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rossStrai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與其寫啥經濟學大論不如寫寫自身的親身體會 先拿吃的來說來了~~ 曾在北京與上海各住過一年多 在上海 我印象很深的是沙縣小吃 記得它的麻醬乾麵是一塊五 相當於台幣七元 台灣隋便一家路邊攤的乾麵是30元到35吧 那假如用ppp的理論來看 真的上海與台北是一樣的生活品質(水平)嗎 從這個小地方就會看出有誤區了 GDP還是最王道的評論度量衡 生活品質建立在"成本"這樣的概念上 好比說甲地的人均GDP是乙地是5倍 但甲地的乾麵物價是乙地的8倍 這樣乙地的生活水平是高於甲地嗎? 應該不一樣吧 相信有在兩岸生活過的人同吃同名為"牛肉麵"這樣的東西 口感與品質是高下立見吧 還有台灣人均GDP超過一萬已經有20年了 是大陸各地方剛超過一萬的地區可相互比較的嗎? 還是一句老話~~~成本這個概念很重要 想想看大陸假如有如台灣面積大小與人口數 20幾年超過一萬人均gdp一直建設著 相信這個地方與其它地方有根本"質"上的不同 比如說有人說上海大樓比台灣新 大氣 不禁讓我想到一位德國朋友跟我說過一句話 "一個地方有向上看與向下看的哲學 今天假如我站在上海市區往上看 我會覺得"哇!!真氣派~~~連東京都比不上耶" 但往下看呢 這就跟國民平均素質與都市環保與整個都市營造的品質感有關了 在台灣~~不用說台北市了 就連鄉村地區的道路都是用高檔的瀝青所鋪出來的柏油路面 常常會做翻整重鋪的工作 看起來整個立體空間比較不會有髒亂感 常聽到一些有來台灣的大陸朋友說有日本的感覺 但上海呢 比如說連市區的楊浦區都還有石板路面 柏油路面常很久沒翻新 上面卡了很多灰灰或啥油漬之類的 看起來就很有髒亂感失去了都會區資感的感覺 最主要還是都市環保沒做好 路上常有髒髒的灰漬與小垃圾落在路面兩旁甚至到人行道上 南京東路步行街就是一個例子 旁邊的支巷進去 那個路面我真不知道那算不算柏油路 很多小坑洞卡了一些萬年水似的~~很有髒亂感 但還是跟國民平均素質有根本上的關係 而台灣也不是不會這樣 但台灣的都市環保有做到某一定的水平 比如"垃圾不落地"政策 垃圾車有固定時段固定區域分配出來收各戶已包好的垃圾 加上路面的維持與大力做柏油路面的重整翻新 整體立體空間看起整潔了許多 還有市區內常有不協調感 比如上海火車站 旁邊竟然就是外來民工住似的貧民窟 路面坑坑疤疤而雜亂...... 以上說得還是上海市區 假如到了郊區 相信就不用再說 很多地方我只能說"就像在一片黃土當中鋪了一條路過去而已" 那就更不用說什麼質感了 而國民素質其實也不用多比較 一些大陸來台北都有一個共同感 國民搭大眾運輸井然有序 比如上下捷運(地鐵"都習慣靠右~~~左邊讓想快速通過的人 上下地鐵與公交車廂不爭先恐後 假如有人在上海人民廣場要搭公交的話~~就知道什麼是"搶"了 車子還沒到位~~就一大堆人衝到車前面了 車門一開就好像明天過後似的~~~先搶先贏嗎? 其實某方面我是支持上海的"戶籍政策"的 最近聽說又抓的更緊了 門檻有提高 畢竟外來人口問題非常頭疼 而上海又很想成為一個"有品質的大都會" 總而言之 很多大陸人都有一個特徵 就是只有"往上看"的哲學 上海高樓大格局比東京 台北都來的新穎氣派 而不知道這些地方早已開發 固然在腹地上的不足與建築物的老舊 但人家在"往下看"的哲學上已經是另一個層次了 -- ※ 編輯: grandTaiwan 來自: 124.8.108.254 (02/15 02:59)