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athol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文作者:潘家駿神父 對教會殯葬禮的歷史作一瀏覽,將有助於我們去瞭解現在的殯葬禮儀慶祝,以及 適當地做出適應本地文化及習俗的殯葬禮。 全文 http://www.catholic.org.tw/theology/public/liyi/topics_funeral20060305-1.html 一、 猶太及羅馬的習俗(請看全文) 二、初期基督徒(請看全文) 三、中世紀   中世紀為時約一千年左右(公元500-1500年左右)。在這一段時期裡,有許多的因素 都影響了這個時代的殯葬禮慶祝。慢慢地,中世紀的殯葬禮失去了「阿肋路亞」的詠唱, 也就是失去了殯葬禮的喜悅慶祝幅度,同時也失去了復活奧蹟的強調,轉而強調怕懼、幽 暗及哀淒。   特別在第八世紀之後,日耳曼帝國政府為開啟民智,強行實施國民不懂的拉丁文,致 使民眾對信仰和禮儀一知半解。然而篤信之中,尤其怕懼犯罪得罪天主,更怕死後下地獄 。雖辦告解,仍怕暫罰和補贖未完,死後要在煉獄受煉淨之苦,故因愛德也要為亡者求寬 恕、獻彌撒、行善工。民間也有立心為煉靈祈禱,幫助煉靈升天後,還恩於代禱者。也有 生者為了替自己積存善工,而獻亡者彌撒特別多,有連續三十天的額我略彌撒(Cluny修 道院尤其著名)。第十二、十三世紀的兩首亡者繼抒詠(Dies irae)最能反映出當時天 主的憤怒,以及為亡者祈禱時的怕懼心境。 四、近代    梵二前,其中一項為亡者的祈禱儀式,就是在亡者彌撒之後,主禮與眾親友站在 所謂的「安所台」舉行「安所禮」。這「安所台」原本是供放靈柩的台子,但靈柩已 入土了,故此只是搭一木架,上蓋繡上十字、骷髏頭的黑色布幔來象徵。而這「安所禮 」本是出殯前的送行儀式或是追思禮,但後來一般人卻以為有赦罪之效,故每次亡者 彌撒皆隆重舉行。而梵二禮儀改革規定,沒有靈柩在,不再舉行這「追思」或送行禮。   事實上,梵二前殯葬禮的經文,包含了早期教會原來充滿信德和永生希望的禱文, 也有中世紀充滿了怕情的赦罪經文,但在安葬禮之後所唱頌的匝加利亞聖歌及其對經, 則是充滿了復活的信念,且顯示出亡者已進入了永恆的光明。 五、梵二:回到初期基督徒的傳統    梵二禮儀更新,正是溯本歸原,回到初期基督徒的傳統中去探索真正的殯葬禮儀 精神,並在一九六九年出版了《羅馬殯葬禮典》,作為藍本,以供各地方教會參考採用, 編訂適應各地的《殯葬禮典》。此一禮書的核心精神總括於一九九二年頒佈的《天主教 教理》1680-1690當中:教會在殯葬禮中的使命,乃是為了為亡者送行,並把他們交託 在「天父的手裏」,以獲得他們自領洗後,已經日夕期待的恩許,即在天國裡與天主契 合;同時教會藉著殯葬禮,宣告在基督內的逾越和永生,並體現與亡者的共融,且期待 著來日的重逢。   為了更清楚地表達出基督徒的死亡乃是分享了主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參:《禮儀 憲章》81),梵二禮儀革新的殯葬禮也對亡者的基督徒受洗身份作了一些表達,因為基 督徒正是經過受洗而與基督一起死於罪惡,並且一起復活進入新的生命當中。因此在革 新的殯葬禮中,特別強調洗禮和基督徒死亡之間的關係:復活蠟、聖水等都是在提醒著 我們亡者的受洗身份,以及基督徒生命的本質。 基本上,教會殯葬禮的四個基本要素就是: 1. 致候:以出自信德的話安慰生者,引導眾人超越現世的觀點,而確信在基督內的復 活。 2. 聖道禮儀:宣告永生之言。 3. 逾越聖祭:為亡者並與亡者一起祈禱,並結合於基督的奉獻,把亡者交託給天父, 祈求淨化和接納,使能參與天國的筵席;同時共融聖事更具體體現了亡者與生者在基督 奧體內的永恆共融。 4. 告別禮:為亡者送行,期待來日天鄉重逢,同時也勉勵生者在基督內繼續生活。   其實,善用好的禮儀標記更勝千言萬語,且更能表達出在基督內「交託」、「送行」 和「重逢」的盼望。例如在靈柩前點燃復活蠟燭,乃是表示亡者已領受入門聖事,與基督 出死入生,並顯示他已進入永恆的光輝。把福音書或十字架放在靈柩上,可作為救恩的證 物,印證亡者已被基督救贖,是基督的肢體,已經擁有復活的希望。灑聖水是紀念洗禮 - 與基督出死入生的最好標記,而香也可表示亡者的身體曾是聖神的宮殿,今日他已在 天上獲得永遠的居所。其實,香也可以引伸為亡者的善行,這善行隨著亡者,如馨香的晚 祭,上達天主台前,蒙主悅納。 結論    梵二後的教會殯葬禮確是一項逾越奧蹟的慶典。亡者藉此為主作證,生者藉此也得 到勸勉及盼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9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