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rossStrai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授意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隻手, 不在城裡吃閒飯》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 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許多年輕人因此下 鄉去農村。全國也開始有組織地將中學畢業生分配到農村去。上山下 鄉運動大規模展開。 1968年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後 來被稱為「老三屆」),幾乎全部前往農村。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 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這是 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全國城市居民家 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下鄉聯繫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在林彪等人所起草的反對毛澤東的綱領性文件「五七 一工程紀要」指出,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其實是「變相勞改」。 上山下鄉的目的地很多,包括雲南、貴州、湖南、內蒙古,黑龍江等 地。政府指定「知識青年」勞動居住的地方,通常是邊遠地區或經濟 落後、條件較差的縣。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但同時,一些 幹部子女通過參軍等方式避免了去上山下鄉,或者到諸如北京郊區這 樣的地方落戶。 在當時,有一部分青年是「滿懷熱血」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所謂「 滿懷豪情下農村」,「緊跟統帥毛主席,廣闊天地煉忠心」。但更多 城市青年是被政府強制離家、遷往農村的。與其在城市的生活相比較 ,知青們普遍感覺在農村生活很艱苦,他們在貧困的農村地區當然無 法繼續接受正常的知識教育,文化生活也幾乎沒有,他們和當地農民 的關係也遠非融洽。 「上山下鄉」的「知青」當中,大部份是到農村「插隊落戶」,但還 有一部份雖然也是務農,過的卻是「生產建設兵團」的准軍事化生活 ,他們的狀況與「插隊知青」有很大不同。「上山下鄉運動」前期, 全國各地組建了許多「生產建設兵團」,有一大批「知青」到這些「 生產建設兵團」參加「屯墾」。「生產建設兵團」雖有「屯墾」的功 能,但卻非正規軍隊,它同時兼具安排城市失業青年就業和備戰的目 的。1968年底,中蘇關係對立,毛澤東向全國發出了「全民皆兵」, 「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 洞、廣積糧」等一系列關於備戰的指示。城市裡開始修建防空洞,沿 海地區不少軍工企業紛紛西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組建了以 「知青」為主要成員的大量「生產建設兵團」。從1969年初到1970年 ,原有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大規模擴大建制,同時新成立了內 蒙古、蘭州、廣州、江蘇、安徽、福建、雲南、浙江、山東、湖北共 10個「生產建設兵團」以及西藏、江西、廣西的3個農墾師,加上50 年代組建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國共有12個「生產建設兵團」 及3個農墾師。 進入70年代以後,開始允許知識青年以招工、考試、病退、頂職、獨 生子女、身邊無人、工農兵學員等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名義逐步返回 城市。到70年代後期,出現了大規模的的抗爭,知青們通過請願、罷 工、臥軌、甚至絕食等方式的抗爭強烈要求回城,其中以在西雙版納 的抗爭最為出名。1978年10月,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決定 停止上山下鄉運動並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業問題。1979年後,絕 大部分知青陸續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農村結婚「落戶」,永遠 地留在了農村。有人因為害怕不被政府允許返回城市,所以即使和人 同居並有了孩子也不登記結婚。 據統計由於各種原因滯留農村邊疆的知青約有數十萬人。 上千萬的知青回城後,似乎並未出現某些官員擔心的城市因容納不下 這麼多人而引發的大規模混亂。相反,由於這個決定得到了全國人民 的歡迎反而使得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都更加「和諧」。鄧小平政府在 八十年代初驟然強化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知青返城後產 生的就業壓力的一種反應。 上山下鄉雖然暫時緩解了城鎮的就業壓力,毛澤東借此達到了解散紅 衛兵組織的目的,但是幾千萬年輕人的青春被荒廢,無數家庭被強行 拆散,這場運動也造成了各個層面的社會混亂。由於無數本應成為學 者專家的年輕人莫名其妙地在鄉間長期務農,八十年代以後出現了知 識斷代,學術研究後繼乏人的現象。 上山下鄉運動令無數中國城市青年接觸了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他們 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從未去過農村,對農村的了解僅僅侷限於課本的 文字和政府的宣傳。一些曾經積極參與過文革運動的城市年輕人經過 在農村的艱苦生活後,意識到自己被人所欺騙利用,至此徹底放棄了 曾經堅信不疑的馬列主義革命理想以至於一切理想,中國社會在改革 開放後的道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 一些曾經參加上山下鄉運動的人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作家,如 史鐵生,葉辛,梁曉聲,張承志,張抗抗等,他們都曾以自己的親身 經歷創作了知青文學。然而,更多的知青則永遠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 ,他們在九十年代的下崗潮中更是首當其沖,經常被工作單位裁減而 失業。 這場運動改寫了一代人的命運。 運動過去幾十年後,當年的知青們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主力 ,不少知青對當年的下鄉表達遺憾,但也有對自己留在農村的青春年 華抱有懷舊情緒,甚至有人自稱「在廣闊天地裡度過了少年和青年時 代的這一代人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決不後悔。」 鄧小平曾說:我們花了三百億,買了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 不滿意,農民也不滿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A%E5%B1%B1%E4%B8%8B%E4%B9%A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F%A5%E8%AF%86%E9%9D%92%E5%B9%B4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5/content_2094127.htm http://www.366t.com/Html/Xingqin/32/20051023412.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82.123.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