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要: 中國自90年代進入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領導時期。江澤民繼承了鄧小平的路 線,高舉起鄧小平理論的旗幟。根據90年代國際和國內環境的大變化,江澤民形 成了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對策,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 論。面向21世紀,江澤民提出了中國要完成的三大任務和“新三步走”戰略,對 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提出了“三個代表”的新要求,形成了中國在新世紀發展的新 思路。 很高興來東亞研究所做學術交流。利用這個機會,我想介紹一下九十年代這 10年中國發生的事情。 中國在80年代可稱為鄧小平時代。鄧小平堅持了社會主義道路,但對社會主 義有了新的理解。他強調,社會主義是經濟發展、人民富裕的社會主義,是改革 開放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其結果,使中國大踏步向前發展,跟 上了時代前進的步伐。 中國自90年代進入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領導時期。江澤民繼承了鄧小平的路 線,高舉起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在90年 代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到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一萬多億美元,人均國內生 產總值約 800美元,完成了鄧小平的第二步發展戰略目標。這些,不可能是照搬 鄧小平所能得到的。 那麼,江澤民與鄧小平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特別是他提出了哪些新的思想, 它們對中國將來的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恐怕是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一、90年代中國內外環境的變化。 江澤民提出新思想,首先在於他所面對的環境與鄧小平有顯著的不同。 (一)國際環境的變化。 江澤民在1989 年6月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總書記,形成了以 他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以後的十來年間,世界發生了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最 重大的變化。90年代國際上的變化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政治格局多極化,經濟 全球化,科技信息化。 關於多極化。一方面,從世界總的發展趨勢看,自二戰結束以來,世界經歷 了從戰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展的轉變,這個轉變在鄧小平時代已經完成,現在仍 在繼續。這是江澤民與鄧小平共同面對的國際環境。 另一方面,從具體的世界格局看,雖然經歷了從戰後的“兩大陣營”,到70 年代的“三個世界”,到80年代的“東西南北”這幾個階段,總的還是以美蘇為 代表的兩極格局。但是,進入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兩極格局結束了,世界 開始多極化進程。這一重大變化,使得世界出現許多新情況:大國關系在重新調 整;一些過去被某種程度掩蓋的矛盾,如地區沖突、民族和宗教問題等開始暴露 出來;特別是新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所抬頭。 當這一情況發生時,鄧小平還健在,而且做出了許多深刻的判斷,甚至已經 預料到10年後西方世界提出的“新幹涉主義”的觀點和行為。但是,真正面對這 一全新世界格局的,還是江澤民和新一代的中共領導人。 關於經濟全球化。早在80年代中期,鄧小平就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 界,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世界。這個觀點似乎沒有多少新意。西方國家會覺 得這是常識,而東方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熟知馬克思主義經典的理論家也不會感到 特別,因為馬克思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就說過,由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任 何生產都是世界性的,資本主義把世界連成了一體。鄧小平似乎正是從這一意義 上來談問題的,而且是從中國長期封閉的現實來強調開放的迫切性。 但是,如果聯系鄧小平關於和平與發展是主題的思想,如果從後來出現的經 濟全球化的形勢來看,就會發現鄧小平並不僅僅是重復了馬克思的話,而是已經 感覺到了一點什麼新的東西。 從資本主義開拓世界市場,人類就已經開始了全球化的進程。但這一進程十 分艱辛,充滿了血與火,付出了人類道德的代價。先是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 以後又是為爭奪世界市場而發生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而到20世紀下半葉 ,形成了美蘇兩家的對立,其實質仍然是爭奪世界經濟利益和資源。戰後幾十年 的冷戰,伴隨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組織的對峙,在經濟上,一直是以歐共體和經 互會為代表的兩個互不往來的、分割的“平衡市場”。 然而,進入90年代,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蘇聯的解體等原因,東西方經濟 相互往來的重要障礙消除了,經濟壁壘一個個消失,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利益相互 影響著,全球的經濟聯系比過去密切多了。在90年代,經濟全球化的微觀載體─ ─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和規模迅速。伴隨全球化進程,區域經濟集團化傾向也在 發展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場、亞太經合組織等世界經濟 組織開始有了實質性的意義。 為此推波助瀾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信息化的發展。這種生產力的革命是當代 社會一切變革的更為本質的原因。由於因特網的發明和應用,全球化的技術手段 得到解決。它破除了國與國之間的障礙,使一個國家完全封閉幾乎成為不可能。 它使生產要素的流轉速度空前加快,上百億美元的資金轉瞬之間就能在世界轉一 圈,而要素流轉的成本卻大大地降低了,從而推動了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和國際 金融的迅速發展。 人類社會幾百年的全球化進程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飛躍,進入了一個新階 段。世界上絕大多數政治家都感覺到了這一明顯的事實。現在除了“全球化”這 個名詞外,還有“一體化”、“地球村”等等說法。 這裡,我們不需要詳細討論全球化進程的問題。全球化肯定還會發展,現在 隻是一個階段。但是,世界經濟在90年代出現的新特點,確實值得高度重視。在 鄧小平還健在時,全球化這個詞還沒有被中國正式使用。而在江澤民時代,則已 成為了現實。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和巨大的挑戰。 關於信息化。剛剛過去的20世紀,人類最為自豪的事情,就是科學技術的發 展。以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發現為開端,以後不斷有驚人的發現和長足的 進步。到了戰後六七十年代,這一進程突然加快,這就是第三次科技浪潮。以信 息科學、生物科學、材料科學這三大前沿科學為主,包括天體物理、航天航空、 海洋、地質等等,科學技術在多學科多領域裡,大踏步地向前推進。 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人類社會的革命性變革,首先是生產力的巨大進步。 產業結構由此得到了重大的調整,一二三產業比例出現明顯變化,農業甚至工業 的比例都大大地減少了,而以服務性行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比例大大增加。傳統 工業被迅速淘汰,高新技術產業得到巨大的發展。其結果,凡是採用了這種新技 術的國家,其經濟與社會就大踏步地前進。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兩個因素得以在戰後50年得到大的發展。一是調整了市 場體制,引進了宏觀調控的機制;二是利用了先進的科技,及時調整了產業結構 。而後者的作用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更為明顯。 這個情況,中國在“文革”結束以前,根本不了解。但有一個人看到了,這 就是鄧小平。鄧小平從1973年回到領導崗位,不久去了一次美國,又路過歐洲, 在法國做了暫短的停留。他感到資本主義世界與他在60年代所了解的不同了。那 時,西方也先進,中國也落後,但差距沒有這樣大。中國的“文革”對經濟的破 壞是個原因,但這似乎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很快他發現了秘密:是科學技術的作 用。 鄧小平深刻認識到,由於科技的原因,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原本縮小的差距 又大大拉開了。這十幾年的差距,實際上等於50年甚至更長。於是他提出科技是 生產力的概念,提出重視和保護知識分子的建議。鄧小平的建議被“四人幫”說 成是與毛澤東對著幹,他很快又被打倒了。而中國的發展又因此拖延了若幹年。 當鄧小平再次復出時,決定不再耽誤時間,他自告奮勇提出分管科技和教育。當 時黨內許多人不理解,認為以他的地位和威望應該做更重要的工作。後來的事實 証明,鄧小平正是抓在了點子上。到了80年代後期,他癒發認識到科技對經濟社 會的關鍵作用,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當時,國際上的 政治家也有許多人意識到這一點,但明確做出理論概括的卻不多。 當江澤民執政時,鄧小平留給他的重要思想遺產之一,就是這一點。但是, 僅僅這些看來還不夠,因為世界又向前發展了。 在80年代中期,信息技術發展的潛力並不為大多數國家看好,就連創造經濟 奇跡的日本也不在意,隻有美國科學家重視這件事。具有冒險精神的美國人說幹 就幹,十年後,把日本人遠遠拋在了後面。 接著知識經濟的概念出現了。人們發現,腦力勞動的一個發明會帶來生產力 的巨大發展。依靠科技的增值已大大超過了依靠資本等生產要素所獲得的財富, 強調資本要素的經濟學家已經被稱為傳統的經濟學者了。到世紀之交的時候,由 於人類基因組織破譯、克隆技術的發展,使人們預計新世紀可能是生物科學的世 紀,而納米技術又使人們對材料科學寄予極大的希望。 現在的世界真是一日千裡,速度快得驚人。這使學者們發現,人類社會的發 展並不是勻速的,有時上千年緩慢發展而有時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就發生革命性變 革。鄧小平曾說,現在的世界一天等於古老社會的上百年,甚至幾百年。這絕不 是妄語。這種情況告訴我們的另一個十分現實的道理是,一個落後國家如果抓住 科技發展的機遇,也能迎頭趕上,但如果錯過了,既使是先進國家也會在短期內 被拋在後面。 顯然,九十年代的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世界因此出現的新 變化,已經不是鄧小平時代的情形。如果在80年代,中國開始重視科技作用,到 90年代已不能再一般地強調就能夠解決問題,需要建立新的認識,提出新的辦法 和手段。 (二)中國國內的變化。 進入90年代,中國國內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這就是告別了實行四十多年的計 劃經濟體制,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由此帶來一系列新的情況。 了解中國的人都會感覺到,80年代的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90年代的變 化似乎更大一些,更深刻一些。80年代的變化主要在農村。而在90年代,首先是 各大城市並且是全方位的巨大變化。這主要是市場經濟帶來的。 提出中國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是鄧小平的功勞。但建立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則是江澤民所遇到並需要解答的新問題。 在90年代,談到中國國內的形勢和任務時,中國領導人經常講三句話:發展 進入關鍵時期,改革處於攻堅階段,社會生活發生重大變化。還有6個字:改革、 發展、穩定,與前三斥頇菾t套,足以概括江澤民所面對的主要問題和對策。 首先是發展問題。90年代的發展與80年代的發展有很大不同。一是要保持較 高的發展速度。當初鄧小平在制定中國的發展戰略目標時,提出80年代打基礎, 90年代加速發展。結果80年代的速度就達到8.9%,在90年代怎樣繼續保持較高的 速度?對中國來說,發展速度是政治問題,無論如何不能掉下來。二是發展的要 求高了。80年代的發展主要是量的擴張,但90年代強調質的提高,從粗放式發展 轉到集約式發展。三是發展的內涵豐富了。80年代的發展主要是經濟的發展,而 到90年代強調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既要顧當前,又要考慮今後的可持續發展。 這一切所提出的問題是,在90年代中國經濟怎樣能夠發展得更快一些,更好 一些,更全面一些呢,也就是中國領導人常說的,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要求呢? 其次是改革問題。80年代的改革主要是破計劃經濟體制,90年代是立市場經 濟體制。這兩種改革有著很大的不同。它涉及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全方位的 巨大而深刻的改變。人們開始真正理解了鄧小平在80年代初就說過的“改革是一 場革命”這句話的分量。 在90年代,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如何 。比如:在經濟領域如何改革完善所有制結構和分配制度,如何建立宏觀調控體 制,如何搞好各類企業首先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在上層建築領域如何建立適應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法律體系,如何改革國家政府的機構,包括職能的設置; 在意識形態領域如何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值體系、道德規范和文化體制。在 黨的建設上如何要求黨員和幹部面對巨大物質利益的誘惑,自覺抵制腐敗。 每一個問題都不簡單,變化都是深刻而巨大的。舉一個例子,80年代,政府 機構的設置,盡管經常改變,但基本是在原來框架裡的修修補補。而在90年代則 是大撤大並,真正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來改變。人們都意識到這項改革的份 量。比如,過去最重要部委之一的冶金部,在短短的幾年中由一個部級單位很快 變為副部級、廳級、處級,以至於在前不久被根本撤銷了。這使得曾經輝煌時代 的那些老部長和司局長們感慨萬千。 第三是社會生活的變化。在80年代,中國人告別了票証時代,已經感受到了 切身利益和周圍環境的重大改變。在90年代,中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 物質利益、就業方式和收入方式,以及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社會結構 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化。 上述這一切變化,主要是市場經濟帶來的。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這是 一場革命性的變革。而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更是前無古人的全新事 物。以至於不管傳統的共產主義者,還是西方的資產階級政治家都為此感到震驚 。基辛格就對鄧小平說過,如果你們成功,那將會給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共同提 出一個哲學問題。他的意思是,人類的認識規律將由此改變。 如何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對江澤民以及以後的中國領導人來說,無疑是 一個巨大的挑戰。 二、江澤民的內政外交政策。 了解了中國在90年代面對的新環境,就不難理解江澤民會提出怎樣的對策。 江澤民的新思想反映在他一系列講話文章和報告中,但主要集中在1992年的 十四大報告,特別是1997年的十五大報告中。在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提出中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政治、文化綱領和外交政策,大大地發展了鄧小平的理 論。 (一)關於經濟。 所有制結構上提出的新認識、新政策。中國自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以來,基 本上是單一的公有制結構,改革開放以後,私營經濟和外資發展起來,但數量和 規模都是有限的。當時,對所有制結構的提法是:以公有制為主,其他經濟成分 為補充。 但到90年代以後,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公有制以外的各類經濟成分 大大增加。從實際結果看,增加了經濟上的活力,更多的稅收和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中國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仍然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支撐 者,但是如何搞好它們,提高效率,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具體實現形式,成 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像股份制這樣的經濟組織形式,在資本主義國家運轉了幾百 年,中國在80年代已經採用,現在有了很大發展。但如何看待它呢? 現在,再用“為主和為補充”的解釋,已經不夠了。而對股份制的問題,在 鄧小平健在時還有爭論,他也隻是說“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並沒有做出明 確判斷。 顯然,這意味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在九十年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深化了。 面對一系列新問題,江澤民在十五大上做出了新的解釋。 他認為,中國必須堅持公有制做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這一點不能動 搖。但現階段還要大力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他改變了“為主、為補充”的提法 ,變成“公有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他明確地指出:“這是中國的 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他認為,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主要表現在控制力上,而且是對全國而言,有 些無關國計民生大局的產業和行業,其他經濟成分的比例可以高一些,而有些省 份、地區也可以高一些。 他認為,公有制的具體實現形式要探索,而股份制隻是一種企業組織形式, 不姓社,也不姓資。社會主義的中國完全可以大膽地採用。 江澤民在這裡所涉及的問題,是長期困擾社會主義國家的最為敏感的問題。 正像他自己所說:“這些理論問題的重要突破,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 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江澤民在這裡與鄧小平一樣,表現了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 這當然不是說江澤民要拋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中國共產黨人堅 信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合理平等的社會一定會到來,這一點絕不會動搖。但現 在的問題是,第一,它離那個時代還十分遙遠,按照鄧小平的說法,甚至要有幾 十代。單一的公有制不可能現在馬上實現。第二,公有制的具體實現形式也需要 探索,過去認為隻有前蘇聯建立的那種形式互唯一的公有制形式,這種認識是極 為愚蠢的。對這些問題,現在中國共產黨認識得十分清醒。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經濟對中國來說是一張白紙。按照鄧小 平的說法,要完善它需要30年的時間。但在市場經濟建立的第一個10年,經過努 力,取得了很大進展。中國的農業、工業,主要是國有企業基本轉到市場經濟軌 道上來,國有企業的三年脫困就是個重要標志。此外,財政、稅收、金融、外貿 、外匯、計劃、投資、價格、流通、社會保障、住房、科技教育等等體制也都初 步建立起來。 在市場經濟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建立政府的宏觀調控體制。資本主義國家 在付出了重大代價後,才找到了凱恩斯主義和羅斯福新政。中國的市場經濟上來 就碰到這個問題。在1993年的經濟過熱情況下,中國政府採取政府幹預的手段, 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有效地避免了經濟調整中的大 起大落現象。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中,中國政府果斷採取國內擴大需求的方針, 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大量發行國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持人民幣穩定等重 大措施,在亞洲國家經濟普遍低落中保持了增長勢頭。中國開始學會運用金融、 銀行、貨幣等手段來調控經濟。鄧小平說過,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要使銀行 變成真正的銀行。現在,這個願望已經開始實現。 加大了對外開放的力度。在剛剛進入90年代的1990年,江澤民在回答香港《 紫荊》雜志記者提問時曾做了鄭重表示。他說:90年代的中國將更加開放。“更 加開放”,這正是中國這10年的特點。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江澤民強調 ,中國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他在十五大報告中把對外開放稱之為“一 項長期的基本國策”。他還提出,在新世紀裡,中國不但要“引進來”,更要“ 走出去”。 90年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具體表現:一是盡可能擴大對外開放的范圍。中國的 對外開放已經從沿海推進到了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呈現出多層次、多渠道、全方 位、寬領域的開放新格局。二是盡可能提高質量。他在給深圳特區的題詞中寫道 :爭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三是採取一些重大舉措。比如,開發上海的浦東。 在中國80年代的對外開放中,深圳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90年代,深 圳又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上海的發展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更不同尋常。在這10年中 ,世界 500強和大銀行上海設立辦事處。有些國際大公司的總部甚至也搬到了上 海。上海正在實現萬商雲集的國際性大都市的夢想。而浦東則是90年代中國對外 開放新氣象的標志。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江流域開發帶則是對外開放新格局的 重要表現。今年10月,上海將舉行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首腦會議,上海的國際影 響將繼續大大提高。 中國90年代的對外開放的另一個重要視點,就是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 國以積極的勇敢的姿態迎接這一挑戰的到來。江澤民堅定地認為,中國要想發展 起來,必須盡快融入世界經濟中,學會在世界經濟的大海中遊泳,哪怕一開始會 付出一些代價。經過多年長期努力1999年末,中國與美國達成了相關協議。由於 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國“入世”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將產生重大影 響。 關於90年代中國對外開放,數字可能更能說明問題。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 外貿總額不足 500億美元。鄧小平曾設想,經過20年到世紀末的時候,爭取能夠 翻兩番達到2000億美元ꄊ 但實際結果是,到了去年中國的外貿總額已達到了4743億美元,大大超過鄧 小平的設想。吸收外資的數量從1993年起就一直排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在過去的五年中實際利用外資達到2800多億美元。中國去年的外匯儲備達到1656 億美元。居日本之後,也排在世界第二位。 江澤民在領導90年代中國現代化建設中,還形成了許多重要的認識。比如, 他提出要正確處理好12個方面的重大關系,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處理好改革 、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他提出中國經濟和改革在九十年代要實現兩個根本轉 變,一個是經濟體制從計劃到市場的轉變,一個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式到集約 式的轉變。他還提出了一些重大的戰略方針,比如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 略、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發展小城鎮加快城市化進程、盡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 體系、實施扶貧開發計劃等等。每一項戰略方針都帶來了豐碩的成果。比如實施 扶貧計劃,使中國的貧困人口在十年內由8000萬減少到3000萬。 (二)關於政治。 在80年代,鄧小平就提出,中國要高度重視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他認為 中國之所以發生“文革”這樣的悲劇,最大的教訓之一,就是缺少民主。而經濟 體制改革的進展,也使他認識到政治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同時,他強調,不管是 發展民主還是改革政治體制,都要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 到90年代,江澤民繼續了鄧小平的努力,他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要按照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盡快建立健全各種法律體系,使人民有法可依;二是已 經建立的法律要真正認真地執行起來,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總之,要把整 個國家經濟、社會的各種行為都轉到法制的軌道上來。他在十五大上提出,要進 一步發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90年代的這10年,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得到了切實的發展。 比如: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國務院制定了近萬個中央和地方的法律、法規,其中 有關市場經濟的佔三分之二。每年年初的人大、政協兩會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關注 ,對議案的投票結果表明,代表是依照自己的意志來行使權力。這幾年政府還大 幅度地精簡機構,最近又撤銷了19個部委;實施了國家公務員制度;幹部選拔開 展了民主推薦、公開考試、擇優錄取,引入競爭機制。國際上對中國農村普遍開 展的村民直接選舉村長和村民自治制度做了很多報道,但許多人還了解,這種民 主形式在中國城市也開展起來。最近日本《朝日新聞》報道了上海居委會直捫嬼 |的情況。這些都說明,中國的民主不但在上層,更重要的是在廣大的基層紮紮 實實地進行著。 西方有些人總是在攻擊中國的民主制度。最近,美國又在世界人權組織中提 出中國的人權議案,盡管他們已經提了9次都遭到了否決。鄧小平與江澤民都認為 ,中國由於有幾千年發展民主與法制不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但是,同時也認 為,民主的具體形式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能生搬外國,並且要一步一步地實 現。 鄧小平說,民主是個好東西,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中國現正集中發展經濟,如 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隻會破壞社會穩定,影響經濟發展。江澤民最近在接見美 國記者時,對這個問題發表了精辟的見解。他說,不能把哪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模 式做為衡量世界各國政治體制模式的唯一標準。如果隻能有一種模式,而不允許 別的模式存在,不讓別的國家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去創造,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不 民主。如果我們實行的民主政治與西方的不同,就說中國是沒有民主自由的國家 ,這完全是一種政治偏見。江澤民明確指出,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洶人民民主專갊政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們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及民族 區域自治制度,這些制度是中國人民奮鬥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它們最符合中國 實際。中國不搞西方那種議會制度,不搞多黨制。 這裡,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民主不是政治家的奢侈品。民主要有利於提高 一個國家的活力和工作效率,充分調動全體人民和各方面的積極性,有利於國家 的發展,人民的富裕,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統一。 對大多數西方人來說,對中國產生誤解,主要是不了解情況。最近中國正在 上演一部叫“刮痧”的電影。說的是中國的一位老人給他的孫子用刮痧這種傳統 的中醫方法治病,被美國人看作是對兒童的嚴重虐待,被告上法庭,差點被弄得 家破人亡。這顯然是由於不同文化的隔閡和對實際情況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當了 解了情況,誤會馬上就解除了。江澤民在與美國青年對話時,殷切期望中美年青 一代互相增進了解,發展友誼。 (三)關於文化。 中國在80年代的發展中,一個很大的教訓,就是在實際工作中忽視了精神文 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這一點,在鄧小平晚年充分認識到了。他一再強調“兩 手抓,兩手都要硬”,他說,“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正是由於此,江澤民在90年代執政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高度重視精神文明 建設。 搞精神文明建設,除了是在對外開放的條件下之外,江澤民還面臨兩個新條 件:一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二是在社會生活多元化條件下。比如,“法輪功” 這一封建愚昧、反人類、反社會、反科學的邪教組織,就是新條件下出現的新問 題。 對精神文明建設或者文化建設,江澤民的主要特點是: 高度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他認為,中國所努力建設的,應該是經濟 繁榮、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者統一的、社會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的現代化國家 。中國越是落後,就越需要精神支柱。他進一步提高了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在現 代化建設中的地位,他在十五大報告中把文化作為與經濟和政治並列的三個方面 ,系統提出文化建設綱領。去年初,他在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就把文 化作為其中之一。他在去年底,又提出“以德治國”思想,並與“依法治國”緊 密配合。中央還專門召開了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他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 強調文化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江澤民的文化觀,是對1919年五 四新文化運動的繼承,是對毛澤東40年代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和鄧小平七十年代發表的《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的繼 承。他指出中國不能搞意識形態上指導思想的多元化。他提出:要以科學的理論 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要 開展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倡一切有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 強調繼承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同時注意吸收國外的先進文化。“以德治國 ”就是一個具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味道的口號。他同時也指出中國文化的不足, 認為起碼缺少實驗科學的精神和傳統。他一再強調要放寬眼界,吸收外國好的文 化。目的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強調精神文明重在建設,豐富了文化建設的內涵。中國在1995年發動學 習江蘇省的一個小城市張家港市,在這裡人們看到,建設精神文明不是說教,也 不僅是思想教育,還表現在優美整潔的環境,良好的秩序,完備的科學教育和文 化設施。這正是90年代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特點:加強了思想文化教育的物質載 體建設。比如,提出和高度重視科教興國戰略,著眼於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 質。又比如,在90年代,各個城市的建設中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注意增加文化含 量,包括擴大綠地,增加文化設施。據報道,北京的博物館的數量,居世界第二 位,僅次於英國倫敦。上海近年來新建的現代化的大劇院、博物館、科技館等堪 稱世界一流。10年前,人們批評深圳市是文化沙漠,現在,誰都會對深圳的文化 建設和成績刮目相看。 (四)關於外交。 江澤民首先堅持了鄧小平對國際形勢做出的基本判斷。他認為,90年代仍然 是和平與發展這兩大課題,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 世界大戰是可能的。機遇大於挑戰,希望大於困難,是國際形勢的一個基本特點 。因此,中國一定要把握機遇,急起直追,加快發展。 對90年代出現的多極化的新形勢,江澤民認為,多極化總體上有利於世界和 平、穩定和繁榮,中國要積極推動它的發展,同時指出,多極化的最終形成要經 歷一個長期過程,其中會有與試圖建立單極世界的國際勢力的鬥爭。 關於經濟全球化。他認為,經濟全球化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有利 也有弊。因此,中國既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 與競爭,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又要對可能遇到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 堅持獨立自主,加強防范工作,以切實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 江澤民認為,盡管世界前途是光明的,但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霸權主 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發展中國家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利益的任務依然艱 巨。二是世界的發展極不平衡,南北之間貧富差距越拉越大,而且在科技領域的 差距也迅速擴大,出現了令人憂慮鴻溝”。現在世界上有12億人口每天生活費還 不足1美元,28億人口不足2美元。20個最富有的國家的人均收入,是20個最貧窮 國家的37倍。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長期貧困和落後,加上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 潛在的民族、宗教和社會矛盾被激化,不斷出現沖突與戰亂,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嚴重受損。 為此,江澤民多次提出,要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 序。其主要內容是: (1)要保障各國享有主權平等和內政不受幹涉的權利。國家不分大小、強弱和貧됊,都要相互尊重主權和獨立。各國有權根據自身的國情決定發展道路和模式。 (2)要保障旭磛犰野音弘捋P國際事務的權利。應該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協商 解決國際問題,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挑戰。 (3)要保障各國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特別是要保障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 。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逐步縮小南北在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的差距,而不 是隻從發展中國家謀取資源、市場和利潤。 (4)要保障各個民族和各種文明共同發展的權利。豐富多彩的,隻有尊重世界的 多樣性,各個民族、各種文明才能和諧相處,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得益彰。 正是在上述對國際形勢的基本判斷和外交原則基礎上,江澤民和中國政府成 功地處理了十幾年來世界上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中國在海灣戰爭、科索沃危機等問題上,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堅持和平解 決爭端,反對使用武力,在國際上進一步樹立了我們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的良好 形象。 中國積極致力於發展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為重要特征的新型大 國關系,同一些國家建立了發展面向21世紀雙邊關系的基本框架。中國對周邊國 家發展了穩定的關系,現在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最好的時期。中國還加強了同 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中國在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中國東盟首腦 非正式會晤、東亞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等多邊外交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這裡特別要說說中美關系。中美關系自1989年墜入低谷,後經過雙方努 力,在1993年促成江澤民在西雅圖與美國總統克林頓會晤,又在1997年和1 998年,兩國元首成功地實現了互訪,標志著中國同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關 系重新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 中美關系要發展就要是尋求共同利益問題。當初中美建交的背景就是共同對 付前蘇聯的霸權主義。毛澤東曾對開拓這一事業的尼克鬆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 是有遠見、有魄力的政治家。8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的因素減弱了,美國就有一 種看法,懷疑中美之間還有沒有共同利益,美國人感到與中國交往吃了虧。鄧小 平批駁了這種目光短淺的看法。後來証明,中美之間不但有發展關系和友誼的基 礎,而且具有前途廣闊的共同利益。中美貿易在1979年建交時,隻有24.5億美元 ,但現在已經達到745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保持美國第四 大貿易伙伴的地位。美在華投資項目已超過3萬個,成為中國第一大外國直接投 資來源。 江澤民在前不久回答美方記者時精辟地闡述了這個問題。他說,中國是最大 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都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兩國雖然存在 一些分歧,但在事關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有著共同的利益,並都肩負 著重要的責任。在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的條件下,中美之間也有許多重要的合作 ,而且前景是廣闊的。現在,兩國在經貿等合作不斷擴大,在克服亞洲金融危機 、維護朝鮮半島和平與穩定等重大問題上的合作富有成效。總之,中美發展健康 穩定的合作關系,有利於亞太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美之間的最大障礙,是台灣問題。江澤民在1995年提出八項主張,進一步 表明了中國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立場。他認為,台灣問題遲遲未能解決, 美國要負很大責任。從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將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在長達20 多年的時間裡,美國政府一直庇護台灣當局。中美建交後,美國國會不顧中國人 民的反對,又通過了《與台灣關系法》。多年來,美不斷出售先進武器給台灣, 助長了“台獨”勢力的分裂活動。美國所以採取這種態度,主要是出於他自己的 戰略考慮,把台灣當成他的“不沉的航空母艦”。所以,解鈴還需系鈴人,解決 台灣問題,關鍵在美國。他希望美國政府切實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有關從戰 略的高度和長遠的角度妥善處理台灣問題,這對台灣海峽局勢的穩定和中美關系 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可以看出,中國對改善和發展中美關系的願望是真誠的。但是,這並不是意 味著中國是軟弱的,中國從不乞求別人。中國堅決反對美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 對美國以人權、民主等為幌子對中國施壓,對美國利用法輪功邪教組織反華等等 ,中國都進行了堅決鬥爭。 現在賒n警惕的是,美國朝野都有人霸權主義膨脹, 在蘇聯解體後,出現錯誤判斷,繼續堅持冷戰思維,把中國作為潛在敵人。前幾 天,美國偵察機撞毀我國飛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三、面向21世紀的中國和中國共產黨 在世紀之交的這幾年中,世界各國都在立足當前,展望未來,提出各自在新 世紀裡的戰略和設想。對人類和世界未來發展負有責任感的中國共產黨人,當然 也會有自己的思考。 (一) 三大任務和“新三步走”戰略 面對新世紀,江澤民在去年底召開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中國在21世紀 要完成的三大任務。他說:“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 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 與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們進入新世紀所肩負的三大歷史任務。”這三大任務,實 際上鄧小平在80年代就提出了,江澤民繼承了鄧小平的未竟事業。 鄧小平在80年代提出的到21世紀中葉的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標,現 在已經完成了前兩步,從新世紀第一天起,中國開始實施第三步目標。中國現在 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完成這一任務。 世界民族之林,一直是有骨氣的中國人的夢想。毛澤東說過,在中國近代歷 史上,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幾乎都打過中國,除了最後一次抗日戰爭 外,沒有一次不以中國簽訂喪權辱國的協定為告終結。究其原因,無非兩條:一 條是政治腐敗,一條是經濟落後。隨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贏得了國家 和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政治腐敗的因素沒有了,但中國仍是一個貧窮的國家,發 展經濟的任務剛剛開始。起初想的樂觀了一些,就是用50年時間在20世紀內完成 經濟發展的任務,趕上世界先進國家。但是後來毛澤東認識到,由於中國人口太 多,基礎太落後,完成這個任務不那麼簡單。他在1961年接見來訪的英國著名元 帥蒙哥馬利時提出,中國真正發達起來,趕上西方國家,要用 100年,即要到21 世紀中葉。這是從建國到下世紀中葉,用 100年時間實現現代化的任務。後來, 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的這一設想,具體提出三步發展戰略。 這樣,從19世紀中葉的鴉片戰爭,到21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要 用 200年的時間。第一個 100年完成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任務,第二個 100年 要完成經濟發展的任務。到現在, 200年的道路已經走過了四分之三,三步走目 標完成了兩步。最終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就落在了新世紀中國共 產黨人的身上。 以後在十五大上,他進一步提出了中國在新世紀實施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 的設想。他說:“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 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 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 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是江澤民的“新三步走”發展戰略。按照這一設想,在 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經濟發展速度為7%左右,GDP翻一番達到20000億 十五規劃的要點,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句話:以經濟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 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主 要有四個方面的問題: 經濟結構調整。在“十五”計劃期間,中國經濟將進入新階段,面臨的最主 要矛盾是結構矛盾。中國這些年的一個很大動作就是淘汰舊的產業和過剩的企業 ,比如,紡織工業中還有19世紀的設備;中國的機床數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 技術含量低,一些高精度的產品不能加工;中國的鋼產量已經超過了一億噸,但 許多特種鋼材還需要進口。中國現在告別了商品短缺的時代,但隻是低水平的“ 過剩”。這些都說明,中國的產業落後,而且結構不合理。這是影響中國發展的 最大問題。實現結構升級、質量提高、效益改善條件下的較快增長,應是“十五 ”計劃最基本的目標。 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中國要在新世紀裡成功地完成結構調整,實現跨越式 發展,靠什麼?江澤民認為,主要依靠“兩個創新”,即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 最近,中國出版了江澤民的專題文集《江澤民論科學技術》,這是他在國內出版 的第一本正式文集,可見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的確,在這十幾年中,江澤民論述 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科技和科技創新問題。在這本書中他認為,用高科技帶動 經濟發展,除了要實現產業化外,更重要的是要創新。科技創新與過去常說的科 技進步不同,後者是漸進性的、量的變化,前者是革命性的、質的變化。落後國 家要趕超先進國家,不但要善於學習和引進先進技術,還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再 創造,這就是創新的意義。按照國際上的經驗,根據中國自己的實際,江澤民確 定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用先進技術改造老企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換 代。中國已經制定了5--10年實現信息化的規劃,力圖在這個領域趕上世界先進 國家。 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自90年代以來,中國就承擔著雙重壓力:加速發展 經濟,同時又要大力保護環境。進入新世紀,這個矛盾日益尖銳起來。最近中國 人口普查結果是,到2000年,人口已經達到12.9億多。這超出了鄧小平當初的估 計。人均收入因此拉低了。中國然大,但是資源並不像想象的那麼豐富。由於二 十幾年的加速發展,環境的破壞和浪費在的地方已相當嚴重。特別是水的資源, 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中國充分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並準備在新世 紀加大投入,出台一系列重大項目。按照“十五規劃”開始實施的南水北調工程 ,就是其中之一。還有北方的沙塵暴的治理,等等。 人民群眾利益問題。隻有不斷地使大多數人民得到看得見的好處,人民才能 擁護政府。這個道理,鄧小平當初就已經認識到了,而現在更加現實。在收入多 元化,差距可能進一步拉開後,要照顧到大多數人,特別是那些弱者,使社會更 為公正合理。中國最大的利益集團也是新世紀最有希望和最廣大的市場是農民和 農村,如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對中國今後的發展具有決定意義。中國正在進行 “費改稅”試點,這項政策將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並大大精簡鄉鎮政府機構和 人員。中國現在高度重視社會保障事業,盡可能縮小收入差距,處理好效率和公 平的關系。中國決定在新世紀大規模進行西部開發,不但是開拓國內市場,也是 為了縮小中西部地區差距。這是貫徹鄧小平在晚年提出的“兩個大局”的思想, 他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在新世紀到來時著力解決。 (三)新世紀對中國共產黨的新要求 江澤民認為,新世紀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但是,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大 政方針,以至於具體措施辦法,都已經確定和明確,關鍵在於執政的中國共產黨 本身能不能承擔這個任務。因此,黨的建設問題,是他世紀之交考慮最多,最為 關心的問題。 首先,現在黨的狀況和環境發生很大變化。經歷過戰爭的老黨員基本上已經 不在工作崗位了,黨內成分發生了變化,所處的環境是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環 境。這樣,在思想上能不能保持純潔性和統一,組織上能不能與過去一樣嚴密具 有戰鬥力,作風上能不能保持好傳統繼續贏得人民的擁護,特別是腐敗問題,能 不能有效地解決。如果不能做到這一切,使有再高明的設想,也無濟於事。為此 ,江澤民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提出了黨物堻]的“新的偉大工程”和 總目標,並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最主要有兩個,一是開展“三講”活動,一 是提出“三個代表”思想。 搞“三講”活動,既是繼承傳統,又是結合現實的創新。中共歷史上曾有過 延安整風,對中國革命的成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三講”是在新時期的發展 。“三講”的特點,一是廣泛性,從總書記到處級幹部都要搞;二是群眾性,公 開讓群眾監督,提意見,揭露問題包括腐敗問題;三是強調認真地開展批評與自 我批評。現在,這個活動已經基本結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黨的建設的另一個重大舉措,是江澤民去年年初提出“三個代表”的思想。 就是強調黨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現在全黨都在學習和研究,並在基層廣泛開展 實踐活動。 提出“三個代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黨在新世紀裡,跟上迅速發展的時 代步伐,牢記為中國人民奮鬥的宗旨,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完成中華民族復興 的使命。可以說是江澤民面對新世紀對全黨提出的總的行動綱領,意義十分重大 。這裡的關鍵是,江澤民看到,面對新世紀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共產黨承擔如此 重大的責任,需要一種新的精神狀態。在過去的20世紀中,世界上的許多執政黨 ,包括一些大黨、老黨,都紛紛下台了,有的甚至消亡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還 存在著,並且仍然有著蓬勃的生機和活力?不正是因為具有這種與時俱進的風格 嗎。歷史証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心胸開闊、放眼世界、放眼未來的黨,是一個 不斷開拓、不斷進取、永遠走在時代潮流前面的黨,是一個善於從歷史經驗中吸 取教訓、時刻準備並勇於修正自己錯誤的黨,是一個樸樸實實、紮紮實實為中國 老百姓辦事的黨。這裡,最重要的是在繼承和發揚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創新,創 新,再創新,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面向新世紀所應有的精神狀態。 到今年 7月,中國共產黨已經有80年歷史了。80年來,我們黨首先領導中國 人民在1949得到了國家的獨立解放,實現了中華民族幾代人的夢想;以後又用半 個世紀的時間,取得了國家的初步繁榮和發展;在新的世紀裡,中國共產黨有能 力、有自信,一定能夠繼續領導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的任務,最終完成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 中國憲法規定的領土上的國民都是中國人,港澳台的華人衹要他未歸化外國籍,自然 擁有中國國籍。台獨分子不想做中國人可以申請加入外國籍,看有沒有人接收,否則就老 實點,不要胡說八道。歷史上,台灣是中國領土,現在仍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是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公認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 合法地位,也自然地擁有49年前中華民國所管轄的一切領土,台灣當局既不能代表中國, 也不能代表台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63.30.17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