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UmbertoEco 信箱] 作者: ywchenz (ywchenz) 看板: China 標題: 三峽工程──中國的悲哀 時間: Fri Sep 27 15:01:54 2002 [新生網]三峽工程──中國的悲哀 ◎王小寧 理智的聲音總是被政治性的狂熱淹沒,這是中國社會最大的危險。 三峽工程是中國最大的工程,靜態投資九百多億人民幣,動態投資要超過兩千五 百億人民幣。這一工程一旦失敗,不僅僅是損失兩千五百億元,而是政府威信將 完全喪失,其後果不堪設想。  一、三峽工程將造成每年汛期重慶等地區被淹的極為嚴重的惡果  三峽工程的最大問題不是極為巨大的投資,也不是庫區泥沙的沉積,而是每年汛 期,川江兩岸的城鎮,包括西南最大的城市-重慶及沿江大大小小的城市和鄉鎮將 頻繁地被淹沒。每年川江汛期長達七、八個月,要發多次大水,一次大水幾天, 十幾天才會退去,損失每年何止百億。它會造成上下游之間人民的嚴重對立,將 引發全國的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  大自然的規律是不能違背的。長江是世界上第四大江,三峽以上流域面積達一百 多萬平方公里,為中國國土面積的九分之一。這一地區又是降水量豐富的地區, 每年夏秋季節都會發多次洪水。川江多年平均30天洪水量達898億立方米,五到十 年一遇的洪水10至15天來洪量達七、八百億立方米,百年一遇的洪水10至15天來 洪量達八、九百億立方米。1954年洪水來洪量七月份為1171億立方米,八月份為 1386億立方米,1870年洪水來洪量1767至1852億立方米。在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 集水面積上只有一條川江是唯一的出水口。  一千多公里川江河道狹窄,對洪水下洩極為不利。對洪水下洩更為不利是從三峽 到重慶的六百多公里川江上還有多處峽口。這些峽口寬度只有200至400米,僅為 正常江面寬度的幾分之一,兩岸高度在水面300至400米以上,坡度為70度以上, 有些地方乾脆就是直上直下的。峽口就像瓶頸一樣,更加嚴重地阻礙洪水下洩。 大水遇峽口水流下洩受阻,就會出現壅水現象,水位急劇上漲。水位一直要漲到 峽口上下有一個很大的水位差,從而使水流流速明顯加快,過水截面積明顯加大 ,來水量與下洩水量相等後才會停止上漲。每一個峽口都會使其上游水位明顯壅 高。從三峽到重慶一共有六百多公里長,共有包括三峽的三個峽口在內的著名峽 口13個。汛期大水,13處峽口造成的壅水現象,使川江就像出現了13級台階一樣 。在這裡特別要注意的是,壅水是以下游的水位為基點抬高的。  未修三峽工程,一遇大水,三峽水位高程六、七十米,通過六百公里的狹長河道 和13個峽口的層層壅高,到重慶水位高程達到了一百八十多米,(歷史上重慶水 位高程最高達到196米。1981年洪水量並不很大,只有985億立方米,但因流量大 ,重慶水位升到191米。)兩地水位差高達120米左右。修了三峽大壩,使三峽處 水位抬高一百多米,水位高程達到145至175米,大水一來,再在水位高程145米以 上的基點上層層壅高,早就把重慶等地淹沒了。巨大的洪水不能迅速下洩,將會 造成川江上游地區包括四川盆地的巨大的洪澇災害。  搞三峽工程的人說:三峽大壩抬高水位後,川江仍為天然水流,其流速、流量、 流態不受任何影響。並斷言:當壩前水位為汛期限制水位145米,汛期上游洪水流 量達二十年一遇時,重慶附近水位高程186米。此說是根本不可能的。有水位差, 水才會流動,有很大的水位差,洪水才會通過六百多公里的狹窄河道,13處峽口 迅速下洩。如果三峽大壩到重慶只有31米的水位差,(而未建大壩,在自然狀態 下水位差是120米左右)洪水是不能迅速下洩的。重慶附近水位高程186米,只能 是非汛期的“靜水”狀態下的水位。再說一遍,汛期三峽水位145米,重慶水位高 程仍只有186米,是痴人說夢。三峽建成後186米只可能是非汛期的重慶水位。由 於川江是一條流量很大的大江,即使非汛期,川江的水平面也是傾斜的,六百多 公里外的重慶與三峽之間仍會有一定的水位差,比如30米左右。只有不流動的水 (比如湖水)才會水平如鏡,上下游之間沒有明顯水位差。  搞三峽的人會辯解說,三峽水位提高後,川江的過水能力大大提高,上下游不需 要很大的水位差(壅水效應),洪水也會迅速下洩。此說沒有任何科學道理。川 江是一條很長而且狹窄的大江,有100多米的自然落差,川江上三峽到重慶之間有 13個峽口,每個峽口的高度都在300至400米,坡度非常陡,三峽水位提高120米, 對上述川江河道的自然形態幾乎沒有改變,當然也就不能消除狹窄河道和峽口的 壅水效應。三峽水位以下的水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不流動的水。加大洪水下洩量主 要靠三峽水位(145到175米高程)以上水流速度的加快和三峽水位以上過水截面 積的增大,而這些只有靠很大的水位差(壅水效應)才能形成。很大的水位差( 壅水效應)既是洪水受阻不能迅速下洩的結果,又是使洪水得以迅速下洩的先決 條件。形成很大的水位差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只取決於兩個因素:洪水 的巨大的來洪量、流量和川江幾百公里狹長的河道和眾多的峽口。而這些是人所 不能改變的。  搞三峽的人還會說,在大洪水到來時只要把三峽大壩的閘門全部打開,使洩洪量 達到最大流量,就可以不使上游水位大幅度提高。這又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上游 洪水的迅速下洩與下游三峽大壩的洩洪量大小無關。關鍵在於三峽大壩水位。如 果三峽大壩洩洪10萬立方米/秒,而上游來水水量也是10萬立方米/秒,三峽水位 沒有明顯降低,洪水也不會迅速下洩,上游地區因壅水效應照樣會被淹沒。 只有在每年汛期到來之前,三峽大壩把所有蓄水都放掉,使三峽大壩後面的水位 至少降低到八十米高程以下,這樣才可能在汛期,上下游因壅水效應而形成很大 的水位差後,洪水迅速下洩,不淹沒重慶等地。當然這樣運行,花兩千多億元, 十幾年時間建造三峽工程不就太荒唐了嗎?  建三峽前重慶水位高程是在三峽水位高程六、七十米基點上層層壅高,建三峽工 程後,則只能在三峽水位高程145至175米的基點上層層壅高的。照此計算,一遇 大水,重慶水位高程將達到265至295米。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計,每年汛期洪水一 來,三峽保持145米的低水位,重慶水位高程都會超過230米,遇五年一遇大水, 水位高程就會超過240米,遇百年一遇大水,水位高程就會超過250米。這些都是 非常可怕的數字,200米已進入重慶市區,市內最高處也只有250米,因此三峽工 程對重慶和川江沿岸眾多的城鎮和農村意味著滅頂之災,每年汛期都會長時間多 次被淹沒。  重慶和沿川江城鎮有人口兩、三千萬,年產值上千億元,淹沒這些地方造成的損 失就太大了。不僅川江兩岸,而且由於川江高水位的頂托作用,整個四川盆地的 洪水排泄都會受到影響。洪澇災害對這一地區造成的巨大損失,是四川、重慶地 區億萬人民不會答應的,全國人民也是不會答應的。自然規律是不能違背的,否 則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三峽雖有極其巨大的水能資源,卻是不可利用的。就 像河豚魚雖異常鮮美,但有劇毒而絕對不可食用一樣。三峽工程是一個危害性極 大的工程。  二、三峽工程根本不存在防洪效益  主張上三峽的人說:三峽工程使長江中游的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遇到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可減少損失769億元。我認為防澇效益被大大誇大了。 如果孤立地看,投入巨資建設的三峽工程對武漢和江漢平原的防洪是有好處的, 但其效益是有限的。因為三峽水庫是一個細腸子水庫,相對而言容量是很小的。 三峽的防洪庫容只有200億立方米,而川江一次洪水下洩量都在幾百億至一千幾百 億立方米,汛期會有很多次洪水發生。要想使用這200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保住 下游,重慶等上游地區就將被淹,因此在實際運行中,這200億立方米是根本不敢 使用的。所以說三峽工程根本不存在防洪效益。  武漢和江漢平原的洪澇災害到底有多大,對此應實事求是。只有川江遇大洪水,又 恰好與湘江、漢江的大洪水交會,才能造成極為嚴重的洪澇災害。三江的大洪水交 會,這可能是幾百年才遇到一次。 建國五十年,也只有1954年的大洪水對武漢和江漢平原造成較嚴重的危害。而當時 這一地區的防洪設施極為簡陋。有人計算過,武漢和江漢平原平均每年的洪澇災害 損失大約10億元左右。而三峽工程的造價為3000億元。為每年減少10億元,而投資 3000億元經濟上顯然是不合算的。最近的消息說,中央決定投數千億元巨資在長江 上修建6100公里長的防洪大堤,如果三峽工程真有上述那麼大的防洪效益,還用修 這些大堤嗎?沒有三峽工程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問題照樣可以解決。  在中上游大規模退耕還林;在中上游和主要支流上建十幾座大、中型水庫,防洪庫 容大於三峽工程防洪庫容幾倍,造價僅為三峽工程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建防洪 大堤;對沿江湖泊進行大規模清淤,對部分耕地退耕還湖,對分洪區、蓄洪區仍應 加以保留和改善,提高調蓄洪水的能力;這樣百年一遇的洪水大約是可以抵禦的。 人類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美、日那樣的發達國家,防洪水利設施相 當完備了,但仍有洪澇災害的巨大損失。武漢和江漢平原如遇到千年一遇的特大洪 水,是不可能不造成嚴重損失的。  三、三峽工程的投資過於巨大,並且根本就沒有經濟效益  三峽工程向全國人大報的投資額是570億。三峽工程被人大批准後,三峽總公司馬上 把投資額提高到910億元。這是對全國人民卑鄙的欺騙。歷史上就是這個公司的前身 ,在建設葛洲壩工程時也使用過同樣的手段。葛洲壩工程上馬時報的投資是13億元 ,結果最後用了49億元,報的工期是3年,結果用了19年,整個工程動態投資超過100 個億。這個被吹上天的工程,每年的收益明顯小於應付銀行的利息,因此是個永遠 也收不回投資的工程。  三峽工程既沒有防洪效益,也沒有航運效益,只剩下發電效益了。如果要發電,建 造大火電廠,同樣的投資和工期,可以建成10000萬千瓦,是三峽工程的五倍多。 如建造大水電站(在黃河上游、長江上游和支流)可以建造5000萬千瓦,是三峽 工程的兩倍多。我們何苦非要搞三峽呢?  主張上三峽的人說:三峽工程裝機1820萬千瓦,平均每年發電847億度,年售電收 入157至181億元。第一機組發電工期11年,總工期17年。2003年首批機組發電, 以後每年4台機組投入發電,2005年是資金平衡年,此時已不再需要國家投資,其 售電收入已能解決工程投資。在此以前國家已投入動態資金1468億元,至2006年 ,售電收入除用於三峽建設外開始還貸,至2012年(工程開工後20年)還清全部 貸款本息。主張上三峽的人為全國人民描繪了一幅多麼美好的圖畫呀!其實他們 心裡明白,這些根本不能實現。三峽工程負責人公開說過:三峽工程投資即使增 加到1600億元也根本打不住,到底要多少投資誰也說不清。確實如此。別的不說 ,光移民費用400億根本不夠用。三峽要移民一百三十萬人,要淹沒耕地25萬畝, 林地、園地16萬畝,河灘地6萬畝,房屋3460萬平方米,工礦企業1599個,公路 824公里,輸電線路2012公里。這些資產何止400億元,光房屋一項,3460萬平方 米 重建,以1000元/平方米計(當地是山區,房屋土地開發建設費1000元/平方 米,只低不高)就要346億元。光有房屋還不行,還要有公共工程投資,還要安排 幾十萬人就業,等等。在長達十幾年的移民過程中,物價要上漲,居民生活水平 要提高,外部經濟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移民所需費用會不斷增加。因此光移民費 用1000億元也未必夠用。這樣計算,三峽工程投資至少應為1500億元,在建成時 動態投資應在3000億至3500億元。三峽工程每年需向銀行支付的貸款利息應超過 200億元,而最高售電收入只有181億元,利息都不夠,何談還本付息。在這裡還 應注意,三峽總公司在偷換概念。售電收入絕不是利潤,發電是要有成本的。售 電收入=發電成本+利潤+稅收,其中只有利潤可以用於還本付息。利潤明顯小於 售電收入。綜上所述,三峽工程還有效益嗎?  四、三峽工程嚴重破壞長江航運 三峽最熱心的鼓吹者林一山1986年說:三峽工程可以使長江航運量達到40條單軌 鐵路的運量(大約12億噸/年)。吹牛皮吹破了天。而現設計的航運下水通過能力 僅5000萬噸/年。相差了十幾倍,這還有點科學性可言嗎?5000噸/年對於長江來 講是太少了。三峽以上雲貴川渝有三億人口。這一地區多山,陸路艱難,對外最 經濟的運輸通道就是長江水系水運。5000萬噸/年絕對不夠,最少也應有2億噸/年 。這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到三峽考察的美國專家指出,三峽工程有六道船閘 ,船舶通過三峽時要經過船閘升高160米,相當船舶航行了1000公里,這個代價太 高了。三峽航運的設計年通過能力下水5000萬噸太小。美國俄亥俄河原預計年通 過能力為1300萬噸,而後來達到了18400萬噸,錯估了12倍。三峽工程一旦建成, 這個5000萬噸就不可改變。三峽工程成了長江航運中的瓶頸,長江航運的發展被 嚴重阻礙。  影響長江航運最嚴重的還不是大壩船閘,而是長達六百多公里的川江河道泥沙淤 積。黃河三門峽水電站1960年9月建成蓄水,到1962年3月其上游渭河潼關河床就 抬高了45米,在渭河河口形成拉門沙,使渭河窒息不暢,回水末端向上游迅速延 伸。1973年河道淤積延至臨潼以上,距西安只有14公里,威脅到西安的安全。 1966至1972年,三門峽水庫通過兩期艱苦的改造,實行蓄清排渾的水庫運行方式 ,雖然遏止了泥沙繼續淤積,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120萬千瓦發電能力減少 到25萬千瓦,有效庫容從近60億立方米減少到31億立方米。值得注意的是,蓄清 排渾只對大壩附近幾十公里起作用,對更遠的上游沒有多少作用。特別是遇到河 道上的峽口,就完全沒有作用了。渭河上有潼關峽口,三門峽水庫進行蓄清排渾 ,渭河照樣泥沙淤積。渭河成了懸河,高出地面5米,嚴重危害著關中平原的安 全。  長江雖然與黃河不同,流量大,相對泥沙較少。但它絕對泥沙量卻非常大,這一 點與黃河是完全相同的。長江三峽以上每年泥沙量的六、七億噸之多。三峽工程 蓄水後,水流變緩,大量泥沙沉積在水庫庫底和川江河道上。川江河道狹窄,峽 口眾多,對水流速度的阻力會非常大。在三峽大壩進行蓄清排渾運行,只能解決 近壩的庫區內的泥沙淤積,對長達六百多公里的川江河道淤積是沒有什麼作用的 。特別是庫尾重慶附近的河道,泥沙將很快淤出江面,使附近的長江航運完全阻 斷。長江泥沙量非常巨大,設想以機械清淤,純屬空談。  主張上三峽工程的人說:我們的科研部門做過很多次模擬計算,搞過幾公里長的 模型試驗,都證明三峽工程不會出現泥沙淤積。這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結論在 前,不斷地修改參數,以期達到目的,根本無科學性可言。將來大量泥沙淤積的 事實將為這些水利專家的誠實做一個鑑定。不要忘記,1958年大躍進時也有不少 冶金專家為土法煉鋼大唱讚歌,有不少農業專家為糧食畝產幾萬斤尋找科學根據。  五、三峽工程應立即停建、改建  三峽工程應立即停建、改建。改建的結果,它的發電能力不會很大,也沒有防洪 能力,主要作用是改善航運,使長江航運下水通過能力達到2億噸/年以上。具體 做法是改成在川江上建多道低壩。低壩非汛期蓄水,可以增加川江水深,有利航 運。汛期閘門完全打開,不會阻礙洪水下洩。每道低壩控制河道長度短,通過放 水拉沙可以使壩尾泥沙不淤積。改建工程淹沒損失小,移民少,對生態平衡影響 不大。它的投資大約2、3百億元,可以使川江增加相當於兩三條雙軌鐵路動力的 能力,經濟上是合算的。  結束語:  三峽工程在國際上被認為是最危險的工程,中國政府曾希望國外有人投資, 但 一個也沒有,至今仍是一個投資者----中國政府。所有風險都只能由中國政府承 擔,每年近百億元的投資對國家財政是沉重的負擔。  (10/21/2001 3:15:00 A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44.23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0.85.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