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an_Mou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JustSad (隨風而逝)》之銘言: : : 被投靠的軍閥只要稍微有點腦袋的 大概都會知他的危險性 : : 但又貪圖他的武力...大多把他寄養在外... : ~~~~~~~~~~~~~~~~ : 其實這一點我很懷疑 當時他的武力 充其量只是民團 : 人數不多 說武將 關張二人而已 而且當時更是沒沒無聞 : 收留他只是覺得他沒有作為不會養虎為患 又可以借劉氏宗親之名招攬人心吧 : 只有曹操覺得他有野心 只是這是演義的說法 實際情況不得而知 : 如果說怕他危險 何必收留找個名義殺了就好 這其實是歷史的吊詭.... 忘了在<三國志>魏志 哪一段裡曾看到 某人曰:"...劉備以驍勇聞名當世....." 關張也是...後來人人都說他們"為萬人敵" "無敵於當世" 但是哪時開始的...史書也沒詳細記載 搞不好真像陳某畫的一樣是經過某些不知名戰役後打出來的 應該不算沒沒無聞吧.... 至於找名義殺掉...那只有在中央權威夠強大時才有可能... 人家可是自己有帶兵的軍閥~~~可不會笨笨的跑去讓你宰了 宰人會有很大的後遺症的~劉備軍團的凝聚力又強~ (不然...張少帥早在西安事變完就被槍弊了....) : 不可能 : 就算孫權不跟劉備翻臉 劉備退守益州已經失去爭霸的實力了 : 就人力而言 益州也許足夠溫飽 但人才 人數遠遠不及魏吳二國 : 不然諸葛亮也不會感慨無可用之兵了 也不會轉向南蠻發展了 : 七出祈山 一方面是戰略意義 宣示正統 以及讓魏吳也能捲入照成制衡效果 : 如果吳不打 蜀魏之戰只會耗掉蜀的國力 所以諸葛亮急於與吳修好 : 如果蜀不打 久了吳魏修好 或是吳蜀失去鬥志 也是遲早滅亡 所以即使有困難 : 諸葛亮還是無奈的出兵 就是為了不讓魏輕視蜀的能力 : 即使有間諜 消息指出蜀已經不行 但是蜀還能出兵 魏就不敢掉以輕心 : 其次 蜀中大將 有名的幾乎都不是益州人 除了少數幾個 : 關羽 張飛 趙雲 黃忠 魏延 諸葛亮 馬良 姜維 關平 霍峻 向寵 馬超 : 馬岱 鄧芝 廖化 趙累 陳到 劉封 周倉 夏侯霸 沙摩柯 都是他地的跟隨者 : 益州系 黃權 李嚴 嚴顏 馬忠 高翔 李恢 董和 吳懿 吳蘭 張嶷 張翼 呂義 : 一半是老將 一半是二軍將領 : 再說當時魏延如果偷襲長安 也許還能有挾關西與魏抗衡的實力 : 否則戰略 地理位置 人力 人才 久了只是讓蜀滅亡 : 荊州事件 只是加速蜀的敗亡 不是主因 你跟我論述的環境時空有點差異... 我指的是荊州事件前的劉備戰力.... 你所提到的...已經是白帝城之後的戰力了... 根據隆中對... "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 用比較完備的想法... 關羽帶荊州兵團(搞不好還加上張飛...因為益州人太多啦) 劉備帶益州兵團(黃忠 魏延前鋒 劉 趙 諸葛中軍 馬超當別動部隊去攻涼州) 再用外交手段請孫權攻合肥... 三路只要一路有突破...就保證天下震動 攻下長安洛陽等中樞之後...曹操便降級成跟袁紹當年一般的北方軍閥 情勢會整個逆轉.... 不過孔明也講了必要條件..."外交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 關羽一項都沒做到就帶兵打上去了.... 結果被孫權叛盟捅了後路 自己被擊斬.... 有時覺得他真不是上將的料..... : 其實我討厭劉備 卻也佩服他的號召力跟打不死的耐力 : 不是號召力 早就像其他人依樣敗亡 不是打不死 也不會撐到能三分天下 : 只是有時 命 運 真的會改變一切 : 逃到荊州前 運很好 就是沒那個命 : 公孫讚幫他 陶謙讓徐州 陳登獻徐州 曹操袁紹還收留他 但就是沒命 : 到荊州後 命有了 運卻沒了 : 有佔荊州的實力 有打益州的實力 有聯吳抗魏的能力 : 卻碰上劉表病死 蔡瑁系統不支持 魏延要獻地 卻碰上曹操大軍南下 : 有了徐庶卻被程昱用計逼走 有了龐統法正卻都早死 : 有了張松卻已經被處死 魯肅親蜀卻早死 荊州大意連關羽三將都死了 : 退兵不及黃權只好投降 陳登只好轉向魏陣營 張飛被殺 魏延之計沒被諸葛亮接納 : 命有了 運氣卻差 : 所以 劉備也是悲劇英雄 悲劇好像只有龐統法正死的早.... 蜀漢太缺智囊了..... 孔明自己都說 "若孝直(法正字)在.先帝當不致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1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