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安徽 【名 稱】 安徽清初屬江南省,康熙6年(公 元1667年),析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而正式建省,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得名。境內有皖山、皖水,即現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時(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為伯國,稱為皖國,故安徽簡稱皖。 【地理位置】 安徽鴗_華東腹地,是我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跨長江、淮河中下遊,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 【面 積】 安徽位于東經114°54′一119°37′與北緯29°41′─ 34°38′之間,全省東西寬約450公裡,南北長約570公 裡,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裡A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45%,居華東第 3位,全國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萬平方公裡,長江流域6.6萬平方公裡,新安江流域0.65萬平方公裡。 【人 口】 2004年末,全省戶籍人口為6461萬人,居全國第8位。其中農業人口佔81%。 【行政區劃】 中國省級行政單位。共有17地級ꬮ44市轄區,5縣級市,56縣.省會合肥. 【標 志】 安徽省省樹為黃山鬆,省花為黃山杜鵑,省鳥為灰喜鵲。 【自然地理】 全省地勢西南葵、東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異,復雜多樣。長江、淮河橫貫省境,分別流經我省長達416公裡和43O公裡,將全省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瓏山區三大自然區域。淮河以北,地勢坦盪遼闊,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間西聳崇山,東綿丘陵,山地崗丘逶迤曲折;長江兩岸地勢低平,榷湖交錯,平疇沃野,屬于長江中下遊平原;皖南山區層巒疊峰,峰奇嶺峻,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柱山,訞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條,湖泊110多個,著名的有長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處暖溫帶過渡地區,以淮河為分界線,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主要特征是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氣溫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 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時,平均無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w徽資源條件優越,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全省現有耕地達408萬公頃,水面105萬公頃,其中可養面積48萬公ダ。共有 生物資源1091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木本植物有 30種,珍稀野生動物54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分別有18種和368種,以揚子鱷、啦鰭豚最為珍貴。水資源蘊藏總量約為68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20位。全省已發現近140種有用礦產,探明儲量的67種,煤、 鐵、銅、硫、磷、明礬、石灰巖等3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現已探明煤炭儲量250億噸,鐵礦儲量29.9億噸,銅礦儲量384.9萬噸,硫鐵礦儲量5.64億噸,分別居全國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交通運輸】 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 1300公裡;銅陵長江j橋、蕪湖長江大橋、安慶長江大橋連接南北,公路和內河運輸能力分別居中部地區第 2位和第3位;京滬、京九、亞歐大陸橋等鐵路縱貫境內,全省鐵路通車裡程已達2326公裡,居華東首位;空中交通擁有合肥、黃山、蕪湖、安慶、蚌埠、阜陽等6大機場。安徽郵電通訊發達,是全國第三個窶{所有市縣通訊數字化的省份。 【經 濟】 安徽是中國主要糧食產區之一,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玉米、豆類、高粱次之。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籽、烤煙、茶葉、紅麻、黃麻,其中茶葉產量常年居全國第三位。 安徽已逐步形成以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制造、石油化工、紡織、食品等為主體,門類較為齊全的現代工業生產體系。 【教 育】 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等學校 【新聞出版】 報紙有《安徽日報》等 【文 化】 地方戲曲有40多個劇種,影響較大的有徽劇、黃梅戲 、廬劇、泗州戲、皖南花鼓戲、皖北花鼓戲、淮北梆子戲。 【歷 史】 商朝 (前16世紀 - 前11世紀)的開國君主湯曾經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當時安徽大部份居民並非華夏族,而是後來融入漢族的東夷。 戰國末期,前278年,楚國的郢都(今湖北荊州)被秦國攻佔,于是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前224年,楚國大將項燕被秦國的王翦60萬大軍擊敗,前223年,壽春陷落,楚國滅亡。前221年,秦國完成征服六國、統一天下的計劃。安徽大部分地區屬于九江郡(壽縣),北端屬于泗水郡和碭郡。秦末楚漢相爭,項羽在今安徽固鎮縣的垓下之戰中敗給劉邦,自刎于烏江(安徽和縣)。劉邦建立漢朝。 漢Z帝時東甌國舉國遷到盧江郡(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區)。漢朝末年,壽春成為軍閥袁術的基地。袁術後來自稱皇帝,但不久病死, 壽春歸屬軍閥曹操(亳州人,三國中魏國的實際開創者)。 五胡十六國期間,從4世紀開始的幾百年間,幾支北方遊牧民族在中國北方相繼建立政權,南方則一蔚O持著漢人的王朝。安徽北部成為南北方對峙的前線,戰火不斷。383年在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東晉之間展開的淝水之戰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次戰役。 隋朝 (581年-618年)統一了中原。經過短暫的混戰,唐朝 (618年-907年)建立政權,並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和平和統一。安史之亂中,安徽北部淮河地區遭受戰火蹂躪。唐末875年王仙芝、黃巢起義, 從河南經安徽和縣渡長江入皖南,到福建、廣東,後經安徽攻長安,天下大亂,藩鎮割據,不久唐朝滅亡。 北宋後期,北方的金朝崛起。1127年以後,安徽北部的淮河再次成為南北對峙的前沿:北方的金和南方的 南宋。1161~金朝海陵王完顏亮出兵伐宋,在今安徽馬鞍山採石大戰失敗。1234年,金亡于蒙古帝國。1276年,蒙古人攻佔南宋京城杭州。安徽全境歸元朝。 136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把蒙古人趕到塞外。由于定都南京的關系,整個今天的江蘇省和安徽省直接歸中央政府管理,稱陛妨n直隸”。該區域跨長江和淮河南北,首次將經濟和文化差異很大的廣闊地區,包括今安徽北部洪武皇帝洪水頻繁的家鄉鳳陽,今安徽南部多宄的徽州,和今江蘇南部以富裕著稱的太湖流域,都劃歸同一個行政區管轄。 洪武皇帝定鳳陽為中都,一度曾考慮遷都于此,後來被迫放棄這個計劃,只建成了陵墓和一部分城牆。明代在安徽境內共設有7個府,其中4個位于長江以南:徽州府、寧國府(宣城)、太平府(當塗)、池州府;2茼鴗_長江北岸:安慶府、廬州府(合肥);而整個淮河流域只有1個府:鳳陽府。長江南岸的小縣城蕪湖,在明朝發展成新興的工商業中心。1635年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攻陷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 1645年,滿清的八旗兵攻佔南京,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1667年, 又將江南省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安徽省會設在安慶,駐有安徽巡撫以及安徽按察使,至于管理安徽民政的江南左布政使則長期H駐江寧府(南京),直到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也一並遷來安慶。省界與今天比較變化不大。 晚清時期,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安徽南部是其主要糧食和軍事基地,在曾國藩的湘軍和陳玉成的太平軍慘烈的反復拉鋸戰過程中,安徽南部的絕大部分人口死亡,經濟文化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今天當地人口主要是戰後從河南、湖北遷來,文化習俗改變很大,並從此退出富裕地區的行列。同時期,捻軍也發源于土匪橫行的貧困的安徽北部。李鴻章在合肥附近招募淮軍赴江浙作戰。太平天國之後淮軍成了清朝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蚌埠興起。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佔領安徽。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安徽成了日本人、汪精衛政權、國軍和中國共產黨的新四軍勢力交錯的地方。1940年在安徽發生國共沖突的皖南事變。1946年日本投降後,民國政府把安徽省會從安慶遷往合肥。1948年到1949年,安徽是國共內戰期間淮海戰役的主戰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安徽一度以長江為界分為皖北和皖南2個行政公署(省級)。1952年又重新合並。省界有小幅的調整:徽州的婺蝙允甄k江西,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江蘇徐州的蕭縣和碭山縣劃給了安徽。但這又使得天長縣成為伸入江蘇境內的一個鍥子。 【人 物】 大禹。古塗山氏國(今懷遠)人,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 皋陶。皋城(今六安)人,古六安國始祖。 管仲。春秋時齊國穎卬人,名夷吾,又名敬仲。著有《管子》一書。 老子。春秋末宋國相邑(今渦陽)人(一說河南省鹿邑),道家創始人。 莊子。戰國時代楚國蒙地(今蒙城)人,戰國哲學家、文學家。 范增。秦末居巢(今巢湖市)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 張良。秦末漢初城父(今亳州市)人,字子房,秦末漢初謀士、大臣。 華佗。東漢沛國譙(今亳州市)人,字元化,三國著名醫學家。 曹操。三國時沛篜袗丑]今亳州市)人,字孟德,小名阿瞞,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周瑜。三國時廬江舒縣(今廬江縣西南)人,字公瑾,三國時吳實名將,著名軍事家。 包拯。北宋廬州(今合肥市)人,字希仁。北宋著名清官,天聖進士。 畢升。歙縣人,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家。活字可浶多次使用,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方臘。北宋歙州(今歙縣)人。雇工出身,農民起義軍領袖。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現在婺源好像歸了江西?),字元晦,號晦庵,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 朱元璋。元末明初濠州鐘離(今鳳陽)人,字國瑞。明王朝的建立者,即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戚繼光。定遠人,字元敬,號南塘,明朝軍事家,抗倭名將。 桐城學派.主要人物。 1、戴名世。字田有,號南山、夏g等,康熙進士。後人多推他為桐城派開山祖之一。 2、方苞。字鳳九,號靈皋,晚號望溪,康熙進士,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3、姚鼐。字墟傳、夢彀,號惜抱,“集桐城派之大成者”,其《登泰山記》是我國的散文名篇。 【特 產】 安徽資源豐富,本省茶竹林特產豐富,全國十大名茶中,安徽佔4個: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此外廣泛分布于皖浙贛接合地區的氣味清香的屯溪綠茶也很有名。竹編制~舒城舒席篾片細致薄軟,曾在國際賽會上獲獎。安徽是我國主要的中成藥產地之一,名品有銅陵鳳丹、宣城木瓜等。傳統的亳州古井貢酒、淮北口子酒為榮獲全國金獎產品。 著名果品有碭山酥梨、徽州雪梨、懷遠石榴、宣州蜜棗、三潭枇杷等。水產以長江鯽魚、巢湖銀魚、清水大蟹為佳品。特產風味食品有宿州符離集燒雞、無為熏雞、安慶胡玉美蠶、豆醬、當塗採石茶幹等。傳統工藝品有文房四寶宣紙、徽墨、宣筆、歙硯,以及蕪湖鐵畫、徽州木雕等。集散于涇縣的皖南特產宣紙生產有1000多年來歷史,綿韌、潔白、不腐、耐折,是名貴的書畫用紙,明《永樂大典》、清《四庫全書》用之而得以久存傳世,徽墨有“藥紙如漆,萬載存真”之譽而光輝千古。蕪湖鐵畫出自明清,它吸取了傳統國畫構圖法及金銀首飾、剪紙、雕塑工藝,是中國工藝 美術品的奇葩。 【風景名勝】 安徽大地錦繡多姿,文化古跡甚多,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現有5個國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其中黃山為安徽山水典范,區內奇鬆、怪石、雲海、溫泉堪稱“四絕”,199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自然文酴遺產名錄》,令世人矚目;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現存78座古寺廟,以佛教殿堂與皖南民居相結合而獨樹一幟Γ著名的道教聖地齊雲山,摩崖石刻、道教遺存和別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矚目;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靈秀兼備,有45峰、86嘎石、18瀑等勝景;琅琊山以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名 揚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為特色。除國家級景區外,還有19處省級風景鯈勝區。 安徽文化遺存豐富而別具特色,安慶、歙縣、壽縣、亳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是歷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畫派、新安醫學、歙派篆刻、徽派版畫、徽派園林建築、徽菜和徽劇的發祥地就在于此。 集中在歙縣、黟縣境內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數以千計,歷經滄桑而古玥S存,其數量之多,構思之奇巧,石、木、磚雕之精美,舉國罕見,是民間建築的傑作,成為安徽民俗旅遊的必遊之地。 省內還有4座省級歷史拻化名城:和縣、黟縣、桐城、鳳陽。 [備注] 安徽省各縣、市、區長途電話區號和郵政編碼表 合肥市 0551 230000 長豐縣 0551 231100 肥西縣 0551 231200 肥東縣 0551 230000 蕪湖市 0553 241000 鏡湖區 0553 241000 馬塘區 0553 241000 新蕪區 0553 241000 鳩江區 0553 241000 蕪湖縣 0553 241100 繁昌縣 0553 241200 南陵縣 0553 242400 蚌埠市 0552 233000 龍子湖區 0552 233000 蚌山區 0552 233000 禹會區 0552 233000 淮上區 0552 233000 懷遠縣 0552 233400 五河縣 0552 233300 固鎮縣 0552 233700 淮南市 0554 232000 大通區 0554 232000 田家庵區 0554 232000 謝家集區 0554 232000 八公山區 0554 232000 潘集區 0554 232000 鳳台縣 0554 232100 馬鞍山市 0555 243000 金家莊區 0555 243000 花山區 0555 243000 雨山區 0555 243000 當塗縣 0555 243100 淮北市 0561 235000 杜集區 0561 235000 相山區 0561 235000 烈山區 0561 235000 濉溪縣 0561 235100 銅陵市 0562 244000 銅官山區 0562 244000 獅子山區 0562 244000 郊區 0562 244000 銅陵縣 0562 244100 安慶市 0556 246000 迎江區 0556 246000 大觀區 0556 246000 郊區 0556 246000 懷寧縣 0556 246100 樅陽縣 0556 246700 潛山縣 0556 246300 太湖縣 0556 246400 宿鬆縣 0556 246500 望江縣 0556 246200 岳西縣 0556 246600 桐城市 0556 231400 黃山市 0559 242700 屯溪區 0559 245000 黃山區 0559 242700 徽州區 0559 245061 歙縣 0559 245200 休寧縣 0559 245400 黟縣 0559 245500 祁門縣 0559 245600 滁州市 0550 239000 琅琊區 0550 239000 南譙區 0550 239000 來安縣 0550 239200 全椒縣 0550 239500 定遠縣 0550 233200 鳳陽縣 0550 233100 天長市 0550 239300 明光市 0550 239400 阜陽市 0558 236000 穎州區 0558 236000 穎東區 0558 236000 穎泉區 0558 236000 臨泉縣 0558 236400 太和縣 0558 236600 阜南縣 0558 236300 穎上縣 0558 236200 界首市 0558 236500 宿州市 0557 234000 墉橋區 0557 234000 碭山縣 0557 235300 蕭縣 0557 235200 靈璧縣 0557 234200 泗縣 0557 234300 巢湖市 0565 238000 居巢區 0565 238000 廬江縣 0565 231500 無為縣 0565 238300 含山縣 0565 238100 和縣 0565 238200 六安市 0564 237000 金安區 0564 237000 裕安區 0564 237000 壽縣 0564 232200 霍邱縣 0564 237400 舒城縣 0564 231300 金寨縣 0564 237300 霍山縣 0564 237200 亳州市 0558 236000 譙城區 0558 236800 渦陽縣 0558 233600 蒙城縣 0558 233500 利辛縣 0558 236700 池州市 0566 247100 貴池區 0566 247100 東至縣 0566 247200 石台縣 0566 245100 青陽縣 0566 242800 宣城市 0563 242000 宣州區 0563 242000 郎溪縣 0563 242100 廣德縣 0563 242200 涇縣 0563 242500 績溪縣 0563 245300 旌德縣 0563 242600 寧國市 0563 242300 經濟建設 2006年經濟建設數據: 生產總值(GDP)6141.9億元 人均生產總值10044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44.7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9.4億元 進出口總額122.5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資13.9億美元 旅遊總收入411.5億元 海外遊客80.4萬人次 國內遊客6158.7萬人次 財政收入816.2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427.7億元 財政支出915.8億元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人民幣口徑,下同)7100.4億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99.2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