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cchere.com/article/672702 鄧小平搞完南巡,基本上歇了。在徹底歇之前,人事上搞了三大奇著。一個是把朱□基調到中央任副總理,但同時讓當總理的李鵬"因病長期休養",實際上是老朱管經濟事務,一管就是約十年。二是讓中組部選一個有前途的年青幹部出來,就選出胡錦濤來了,老鄧把他連提數級,一步到位放到常委位置上,準備十年後接江澤民的班。三是讓李鵬等人對江澤民"不要不服氣",把明裡暗裡不服氣的楊尚昆楊白冰等人剝奪實權,最後發明"痐蔇휢,自封二代核心,硬挺老江當三代核心。這幾個都是絕招,解決了共產黨最高層二十年內的穩定問題,將可能的高層政治沖突完全消于無꜊峇坐丑A端的了得。這一段時期共產黨的人事安排接連讓外界跌破眼鏡無從猜想,但接下來的二十年成為共產黨高層人事最穩定的時期,從現在來看已無任何懸念。西方媒體與民運長久以來熱切盼望中國"保守派"與"改革派"的政治沖突,一分析中國高層政治就是兩派鬥爭的模式。結果說到後來小胡都順利接班了,才發現這套模式分析離譜透頂,都讓老鄧耍了。這就是鄧小平"舉重若輕"的本事,人家以為不得了的大事,他用誰也料想不到的法子幾下就給擺平了,可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讓人不能不佩服。 政治上人事穩定了,老江剛上來時的草台班子整合出了戰鬥力。理論上就是"不爭論",上了一個層次,中國從此真正擺脫了政治與理論的幹擾,一心一意搞開了最純粹的經濟。經濟有自身的規律,給出了初始條件,沒有了政治沖擊,它就自己演化,不管是好是壞,一切都顯得那樣"合理"。 中國的初始條件照我們前面 SWOT分析裡所述,簡單的概括就是政眾q管一切。中國南巡後,等于是告訴各地政府,幹經濟吧,沒約束了,愛怎□搞怎□搞,奔著發財去搞吧。各地方政府,加上中央政府這個大魔炚,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了發展經濟,什□招都使出來了。這就是官辦經濟,是政府級別的自由經濟,發展成了全球獨一無二的怪物。對人民歜說,能夠從事的經濟事務雖然比過去多了,但遠遠稱不上完全的自由,甚至只能是一種表象上的自由,實質上是政府搞經濟的工具,地位微不足湄。但是到地方政府級別,就非常自由了,和中央或者上一級政府劃分好了利益,怎□搞有很大的自由度。넊q這個角度去理解中國十幾年來的發展x無論是令人震驚的經濟成績,還是令人發指的社會亂象,都很容易解釋,相當有意思。 經濟學理論裡面有名的"經濟人"假設,用到普通中國У身上意義不大。因為人實際上選擇受限,你可以分析出農民務農掙不到錢會去城裡打工,打工受累受窮農村政策好轉他又回鄉種地,再怎□"經濟人"理性選擇,無非就是這些東西,格局很小。但是用到南巡後中國各地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頭上,就非常合適了,我們可以稱之為"政府經濟人"眾](這是我自己想的,不知有沒有經濟學家已經提出來了)。南巡前,可能就廣東政府一個"經濟人",用各種法子撈錢,先富發了。別的省,無豐政府想不想發財,得看"上面"的意思行事,多半還是被上面的計劃"婆婆"管得沒脾氣。這ꐊU老鄧給尚方寶劍了,恢復了自由身,各地政府都可以培照" 政府經濟人"的"理性"來搞經濟了。 各地方政府成為"經濟人"之前,上面還有一個最 NB的"經濟人" ─中央政府。中央不是善男信女,按照"經濟人"的理性,當然會把錢往中央摟。這就要去同中央"講數",結果就是"分稅制"。以前反正都計劃著來,分不分的區別不大。但現在都要做"經濟人"了,那麼還是把事情講清楚才好理性選擇,不然地方上怕幸幸苦苦掙來的錢讓中央端去了,中央也怕投到地方的錢被地方瞎糟蹋了。從經濟學裡的"產權"理論看,講清楚利益劃分最關鍵,誰多誰少不是最重要的。廣東年年交得最多,照樣發展得不錯。 分稅制你三我七的和中央討價還價完了,各省市就甩開膀子開始大搞了。怎□搞相當簡單,就是靠山吃山,幹什□能掙到錢就去做。 在經濟學裡,這叫做"比較優勢"。要注意,這時中國可以說是沒有經濟學指導的,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理論指導都靠邊站,沒人對理論感興趣,掙到錢是真的。經濟學用到中國,主要是用于"解釋"而不是"指導"的,經濟學家為中國的經濟問題想了不少辦法,但都是些現實主義的歪著,沒有一個是用理論來解決的。某省高官對張五常說,利益集團互相糾纏象老鼠尾巴,怎麼也拆不開,改革不好搞啊。張五常說,簡單,你把這些尾巴一齊剪掉不就行了?這就不是實際的解決辦法,只是嘴上爽一下,所以他的東西後來沒啥人聽了。 這個"比較優勢"是一個不錯的經濟學解釋,很適合解釋各地方政府的行為。地方政府根本不懂什□經濟學,不懂什□叫"比較優勢",就知道這麼這麼做可以掙到錢,這就暗合了"比較優勢"理論。有些不滿意中國政府改革開放的人說不該按"比較優勢"搞,應該去搞高科技。這其實也是在"比較優勢"解釋框架內的。搞高科技能掙到錢,就是一種"比較優勢",例如日本韓國搞高科技比泰國馬來西亞厲害,所以它們投入巨資到高科技裡面去掙了很多錢。中國搞高科技有點本事,還不如前蘇聯了,但是"搞高科技掙錢"和前蘇聯一樣,都不行,因為沒想到用高科技去掙錢,而主要是想著 去打仗。這種能力得慢慢發展,等到掙錢與高科技都知道怎□回事了,那時中國也會把"搞高科技掙錢"變成自己的"比較優勢",為此中國已經投了很多錢,也慢慢有了一些搞高科技搞得好的。但在歷史上這種能力是沒有的,暫時不能靠這個掙錢解決大問題。 一些窮省,通共沒幾所大學,沒多少大學生,叫著去搞高科技就是笑話。如果要發展經濟,肯定是那些讓人看不上眼的招數。每個縣但凡有條件,都弄個卷煙廠啤酒廠,別地的要賣進來就有很多阻力。這時地方政府不會講什麼市場經濟了,反正你那香煙啤酒就是賣不進去。有資源的挖資源,算是不錯的,幹部們都喜歡到這樣的地區去當官,但這得靠天吃飯。最常見全國最流行的一招,還是"招商引資"。 以前開了四個特區,號稱是給政策。給的是什□政策?其實最實在一條,就是讓"招商引資",而別的地區不讓。這沒啥道理好講,人特區就靠這個發了,比什□都有說服力。南巡了,都放開了,全國都可以招商引資了,這就熱火朝天地幹開了。 1992 年引進外資400 多億美元,比上年翻好幾倍,就是這麼來的,經濟增長14% 這上面貢獻不小。 400 多億美元外資看似不少,全國幾十個地區一分也沒多少了,何況基本讓條件好的幾個地區撈去了。拉外資這一招,多半不是那麼好使,有些政府官員招商引資就差把老婆送給外商了,也弄不來多少投資。好在還有銀行。 那一陣子中國各地的銀行就是個印鈔機,想幹什□事打聲招呼提錢就行了。以前不是這樣的,因為得計劃著來,一年就給你計劃那麼些子錢。上海市長徐匡迪說,一年就 10 個億可以用。預算裡當然不是這麼點錢,可都已經分好地方了,這國企多少錢,那單位多少錢,維持費,市長不好動的。這可是全中國經濟最強的上海市,其它城市怎□樣可想而知了。在 90 年代早期的各地城市裡,流傳著這樣一種"笑話": XX 市建了個大立交,把三年後的財政預算都用完了!還真就是這麼窮。忽然一下放開了讓自己搞了,誰還受得了這個?現在好多城市一年上百億搞建設還直嚷嚷錢不夠,那時就是叫花子一樣。也不是說錢就到中央去了,中央也沒錢。這是全社會經濟體制的問題,特點就是維持性財政,財政計劃都是慘淡經營努力維持一個大家,想搞什麼事就沒錢。除了廣東財大氣粗都可以和中央叫板了(有傳言廣東省代表說,中央錢不夠可以向廣東借,李鵬說中央不是叫花子),都窮得很。但是政府天生有一個撈錢的法子,就是印錢。以前趙紫陽幹過一陣子,一陣漲價就亂套了,于是“調整鞏 固充實提高”。後來還是發現,不印錢不行,而且由于地方也自由發展了,就地方中央一齊印。反正是豁出去了,印錢也要上項目。一個大立交算啥子,要建的東西太多了。 這個印錢也不一定就會壞事,雖然壞事的情況挺常見的,還是得看操作水平。就等于是有三種境界,一種是印錢印出事了,政權崩潰或者經濟危機了,是最差的。一種是不印錢,發展也慢,這是中間狀態,以前中國政府因為蔣介石政權印金圓券倒台的歷史,非常追求“物價穩定”,再引申開來就是“既無內債又無外債”。再有就是使勁印錢,人還搶著要,這是最好的情況。中國政府從結果來看是實現了這種最好的情況,近年來就是這樣,都加印好多錢了,貨幣供給增長速度遠高于經濟增長速度,物價還是那樣低,還有好幾千億美元外匯搶著要換中國政府印的人民幣。 但也不是說官辦經濟一開始就有這種隨便印錢的好事。各地政府一通搞,項目亂上,各地銀行亂貸款,眼看就要天下大亂。這種情況下,朱□基開始搞了幾把大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96.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