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新世紀的“先行者”──我國第一台類人型機器人誕生記 新華社通訊員李微 王握文 走進國防科技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一台名叫“先行者”的機器人親切地向人們打招呼 :“你好,我是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第一台類人型機器人,歡迎您來參觀,希望得到您的 關心和呵護。”這位具有人類外觀特征,能模擬人類基本行為動作的機器人,身高1. 4 米,體重20公斤,是國防科技大學科研人員10年艱苦攻關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 又一次閃光。   美國人有,日本人有,中國人也必須有 1985年世界著名的筑波博覽會在日本舉行,美國研制的世界第一台兩足步行機器 人和日本研制的兩足步行機器人成了大會焦點。各國專家學者聚成一團,興奮地觀看機器 人的表演,贊嘆不已。 在擁擠的人群中,有位中國人顯得出奇地平靜,他是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的常教授。面 對這一高科技挑戰,其實他心中正涌動巨大波瀾。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說:“上帝創造 人類,兩條腿是最美妙的杰作。因為兩條腿不但要支撐全身的重量,而且還要保証身體的 平衡。”一個多世紀來,全世界的機械學專家們把攻克兩條腿的機器作為機械和自動化控 制領域的最高目標,研制具有人類外觀特征和行為特征的機器人成了人類的夢想。 在波音747飛機上,常教授無心欣賞大海的碧藍和白云的柔美,腦子里只有一個念 頭:中國人的兩足步行機器人,什么時候能站起來?回到長沙,他連家都沒回,就走進了 我國自動化專家張教授家中,把筑波博覽會的見聞一股腦地端出來。熱騰騰的飯菜涼了, 可他們的血沸騰了。張教授扶案站起來堅定地說:“美國人有,日本人有,中國人也必須 有!” 從這一天起,中國研制兩足步行機器人的艱辛歷程開始了。   鉛筆、尺子和簡陋的車間,再加上拼搏精神,中國人成功了 那時,先進的機械設計已在一些發達國家運用,然而,在最初的科研階段,中國人還 只有鉛筆和尺子,中外科學家展開了一場并不平等的競賽。 圖紙畫出來了,制作成了難題?常教授來到車間,與工人師傅圍在爐前,談筑波博覽 會,談機器人,談中國人的骨氣。師傅們激動了,八級鉗工張師傅說:“常教授,你就說 怎么干吧!”就這樣,中國的兩足步行機器人在一間簡陋的車間里出生了。 然而,讓機器人站起來,談何容易?科研人員將歷經兩個多月設計的程序輸入兩足步 行機器人后,機器人卻沒有像預想的那樣站起來。望著這兩根鐵疙瘩,有人說,快元旦了 ,大家辛苦了,明年再說吧,可博士生小竺卻執著地說了一句:“我再來試試。” 就是一句話,使小竺拼上了。新婚嬌妻成了保姆,她把一日三餐送到實驗室,晚上陪 伴丈夫到深夜。整整7天,面對上萬行程序命令,小竺逐字逐行清理、校正、調試,這簡 直像海底撈針。 1987年12月31日,是該寫進史冊的日子,小竺終于完成了我國兩足步行機器 人第一套程序命令。中國的兩足步行機器人,伴著新年的鞭炮聲,在中國大地上,走出了 顫顫巍巍的第一步。 十年艱苦攻關,做新世紀的“先行者” 從此,我國的機器人研究進入了新時代。1989年,國防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把瞄 准兩條腿機器人的目光,轉向具有雙手協調、神經網絡、生理視覺等一系列與人類相仿功 能的類人型機器人身上。 十年磨一劍。從國外歸來的馬博士走進實驗室的第一天,張教授就對他說:“你的目 標是與發達國家比一比,賽一賽。”是啊,這是一場以青春作本錢,以智慧為武器的較量 。十年間,馬博士忘記了小家,一直為國家和民族的榮譽,埋頭實驗室。從兩足步行機器 人到類人型機器人,這是多學科和多技朮的躍升。然而,他沒有畏懼,為了計算人體垂直 點,他到醫院向醫生請教,到工廠向工人師傅請教,深夜,一次次敲響導師的家門……每 個程序,每個指令,都在他的精心設計中誕生。 2000年11月29日,就在20世紀即將結束之時,中國第一台類人型機器人終 于在國防科技大學實驗室站起來,走起來,扭起來。 這個機器人具有類同人一樣的身軀、脖子、頭部、眼睛、雙臂與雙足,具備了一定的 語言功能,其行走頻率從過去的每6秒1步,提高到了每秒2步,從只能 平地靜態步行,到快速自如的動態步行﹔從只能在已知環境中步行,到可在小偏差、不確 定環境中行走。在機械結構、控制系統結構、協調運動規划和控制方法等關鍵技朮方面取 得一系列突破,真正成為我國機器人研究走向新世紀的“先行者”。 (新華社長沙11月29日電) -- 千拜萬拜不如整箱的國農拿來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16.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