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eseMe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haybalance (TAIWAN)》之銘言: : 傷寒論書中,關於桂枝湯的服用方法,有「適寒溫服一升」三字, : 歷代各家的註解顯然沒有公論,大約有如下三種見解: : (1)沒有註解。 : 註:大約是認為不重要,不須要註解。 : (2)句讀為「適寒,溫服一升」: : 意思是--病人正覺得身體畏寒的時候,服用一升。 :   註:所謂的「一升」,是古代的容量單位! : (3)句讀為「適寒溫,服一升」: : 意思是--讓病人自己測試煮好之後的藥液的溫度, :   依自己喜歡的藥液溫度服用一升。 個人以為, 古代註家之所以不註, 那是因為, 這對他們是種常識 所以不用蛇足再註 首先, 我支持句讀為, 適寒溫服一升 但, 並不十分同意解讀為, 讓病人自己測試溫度 原因為, 如果依此解讀, 麻黃湯的溫服一升, 豈不是要解讀為, 不要管病人的感覺, 必定要溫服 ? 而" 啜熱稀粥 ", 一句也不可解 何以服藥時, 要讓病人測試溫度, 而吃粥時就不用管他 ? 次者, 古代方劑組成及服用法, 類似現代的處方箋 為了方便了解, 減少誤讀的可能, 都會用一些固定的字眼, 也就是專業術語 " 適寒溫服一升 ", " 溫服一升 " 類似的字眼, 也可以在肘後方, 及千金方中看到 可以說明, 適寒溫服, 與溫服, 對古代醫家來說, 是不同的服用法 如果原義是由病人自己決定, 何以不逕書 "服一升", 而不用去規範它的冷熱? 至於適寒溫服的意義, 以下是我個人的解讀 唐義淨法師譯《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七說: 於日暮時須適寒溫, 應作湯水與諸苾芻洗足 內經靈樞卷五, 師傅第二十九 歧伯曰︰便此者,飲食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悽愴,暑無出汗。 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 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傷寒論桂枝湯條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渣, 適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 傷寒論麻黃湯條 先煮麻黃一二沸,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 去渣, 溫服一升 這邊可以看到, 寒溫是相對的, 類似現代所說的冷熱 根據說文解字, 熱, 溫也; 煖, 溫也 因此, 依古義, 溫就是熱 適寒溫, 意思應是調節溫度, 使冷熱和調 微火煮取, 火勿太大 煮完之後, 把溫度調節到適當, 略調整低一點 也許是調到不燙手的程度 比較起來, 溫服, 與適寒溫服, 在程度上是有差別的 溫服的藥湯溫度, 應該是要略高於適寒溫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7.172.190
lfp:我個人的感覺:溫服--是醫師指定的溫度(溫熱溫熱的) 02/23 15:26
lfp:而適寒溫--則是考慮到病人的感覺,病人很冷那他會比較想喝熱的 02/23 15:26
lfp:所以像原PO,病初起時身寒,所以桂枝湯若燙亦樂於服用。--這時 02/23 15:28
lfp:肯定藥的溫度必是大於「溫服」。 02/23 15:29
不可解之一, 何以有時要考慮病人感覺, 有時只需要醫生指定? 在症狀上如何界定?? 不可解之二, 如果寒象已著, 何以不用理中四逆輩?? 又何以強調要微火煮取 ? ※ 編輯: jokker 來自: 118.167.172.190 (02/23 17:44)
delphinus:人家新來的,又花了20年才體會到,就鞭小力一點。 :p 02/23 17:51
lfp:怎麼說呢?應該是跟藥性有關吧!麻黃湯本來就是要發汗的,溫度 02/23 20:19
lfp:高一點有助於汗出吧!至於桂枝湯,我覺的是只要病人有吃藥就行 02/23 20:19
lfp:所以溫度隨病人高興吧~個人見解。歡迎討論^^ 02/23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