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cchere.com/article/620932 (八)官辦經濟--中國政府的SWOT分析 前面作了很多大方向的理論準備,分析了計劃經濟的弱點,論述了社會主義國家 不得不改革的大氣候。對于中國,剖析了鄧小平相當了得的樸素哲學。但是,具 體如何改革,如何搞經濟,還需要一些具體層面的探討。借一個時髦的名詞,我 們對中國政府作一個SWOT分析,中國政府搞經濟有哪些Strenth(優勢),有哪些 Weakness(弱點),又有哪些Opportunity(機會),哪些Threat(威脅)。 首先必須指出,我們說的主要是搞經濟。因為社會主義國家既然不得不改革了, 那麼就一定是以搞經濟為主。以前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說是在幹“事業”,對錢很 看不上,考慮的是人類解放的大事,國民經濟只是大事業中的一個環節,要從屬 于大事業。所以造出厲害武器或在某國逼退美軍的priority是高于國民經濟的。 後來發現造武器或者在全球爭地盤不解決問題,人民生活水平差很遠,才不得不 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此,鄧小平搞改革開放,結束政治運動搞經濟建設, 並沒有特殊之處,不這麼幹反而很奇怪。朝鮮就是一個奇怪的國家,奇怪了很多 年。 1. Strenth 搞經濟的話,中國政府很有優勢。我們選幾個大的說。 中國普通民眾是中國經濟真正的力量所在,這絕不是一句套話。實際上世界各國 人民的素質就是千差萬別,搞經濟的本事當然也差很遠。東亞人民普遍比較積極 向上,自強不息,工作態度是全球是最優秀的。以前中國人普遍在國企裡混事, 現在也不少,因為沒壓力。但是如果逼到頭上來,那還是能拼出來的。就是去搞 歪門斜道都會想出很多辦法,所以中國的騙術最多(我們暫且把這當作另類的積 極向上)。而且中國人喜歡往上面看,出名發財致富的願望是赤裸裸的。而世界 人民很多並不是這樣的,安身樂命,搞搞宗教,幸福感比中國強多了。以前老毛 領著中國人的架勢是去搞全球解放的大事業,實際上這不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 要搞經濟傳統文化就很有用了,四小龍的例子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 中國政府的實質權力頂天大,大到通管一切。這個按照某些理想主義的觀察,是 一種罪惡,個人沒有自由了。然而要搞經濟,如果能夠把這種權力用對地方,那 不是一般國家擋得住的。實際上搞經濟靠政府強推經濟是可以創造奇跡的,象香 港那樣當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混飯吃是特例,都自由主義肯定是災難。現在韓國是 一個明顯的例子,中國以後也會成為成功實例。這裡說的強推不是計劃經濟通管 的那一套,而是一種以“市場需求”為核心進行國家級投入的產業發展計劃。 中國的土地都是國有的,中央或者地方政府說要動哪塊地,不說完全沒有阻力, 至少全球能象中國政府這樣圈地的很少。一般發展中國家私有化了,要用地就很 麻煩,或者貧民窟亂佔地,也沒辦法。 中國政府剛開始改革的時候號稱沒有內外債。這其實是個很另類的經濟觀念,只 有很獨特的國家才會追求這樣一種理想狀態。因為國家經濟發展是一個過程,就 如企業的發展運營一樣,過程中借債是完全正常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國政府 沒有外債,不值得稱道,因為代價是以前經濟發展慢了。另一方面,也就是比那 些借債太多卻沒什麼發展的國家要好些。要是中國政府想通了,早就借了,這不 能稱為strenth。 現在有一種傾向,認為中國改革開放時應該去搞技術,就會比現在好很多。但搞 技術並ㄛO當時中國政府的優勢所在。如果考察建國前三十年中國的技術進步, 會發現中國政府的計劃是以引進仿造為根基的,只有在無法引進的情況柰才自己 搞,大部分工業化成果是別人早就做到了的,這和現在說的自主創新完全是兩回 事,這個後面再詳論。不是說不該搞技術,要指出的虍,中國政府去搞技術並沒 有優勢。 2. Weakness 按照中國人民的素質,中國人搞不好經濟是沒有道理的。但這是一個過程,具體 到改革開放時,中國人民搞經濟的形勢很嚴峻。 一個是搞了三十年計劃經濟,沒有商業人才。這個不是中國人沒有商業潛能。不 管是自我封閉還是被人封鎖,國際貿易沒怎麼幹。內部是計劃經濟,商業就是管 分派物資式的流通,也談不上培養人才。這是社會主義國家差西方發達國家很遠 的地方,連阿拉伯人這方面都不錯,阿聯酋搞商業非常厲害。並不是說商業就可 以包打天下了,還要許多方面的配合,但是沒有商業確實是不行的。特別是到國 際上,商業競爭非常激烈,這個不是開玩笑的,人才不行就沒有辦法。 一個是技術上完全落後,而且一段時間內被越拉越遠不可避免。這個不是和非洲 比,而是和發達國家比。國際經濟當時的現實是,技術比非洲強不管事,比發達 國家差就沒用(現在的國際經濟局面是,技術比非洲強不管事,比中國差就沒用 )。這一點上值得深入論述。 中國當時的一個極大問題,是勞動生產率離西方差太遠了。而且這種差距,是硬 的差距,不象現在,是一種從事不同產業曲折的產值差距。例如,中國能夠生產 汽車,但是跟人海戰術一樣,100個人頂日本1個人的產量。這種勞動生產率背後 的主要問題,就是極大的技術差距。這不是有無的問題。實際上解決有無是屬于 “工業化輕鬆階段”的事。 工業化輕鬆階段,拉美人民是比較有經驗的。開始的工業化,發達國家都做過了 ,開個礦,搞個小高爐,發展中國家照葫蘆畫瓢就行了。中國幹脆就是蘇聯把156 家工廠搬過來了。所以,要解決有無的問題,只要把這些轉移的技術學會就行了, 公開的資料也很多。 中國在解決陬L問題以後,進行的是全國推廣。蘇聯轉移過來的技術項目與工廠 ,學會了,就一變二,二變四,全國到處布點。所以中國那麼多鋼廠,很多閎是 以蘇聯技術轉移項目為源頭的。中國的工業化,就是以這個路線為典型。 應該說,推廣這項工作也是較容易的。把人拉到廠子裡幹活,毨個人帶幾個徒弟 ,學會了就把一些人組織一下,國家安排一個地方另開一個新廠,有問題老廠來 人幫,並沒有本質的困難。從某種意義上說x這種推廣工作當然是應該做的。 問題是,如果只推廣,不深化,那麼問題是很大的。這方面中國與蘇聯形成了鮮 明的對比。蘇聯的國企系迓,是4萬家大企業集團。而中國建國30年後,是38萬 家大中小國企遍地開花。蘇聯的大企業集團的技術水平是中國企業無法比的,各 種飛機等先進武器不斷出來,它們是真的在不斷自主創新。而中國的企業不少是 30年幹一個型號。在引進告一段落後,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十分緩慢。如果與過 去對比,從無到有,當然是進步。但是與人家比,就看出差距來了,別人是新產 品新技術層出不窮,我們是在低水平重復。殲六殲七造了好幾千架,新機老出不 來。大解放卡車一個型號用了很多年。 這還是和蘇聯比。如果和美國西歐日本比,那差距就更大了。這是一個體制的問 題。發達國家的研發人員在進行創新型的研發工作。而中國的技術人員人數雖然 湊湊也不少了,但是大多數是普通操作員水平,他知道對于這個型號的東西應該 這麼幹,按照這樣的步驟可以做出工業產品,但要創新就很困難。因為中國政府 對科技人員的安排就是這樣的,先解決有無,再推廣,創新的要求很少。 當然,蘇聯的4萬家大國企在改革按統一的模式改造,基本完蛋了。而中國的38 萬家企業就要靈活得多,漱F不少,也搞活了不少,各有各的辦法。這也是辯証 法,壞事不一定是壞事。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96.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