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an_Mou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點意見: 1.古書不能讀死(例如春秋筆法「趙盾弒其君」或者「天子西狩」),有數條都 應作如是觀。 (1) 桃園三結義──《三國志》上沒有關於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義的記載, 只是說他們恩若兄弟; 案:晉書茍晞傳就有東海王越和茍晞結為異姓兄弟的記載。特別可注意的是即便 司馬家為儒學世家都有這行為(還有,茍晞出身寒微,而與司馬家女結親(《南 齊書卷五十二.列傳第三十三.文學賈淵》))。當然蜀書無載,不得而知(或 者為先主諱?),然而小說確實把「恩若兄弟」寫得活了。 (2) 徐州誅車胄──此乃劉備所為;古城斬蔡陽──此亦乃劉備所為;鞭打督郵 ──此乃劉備所為,非張飛; 準此言之,赤壁之戰:「此乃劉備所為」。(參考魏書武帝紀建安十三年十二月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後面孫盛所說只是合肥赤壁先後,並未說不是 劉備打的。)魏國官方史料都說是「劉備」唷! 當然,我知道蜀書諸葛亮傳裡明講了孫權的幫助(但請注意,那許多精采的水戰 ,甚至許多愛玩翻案的傢伙心目中的「都是周瑜的功勞」可都來自演義呀!), 不過,本質上車冑、蔡陽等史料記載太少,都推給老大其實是有可能的。確實, 史書上劉備的形象頗有任俠氣,不是愛哭鬼。先前asity網友其實說得不錯:這 是為了角色形象所設的。而另外還有個原因是,史書上關張的「熊虎」之稱(包 括吳方人物屢屢提及)寫得內容並不很具體,演義小說如此詮釋其實未嘗不可。 2.演義仍能「抝」的: (1) 土山約三事──關羽是戰敗被擒,並非有“土山約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這個「禽」字演義詮釋未必不可,而相當精采(當然,也不能說演義就是對 的)。 請注意,顏良、文醜都是被殺的,而魏書卻有個「再戰,悉禽」字樣(武帝紀建 安五年二月條,還就在「斬良」、「斬醜」後哩!)。 (2) 麥城凜然拒降──孫權使人勸降,關羽詐降,在城頭虛插旌旗,從別門撤退 ,被呂蒙算到,半路截殺之; 「詐降」只是一時策略,未必沒氣節,倒是有個反面證據。北魏孝文帝南征,勸 告曹虎的文書:「卿進無陳平歸漢之智,退闕關羽殉節之忠,嬰閉窮城,憂頓機 勇兩缺,何其嗟哉。」又,曹操「以諸侯禮葬其屍骸」,可見重視。 (3) 借東風──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此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 這個連毛宗崗都未必信其為「借」了!孔明裝神弄鬼而已(讀小說不要讀死)。 又,至少曹操照一般情況判斷,是曹操犯的錯。 (4) 三氣周瑜──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 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吊唁的代表是龐統, 而不是諸葛亮; 龐統雅好人倫,深得吳人敬服,又辯才無礙(參考世說新語品藻第2)。演義確實 埋沒了這件事(藝術加工說,asity網友已論矣)。然而「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 面」怎敢說得那麼篤定?我好幾年都住在台北就一定不能和中壢的朋友見過面? 周瑜都還經常在江陵京口兩邊跑哩!當然,當時劉備在公安或者另有謀臣(例如 殷觀),而且諸葛似乎無大動作──至少不敢像郭嘉那樣號稱諸多密計卻又全然 不存,也不是說不能說諸葛沒見過周瑜。但諸葛未必不會跑。獻帝春秋還覺得諸 葛可以忽然跑到南郡哩!(先主傳建安16年的前面, 不繫年月) 3.史料解釋有問題的: (1) 單刀赴會──本末倒置,實乃魯肅單刀會關羽,“單刀”乃軍士之佩刀ꄛ 「各駐兵馬百步上」,怎麼只算魯肅的份了?反而不如演義說得通哩(請注意原 文正文「肅邀羽相見」)!當然,吳方觀點,關羽「武力高」(其實魯肅未必低 ,但這是比較級),怕會出問題,但這場會談也未必那麼單方面(韋昭吳書單只 從吳人觀點出發,然而關羽口才未必好卻仍有自解之術:演義中堆給周倉的功勞 ,有興趣的也請參考《宋書.列傳第十九.張暢傳》(吳郡吳人)和《魏書.列 傳第四十一.李孝伯傳》兩段「正史」裡的使臣對話,就是不一樣)。 (2) 水淹七軍──此乃天災人禍,非人謀; 準此言之,赤壁之戰「此乃天災人禍,非人謀」。漢水汎溢,偏就關羽不受影 響? 另外補一條: 《嘯亭續錄》一則 (案:《嘯亭雜錄‧續錄》,昭槤撰。昭槤為大清太祖次子代善之後,嘉慶十 年襲禮親王爵,後一度因行為不檢被削去王爵。) 〈卷四‧起義助關壯繆姓名〉 三國小說,有意左坦昭烈,凡蜀漢事蹟,無不附會其辭,以為揄揚,然 實事反有遺落者。按魏志,壯繆威振華夏時,其武弁侯音、郡守衛開, 據宛、洛以應公。又有陸渾民孫狼,據山險要,以為接應。後因公失事, 將為操將所害,見胡昭傳中。又晉書司馬懿紀作(懿)逆料南部守將胡 修、傅方殊不可信,後二人果陰應蜀漢。又鍾繇臨戎帖亦有傅方反覆語。 諸公皆當時舉義之士,不幸為國捐軀者,今姓名湮沒不彰,良足惋惜, 故表出之。 這些人未必都只是自己呼應,未必沒有關羽的「人謀」。 (3) 關公與女色、關公月下斬貂蟬條: 首先王隱本傳:「隱雖好著述,而文辭鄙拙,蕪舛不倫。」他的蜀記就算和孫盛 魏氏春秋有相同的條目也未必表示多出什麼訊息。又,魏氏春秋關於秦宜祿妻之 的記載,本來就很怪!如果關羽老想杜氏,那劉備豈又說那句話?(魏書明帝 紀青龍元年冬十月註,這條註主要交代秦朗由來,而秦朗和何晏身世相類,既無 高節,又不能著述傳世,徒以佞幸諂附權貴,其先世故事未必可信。另外倒是何 晏,還被抹黑認為他娶了自己同母妹哩!)月下斬貂蟬條更誇張,明明已說本無 其事了,還說什麼「關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又,這類故事還有魏略的「劉備 劉禪失散重逢傳奇」,裴松之辯之已明。 (4) 七擒孟獲──歷史上確有諸葛亮南征之事,也確有孟獲其人。但七擒孟獲 《三國志》上沒有記載,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漢晉春秋》時說了一句“七擒七 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孟獲後在蜀國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原文可不只一句唷! 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 之閒,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 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 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 用之。 很簡短,沒錯。這是舊式手抄筆記的性格。演義寫成小說,難道要就這幾個字? 又,「建寧孟獲」為夷漢所服,未必不屬豪酋之列。否則何以「定元部曲殺雍闓 及士庶等,孟獲代闓為主」(《華陽國志.南中志》,又,常璩書中「高定」皆 作「高定元」)? 又,劉璋子劉闡為吳御史中丞。孟獲任御史中丞?不知何所 據。再,所謂「孟獲不姓孟」,我倒覺得未必那麼誇張。當時漢夷相處有日,甚 至平南後軍需以至兵員都可能用到南人,至少對他們的部落型態會有粗淺的了解 。《華陽國志.南中志》載有南中大姓「雍、婁、爨、孟、量、毛、李」等(當 中可能有依漢人習慣簡化的,就像後來鮮卑「尉遲」或者簡作「尉」一樣),這 至少可能是一種部族標誌。當然,後來隋書裡「開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 利思比孤,號阿輩雞彌,遣使詣闕。」很顯然有一些誤解(阿每應該是「天」, 「比孤」是「彥」,都是神的標誌,「阿輩」或許是娶了阿部家的人),但遠渡 海洋(一直到唐時都頗多風險)和長期貿易或戰爭終究不同。 忽然想起,照古韻,「雞彌」應是「kimi」是「君(主)」那句我解錯了。 「阿輩雞彌」(アハキミ)就是「大君おほきみ>おおきみ」。 訂正一下。 :P 補充:《華陽國志.南中志》提及「於是夷人貪貨物,以漸服屬於漢,成『夷漢部曲』。 (諸葛)亮收其俊傑,建寧爨習、朱提、孟琰、及(孟)獲為官屬,習官至領軍,琰輔 漢將軍,獲御史中丞,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都督常重用其人。」(蜀 書李恢傳提到了爨習而已。)這裡雖然給孟獲安了這個「御史中丞」一職,但或許也和 管理夷人有關(孟獲能得人心自然必須要有些手段),也可能只是他最高職位而已。 (5) 空城計──當時諸葛亮駐今陝西安康縣,司馬懿屯今河南南陽,如此之遙遠 ,何談空城計? 司馬懿要擒孟達也不能呆在南陽了。當然那一役主角是張郃。另外可以注意的 是,晉人的「正史」裡只吹捧張郃的功績,甚至稱其「斃馬謖」(晉書五行志, 當然這個「斃」也不必看死,但多少有誇張之嫌),對其死乃支吾其詞。 (6) 《後出師表》──乃後人偽托,並非諸葛亮所作; 不必後人偽托,裴松之明白說是「張儼默記」,雖說不在本集,但文辭優美,未 必不可錄。更加上張儼本和諸葛家有交,寫小說與其從缺或杜撰,何不用現成 的? (7) 木牛流馬──其實,木牛就是獨輪車,流馬就是今天很常見的四輪小拉車。 一說木牛是四輪車,流馬是一種 頭部比較尖的船; 自己也說不清楚。當然,那個時代的技術,能否做出這些神奇的怪物很值得懷疑 (其實演義把元代的火藥移植到三國才多少有時空之誤,但未嘗不可已抝)。但 這玩藝兒的神奇可是載於「正史」唷!見《南齊書卷五十二.列傳第三十三.文 學 祖沖之》(該記得祖沖之這位仁兄吧?)沖之解鍾律,博塞當時獨絕,莫能 對者。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也 很像是在唬爛,不過不必讀太死,只要知道當時人的感覺:「諸葛亮頗具巧思」 即可。又,還有更神的:「御仗先有諸葛亮筩袖鎧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 上悉以賜孝祖。」《宋書卷八十六.列傳第四十六.殷孝祖》) (以上"沖" 字偏旁都是兩點)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我們不必高估,但也未必太低。晉書安平獻王(司馬)孚傳 不小心道出了真心話:「孚以為擒敵制勝,宜有備預。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 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而司馬懿為什麼會對諸葛心虛?當然也 是怕他。這些印象大抵未錯,演義要在民間能流傳,自然要寫得精采些。 (8)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沒有七十二疑冢這一說; 雖說不合史實,而間有此傳說。北齊時有此事。 (9) 猛張飛──張飛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長書畫,而且喜歡結交文士,也是文武 雙全的帥才; 雖不必是「屠家兒」,其實也未必是「世家子」。否則也不必被劉巴所瞧不起 (注意,劉巴會買其他文人的帳)。嚴可均「全三國文」錄的「八濛摩崖」只是 簡簡單單的紀功碑:「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于八濛立馬勒銘」,還 不知是不是出於幕客之手哩(張飛「敬愛士君子」是史傳有載的)!史傳載有關 羽好讀春秋,也不見有真的作品傳世,其他關張二人的偽托之作文風皆不類魏晉 時人語(參考錢鍾書管錐編全三國文該條)。請注意一點,有智謀未必表示讀過 很多書。王平就這樣。 其實先前asity網友已說得很好了。演義有其文學目的甚至商業目的,一來當然得 犧牲一些嚴謹性(火鳳或蒼天裡難道就是事事可徵了?),二來還得補上很多情 節以便使讀者受到說服。例如陳壽志裡人物描寫反覆說過關、張是「萬人敵」、 「熊虎」,問題是沒有具體描寫,讓人多無印象;周瑜又是如何善用水軍,甘寧 從「錦帆賊」改過自新後又如何勇猛(百騎劫寨),凡此等等。史記論嚴謹不如 漢書,卻每每受人喜愛,就是因為寫得生動有趣(漢書把很多可疑的細節都砍掉 了)。這些地方當然該注意。然而做翻案也得有點程度(指原始出處,我知道在 這只是轉貼),不要自己讀書不精還自以為比演義強哩(包括巴哈姆特精華區那 篇爛文(竟然被收入!),連什麼是「世家大族」都不懂,也不曾比較一下魏( 晉)吳蜀到底哪編縱容大族較多)! 另外,演義對於一些較不知名的腳色,多半會安排在一些怪異的場景讓他們做名 將的刀下亡魂。這確實是一個弱點。麴義、韓浩、李通、夏侯蘭等都是這樣。蔣 幹也確實被演義冤枉了(不過那一段寫得精采,後來還被清太宗學了真的用哩! )。在這些地方演義確實沒做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87.173 ※ 編輯: khara 來自: 61.230.73.192 (02/06 04:25) ※ 編輯: khara 來自: 61.230.73.192 (02/06 04:25)
asity:真是....太蒙你抬舉了(汗顏) 推 211.74.219.6 02/06
chipgary:推... 推 140.117.198.78 02/06
moboo:推! 推 140.113.121.7 02/06
lancelotsama:引證詳備論事清晰,真了不起! 推 61.64.130.124 02/06
※ 編輯: khara 來自: 61.230.82.49 (02/06 13:57)
joujou:這篇為什麼沒m呀? 推140.112.214.138 02/06
silentocean:應該m起來啊!舉例詳盡! 推 218.171.105.55 02/06
jimmygio:推 推 140.115.72.157 02/06
khara:去租了火鳳,陳某詮釋果然精采 推 61.230.93.49 02/09
ooxxman:讚!歷史就應如此活讀.佩服 推210.244.117.178 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