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十、人民之幣(圖) 翟華 大恩   “錢”這個字深入人心﹐也是中國人的日常交談中是最常出現的一 個詞﹕“你掙多少錢﹖”“多少錢買的﹖”“在你們國家﹐這東西值多 少錢﹖”......誰說外國人得花幾年工夫學漢語才能和中國人流利的交 談﹖我看隻要學會數數已經可以能抵擋一氣了。   一般說來﹐中國人有了錢就特別想要炫耀(近年來少數億萬富翁為 了安全和稅負的原因怕露富那是另一回事)。顯示自己有錢既是倫理義 務﹐也是一種生活藝術。如果說發光的東西不一定是金子﹐但是價值如 金的物件一定要讓它發光。猜一猜為什麼有的中國人家裡新買了電視卻 不揭去右上角的貼紙﹖答案﹕雖然貼紙擋住了部分電視畫面﹐但卻能讓 別人知道這是“直角平面立體聲環繞音響的超級彩霸”。中國人似乎還 不能體會“豪華”的這個概念的細膩和微妙之處﹐總是喜歡厚厚的的金 表﹐沉甸甸的戒指﹐龐大的音響設備等等。除此之外﹐呼機、手機還有 一串五十多個鑰匙的鏈子都別在腰間皮帶上﹐一個不能少。有了這些就 足以在同胞面前顯示自己的身份了。人憑衣裳馬憑鞍﹐在中國隻要有了 一身好行頭比一張充滿高級職稱的名片還管用。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中國仿制產品制造業發達的一個原因﹐因為有錢 沒錢的人都可以用贗品來撐門面。到了香港﹐隻要手腕上拴一塊勞力士 名表﹐不論真假﹐就可以避免讓人瞧不起。在大陸﹐青年人喜歡穿冒牌 的耐克(Nike)運動鞋、阿迪達斯(ADIDAS)T恤衫。 如果是真品﹐那 麼產品的商標也往往似曾相識﹐比如說ADIADS運動服裝﹐PASONIC或者S UNNY牌的電器﹐ 沒錢也可以爭足面子。   至於中國大款們的最愛(因為最貴)──白蘭地人頭馬(XO)﹐可 以賣到幾倍於法國本土的價格。身價是有了﹐能不能品位酒盅滋味那是 另一回事。很多中國朋友為了吞下杯苦酒﹐在裡面對上可口可樂或者雪 碧﹐成為另類雞尾酒﹐直喝到酩酊大醉。這實在不是在飲酒﹐而是在做 秀。照這樣價位決定品位的邏輯﹐不知有朝一日洋狗食品精裝高價出售﹐ 是否也會有人會趨之若鶩﹐成為桌上極品佳肴﹖   從人均的水平來說﹐香港一定是世界上豪華車最多的地方。香港本 是一個不宜買私家車的城市﹐百分之一百以上的重稅不說﹐城裡到處停 車難﹐還有便捷的公共交通﹐為什麼一定要買車呢﹖然而﹐你去香港看 看﹐這裡寶馬和奔馳車幾乎充斥了每一條大大小小的街道﹐以不超過每 小時30公裡的時速緩緩爬行。咳﹐走的慢有又有什麼關系﹐我的目的不 就是要讓別人看見我開的是一輛名車嗎﹖   對外國人來說﹐如果您想要面子﹐那就得和所有中國人一樣﹐出門 盡量穿得體面一點﹐表示您很有錢。如果面子對您來說不是一回事﹐更 注重價格的合理性﹐那就不妨穿得寒磣一點。我在少林注冊學校的時候﹐ 把手腕上的金表摘了﹐最後注冊費降了一半。   開放搞活﹐現在中國就連寺廟現在也加入了經商大潮。進廟收門票﹐ 廟內可以買他二十塊錢的佛教﹐外加紀念品﹐逛廟市嘛﹗有一位外國人 請和尚大師為將要上手術台的妻子祝福﹐和尚說﹕“沒問題。我們馬上 安排。您準備錢吧﹗”算下來﹐大概要合2500元錢。這還是優惠價格﹐ 因為沒有算增值稅在裡面﹐算是和尚的公益事業吧。   不知何種心理因素作崇﹐中國人在旅遊的時候似乎不大侃價。少林 賣飲料的小姑娘曾經微笑著的向我透露她的商業“秘密”﹕“你瞧﹐這 聽可樂進價兩塊三﹐討價的賣三塊﹐不討價的五塊。”我在中國買東西 常聽攤主說類似這樣的話﹕“就因為是你我才賣你14塊呢。”這話我聽 來分明是“就因為你是老外我才多宰你六塊錢呢。”我也不甘示弱﹕“ 我的中國朋友說這東西也就八、九塊錢。”“好吧﹐那就10塊錢拿走。” 我知道攤主心裡想的是﹕“他媽的﹐碰上一個老外還不是來旅遊的﹐能 宰他多少就宰多少吧。”我依然不依不饒﹕“我是在中國的留學生﹐我 一定要付中國人的價錢。”“OK﹐八塊就八塊﹗”攤主肯定是不耐煩了﹐ 與其與我這個窮老外耽誤功夫﹐還不如等著宰下一個傻老外。   在中國大商店裡的價錢是規定的﹐但是其他地方的東西價錢可就是 按照顧客的打扮長相來定了﹐對外國人的要價可能是正常價格的兩到三 倍。所以來中國旅遊的西方人﹐第一周買東西基本上相當於樂善好施的 慷慨之士。第二周﹐“挨宰”二十多次以後﹐外國遊客對實際價格有了 一點體會﹐所以開始企圖討價還價。買東西最好找一個中國朋友陪同﹐ 假意由他購買。雖然說賣東西的人不是傻子﹐但是在如此緊密的組織之 下﹐也無可奈何﹕商品最終以中國人的價格售出。不過﹐且慢高興。最 好察看一下拿到手的東西是否是原裝新件﹐貨已售出﹐概不退換。顯然﹐ 中國人尚未完全理解售後服務的概念。   中國小販的精明﹐另我聯想起一個外國商人的感慨﹕“你剛到中國 的時候﹐你有錢但是不明白中國人的體制和遊戲規則﹔到後來﹐你終於 明白了中國人的遊戲規則﹐但那時你的錢已經跑到中國人手裡去了。”   說點正經的   也許是因為嫉妒﹐也許是出於猶太基督教義的影響﹐我們法國人對 有錢人一向持非常蔑視的態度。在我們看來﹐錢(特別是他人的錢)乃 是骯臟齷齪之物﹐多點少點本算不了什麼﹐藏在自個兒家裡就行了﹐沒 必要對外顯示。如果你有錢﹐正好﹐國家對有富人們的財物課以重稅。 所以逼得不少法國大款背井離鄉﹐在國外居住。法國的三百萬的失業人 口與此不無關系。 從經濟政策的角度來說﹐中國政府比“右翼”當權的 法國政府可能更接近市場經濟的原則。   我們可以理解﹐在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障系統還不完善的時候﹐中國 人攢錢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養老。中國憲法明文規定公民有贍養老人 的義務(韓國、新加坡深受孔教影響﹐它們的憲法也有類似規定)。這 是一個文化現象﹐中文的“孝”字本身就是由代表老人的“老”字和起 支撐作用的“子”字組成。在法國﹐家庭內的資金流向與中國相反﹕那 些退休老人要幫助在上學或處於失業狀態的後代。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文化差別﹐中國的年輕人期望有朝一日創建自己 的企業﹐成為能掙會花的老板﹔而法國年輕人的夢想是成為悠哉遊哉的 政府公務員﹐坐享“人民之幣”。 -- -- "Your future depends on your dreams." -- So go to slee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112.1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