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cchere.com/article/676760 在中國南巡後陷入經濟狂熱的同時,解體的蘇聯正在私有化的浪潮中沉淪。 這段時期中蘇經濟真正的分化了,如前所述,中國走向了官辦經濟,而俄羅走向了寡頭經濟。中蘇都想改變過去計劃經濟過于僵化的缺點,讓市場發揮應有的作用(用現在的行話來講,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改革大方向,在全球的理論與實踐上都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中國採取的辦法是在地方政府這一層次上引入市場競爭體系,讓各級政府變成幾十、幾百,至多幾千個“政府經濟人”,而一般民眾仍然是依附于各級政府的經濟行為中,沒有多少自主性可言。俄羅斯就非常徹底,把幾乎所有國家財產用股份制“平均”分配給全體國民,讓所有高中低層民眾都成了按照自己的私利行事的“經濟人”。按照傳統的“經濟人”理論,產權明晰了,各方都按理性在市場上行事。資源配置不合理的企業效率低產品沒人買,在競爭中失敗,效率好的企業勝出,社會分工更加優化。有暴利又沒啥難度的行業肯定一堆企業去做,就“邊際效應遞減”,暴利 消失,價格不“扭曲”了,大眾得到實惠。這麼天長日久下來,社會生產就越來越合理,經濟就會比原來到處是缺點的計劃經濟要好得多。 應該說這種理論是對的,但是不完全。這個理論對于比較穩定的市場局面確實是非常合適,中國已經有很多實際案例就是如此發生的,原來4000多的彩電,現在不到1000就買到了,上百家彩電廠了只剩了幾個巨頭。但是對處于劇烈轉型中的不穩定社會經濟體系,就會出現很多新情況,舊的“經濟人”理論就不能亂用了。 俄羅斯在私有化過程中出現了可怕的“下降螺旋”,這是經濟學家們沒有預期到的。轉型中肯定會出現一些壞事一些亂象,這是個人都能想到。但人們相信不用怕,壞事與亂象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因為大家都受過不錯的教育,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了,應該有辦法讓情況越變越好的。可怕的是,恰恰是“經濟人”的“理性”,害了俄羅斯。社會剛開始亂,那麼為了避免大亂對自己造成損失,理性選擇就是把自己的資產放到安全的地方去。這種行為,當然會使原來亂的地方更亂,那麼會有更多的人轉移資產,這就是“下降螺旋”產生的根源。前蘇聯家大業大,四萬家大國企還是很 有實力的。普通人都拿到了大國企的產權,但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真去經營,理性的選擇就是賣掉。不管怎□賣,總之是手裡拿了一堆盧布。下降螺旋中,盧布想保值是不可能的,理性選擇是把盧布換成金銀美元等較穩定的資產,這會促使更多人這樣做,盧布幣值的崩潰很快到來了。大部分人分到的股份就這樣消失了。國家沒錢了,就發債券弄到一些錢維持生計,但是資本外逃之下,這些債券當然也會迅速貶值,連國家信用也沒有了。這個過程中,四萬家大國企根本無路可逃,必然是處于私有化過程中不斷被賣,在國際上競爭力不強無利可圖的大多數國企就此消亡,資源與傳 媒等利益豐厚企業就落入臉厚心黑的寡頭之手。這個過程一搞就是近十年,沒有人救得了,象葉利欽這樣的人根本就是竊國大盜,和寡頭們就是一伙的,還怎□救。就是想弄點辦法,上億“經濟人”各有各的想法,也沒法弄,最後就是黑社會接管。這是人類歷史上群體“理性”導致的最大經濟災難,都不能稱之為“市場失效”,而是天大的災難。 中國與俄羅斯相比就要好非常多。中國的改革十分強調穩定,稍有風吹草動就很緊張地開大會小會想辦法。這樣一種傾向就容易實現穩定的環境,市場發揮好的作用的機會大得多。各級政府成了“經濟人”互相競爭,但是通共也就數千縣級政府,再地級省級這麼往上層次管理,數量不多,就用過去的行政體制都可以管起來。有什□不對勁的就用各種法子管這些地方政府,安個“宏觀調控”的名,自己摸出一套管法,天底下獨一無二的官辦經濟就是這麼回事。用計劃經濟的管理手法,讓各級政府以政府為主體按市場需求幹市場經濟,人民在這個過程中只是政府的工具,這就是 中國經濟最大的秘密。世界各國確實是沒有這樣的事,我說中國經濟是世界上最怪異的經濟,絕不是夸張。這也沒法學,各國沒有這樣的管理體制,所以是獨門絕技。現在一些文章總結中國經驗,說要開放,要搞市場經濟,要拉外資,要建基礎設施,這都是表象,並非中國最本質的優勢所在。發展中國家用“開放市場經濟拉外資建礎設施”的辦法搞經濟的多得是,但是沒有中國的官辦經濟體制,發展就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 那麼朱□基實質接管中國經濟權力後的一系列操作,在這個大背景下,就很好理解了。地方政府拼命花地方銀行的錢搞得過熱過剩,老朱就此開始了官辦經濟轉型調控之路。以後的改革都是這樣的模式,經濟有麻煩了(以後經驗多了,覺得要有麻煩了就動手治),就用官辦經濟的體制去想辦法應對,過程中就會出台一些改革措施,有效的就推廣下去,有問題的就反思反思。這是一個問題推動型的改革過程,並非說是先有了一個理想運行模式,然後一步步照著那個模子改下去。中國政府對于最終改成什□樣子是糊裡糊塗的,經常會有一些大討論。但問題來了,誰想得出辦法誰 的辦法好使就用誰的辦法,這是最徹底的實踐檢驗,是討論不出來的。 老朱的軟著陸,確實是相當了得,想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辦法,還成功地推行下去了,所以不容易。針對地方上亂花銀行的錢上項目的問題,朱□基上來就把人民銀行(中國的央行)行長李貴鮮撤職,自己出任此職,開始了銀行體系的改革。地方銀行原來與地方政府是一家的,現在把權力收歸中央,地方政府就沒那麼容易從銀行搞到錢了,這就斷了過熱的一大源頭。各地政府沒了銀行也不是沒法活了,後來發現手裡的土地很值錢,比靠銀行好多了,又是一通搞,但這是後話。不繼續過熱了,不會崩潰了,但過剩的危機還在。銀行的壞賬也並不就此減少,各地企業產品就算賣不 出去也要維持生計,問題成堆。這些方面其實問題更大,更本質。這裡我們要對市場經濟裡“需求”與“供給”的關系作一些討論。 計劃經濟的麻煩在于“供給”,總覺得短缺,煩透了。但是需求就沒有什□問題,反正可以“自己給自己創造需求”。生產出十億個蘋果一人發一個就是了,不管你要不要都這樣(實際上不會這麼簡單,也是以貨幣為交換工具的,不然成原始社會經濟了)。生產廠家也不為賣產品煩,上頭都有計劃,賣不出去是上頭計劃的問題。市場經濟正相反,“供給”的問題好解決,缺什□東西肯定是有利可圖的,就一堆人投入資源撲上去搞,一般不用政府管。麻煩在于“需求”,這個麻煩大了。生產廠家你得自己打開銷路,要打廣告,要和別人的產品競爭,要搞的事情多了。有的廠子 靠山硬,當地政府強令都用它的產品,但這種好事不多,還得靠跑市場。一些號稱“計劃經濟重災區”的地區幹這種事就不太行,因為過去計劃經濟傳統太強,老想著政府照顧不想跑市場,所以經濟就差。這是對生產廠家而言,對整個國家麻煩可能更大。這過剩就是硬硬的過剩,你一個廠子如果市場幹得好還能解決問題,但整個國家來看過剩了再怎□互相競爭怎□搞都沒有出路的,就是硬硬的過剩。按照一些人的想象,過剩了就“按人發錢”,窮人還那麼多,只要發足夠的錢,需求自然出來了,怎□會過剩?這不是不可以,但這就是“自己給自己創造需求”,又回到計劃經 濟的老路了。這方面有一些硬的限制,連電都沒有,發電視機只能白佔地方。就算真的發錢把過剩問題解決了,各廠子長出一口氣,下回又給你整出一堆偽劣產品讓你解決銷路,這就是資源配置失效,還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的,經濟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但沒有奇謀秘計,就得老老實實搞建設跑市場。 一個長期有效的法子是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基礎設施,有效需求就可以真實地增長,你就是用計劃經濟的法子銷售都可以解決部分過剩問題,不然全瞎。這是基礎設施最本質的意義,所以也是國家經濟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象印度再怎□胡吹,它的基礎設施就那樣,需求能多到什□程度去?每個有工作的人都在家裡弄個管家僕人什□的,就這樣把第三產業弄到GDP的70%去,算是有中國經濟規模的三分之一,實際上肯定要差很多,因為真實的需求有上限。這也不是說在幾個地區弄些好基礎設施,外資就高興地來投資了,就解決大問題了。那也就是有限幾個地區消費需求能 上去,全國大部分地區不行,整個國家也就不行,好多發展中國家都是這樣。中國政府幹這個還是有一套的,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有了極大的發展,近十年是歷史上提高最快的時期。連農村都有極大發展,三年的農村道路投資就相當于過去50多年。所以經濟增長是實實在在的。這不僅是因為搞生產需要基礎設施,需求也需要基礎設施。 搞基礎設施建設是好法子,但真要見效,需要長期持之以恆綜合配套規劃著來搞,所以不好搞,只能算是長期方針。你眼下就是過剩了,產品賣不出去廠子就要垮掉,怎□辦?對中國來說,還有一條不錯的出路就是出口。你有現成的供給,或者有供給的產能,國內需求不足,那麼國外需求能夠補上來,也還是不錯的,可以實現良性經濟循環,廠子還就越搞越大了。 吳敬璉這個老頭為什□江湖地位這個高?他沒有什□英文雜志的高級文章,這方面照丁學良的說法不值一提,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經濟學家。但是他在中國政府裡絕對是個頂級幕僚,丁學良八輩子也趕不上。吳敬連厲害的地方在于,他很早就發現了南巡後中國的過剩危機,建議老朱提早進行出口布局,用國外需求解決國內的過剩問題。這相當有水平,因為中國過去都是短缺經濟,沒有過剩這回事,他能想到提前去對付過剩,很不容易。這不是說有出口導向政策就成了,得拿出實質的辦法。 老朱搞的是人民幣貶值、出口退稅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狠著。國際上正如我們在SWOT分析裡說的在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本來與中國是關系不大的。如果中國自己封閉發展,或者自己弄得效率低下沒有競爭力,中國現在佔著的產業現在就是到別的國家去了,全球經濟照樣分工布局。重新回頭看中國90年代初期似乎並沒有明確地意識這一點,但確實做了大量順應這個潮流的大動作,撈到了不少利益,有點歪打正著的意思。國際上其實那時也不知中國在搞什□,只知道中國南巡了,過熱了,就等著中國啥時崩潰了。結果老朱把人民幣連著貶到了8.7兌一美元。後來還有出口退稅的갊F策,出口廠商競爭力更強。那時候東南亞各國搞出口火得很,國內也大\高樓,不少人發了,顯得比中國闊多了。還真就沒人注意到中國的大動作。可能因為當時中國處境真的很不好,國際上一片唱衰之聲,從政治角匯分析中國崩潰的遠多于經濟角度的冷血分析。中國人自己也不知怎□回事,不少人覺得人民幣靠不住了,上黑市10比1換美元都幹。全球真是沒有人能想到中國的進出口居然會十年翻了五倍(1995年2800億美元到2005年的14000億),從90年代早期的十四位一下幹到了全球第三位的出口大國C 中國增長的還不光是加工貿易,而且一般貿易也同樣增長,兩者長期各佔50%。這加工貿易就是受攻擊比較多的、擔高科技虛名的、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組裝業務,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出些農民工擰螺絲掙個塊把錢工資,跨國公司運進部件來組裝一下打個Made in China不少就當高科技產~出口到世界去了。這種加工貿易除了把進出口數字弄得虛高以外,對中國經濟的實質幫助就是那塊把錢的民工工資,對國內產業鏈的影響不多。芎收什□的洋人做做賬把利潤留外國了你也收不到多少錢。一些中外人士就指著這個說中國的增長是虛假的,都是外國工廠炒起來的。但中國還有膺外 50%的一般貿易進出口。這一般貿易就不是加工貿易能比的了,主要生產環節在中國,各環節能夠創造很多需求,產業鏈長得多,對整體經濟絢拉動很大。按照某種量化的估算,1995年一元加工貿易出口對應GDP增加值只有0.22元,而一般貿易一元出口對應的是0.89元(這種量化估算的具體數值往往含義十分復雜,前提很多,不能隨便亂用,但數據所支持的結論是有意義的。這也是對數據不熟的人特別容易誤解或者弄錯的地方)。 主要靠這兩招,一個抓銀行,一個抓出口,朱□基把中國經濟的大局穩住了,順利實現了“軟著陸”。但市場經濟最本質的主體是企業,企業到義要如何運營,這才是最關鍵的東西,這方面還有很多超級難題在等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96.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