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1976年後,華國鋒上台搞經濟。當時大慶油田穩產5000萬噸,全國石油有富余,出口日本等國掙到不少外匯,華國鋒很高興。他推出了一個“建十個大慶,十個開欒,三十個電站,引進二十二項工程”的經濟計劃。這裡的核心是“十個大慶”,有了十個大慶,外匯不成問題,正好西方發達國家陣營要拉中國對抗蘇聯,遍地都是引進技□的機會。現在有些人回頭問,當時中國哪來的外匯引進技□?不要幻想,靠的是出口原材料。 事實証明這個後來被稱為“洋躍進”的經濟路線非常危險。引進技□並沒有錯,任何派別都是讚成的。從1978到1980年,主要是由于引進花錢較多,有了外貿逆差,分別為11億、20億、13億美元,80年外匯儲備成了負數(當時10億美元是個很大的數字)。預想中的“十個大慶”成了泡影,地質勘探數據不支持這樣的幻想,國際油價也不高(美國人打擊蘇聯的陰謀,因為蘇聯當時也靠出口石油掙外匯)。81到83年就不太敢花外匯了,搞了三年順差。 這一段的石油出口戰略遺留問題一直到今天,還有少部分石油出口日本,因為是長期協議。日本還把中國當作重要石油進口來源地,似乎沒有料想到中國這麼快就和日本開始搶油。石油價格到是走牛了,可惜中國反成了第二大進口國。本來早就該漲高了,90年代末20世紀初那幾年薩達姆同志做活雷鋒在“石油換食品”配額之外大量低價出口石油撈點私房錢,硬是打低了油價。 靠出口原材料掙外匯,是個人都知道這條路走不通了,可引進又要花錢。小平同志想通了,下了決心,從84年開始“大規模”引進外資、借外債,搞出口加工!說大規模,其實也就是一年十幾二十億美元。但這是對“沒有外債”“姓資姓社”的一種顛覆,外資進來還想讓它搞社會主義?而且照現在的認識,就算不管姓資姓社,好多發展中國家這樣搞不折不扣是災難的開始。 可見當時中國的經濟情況是真的不好,舊的計劃經濟遇到了“工業化輕鬆階段”後的麻煩,新的發展模式還不知在哪裡,所以就走上了一天“摸路”。但是,奇妙的事情也就開始了,中國“官辦經濟”的威力真正開始發揮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96.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