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athol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MarquisSADE (薩德)》之銘言: : 雙重效果原則沒記錯的話是阿奎那的哲學產物, : .... : 談墮胎的時候,這幾篇的文章傾向於是否對母體的生命有影響為前提. : 但是也有一個前提未被列入, : 那就是"胎兒的出生對父母的生命的影響和對自己生命的影響". : .... : 有一對文盲的原住民夫婦因生活水平太過惡劣(父為文盲打零工維生,母為智障), : ..... : 在這這個案例中, : 父母無法負擔小孩的教育和生活,小孩的未來則有著可見的悲淒命運. 既然 板上有艾立勤老師的學生 還有一些讀過哲學的朋友 哲學的問題還是問他們好了 我只是有些感想 記得以前上倫理課的時候 老師很喜歡說 “人生有很多艱難的處境 我們不要用簡單的倫理規則 決定什麼是一定對的” 後來 我就很喜歡講 “人生有很多艱難的處境 ….” 我有時覺得生命的問題也可能是一種覺醒(awareness) 像是teenage mom(青少女媽, 比較像台灣說的未婚媽媽) 青少女如果懷孕 如果決定要生小孩 要撫養小孩 不管那個青少年爸 要不要負責 她的生活可能都很艱難 她不太可能大學畢業 她的職業也會受到限制 可能只能做麥當勞打工這類的職業 可是 我們看電影 “鴻孕當頭” 女主角懷孕後 原本想墮胎的 後來發現不一定要墮胎 其實是有一些管道 可以把小孩生下來的 有很多家庭 希望有小孩 願意去領養小孩的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 新生命不一定是麻煩的 新生命也可以是一個祝福 是快樂的來源 其實 當女主角決定不要墮胎的時候 大多數的觀眾 都會有一種感動 畢竟 如果墮胎的話 多少有一些遺憾 我覺得 我們看事情 不要只看不好的一面 也要看有希望的一面 也許這樣 做決定的時候 會更開闊一點 至於 環境不好的地區 天主教也有很多團體 盡量在幫忙了 像是前一陣子 教友生活週刊有 陳麗卿修女坦桑尼亞愛滋關懷工作分享的文章 http://www.cathlif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8145&Itemid=57 她們知道非洲的生活條件很不好 而她們修女願意去那裏 奉獻她們的生活 其實 這些故事 都很感人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55.53.1.254 ※ 編輯: falstaff 來自: 155.53.1.254 (07/11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