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印邊界的閃擊戰 .孔捷生 . 今年夏,遲浩田出訪印度,中印雙方就邊界的駐軍問題達成了初步協議。兩 國30余年來劍拔弩張的態勢首次得到了緩解。自印度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以來 就跟中國結下的領土紛爭及長達半個世紀的宿怨,終于有了轉機和徹底解決的可 能。 10月份廣島亞運會“亞洲和諧”的會歌與主題,看來也超出了一般煽情宣傳 的意義。“回到亞洲”似乎是21世紀亞洲諸國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我們來回 顧發生在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是不無意義的。 影子戰爭 本文將錯綜復雜、曠持日久的中印領土爭端完全略過不提,只從戰爭爆發之 前雙方的形勢說起。 中國進軍西藏后,中印兩個亞洲新興的重量級巨人第一次有了面對面互相端 詳的機會,傳統的緩沖地帶──西藏,實際上已從政治地圖上消失。然而,倆巨 人都在忙著裹創和喘息,無暇他顧,于是整個50年代,都是中印友好的全盛時期 。然而,異民族間的猜忌和防范,則始終是凌駕于意識形態和現實利益之上的文 化“深意識”。試舉兩例: 1950年印度立國還不太久,就派軍開進未划定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占領了達 旺。中國政府雖然默不作聲,卻并不意味著它承認和接受了這一現實。 1952年,中國軍隊入藏立足未穩,藏人紛紛囤糧積水,商店關門。軍委馳電 不許進藏的第18軍就地買糧籌糧,連街上的零售食品也不能買,以免人心浮動加 劇。而漢兵除了几塊壓縮餅干,別無長物,加上“高原反應”,軍營中浮腫和昏 厥者不在少數。此時外交部長周恩來與印度政府協商購糧,運入西藏,以濟燃眉 之急。 豈料軍隊吃了印度大米后普遍愈見浮腫,賀龍及駐藏部隊司令張國華都懷疑 印度方面下了毒(有來往電文為証),要求內地火速援糧以代替印度大米。后因康 藏線大雪封山而作罷。再經化驗,才明白印度大米缺少維生素 B族,必須輔以含 有大量維生素 B的青稞才能食用。這種“友邦”關系及其心理,聽起來這很象是 《三國演義》里的蜀國和吳國之間的故事。 1954年中印兩國總理在萬隆會議上大出風頭,似乎一夜之間成了和平共處的 楷模。但同在這一年,中印開始就邊界摩擦問題交換外交照會,此后不厭其煩, 越演越烈。 1956年,印度尼赫魯總理親自寫信邀請達賴、班禪兩尊活佛赴印度參加釋迦 牟尼涅磐2500周年的宗教大法事。印度雖是佛教的發源地,但印度人絕大多數信 奉印度教,不信甚至是歧視藏傳佛教。尼氏及整個印度政界無疑是支持“藏獨” 的,這其中并無道義可言,有的只是現實的政治考慮。于是很多種勢力都在游說 達賴留居噶倫堡,以至周恩來親赴印度勸說達賴回藏,并當面指責尼赫魯及印度 政府違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達賴喇嘛回藏了。然 而,1959年的西藏事變, 達賴終于逃亡印度,而中國的“平叛”一直延續到1960年 8月才基本肅清藏人的 武裝抵抗。 關于西藏的歷史地位問題,不是本文要討論的。筆者只在回顧和記錄當年中 國和印度之間的那一場短促的高原戰事。 兵戎相見 1959年 8月,與西藏“平叛”的同時,中印邊境(朗久)發生了首次武裝沖突 ,揭開了雙方軍事對峙的序幕。印度軍人的一死一傷,令新德里朝野嘩然。 事情最基本的實質是:中方認為邊界未划定,我方是呆在自己的實際控制區 內﹔印方認為邊界已划定了 (就是中國的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國政府都未予 承認的麥克馬洪線) ,我們是在自己的領土上受到攻擊。象這樣根本的分歧,憑 雙方火氣沖天的來往照會事實上已無法談得攏。人們不妨再參照另一宗事件── 1960年 7月,西藏軍區邊防部隊在巡邏時不慎將一位前來洽談鹽糧交換的尼泊爾 尉官擊斃了,北京即向尼國道歉并賠償 5萬盧比。而當時中尼的邊界也并沒有划 定。中國的厚此薄彼,顯然是對印方不假以詞色,并隨時准備以牙還牙了。 印度方面完全不在乎中方的態度,在邊境上全面推進,廣設哨所,武裝巡邏 也一再深入禁地。印方何以如此有恃無恐?很奇怪的是它并非源自真正的軍事實 力,而是本著一種虛幻的“道德優越感”。萬隆會議后,最耀眼的光環是落到了 和平使者尼赫魯的頭上,周恩來只是他的配角,連整個中國也只是排行第二的老 弟并領受著印度的恩寵和提攜。這當然不是笑話,印度其時是不結盟運動無可爭 議的領袖,中共因中蘇和中朝的政治、軍事條約,根本無緣擠進這一集團,只能 以觀察員的身分出席。何況中共正內外交困,國際社會的禁運和制裁猶未有窮期 ,1960年的中蘇決裂及席捲全國的大飢荒,更令中共的國力降到最低點…… 1962年,西藏黨政軍的第一把手張國華中將回京出席了著名的中共中央“七 千人大會”,毛澤東在會上宣讀了“罪己詔”,并引咎“退居二線”。張將軍會 后暫留北京調養他積勞成疾的“高原病”。然而就在此時,印軍先后在朗久和空 喀山(邊境西段)越界攻擊,中國邊防軍雖一直奉命龜縮在實際控制線的20公里之 后,并有與敵遭遇50米外不許打槍的規定,但對奔襲至眼皮底下的印軍還是作出 了火力回擊(斃敵 9人、俘敵 7人)。 9月20日,印軍越過克節朗河,對中方的尺 冬哨所發動圍攻。至10月中,中方已有47名官兵傷亡。中共中央及軍委總部三天 兩頭招集緊急會議,并都召來張國華列席。意氣本有點消沉的毛澤東也抖擻起來 ,他顯然樂見全黨的注意焦點都從大躍進失敗的陰影中轉移到一場迫在眉睫的對 外戰爭之上。毛親自主持中央常委會,作出了“自衛反擊戰”的最后決策。身經 百戰的張將軍要重披戰袍了。 絕地戰將 張國華指揮的18軍,在國共內戰時與國軍的五大主力“整11師"和“ 181師 ”都展開過血戰。 181師是西北軍的精銳,于1947年被18軍的前身部隊所殲滅﹔ 整11師是18軍的死對頭,曾捉對殺多次,最后整11師在淮海戰役中被殲。 18軍雖沒參加韓戰,但1951年還跟藏軍會戰昌都。1959年“平叛”,一直打 倒1960年底。可以說它是一支打仗年頭最長的部隊。但18軍也不是沒有弱點。初 入藏時,毛澤東親自許諾過駐軍“三年一換”,不止一個“三年”過去了,絲毫 不見換防的意思。加上內地家鄉大飢荒,几乎家家都有人餓死,駐藏官兵軍心浮 動已非一日。中央軍委對此也是知道的。所以,在中央常委會上,賀龍元帥說: “如有臨陣脫逃的,要象內戰時期那樣,抓回來,執行戰場紀律!”徐向前元帥 說:“要選兵選將,干部不但要軍事上行,還要有政治頭腦,要勇敢。”劉伯承 元帥則說:“要明確,這不是和他們的邊防警察打,是和他們最好的、曾經參加 過二次大戰的正規軍打。要告誡部隊,不要驕傲。” 張國華表示有信心打贏。羅瑞卿總長問根據何在?張說:“敵人雖然是印度 的王牌軍,但比不上蔣介石的主力。他們長期沒打過仗,我們卻剛剛平叛。他們 沒來過高山,我們卻長年駐守高山……” 毛澤東則對著地圖沉思,他說:尼赫魯的底牌是以為中國不敢打他。然后毛 指著地圖上印軍的據點,用湖南高腔說:“掃了它!” 周恩來接著說,中國已將決策通知了蘇聯克里姆林宮,赫魯曉夫沒表示反對 ,還對中國駐蘇大使說:蘇聯也得到了類似情報,如果中國受到了攻擊,反擊是 很自然的事。至于美國,周恩來分析說,它不可能以很大的力量支援印度。 張國華受命后即刻飛返前線,在戰前軍事會議上,對首戰之21平方公里作戰 范圍里的2000多印軍,張說:“我的決心是,准備干掉他1300人,根本不要考慮 傷亡,打一個補一個,始終保持四個戰斗團滿員。”他指示,軍區指揮所前進到 麻麻,由他親自指揮東段達旺方面的戰斗。必要時副司令員一級的干部可以下到 團里去加強。張將軍又問西藏工委的侯杰,能否在24小時之內運送50車炮彈到前 線?侯杰面有難色:“ 190公里呀!路況你也清楚……”張怒目一瞪:“現在是 非常時期,一切圍繞打仗,一切服從前線!” 侯杰指揮藏漢民工,馬拉騾駝,攀過險峻的冰山絕谷,僅十多個小時就把軍 火送上去了。“軍中無戲言”,我們可以看到,張將軍這種滅此朝食的氣概,對 后來的戰事進程產生了很直接的影響。 巔峰戰士 這時,中央軍委的諸將帥對這場邊界戰爭相當審慎,發出了“慎重初戰”的 指示。中國和印度打仗是破天荒的頭一遭,印軍實力怎樣?誰也沒底。估計沒有 國民黨的主力強,但也不能估計過低,最好死貓當老虎打。軍委的意見是,初戰 只打沙則一個點,圍殲敵人一個營,這是個很保險的作戰方案。 張國華作為一位沙場悍將,又長年駐守西藏,此時內地的現實是國庫空空, 民不聊生,張將軍只是從文件里知道個大概,作為一個戍邊“節度使”,他事實 上置身于最復雜和棘手的政治之外。而這時剛剛從“七千人會議”后緩過氣來的 穩健派并不想再惹太多的麻煩,與鄰國開戰畢竟不是一碟小菜,小打一下,見好 就收,當為上上之策。但張國華并不這樣想,他認為吃掉一個營,不痛不痒,要 打就要把印軍的王牌第七旅連鍋端! 這一方案在前線指揮部也并非人人贊同,但張得到了政委陰法唐的支持。 張謂:一般說來應先打弱的,但我們受地形限制,不如先打強的,吃掉主力,敵 人就亂了,容易各個擊破。張親自點將從政治學院調回來參戰的 155團政委喬學 亭也說:經偵察發現只打一個點部隊擁擠,敵軍還可能從兩面側射和出動增援, 不如采取中央突破,穿插縱深,羌登、卡龍一齊打。前指的其他將官認為,仗既 然打大了,戰役發動的時間就要推遲兩天,好讓部隊作更充分的准備。陰法唐政 委則堅決反對,他說我軍一萬多人已進入陣地,不動煙火,再隱蔽兩天,容易暴 露作戰意圖。張將軍說:不能再推遲,要敵人還沒穿褲子就當俘虜! 兩種方案均電告軍委,多數軍頭認為張國華是“冒險主義”,毛澤東卻一言 九鼎:“他是前線指揮,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 張得到尚方寶劍,即擲下軍令:要打的好,打的狠,打的快,速戰速決,務 求全殲,不要怕傷亡,准備傷亡2000,打起來不受麥克馬洪線的限制! 1962年10月20日 7時,中方的炮火突然向克節朗的印軍陣地猛烈傾瀉。至 9 時30分,第一個據點已被攻克,被俘虜的印度兵果然還穿著睡衣。至晚 8時許, 克節朗戰役結束。同一天,中國軍隊向東西長達21公里的麥克馬洪線以北發起了 總攻,分多路向縱深快速穿插。 前線指揮部向前推進時,因山高路險,連騾馬也不能逾越,警衛要用擔架將 發著高燒的張國華司令抬過冰峰山口,卻被張斥退:“這成何體統!讓戰士看到 了會有什么影響!”軍事首長親臨戰地視事,加上這時火線上出了個戰斗英雄謝 順銀,從班、排、連逐級上報,到張國華批准記功嘉獎,僅用了30分鐘──全軍 士氣大振! 22日,印軍王牌第七旅全軍皆墨,旅長達維爾准將被擒,另一准將旅長辛格 被擊斃。在為期一個月的“自衛反擊戰”里,中方于邊境東、西兩段發動的二次 戰役和一些局部的戰斗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共殲滅印軍三個旅,擊斃、俘虜 敵人7000多人,中方傷亡1460人,無一兵一卒被俘。 至11月初,印方在東北各邦(省)一片風聲鶴唳,無兵可戰之下,連交通警察 也配發了武器,以死守危城。11月21日,中方突然宣布全線停火,并開始撤退到 1957年中方實際控制線的20公里以后。至此,中印邊界戰爭已降下帷幕。 在整場戰事過程中,唯一讓張國華忐忑不安的一則插曲是:10月23日,中共 中央曾發來嘉獎電,“前指”還未來得及轉發各部隊,中央又通知收回該封電報 。此前,戰場上有一支突擊分隊因穿插過猛而跟上級一度失去了聯系,這事曾上 報了軍委。北京是否因此不悅呢?后中央電報又至,與前一份電文內容相同,只 多了一句:“中央、軍委極為高興”。顯然,第一封電報未經毛親閱,而加上的 那一句正是毛本人的意思。 1963年 2月,中印邊境余波已靖。張國華奉召回京開會,毛即親自接見他。 毛笑吟吟地說:“井崗山同志(張是紅軍出身),一打仗,你那個病就好了!”毛 又說了一段后來被廣為引用的“語錄”,他謂:“……金兀朮說,撼山易,撼岳 家軍難﹔我說,撼山易,撼解放軍難!” -- 雖無艷色驚群木 卻有清香壓九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