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eseMe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puretcm.com/html/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147 丁光迪先生談中醫教學的幾個問題 黃煌 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 210029) 原載于《中醫教育》第17卷1998年7月第4期 丁光迪(1918-),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著名中醫藥學家,江甦省 名中醫,享受國務院為表彰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而頒發的,享 受政府特殊津貼。曾任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衛生部中醫古典醫籍整理 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學會理論整理研究委員會委員、江甦省中醫學會理事、南京 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丁光迪先生早年從 事臨床,1956年投入中醫教學工作,一直在南京中醫學院任教,先後主講中醫診斷學、 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金匱要略》和中醫各家學說等中醫主干課程。主編了《中醫診 斷學》、《簡明中醫內科學》、《金匱要略學習參考資料》、《中醫方劑學講義》和 《中醫各家學說》等著作。在長期的中醫教育工作中,丁光迪先生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 驗,也有許多發展中醫教育和培訓中醫人才的真知灼見。認真學習這些思想,對今天的 中醫教學工作是有裨益的。 1.古典著作是學好中醫的基本功   中醫教學改革中議論較多的是《內經》、《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等幾本古典著   作的處置問題。有主張保留的,有主張合並的,也有主張不設課程的。對此,丁光   迪先生的意見十分明確︰古典著作不能丟。他認為,這幾部古典著作是學好中醫的   基本功,學習方法可以改進,但書本目前還不能丟。這個認識問題明確了,則發生   的矛盾就容易解決了。為什麼不能丟?他認為,首先這是傳統的培養人才的成功之   道。老一輩中醫對此有切身體會。邊讀書,邊臨床,逐步擴大知識面,在干中學,   學中干,學得深,容易用。現在許多名醫專家,可能大多數就是從這條路走出來   的。其次中醫學各科的共通性強,所謂“十三科一理,即是如此”。這里的“理”,   就在那幾部經典著作中。有了這個基礎,以後發展的潛力就大,就可以根據臨床需   要選擇主攻方向,成就也就大。基于以上看法,丁光迪先生主張在高校課程設置問   題上,要考慮不丟中醫古典著作這個大前提。其他課程應讓路的讓路,應改變方式   的改變方式,不要齊頭並進,各不相讓,更不能追求形式,脫離實際。 2.中醫教師要一專多能 丁光迪先生一再強調,要鼓勵和創造條件讓教師多講幾門課。最好是從前期課講到   臨床課,課堂教學又兼帶實習。要一專多能,不要幾十年一貫制地鑽一門課。講臨   床課的老師亦應打好廣厚基礎,不要過早地鑽研一門專科。丁光迪先生提出這個看   法,是有理論依據和親身體會的。   他提出,中醫學理論是高度概括的,講義可以分開寫,但內容則是互相聯系的。所   謂“分之則為萬殊,合之仍歸一本”。所以多講幾門課程,可以加強橫向聯系。對   教師、對學生都有好處。丁光迪先生對此有親身體會。他曾經先後系統講過5門課   程,實踐中他發現《中醫診斷學》與《內科學》重復的內容較多,如病因、病機、   辨證部分,常常多處提及。如果各自求全求大,則重復更多,還會講出矛盾,同學   必然厭煩,課時也大大浪費。實際上,有的內容診斷學可簡,內科學宜詳,有的可   以兩存,但只要有機聯系一下,則可以重點突出,分中求合,使兩門課程的連貫性   得以加強,課時也可相應減少。又如《金匱要略》課程如果照原文講,雖然有特   點,但免不了有抱殘守缺之感,而要擴充講,又容易變成《內科學》或《婦科學》   了。真是分也不好,合也不好。通過長期教學實踐,丁光迪先生采用以原文教學為   主,講出它的特色,講透辨證論治精神,又突出重點,不足之處,適當引申《內科   學》或《婦科學》的內容,作為畫龍點楮之舉,以加深對原文的理解,收到較好的   效果。再如,對于《內科學》與《方劑學》兩門課程,也容易出現重復和矛盾,丁   光迪先生認為可以有機結合,突出重點,壓縮課時,多增加臨床見習,同時多請幾   位老師講些各有特色的流派經驗,可能更生動而且實用。 此外,丁光迪先生還非常重視教師的臨床能力,認為這是中醫教師講好課程、著書   立說的本錢。他多次帶領學生奔赴農村搞社會實踐和巡回醫療,在實踐中增長見   識,培植學術發展的生長點。他的專著《中藥的配伍和運用》一書,就是當時用于   輔導學生的講義。本書以治法為綱,反映運用藥物、組成方劑的內在規律,既較靈   活,又能以點帶面,滲透到《中藥學》與《方劑學》中去,易于理解,便于應用,   這本書充分反映了丁光迪先生在方劑學、中藥學教學方面的深厚造詣和豐富的臨床   實踐經驗。 3.中醫的教學要注重效果   不拘泥于形式,注重實際效果是丁光迪先生關于中醫教學的一貫主張。中醫教材改   革是教學改革的重點,難度極大。從已經出版的一些教科書來看,內容仍然存在一   些問題,如重復多,有的脫離實際,有的比較枝蔓,互相矛盾。要編好教材,丁光   迪先生的意見是,首先抓住教學大綱,使全國有個統籌規劃,嚴格質量管理,而教   材要在實踐中改革,可以發揮各地的優勢,對現行教材一點一點地進行改進,改到   一定程度,再比較篩選。事先不一定強求一致,也不一定要求大人物拍板,而讓有   實踐經驗的同志放開手腳去搞,然後再進行同行評議,取長補短,使教材逐步成熟。   他認為,教材不可能永遠不變。要不斷修改,不斷進步。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在目前的中醫高等學校中,《內科學》這門課程所佔的比重是相當大的。丁光迪先   生從實踐出發,對此提出三條頗為中肯的意見。 第一,他認為,目前的《內科學》教學以病為綱,每個病種都有辨證分型,似乎框      架太多,有的過于機械和繁瑣,有的分型沒有抓住辨證論治的精髓,不能以      綱帶目,舉一反三,徒具形式。他認為,病可千變,其理一貫,只要抓住六      經、八綱、髒腑氣血等,就能突出要領。所以,內科的課堂教學時間應縮      減,應增加臨床見習時間。 第二,在專科人才培養中,不要過分強調內科學的基礎。他說,不問學生將來做什      麼醫生,一律要花大量時間學內科,還得一定要考好,這種安排,可以商討。      十三科一理,這“理”是指那幾部古典著作,而不是指內科學。當然內科亦      可說成是各科的基礎,但中醫各科的專業性亦很強,有其自己的培養人才的      規律。所以,丁光迪先生主張在課程安排方面應根據培養入才的不同類型,      有所側重,甚至可以適當縮短年制,以希望早成專家里手。   第三,在如何對待利用現代化手段研究中醫問題上,丁光迪先生作為一位資深教      師,表現得十分謹慎和實際。他認為,中醫必須積極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      和現代化手段,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但是,在應用先進技木和現代化      手段的時候,必須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能走中西匯通的老路。當然現在的      條件是好得多了,但科學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稍有怠慢,仍然會笑      話不少,杜撰也多。他的意見是,先從臨床做起,一個一個項目,一個一      個病種地進行研究,不斷取得經驗,到一定階段時,再升華為理論運用到      課堂上去。在具體操作時,丁光迪先生反對一哄而起,全面鋪開。他說這      不僅財力有限,人才更難得。何況現代科技發展很快,可能今天講得通的,      明天又被否定了,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來。學校學習短短幾年,要造就      成中西全能人才是不容易的。中醫學是一門比較定型的學科。過去限于條      件,科學儀器用得很少,但思維方法用得多,經驗非常豐富,臨床有效果,      這也是一個特色,這個特色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