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hineseMe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chikung.org.tw/ 人體表裡經絡電性的差異 作者/陳國鎮 東吳大學物理學系 一、前言 經絡的表裡行徑分布很廣,根據《黃帝內經》可以分成三大類,即經脈、絡脈及 經筋皮部。其中經脈部分含十二正經、十二經別及奇經八脈;絡脈部分含絡、孫 絡以及十五別絡;經筋皮膚部分含十二經筋及十二經皮部。經絡系統是一套互相 聯繫、彼此生剋平衡的溝通網路,它的特性是(1)不具備特定的組織形態; (2)保持原始的傳輸功能;(3)可調變性比較大;(4)與後期的分化系統,相 輔相成提供正常的機能狀態。經絡的這些特性讓針灸的臨床實踐,發揮了四兩撥 千斤的神奇療效,也建立了經絡臟象學說的完整架構。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針灸與經絡臟象學說所衍生的中醫,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精 彩的文化之一,與全世界的傳統醫學比較,以經絡為基礎所建立的醫學,無疑是 觀點和方法最獨特的一支,也是唯一最有系統的醫學。但是以現代科技的知識而 言,經絡究竟是什麼?一直是半個多世紀來,大家急於想知道的千古之謎,解開 它有助於往上承接數千年的臨床經驗,還可以開啟無可計量的發展潛力。 在本世紀五0年代,中谷義雄及中外的經絡研究學者,首先揭露經穴是較高導電 度的路線與皮膚點。從此以後,大家就稱經絡為良導絡,並且開發出許多量度的 儀錶,輔助臨床診斷搜集更多的人體訊息。 一九八九年,我在研究經絡對低直流電壓的響應裡,發現經絡除了有較高的導電 度之外,還具有較低的極化度。這表示生物體內的電信息沿著經絡傳送時,損耗 的能量較少而且傳播的速率較快。這兩個特性使經絡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義。 在胚胎的發育過程中,我明瞭經絡對發育程序的銜接,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我把這項推論發表在今年五月即將出刊的IEEE/EMB 期刊上。 在最近,我又從經穴的頻率響應研究,發覺表裡的經絡呈現相同的導電度,卻表 現不同的極化度。這又是經絡的新面貌,顯示生理的需求是多功能的精妙組合。 二、研究方法與對象 我用型號HP35665A的動態訊號分析儀,提供一正弦電壓波刺激跨兩穴位間的經 絡,量度跨過經絡後的輸出電壓。重複數次相同的量度,可以算出經絡的電阻及 電抗的壓降頻譜。刺激人體的頻率範圍是從1Hz到51.2kHz,電壓的峰值為1volt。 電極的直徑約0.5㎜,每隔0.5㎝壓一電極,取穴位組及對照組的值互相比較。 受測對象不拘性別,以身心正常的人為主,先作搜索式的實驗。受測者在十餘分 鐘的量度中,要保持安靜平和的姿勢,以免影響實驗的條件。 三、結果 從輸出電壓的頻率響應圖,換算出經絡與周圍組織的電阻性電位降。結果顯示經 絡比周圍的組織的導電度要高許多,兩者的差異很明顯。人體對高頻信息的導電 度比對低頻的高。換言之,高頻的電信息在人體內傳送時,能量的損耗會比較低, 所以能夠傳很遠信息還相當強。愈往高頻區域看,發現經絡和非經絡的導電度差 異也有愈小的趨勢。 至於電抗的電位降,約在小於100Hz的低頻率區域內,經絡比非經絡呈現較低的容 抗,當頻率升高時經絡的容抗更低,更昇高頻率時經絡的容抗漸昇,通過電抗為 零之後,即出現電感性漸昇的現象。對照組的電抗頻率變化圖也一樣。但是在 100Hz附近兩曲線會相交,交點右側的高頻區經絡的曲線位置則較高。交點處兩組 織的容抗相等,過了交點頻率經絡漸漸呈現電感的性質,而且比非經絡的電感性 顯著大一些。 四、討論 經絡與非經絡的電阻頻譜,無論在高低頻區都有很明顯的差異,這就能說明良導 絡何以比較早被發現。低頻時經絡與非經絡的容抗差異很小,因此從直流的刺激 響應實驗研究,不容易區別經絡與非經絡的容抗差異。這也說明經絡的極化特性, 會晚一點被發現。 通常,低頻信息走表層的組織為多,高頻信息則能走入深處的組織。從電抗的頻 率響應圖上,可以想像低頻信息沿表層經絡傳播的速率,會比周圍的組織快一點, 但在深處組織沿經絡傳播的信息反而會慢一些。 經絡深淺所表現的特性不同,這顯示表層經絡以統合整體為主,而裡層經絡則以 溝通相關子系統為重,從組織形態來看,不同位置的皮層結構的差異較少,裡層 臟腑的結構差異較多。差異少的組織能結合成一體,差異多的組織只能各別相關, 這揭露了生命體的結構,具有正反功能精巧結合的演化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