗蟲基因流入野地, 創造出不受控制的超級野草?以基因工程技術植入的抗蟲與耐除草劑能力萬一失效,使基 改作物突然變得異常脆弱,這種機率又有多大? 野外生物要付出什麼代價? 1998年瑞士的一份研究報告激起了廣泛的疑慮,大家擔心Bt作物可能會在無意中傷害運氣 不好的生物。研究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科學家以玉米螟幼蟲餵食蚜獅幼蟲,發現吃Bt玉 米長大的玉米螟會使蚜獅死亡,而普通玉米則否。一年之後,美國康乃爾大學的昆蟲學者 洛西等人提出報告,他們以沾有Bt玉米花粉粒的馬利筋葉餵食大樺斑蝶幼蟲,結果那些幼 蟲都死了。疑懼之火再度燃起。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勞作手續簡化了(降低施用農藥的 頻率及複雜程度),甚至可使產量增加。 然而,實驗室可不比農田,許多科學家懷疑這些先期實驗有何用處。他們指出,昆蟲在實 驗室裡攝取的Bt毒素,遠超過牠們在外面的真實世界所攝取的量。因此研究人員親下田野 ,到栽種基因改造作物的玉米田裡測量花粉中的毒素,估計有多少毒素會飄落到馬利筋之 類的植物上,最後還需確定蛾、蝶幼蟲的毒素接觸量。大部分調查已經在2000年的生長季 裡完成,隨後會向環保署提出報告。 但是事情還未塵埃落定。「證據根本就不夠,」環保科學家協會的瑞斯樂指出,「基改作 物對非目標生物的影響這個問題根本就是個黑洞,環保署目前握有的數據太少,根本無法 判斷大樺斑蝶的問題是否嚴重,更遑論長期的評估。」 我們會創造超級雜草嗎? 擔心基因從基改植物流入其他植物,是圍繞著基改作物的另一類憂慮。獲得新基因的植物 可能掙脫原有的生態階層,變成「超級野草」,不懼原本的天敵或農藥。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科學研究發現基改作物導致超級野草的出現。2001年2月《自然》雜 誌上有篇報告指出,在一個長達十年的研究裡,英格蘭栽種的基改馬鈴薯、甜菜、玉米或 油菜,都沒發現像野草那樣能使近親種受精的情形。 在美國,至少還有生物地理的屏障,Bt作物不太可能將植入的基因傳播給野草,因為美國 的基改作物多半種在沒有近親的地區。大多數植物要相互授粉,彼此之間必須有些共通之 處,例如相同的染色體數目、相同的生命週期或適合的棲地。美國的「沒有近親」法則的 唯一例外,是夏威夷和弗羅里達州南部的野生棉花,它們和基改棉花相似得離奇,所以可 以接受基改棉花的花粉。為了區隔野生物種與生技物種,美國環保署已要求生產商不得在 弗州60號州際公路以南或夏威夷出售基改棉花。 而在北美以外的地區想避免超級野草的產生,恐怕就難了,因為在這些地區,農作物的野 草親戚頗為常見。舉例來說,野生棉花已經蔓延過弗羅里達群島,橫越墨西哥灣進入墨西 哥;在南美洲的玉米田周圍,長著它們的野生親戚,蜀黍。 設立收容所 最後,不管基改作物種在什麼地方,永遠有個風險尾隨,那就是演化。定期噴灑的農藥, 只要時間一久,害蟲和雜草都會產生抗藥性。 為使除草劑能有效對付雜草,孟山都等公司要求農人以負責任的態度使用農藥,只在必要 時才噴灑。為了延緩昆蟲對Bt毒素產生抗藥性,環保署規定,種植Bt作物的人必須挪出部 分農地種植傳統作物。舉例來說,這些「收容所」可以種在Bt作物栽植區外的某個角落, 也可以種成一排,把Bt作物一分為二。在收容所裡,已經具備一點抗Bt毒性的昆蟲與沒有 抵抗力的個體交配繁殖,就會稀釋抗毒能力。根據孟山都的說法,Bt作物的商業栽植已經 五年了,還沒有發現能抗Bt毒性的昆蟲。這家公司聲稱,種植Bt玉米和棉花的農人,約有 90%遵守規定設立收容所。 但是,有些環保人士懷疑情況是否真的這麼樂觀,他們認為,那些非Bt作物收容所不是種 植面積太小,就是設計太差,要期望昆蟲長期不產生抵抗力,實在很難。紐約市非營利組 織「捍衛環境」的資深科學家戈德伯格說:「2000年秋天的環保署會議中,科學家似乎都 同意應設置更大更好的收容所,但是棉花農絕對不會同意。」更廣泛的說,戈德伯格質疑 基改作物究竟能為環境帶來什麼好處?她說:「不管要經過多少年,我們終會失去Bt這個 對抗蟲害的利器,然後必須尋找另一種化學武器。不少人把這一代生技作物當成某種新玩 意兒,而非農業上的實質進展。」她支持比較持久的方案,包括仔細規劃作物輪耕與有機 農耕法,而非一味噴灑農藥或改造作物基因。 「如果說每一種基改作物都會變成問題,其實是不公平的。」瑞斯樂說,「但我們現在仍 須花心思研究那些風險,免得以後得收拾殘局。」 【本文摘自2002年1月號「憂喜之籽」一文。】 【延伸閱讀】 《基因騙術》(Unnatural Harvest: How Genetic Engineering is Altering Our Food ),柏恩斯著,杜默譯,時報文化,2001.7.01出版。 比較支持農業生物技術的相關資訊,可以上Agbioworld網站,那裡還有大量相關的超連結 (http://www.agbioworld.org/) 對農業生物技術存疑的相關資訊,請上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網站,那裡也有 大量超連結。 (http://www.ucsusa.org/food/0biotechnology.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