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a_Trave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圖文版:(上)http://www.wretch.cc/blog/bearpalm/14490258 (下)http://www.wretch.cc/blog/bearpalm/14493801 這次來北京前心裡就下一個決定,我一定要把天氣最好的那天留給天壇 為什麼呢?天壇以天為名,當然要配一個晴朗的藍天,有誰看過天壇在一個黑矇矇的天空 下嗎? 來到北京後,不是陰天就是下雨,實在讓人氣餒 總算有一天,我看到隔日的氣象預報,秀出了一個可愛的太陽 嗯~就是這一天了! 天壇是全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築群,明永樂18年(1420)開始興建,是明、清皇帝祭天、祈 穀的地方 1988年,天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聯票,除了進入天壇公園的門票外,還包括祈年殿、回音壁、圜丘的入場券 票上那個圖就是天壇的地標建築-祈年殿,不買聯票就看不到啦! 一般我們說天壇,大概都是指祈年殿 ▲天壇平面圖(取材自MOOK雜誌書)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 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 主要的祭天建築都在內壇,其它廣大的部分就闢為公園 ▲從北門買票進去後,要先穿過公園才能到祈年殿,就當作暖身吧! 才早上八點多,公園裡已經有一大堆運動的民眾了 雖然進來就要收票,但是附近居民應該有優待吧~ ▲北天門 到了這裡,祈年殿的頂端已經現出端倪了 ▲愈接近祈年殿,心裡就愈興奮 事實上,我對天壇的期待是比故宮還要高的,為什麼呢? 因為故宮的外型,說簡單一點就是巨大的「廟」,在台灣各地都可以看到相似的建築樣式 唯獨天壇,在台灣,甚至中國各地,都很難找到類似的建築 ▲終於看到祈年殿了,心中充滿了感動~ 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 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貌重建 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公尺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 ,總高38公尺 ▲祈年殿採上屋下壇的結構,壇即三層白石的祈穀壇,共6公尺高 ▲每層的望柱和排水嘴雕飾都不同,上層是龍紋,中層是鳳紋 ▲而下層就是雲紋 ▲祈榖壇共有8個出陛,也就是石階,其中南、北兩向的出陛中鑲有巨幅石浮雕 自上而下分別為「雙龍出海」、「雙鳳山海」、「瑞雲山海」圖案,比喻龍鳳呈祥 ▲從南向的出陛登上祈穀壇 祈年殿高九丈,取「九九」陽極數之意 殿頂周長30丈,表示一個月有30天 整個祈年殿的建築,充滿了許多數學和曆法的奧秘,對數字不擅長的人可能會頭昏腦脹了 ~ ▲近看祈年殿外觀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樑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 殿內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數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龍井柱高19.2公尺、直徑1.2公尺, 象徵四季 中圈12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層12根簷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 中層和外層相加象徵二十四節氣,三層柱總共28根象徵二十八宿 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 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 ▲南向是祈年門 ▲右側是「西配殿」,而另一側有個一模一樣的東配殿 ▲現在西配殿變成「祭天禮儀館」,介紹中國古代祭天禮儀,展示祭天的歷史與文化 左邊是「銅爵」,右邊是「銀質湯壺」,都是祭天用的禮器 而東配殿,裡面則是祈年殿歷史文化展 ▲壇北邊是「皇乾殿」 皇乾殿是祈榖壇的「天庫」,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牌平日即在殿中供奉 祈榖大典前一日,皇帝親臨上香,行精神禮後,才由官員將神牌恭請至祈年殿內陳放 ▲殿匾為明嘉靖皇帝御筆 ▲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牌現已移置太廟,只剩皇天上帝的神牌 ▲古稀門 乾隆70歲,官員建議在皇乾殿西側闢一小型角門以減少步行路程,乾隆欣然採納 又他又怕子孫都走此門形成懈怠不恭,故下詔子孫壽達70者才能出入此門,故稱為古稀門 事實上,出入此門者僅乾隆皇帝一人而已,你知道為什麼嗎? ▲花甲門 這也是為了乾隆所開闢的,而且時間更早 以前皇帝祈榖都要從正道,也就是丹陛橋,步行至祭壇 乾隆60歲時,身感力不從心,特闢此門以減少行走之勞 逛完祈年殿,我離開天壇的中軸線,穿過花甲門往西邊的公園走去 ▲公園裡有人在踢毽子,真是新奇,我在台灣從來沒看過 ▲也有男男女女在練習合唱,對於我在一旁拍照,他們似乎不以為意,顧自放聲歌唱 ▲天壇公園綠樹成林,綠草如茵,真的是蠻怡人的! 天壇公園的範圍廣大,走了許久才看到我要找的目標 ▲雙環亭 這就是我的目標啦!因為像連體嬰一樣的涼亭實在不多見 它本名是萬壽亭,是乾隆為其母祝壽建的,原本位於中南海,70年代末才遷來此地 雖然實際上也是拍了幾張紀念照就走人,但是回家看照片時倒是很滿足 ▲天壇公園裡栽種了大量的蒼松翠柏,因為年代久遠,所以枝高葉茂 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這也是在廟啊、壇啊、陵寢種植松柏的原 因 如果把路旁這些中國風的立燈拿掉,這畫面還真有美加小鎮道路的感覺呢~ ▲齋宮 位在整個天壇的西側,又稱小皇宮,是皇帝祭天祈榖前齋戒三天所住的地方 進去參觀的門票並不包括在聯票中,加上興趣不大,所以我只在門口拍幾張照而已 ▲畢竟是皇帝的居所,所以兩重圍牆、護城河等是少不了的 ▲另一側的門,雖然現在不開放進出,但是規格比剛那個高得多 皇帝在這三天的齋戒期,必須不吃葷、不喝酒、不聽音樂、不近女色、不理刑事,以表示 對「天」的尊敬 因為皇帝再怎麼大,也只是「天之子」啊! ▲之後穿梭在綠色隧道中,我慢慢地回到整個天壇的中軸線 ▲九龍柏 這是ㄧ株500多歲的檜柏,樹幹挺拔粗壯 表面遍佈縱向溝壑,隨著主幹的升高而扭曲上升,形似九條蟠龍盤旋騰飛 ▲祈年殿的南邊,是「皇穹宇」 皇穹宇是圜丘壇的天庫,平時是供奉皇天上帝和諸神牌位的地方 可以說「天」就住在皇穹宇裏,祭祀時才被請上圜丘壇 ▲殿前的丹陛石雕 丹陛前方有個御道,是由一塊一塊長方形的石板砌成 前三塊石板由於在四方回音壁反射聲波的交點,因此站在第一塊石板拍手會有一次回音, 站在第二塊則兩次,三塊三次,故稱「三音石」 經我實地站在第三塊測試的結果,第一聲很明顯,第二聲弱很多,第三聲沒聽到 ▲殿內由8根簷柱和8根金柱支托屋頂,上頭天花藻井層層收進,形成一個穹隆圓頂 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 ▲殿前左右各有一配殿,分別為東配殿和西配殿 ▲西配殿內是夜明之神,也就是月神,以及雲雨風雷之神神牌的供奉處 而東配殿內,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 ▲回音壁 皇穹宇周圍有一個圓形圍牆,因牆面光滑,且圓周率計算精確,因此可以連續地傳遞聲波 最常見的玩法,就是兩人分站東西配殿後的回音壁前,面對北邊講話,可以彼此聽到對方 我一個人怎麼辦呢?還好,有一個遊客叫他朋友跟我對話幾句 ▲圜丘壇 這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 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 作「天數」 圜丘壇的直徑、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以彰顯皇天上帝的全能 那祈年殿和圜丘壇有何不同呢? 春天時,皇帝會到祈年殿祈求豐年 冬至時,皇帝則是到圜丘壇祭天 ▲登上壇頂,回看皇穹宇 ▲壇頂的中心,是一塊圓型大理石,稱作「天心石」 站在中心輕喚一聲,四面八方會有回聲,好似眾人齊鳴,一呼百應,其實也是因為被四周 欄板反射的關係啦~ ▲這群西方人似乎不太懂天心石的玩法,光拍照,也不試著發一些聲音 ▲圜丘壇外有兩重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闢欞星門一座 因為圍牆很矮,所以我可以很輕鬆地拍到牆簷上的望獸 此時天壇的行程也接近尾聲了,沿著中軸線往原路走回去 ▲成貞門,是丹陛橋南邊的出入口 ▲又是一個小格格 ▲丹陛橋 一條貫通中軸線南北的甬道,連接了圜丘壇和祈年殿,長360公尺,寬30公尺 高出地面4公尺,且下方真的有涵洞讓東、西相互通,故叫作橋 有沒有發現路上的人好像很少?那是因為現在是中午,太陽實在烈到靠杯 加上整個中軸線上的景點幾乎沒啥遮蔭處,只好逃的逃,傷的傷 ▲具服台 為一方形石台,大典時,會在這裡搭一黃頂幄帳,讓皇帝更換藍色祭服 ▲北門對面有個老磁器口豆汁店,在北京挺有名的 ▲豆汁是北京的道地小吃,顏色灰綠,漿汁濃稠,是用綠豆渣滓做成 味道嘛~非常「獨特」,絕大部分第一次喝的人都無法接受,淺嚐一口即止 我真佩服我自己,居然把整碗都嗑光了,我覺得味道有點像小時候吃的雞屎藤燉豬腸 而喝豆汁時常會配上面的「焦圈」,硬硬脆脆的,沒啥特別滋味 最後天壇之行就以小吃做為結束 但是,我之後的幾個小時一直有反胃的感覺,吃了止吐藥才把這種感覺壓下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210.168
npchen:您一外地人能喝完整碗豆汁﹐不是一般的強。d^_^b 11/16 22:12
sausalito:我看過雞屎燉豬腸 嚇一跳 11/16 22:58
Noamui:我覺得豆汁喝起來很像酸辣湯 但只取其酸耶^^" 11/17 00:41
Oceanian:推酸辣湯。我也是第一次就喝光了。豆汁趁熱配焦圈﹐很讚 11/17 01:56
Michiyo6952:我到現在還不敢嘗試豆汁耶!好像很可怕…哈哈 11/17 10:54
radiwei:給樓上 任何事都有第一次啦~加油 11/17 21:24
max2:收文 11/18 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