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rossStrai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華民國88年10月27日 了解台灣:跨越認知差距 李總統在美國外交事務雙月刊1999年11~12月發表之專文   中華民國近年來達成了經濟持續成長、前所未有之繁榮以及全面民主化,但仍有一項 缺憾,那就是台灣進步的速度遠超越外界的認知,以及台灣在全球新秩序中應如何定位。這 種情況可以從台灣之全面民主,以及隨之浮現由選票引起對國家新的認同中得到印證。   為了表達這種廣大民意的認同,我將今日的台灣同胞稱為「新台灣人」,意指那些為 這國家的繁榮與生存奮鬥的人,而無論他們或他們的祖先何時到達台灣、來自哪一省、母語 為何。這種「新台灣人」意識的新國家認同感,堅持的理念是:台灣的福祉優先、所有台灣 人為一命運共同體。這樣的全新認知不僅逐漸促進族群和諧,也提供了台灣政治朝穩定的中 間路線發展的基礎。   這種新的認同感在台灣各個社會與政治層面中皆可獲得驗證,包括台灣的選民對其民 主發展在世界上所應扮演的角色問題。然而,外界--尤其是海峽對岸的北京--對台灣民 主成就的看法將直接影響台灣的安全以及未來的發展,這是國際社會前所未料的。要維持台 海地區的和平與安定,台北與北京政策之制定必須基於事實情況而非一廂情願的迷思,惟有 如此國際社會方能將台灣民主發展的重要性作確實的省思。     外交孤立   自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起,台灣人民長期遭受外交孤立。在 北京的壓力下,許多國家被迫轉與北京建交。中華民國逐漸被多數國際性官方組織排除在外 ,目前僅與二十九個國家維持正式外交關係。   本人在一九八八年一月就任總統後,中華民國開始尋求加入聯合國與其他世界組織, 但強調無意挑戰北京在這些機構的地位。然而截至今日,北京當局不斷運用各種機會在外交 上孤立我國,企圖將假想轉變為事實--假想中國沒有分裂,惡毒的假想中華人民共和國對 台灣擁有主權。北京對台灣民主政府合法性的攻擊不僅冒犯了台灣人民,也輕蔑了國際社會 通行的價值觀。這種攻勢也同時威脅到世界和平與安定。   這就是國際對台灣認知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如果二十一世紀不是一個武力就是公理的 世紀,而是法律與健康的經濟競爭才是世界永久和平基礎的世紀,那麼民主的發展與對民意 結果的尊重必須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北京故意讓世人恐懼:一旦台灣人民在國際組織與活動中享有實際與合法的代表權, 潛在的災禍將隨之而來。日復一日,國際媒體也就附和了北京「視台灣為叛亂之一省」的論 調,好像這種論調可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以粗暴的民族主義之名從事破壞區域和平與穩定的 行徑,提供合理的藉口。北京嚴厲的威脅「台灣當局」一旦宣佈獨立即對台動武,也被媒體 當作「新聞」加以忠實地報導。   這個腳本唯一的問題是,它不是事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於一九四九年宣佈建國時,中 國即遂告分裂。台灣無法造成國家分裂,因為中國業已分裂。沒有必要警告台灣不可宣佈獨 立,因為中華民國於一九一二年建國時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毋需向中華人民共 和國宣佈獨立,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較晚,且在中國不同的區域內行使其有效管轄權。     稻草人與鐵拳   北京以聲稱台灣為「叛離的一省」來樹立一個稻草人,北京不僅從未對於台灣行使過 有效管轄權,如此聲稱亦不合於國際法,然而每當中華民國政府與人民在國際社會中尋求行 使代表權時,北京即以此做為威脅之對象。這種不穩定的意識虛構正威脅著區域和平與穩定 。   最鮮明的例子之一就是,自從本人於一九九五年六月十六日拜訪母校康乃爾大學之後 ,北京即以此作為藉口,片面停止海基會與海協會原訂一連串的會談計畫。一九九六年台灣 總統大選前夕,北京竟在台灣海域「試射」M9飛彈以恫嚇台灣選民。   此後,中華民國政府向大陸當局提議了一百多次,呼籲對方儘早恢復兩會對話,大陸 始終不予理會,直到一九九八年二月大陸領導人才同意兩岸恢復溝通。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 於一九九八年十月率團前往大陸,並與江澤民及其他中共領導人會面,討論海峽兩岸關係未 來的發展。這次的訪問將兩岸關係拉回軌道,並為重開兩會磋商鋪路。   然而,這些會談不能在北京一向堅持的不平等條件下舉行。保持北京所謂台灣是「叛 離的一省」的神話是違反事實的。中華民國自一九一二年即為一主權國家,雖然目前其有效 管轄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然已是世界第十九大經濟體與第十五大貿易國。自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迄今五十年,兩岸始終分治,從未有一方隸屬於另一方,這種形勢自一九四九 年以來未有任何實質的改變。   中華民國政府為表示善意,於一九九一年宣布放棄以武力統一中國,承認北京政府統 治中國大陸之事實,並尋求以和平交流與對話取代武力對抗。儘管如此,北京仍繼續矮化台 灣為地方政府。此外,北京屢屢欲在兩岸交流活動中貶抑中華民國政府,並且堅持其對一個 中國政策之霸道定義,以遂成迫使台灣逐漸默認一國兩制政策之目的。同時,北京無所不用 其極的在外交上孤立台灣,導致國際社會習於接受北京之解釋,罔顧兩岸分離分治之事實。   多年來,事實已被北京政府所扭曲,被國際社會所忽視。兩岸之間現為「特殊的國與 國關係」。   倘若中華民國政府與大陸當局進行談判時,仍含糊的聲稱自己為一「政治實體」,將 使我們陷於不對等之地位,並與現實狀況不符。是以,在開始談判前,台北必須明確的界定 兩岸關係。為了進行有意義之兩岸對話及保障國家之尊嚴及人民之利益,中華民國政府必須 在現實的基礎上與對方接觸。任何兩國如要對話,無論彼此之土地大小或軍力強弱,皆要在 平等之基礎上進行,因此,兩岸對談也不應例外。唯有在對等基礎上所舉行之會談才會贏得 民意支持。     兩岸關係發展之障礙   兩岸關係具有本質上之特殊性。台灣與中國大陸擁有相同之文化、歷史背景及血緣關 係;兩岸人民從事大量之社、經往來及其他交流活動,此互動程度為其他分裂國家所罕見。 最重要是雙方要願意同心協力並站在對等地位協商,追求中國未來之統一。如果兩岸能認清 並珍惜此一特殊關係,雙方即可超越政治差異,進而共同發展出有助於日後和平民主統一之 關係。   然而,兩岸關係如要在未來幾年蓬勃發展,仍有幾項障礙必須克服。首先,台北與北 京之互信尚未建立。儘管自一九八七年開放探親以來,民間交流已經擴大,但台灣與中國大 陸之關係仍被四十多年來敵對的陰影所遮蔽。台灣人民對中國共產黨仍存有戒心。過去幾年 來之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台灣人民相信北京對中華民國之政府與人民存有敵意。   其次,大陸官方拒絕放棄以武力做為解決台海問題之手段,此為造成兩岸關係無法突 破之鉅大障礙。北京的霸權心態強化了台灣人民對大陸官方之負面印象,並加深他們對於在 共黨極權下缺乏政治責任之嫌惡。每當北京當局企圖以武力恫嚇台灣,台灣人民支持獨立之 比例就會升高。這顯示出是北京企圖以文攻武嚇來恫嚇台灣之愚蠢行徑激化了支持台灣獨立 之聲浪,而不是任何台北方面之舉動。此恰與國外某些不正確之觀察論點矛盾。   遺憾的是,北京對台灣及其政治成就之粗暴態度突顯出本身對台灣及民主本質之無知 。沒有任何一個經由民主程序選出之政府可以不經民意認可而逕行協商,尤其是當協商可能 影響其對內所負之政治責任。   最後,五十年來之兩岸分治已經造成雙方在政治、社會及經濟制度上極大之差異。台 灣已是一成熟之民主政體,而中國大陸卻仍處於極權統治之下;台灣早已是個市場經濟體, 而中國大陸卻多半還是一個由國家嚴密控制之計畫經濟。大陸當局辯稱統一與兩岸政經及社 會差異是兩回事。事實上,共產政權之極權本質正是造成台灣人民疏離中國大陸之關鍵因素 。   加深兩岸緊張或任由大陸陷入混亂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中華民國政府無意挑釁北京 。其軍事戰略及武力皆以防衛為本質。中華民國政府早已放棄以武力做為解決台海爭議之手 段,並願意採取務實之方式來改善與北京之關係。作為大陸主要投資者及貿易伙伴,中華民 國樂見大陸維持穩定及其民生更為富庶。台北與北京可以共同合作維持台海和平並促進全體 中國人之福祉。因此,過去幾年來台北曾提出多項具體建議諸如:提供大陸防洪技術,協助 其農業發展,就重整國營企業交換意見,以及合作尋求方案應付亞洲金融風暴後續衝擊等事 宜。這些提議之目標均在於創造一個兩岸雙贏的環境。   一旦兩岸在平等之基礎上恢復會談,台北將不排除有關政治議題之討論。然而,與人 民日常生活相關而尚未解決之議題應優先考慮。   台灣之民主發展已是一條不歸路。一個代表性較低之政府將無法滿足台灣人民。台灣 人民樂見其國家有能力且有意願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之一份子。舉例而言,中華民國承諾三億 美金之援助計畫予科索夫難民,其中包括對尚流亡在鄰近國家的科索夫難民提供食物、避難 所、醫療照顧、及教育等救助。此外,台灣也會支付短期留台難民之生活費用並給與職業訓 練,期能有助於彼等返國後重建家園。   當然,台灣之民主政治和其他民主制度一樣,並非盡善盡美。中華民國實行民主才十 年時間,目前仍處於強化及鞏固此一制度之階段。傳統社會價值已被摒棄而新的價值尚未鞏 固。台灣刻正進行教育及心靈改革,期能藉促進文化發展來提昇人民生活品質,灌輸新美德 ,同時重新發掘傳統價值觀,並發揚公德心與社會責任感。   全球化的競爭挑戰刻正席捲全世界,那些集權國家唯有以追求現代民主來取代他們固 有的專制,才能享有面對國際化潮流的激烈競爭所必備的彈性、效率與透明化。台灣過去十 年來所進行的政經改革,無論在其速度、廣度及和平改變的過程上,皆有驚人的成就。北京 如能擁抱民主而非圍堵民主,將有益於區域、甚至全球之和平與穩定。國際社會在此可扮演 重要的角色,首先要更新自己對台灣最近的發展之認識,並瞭解到台灣民主發展所帶給區域 及世界的意涵,然後給予台灣在國際社會應有的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