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athol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背景簡介 原作者長期參與香港教區關懷社會的行動,此文分享了參與社會行動的教友與教會中 其他人互動的經驗與反省。有許多值得參考和借鏡之處。 ◎ 從聖依納爵靈修看關社聖召與經驗 作者:潘嘉偉 2007.08.19 剛剛參加了由堂區關社支援小組於八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主辦的「柏油路上的綠蔭 ──依納爵靈修關社營」,由耶穌會會士董澤龍神父向約三十名參加者介紹如何以耶穌會 會祖聖依納爵的神操來反省關社的聖召。筆者有幸參與是次避靜,欲與讀者分享這次靈修 經驗。 董神父在避靜中特別強調留意「情感」與「意識省察」,指出這對我們與天主溝 通和分辨天主旨意尤其重要,筆者也是香港基督生活團的團員,對神父提及這些聖依納爵 神操的要點,感覺份外親切。參與這次避靜的有資深的堂區關社組成員,他們很多都對在 堂區推動關社感到吃力,常常感到在堂區被其他教友和部分神長看成只會「搞事」而不事 祈禱與靈修的異類,他們亦訴說有教友和神長對他們把政治議題引入堂區頗有微言,甚至 有堂區關社組成員感到關社組成了堂區的弱勢社群。 在避靜中,透過短暫的神操練習,並綜合董神父和一些參加者的分享,筆者深深 感受到,堂區關社小組成員與堂區教友之間;教會人士與參與關社活動的教友之間;以至 一些教會團體與一些參與關社的教會團體之間,存在嚴重的隔閡,可能源自於缺乏溝通和 欠缺互相欣賞各自不同的神恩與聖召。我非常同意神父在分享時說道,很多時候我們對事 物概念的束縛,窒礙了溝通的空間。 概念上的辯論在大事大非的事情方面固然重要,但是若只著重概念上是與非的爭 辯,我們彼此間便無法容納與對方溝通的空間,各持己見,大家所走的路只會越來越遠。 聖依納爵靈修著重的卻是經驗,而並非甚麼對各種事物的概念。故此,各教友之 間;教友與神長之間;各教會團體之間,雖然對各種事物,包括政治、社會以及表達信仰 的方式可能有不同的概念,但我們可以透過真誠地分享工作和靈修經驗來互相溝通和建立 關係,筆者相信,既然大家有共同的信仰,實在沒有藉口可說不能分享大家在不同神恩中 與主相遇的經驗。 董神父還特別提到我們要留意自己的情感;聆聽和默觀別人的情感;以及嘗試默 觀天主對我們的情感,就是時常留意天主與我們的關係。因此,筆者認為我們各人因著不 同的神恩與天主溝通會有不同的經驗,這些都是我們信仰的核心,所以我們絕對沒有理由 拒絕分享彼此在不同神恩中與主相遇的經驗,亦沒理由在沒有彼此互相了解透徹時否定別 人在不同神恩中為主作證的工作和經驗。 筆者相信能長年參與社會行動的教友是因為他們在這些行動中體驗到天主的作為 和感召,才會參與關社行動,是他們實踐信仰的一種經驗。然而,筆者要強調並非所有教 友都會有關社的聖召,而且因為我們在聖神內各有不同的恩寵和聖召,我們更需要互相欣 賞和分享我們不同神恩的信仰經驗。筆者相信,我們需要不斷探索各種可以愈顯主榮的方 法,不要讓先入為主的概念堵塞互相溝通的渠道,彼此代禱! ◎ 出處: http://www.hkjp.org/article/cnweekly070819.htm --   在天主的救恩內,   善最終會擊敗邪惡,   復活會克服死亡,   愛終將制勝仇恨。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談回憶與認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97.92 修正一:補上出處,改正一個香港用字 ※ 編輯: ardanus 來自: 220.131.97.92 (04/12 17:21) ※ 編輯: ardanus 來自: 220.131.97.92 (04/12 17:24) traystien:轉錄至看板 Oh-Jesus 04/12 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